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与正确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58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处理浙江省中医院急诊科黄小民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引起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而又严重的疾病,以呕血及/或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失血数量以及失血速度。
同时和患者在出血时的全身情况(年龄、有无贫血、心肾功能)有关。
由于各种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消化道出血的止血率明显提高;但病死率仍在10%左右。
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处理的步骤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部位的判断出血原因的判断血容量的补充止血药物及内镜的应用一,出血量的估计潜血阳性8-20ml黑便50-70ml呕血250ml大出血超过1000ml或超过循环血量的20%(有体位性低血压)大出血的判断严重出血--3H内需输血1500ml才能纠正其休克大量出血--一小时需输血300 ml才能稳定其血压,输血1000ml后Hb仍降至10g以下者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体位性低血压:平卧位变为坐位时血压下降5-20mmHg心率加快10次/分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是紧急输血的指征如收缩压低于80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提示进入休克状态,为严重大出血Rbc,Hb急性失血早期暂无变化失血3-4H后组织液进入血管内,出现贫血,32H后Hb稀释到最大限度。
出血前无贫血,Hb在短时间内下降到7g以下表示大出血在1200ml以上BUN-大出血数小时后上升,12-24小时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再出血则再升高。
原因: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吸收,若BUN,CR二者同时升高,表示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判断出血是否停止:肠道内积血约需3天才能排完;一次出血后48小时末再出血,再出血的可能性小,过去有多次大量出史、本次出血量大、24小时内反复出血、出血原因为静脉曲张性者,再出血可能性较大。
活动性出血的指标反复呕血或柏油样大便次数增多,质稀,甚至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伴肠鸣亢进,经积极输血输液后,一般情况不见好转,血压脉搏仍不稳定。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胆道)的出血。
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头晕、乏力、发热等。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不再出血。
英文名称: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呕血、便血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消化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胃,肠,食管常见症状:呕血、黑便、便血、头晕、乏力、发热主要病因: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粪便潜血试验、胃液潜血、X 线、CT、超声、MRI、血管造影、胃镜、手术探查重要提醒:如治疗不及时,患者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1、静脉曲张性出血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导致的出血,这类出血的死亡率较高,治疗有其特殊性。
肝硬化患者60%-65%的出血由此原因引起。
2、非静脉曲张性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有胃黏膜糜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恶性肿瘤等。
胆道损伤、主动脉瘤破入上消化道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较少见。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特点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病因总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明确,主要与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食管疾病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食管损伤(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强酸、强碱等化学剂所致)、食管憩室炎、主动脉瘤破入食管等,均可以导致食管损伤出血。
2、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息肉、恒径动脉破裂、胃间质瘤、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血管瘤、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吻合口溃疡、十二指肠憩室、促胃液素瘤等,可以导致血管破裂或物理损伤而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健康教育病因:溃疡、肿瘤侵蚀胃的血管,门脉高压时可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诱因:食入干、硬及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
护理:1、大出血时,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将下肢抬高,以免影响呼吸功能,防止血流返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2、根据病情禁食1-2天,必要时赋予氧气吸入,少量出血者禁食应选择温凉、清淡无刺激的流质食物。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肢体是否温暖,皮肤与甲床的色泽,周围静脉特殊时颈静脉充盈情况,每小时尿量,呕吐物及粪便情况等。
当浮现口渴、心慌、出冷汗、四肢湿冷、恶心呕吐时应即将报告。
4、避免打喷嚏,便秘,可使用开塞露或者乳果糖。
5、放松技术: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呼气时间为吸气的2倍。
注意事项1、病人在上消化道出血后,常因有便意,在排便时或者排便后立起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晕厥,应特殊注意。
2、、使用三腔二囊管止血时,应避免碰到牵引绳,防止滑脱。
3、病人应放松紧张情绪,肃静卧床,家属应守护在旁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
4、理解并遵守急性期禁食的意义:肝硬化患者应控制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为原则并少量用餐、严格禁酒。
并发症:1、失血性休克:头晕、心急、出汗、恶心、口渴、黑蒙和晕厥、休克。
2、肝性脑病;呕血和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麻疹病人标准护理教育计划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人是惟一的传染者,其鼻、咽和眼分泌物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除体外。
出疹先后5天均有传染性。
对未患过麻疹的小儿,皮下注射减毒活疫苗(主动免疫),对体弱或者有其他疾病而来进行主动免疫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肌注而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支气管肺炎:以出疹期最多见,高热不退,呼吸迫促膝谈心咳嗽加剧,鼻翼煽动,发绀。
心血管功能不全:气急败坏、烦躁、面色苍白、皮疹隐退或者发疹不透、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短期内发生心力衰竭。
脑炎:多发生于出疹后3周后,以出疹后2-6日较多见,高热、昏迷、惊厥及脑膜刺激症阳性。
上消化道出血培训教案一、引言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时可能造成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本教案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症状、诊断及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培训。
通过本次培训,希望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水平,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背景知识1. 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血源位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的上部,通常以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表现。
2.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炎、胃癌、药物引起的溃疡等。
3. 上消化道出血的分类:上消化道出血可分为急性出血和慢性出血两种,急性出血病程短暂,慢性出血病程较长。
4.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包括呕血、黑便、便血等,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虚脱等症状。
三、培训内容1.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1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1.2 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1.3 急性胃炎和胃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1.4 药物引起的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2.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与体征:2.1 呕血的特点与处理2.2 黑便与便血的区别与处理2.3 贫血与虚脱的处理3.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3.1 临床症状、体征与病史采集3.2 实验室检查3.3 影像学检查4.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4.1 一般治疗措施4.2 急性出血的处理原则4.3 维持治疗与休息5. 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与预防:5.1 再出血5.2 感染5.3 消化道穿孔5.4 预防措施四、培训方法本次培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
1. 理论讲解:通过PPT和文字说明的方式,详细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症状、诊断和处理等相关知识,确保学员对基本概念和处理原则有清晰的认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的是出血来自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区域。
该病病因复杂,常常由于消化道黏膜受损或器官损伤导致,可以引起轻度至严重的症状和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非静脉曲张性与静脉曲张性。
非静脉曲张性常见的病因有:•消化道肿瘤:十二指肠、胃、食管癌等肿瘤可能会损伤黏膜,从而导致出血。
•消化性溃疡:长期治疗不当或食管胃肠道内细菌感染等会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
•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或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静脉曲张性的病因主要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等导致的内脏静脉血管的增生及扩张。
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因病程和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如下:•呕血:呕吐或排便时带出暗红色或者咖啡色的血块。
•排便黑便:黑色的粘稠便便是由于消化道出血的血液进入肠道,与稀释的粪便结合而产生的。
•下肢水肿: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等引起的静脉血管扩张,造成血流阻塞,从而导致水肿。
•低血压:出血可能导致血容量的下降,从而改变机体的生命支持,进而导致低血压、昏迷。
治疗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目的是止血、减轻症状、防止复发。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减少肠道和胃的运动,从而有助于止血和有益的恢复。
神经质量好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心理调整,避免紧张和焦虑。
•保持水平: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多呕吐和咳嗽的患者,应该避免让其平躺,以呼吸困难和气管食管支气管吻合失调为准。
•控制出血:止血药物可以帮助病人控制出血情况。
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质子泵抑制剂、硫酸铋钾等。
•按照病因进行治疗:病人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如药物治疗既可以缓解溃疡病情,也可以对潜在恶性肿瘤进行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必须及时检查、诊断和治疗。
通过以上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和治疗病人,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紧急处置与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但危险性较高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需要及时准确的处理和细致的护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恢复。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紧急处置与护理。
1、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和病因1.1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出血。
常见的病因包括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助于准确判断出血源,并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置和护理措施。
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症,最常见的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是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壁发生溃疡的病症,它会导致胃黏膜破裂,进而引发出血。
胃溃疡通常是由于长期应激、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或细菌感染引起的。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食管静脉曲张是指由于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内血管扩张和曲张,当这些血管破裂时,就会导致严重的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通常是由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引起的。
胃癌也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它会破坏血管结构导致出血。
胃癌通常与不良生活习惯、细菌感染和遗传因素等相关联。
2、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处置和护理措施2.1 快速评估和监测在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快速评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询问和观察,包括呕血、黑便、呕吐、腹痛、贫血等。
第二,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皮肤苍白度、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血压的监测对于评估病人的出血程度非常重要,低血压可能提示严重的出血情况。
第三,心率和呼吸的监测也能提供有关病情稳定性的信息。
在监测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意识改变、休克、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最后,还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等,以评估病人的贫血程度和凝血功能情况。
202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4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主要包括出血病因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大出血,造成呕血和/或黑便。
病因多样,可能包括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消化道血管畸形等。
此指南强调了对患者进行基本的临床评估和治疗原则,以及根据特定情况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临床评估:-快速整体评估病情是否稳定,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红蛋白水平。
- 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Rockall评分或Blatchfor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利用内镜检查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出血原因,可以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或结肠镜检查。
2.治疗原则:-确保病人的气道通畅,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快速进行血液输注,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输血需求情况决定输血量。
-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进行胃酸抑制治疗,可以减少溃疡病变的继续出血。
-确定出血病因和根据特定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可以选择内镜止血、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3.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止血。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等。
-对于高风险患者,推荐进行内镜止血和PPI维持治疗。
4.再出血的处理:-重新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血压和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确认再出血的原因和位置,可以通过内镜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再次内镜止血、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以上是2024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的主要内容。
该指南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原则的明确,为医生提供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概念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屈氏韧带(又称 Trei tz 韧带)解剖位置在横结肠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侧。
正常情况下, 上, 下消化道是以十二指肠空肠曲为分界线的. 十二指肠空肠被这样的由少量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于腹后壁, 它像一条绳索, 将小肠提起并固定在腹后壁,称为屈氏韧带. 病因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病变门脉高压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性胃病消化道肿瘤胆道出血 Mal l ory-Wei ss 综合征(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Di eul afoy 病(杜氏病) Budd-Chi ari 综合征残窦综合征异位胰腺 Zol l i nger-El l i son 综合征:卓-艾综合征,系由发生在胰腺的一种非胰岛细胞瘤或胃窦 G 细胞增生所引起的上消化道慢性难治性溃疡。
由前者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称之为卓-艾综合征Ⅱ型,而由后者引起的称之为Ⅰ型。
1955年 Zol l i nger 及 El l i son首先报道 2例此类病人 1956年由 Ei seman和 Maynard提出将此症候群称为卓-艾综合征。
以后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又出现了许多其他命名如胃泌素瘤、胰源性溃疡、原发性胃泌素增多症胰腺非细胞瘤等。
促胃液素瘤分泌大量的促胃液素,不断刺激胃壁细胞分泌大量胃1/ 13酸,终于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发生糜烂和溃疡,由于是肿瘤的缘故,这一过程始终在进行,故一般消化性溃疡药物的治疗难以得到好的效用。
Di eul afoy 病(Di eul afoy s di sease)又称 Di eul afoy 病变(Di eul afoy s l esi on),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病变是突露于胃肠道腔内活动出血的或黏附血块的动脉,动脉周围无溃疡形成这一特征已成为多数学者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