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学
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及孟子及其思想。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累文言词语。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获得教益。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
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 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主张 实 行 “仁 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 中的“道”即“王道 ”,“得道”即施行仁政,“失道”指不施行仁政 ,即违背道义。那么,“得道”与“失道”的结果 会有怎样的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这篇 文章,从中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精髓。
新 课 导 入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巩固国防不能 靠山河的险要。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兵器装备并不 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 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 (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疏通文意
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 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
问题探究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举例论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证Hale Waihona Puke 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对比论 证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 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