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翻译中的补偿策略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20
ARTICLE 6INDEMNIFICATIONINDEMNIFICATION用于赔偿条款或独立的赔偿协议中时指的是一个广义的过程,包括索赔,赔偿,对赔偿的限制,救济等一切与赔偿相关的行为。
Indemnity 一词的本义是指赔偿物,但在合同英语中,将indemnity与Indemnification不加区别地予以互换使用的情形也不鲜见。
Definitions此标题Definition及其下各词条应当纳入对应的定义与解释条款中,亦即合同第一条或者附件之中。
“Affiliate” means, w ith respect to any person or entity, each stockholder, subsidiary, officer, director, agent and employee of that person or entity.评述:“affiliate”一词的译法以前的课时中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需要提出的是:“entity”一词本意为机构、实体,为在中国法中为之找到对等语以便更符合法律专业人士的通常提法,不妨译为“组织”。
由于在此句中“entity”一词显然与“person”形成对照,可考虑分别译为“组织”和“个人”。
译文:“关联方”,就任何个人或组织而言,是指该个人或组织的每一股东,子公司,高级员工,董事,代理及雇员。
“Claim” has the meaning assigned in Section 6.09(a).“索赔”一词具有“claim”一词在法律语境中作为名词使用时,通常表示“索赔”或者“权利主张”或者“赔偿请求权”。
Eg1: (b) Specific Assignments Prohibited.Assignments prohibited under subsection (a) include, without limitation, assignment of(i) any claim for damages arising out of the Non-assigning party’s breach of thewhole contract; and(b) 特定转让的禁止。
法律术语的英汉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法律术语的英汉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准确的法律术语翻译有助于确保法律文件的准确理解和执行,进而维护法律权益和促进国际合作。
以下是一些在翻译法律术语时可以采用的重要策略。
专业化翻译对于法律领域的翻译,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以准确传达法律概念。
因此,在进行法律翻译之前,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深入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词义准确在法律翻译中,每个单词都可能影响一整段文字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的词义,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如果遇到不确定的词汇,应借助专业词典、网络工具或其他资源进行查询。
语境考虑在翻译法律文件时,语境是决定词义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
遵循惯例在法律翻译中,有些术语有固定的英文表达方式,应遵循这些惯例,以确保译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例如,“法人”通常翻译为“legal person”,“合同”通常翻译为“contract”。
语序调整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调整语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例如,在英语中,状语通常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状语通常放在句中或句末。
术语统一在一份法律文件中,应确保同一术语使用统一的译法,以避免产生歧义。
如果遇到多种可能的译法,应与法律专家协商以确定最佳译法。
注重修辞法律文件需要具有权威性和庄重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修辞,使译文的语言风格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还应注意文体的选择,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法律术语的英汉翻译需要遵循专业化、准确性、语境化、惯例化、语序调整、术语统一和注重修辞等策略,以确保法律文件的准确理解和执行。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法律知识、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我们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法律翻译服务,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法律术语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试论翻译补偿法的界定与分类作者:□谭利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0期摘要:英汉互译后,译文较之于原文,很多情况下难免出现文本信息、功能及效果的丢失,但巧妙的译文会在某些方面进行补偿,使之尽量接近于原文效果或者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梳理了翻译补偿法的研究脉络,并对其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重新分类,以实例分析了补偿法的妙用。
关键词:翻译语言补偿法文化一、引言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Nida,1964:12)。
翻译的理想境界是译作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作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
但由于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语言文字本身、文化、地域、思维方式等的差异,有时不可能做到把源语的信息、功能和效果完全传达出来,译者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翻译后损失的信息、功能或者效果予以补偿,这种翻译技巧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对象——翻译补偿法。
二、翻译补偿法的界定法国“比较文体学”流派最先将补偿法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加以描述和论证。
20世纪中叶,国外翻译理论文献中先后出现“compensation,compensatory,compensate for”等与翻译补偿相关的术语,但仍未明确补偿法的界定。
Wolfram Wilss(1982:39,104)称其为解决语言内及语言外结构差异的手段,后者指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他也论述了词汇翻译的迂回策略,即解释性翻译,它为译者可以采用的唯一补偿手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补偿的功用及分类更为明确。
Newmark(1988:90)认为,补偿主要用于弥补译文在语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损。
Hatim&Mason(1997:115)对“翻译补偿”进行了定义,认为:“译者往往需要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失真和缺损,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这种翻译过程就是补偿。
”中国学者对翻译补偿也作了诸多探索。
法律翻译的技巧与策略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法律翻译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法律文件与文书的翻译涉及到法律术语、法律体系的差异以及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法律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与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一些法律翻译的技巧与策略,希望对从事法律翻译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准确理解法律术语是法律翻译的关键之一。
法律术语是法律语言的核心,具有严密、明确的定义。
因此,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完全理解源文中所使用的法律术语的准确含义,并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
有时,不同法律体系中的同一术语在概念上存在差异,因此翻译人员还需了解不同体系下的法律术语的异同之处。
其次,了解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对于法律翻译也至关重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在立法、判例以及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为法律翻译增加了难度。
翻译人员需要熟悉不同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其背后的法律原则和理念,以便有效地将源文的法律概念和规则传达到目标文中。
从事法律翻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横向知识。
法律翻译不仅涉及到法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例如,在涉及贸易法律的翻译工作中,了解国际贸易、海关法规等相关知识将会对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有所裨益。
这种横向知识的运用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传达到目标文中。
此外,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也是法律翻译的重要策略之一。
互联网和各种数码工具为翻译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在线法律词典、法律文献和数据库等都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处理来源文献中的法律术语和相关法律知识。
翻译人员还可以与其他从业者进行交流和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和知识,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要想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翻译人员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一方面,正式文书的风格和语言特点需要得到合理的保留。
法律文书通常比较正式、严肃,因此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应该注意保持其正式性以及专业性。
另一方面,法律翻译还应注意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
本的补偿策略
翻译中的补偿策略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对等补偿:即以一种表达方式替代源语言中某个难以准确翻译的表达方式,或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相似的表达方式。
2. 同义补偿:当源语言中某个词汇无法直接翻译时,翻译者可以采用与其相似或者相关的同意词表达该词的含义。
3. 解释补偿:对于一些文化、历史等知识或背景,目标语言中读者可能并不了解,翻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解释或注释,确保读者能够理解。
4. 语序补偿:源语言中的语序可能与目标语言不同,翻译者需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
5. 增减补偿:翻译者可能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增加或减少一些信息,以保证译文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针对Hawkes的《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可以看出其翻
译者采用了上述补偿手段中的多种方式。
例如,在翻译人物称谓时,采用了对等补偿和同义补偿:将“宝二爷”翻译为“Master Bao”,“宝玉”翻译为“Precious Jade”,这些称谓从某种
程度上保留了原作中人物的特点和身份。
同时,在翻译涉及到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内容时,也采用了解释补偿,通过翻译者的注释和说明,使英语读者了解到某些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总的来说,Hawkes的《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较为全面和多样化,保持了原作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使译文更符合源语言的风格和气质,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阅读体验。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变通和补偿手法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英汉翻译中,要把英文原文按照中式思维方式翻译出来,就需要将众多的语言工具及翻译技巧运用得当,才能使译文贴切、可读性较强、能够传达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中,变通和补偿手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本文将从变通和回偿手法两个方面来讨论英汉翻译中的翻译技巧。
首先,关于变通,它是指按照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灵活地运用多种翻译技巧来调整原文的言语形式,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使译文能够灵活、直接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变通有多种方式,具体可以分为词语变通、结构变通、句法变通、句子变通等四种形式。
语变通指的是把句子中的词语用更简洁或更丰富的词语来表达,以求到更恰当的表达效果,例如原文中出现的单词“enormous”在变通过程中,可以用“huge”或“gigantic”来取代。
而结构变通则是把原文中的句子结构变换,使之更能符合中文思维习惯,例如把原文的主语后置句翻译成中文的主动句,否定句可以转换成肯定句,等等。
句法变通与结构变通很相似,指将原文中英语句法结构转换为中文句法结构,以把原文的表述更好地表现在中文文章中,例如把原文中的介词短语连接的句子翻译时,可以用动宾关系来表达;句子变通则是指把句子调整成更恰当的句式,以利于把原文的意思更准确地传达出来,如把原文的定语从句转换成主谓宾结构等。
其次,关于补偿手法,它是指在译文中增加必要的词语、短语或整句,以弥补原文表达方式与中文表达方式时差而新增的部分,常用来补充译文中缺乏的内容以及突出原文的语义,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在翻译原文中的“She was smiling”这句话时,可以用补偿手法补充“她微笑着”来更好地形容smile的种类。
补偿手法也有多种形式,如按语气补偿、按内容补偿、按句子补偿等,具体而言,按语气补偿是指在译文中增加标点符号以及肯定、否定词以及疑问词;按内容补偿是指在译文中增加直接表达或间接表达的词语,以补充原文中缺乏的内容;按句子补偿则是指在译文中增加一句话或多句话,以补充原文中缺乏的表达。
Compensation in Translating: Its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作者: 马红军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外语与外语教学
页码: 37-39页
主题词: 补偿;分类;应用;翻译
摘要:本文对翻译补偿理论的历史、补偿手段的界定及分类加以梳理与回顾,提出了显性补偿与隐性补偿概念,并评述了语言手段、补偿位置、效果对等、翻译单位等与补偿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通过分析Hawkes英译《红楼梦》中的一些典型译例,作者指出:补偿手段的取舍与选择受译者总体翻译策略以及读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既不固定统一,相互间也无必然的优劣之分.。
试论翻译补偿法的界定与分类英汉互译后,译文较之于原文,很多情况下难免出现文本信息、功能及效果的丢失,但巧妙的译文会在某些方面进行补偿,使之尽量接近于原文效果或者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梳理了翻译补偿法的研究脉络,并对其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重新分类,以实例分析了补偿法的妙用。
标签:翻译语言补偿法文化一、引言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Nida,1964:12)。
翻译的理想境界是译作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作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
但由于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语言文字本身、文化、地域、思维方式等的差异,有时不可能做到把源语的信息、功能和效果完全传达出来,译者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翻译后损失的信息、功能或者效果予以补偿,这种翻译技巧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对象——翻译补偿法。
二、翻译补偿法的界定法国“比较文体学”流派最先将补偿法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加以描述和论证。
20世纪中叶,国外翻译理论文献中先后出现“compensation,compensatory,compensate for”等与翻译补偿相关的术语,但仍未明确补偿法的界定。
Wolfram Wilss(1982:39,104)称其为解决语言内及语言外结构差异的手段,后者指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他也论述了词汇翻译的迂回策略,即解释性翻译,它为译者可以采用的唯一补偿手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补偿的功用及分类更为明确。
Newmark(1988:90)认为,补偿主要用于弥补译文在语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损。
Hatim&Mason(1997:115)对“翻译补偿”进行了定义,认为:“译者往往需要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失真和缺损,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这种翻译过程就是补偿。
”中国学者对翻译补偿也作了诸多探索。
王恩冕(1988:11)总结了6种常用的补偿方法,即:增词法、引申法、拆译法、融合法、替代法和转移法。
英汉法律术语的非对等性及其翻译补偿策略受社会制度、法律体系、语言差异化等因素的影响,英汉法律领域存在着大量法律术语无对等词的现象;同时,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妥协、缺省与损失现象,加剧了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对等性。
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相关理论,提出解决英汉法律术语非对等性翻译的具体补偿策略与方法,以期促进英汉法律翻译的交流与合作。
标签:英汉法律术语非对等性文化缺省语义损失翻译补偿法律术语是法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表达法律领域特有的概念或指称与法律相关的现象。
英汉法律术语有法定的适用对象,要求特定的语境,具有专业性、文化性、单一性等特征,不允许存在概念含混、范畴不清楚的问题。
在英汉法律翻译领域,很多英汉法律术语在实际翻译中没有对应词,有的尽管表面对应,但内涵却截然不同,导致英汉法律术语不对等的现象大量存在。
为了解决英汉法律术语的非对等翻译问题,应综合分析造成英汉法律术语非对等的诸多原因,结合翻译补偿相关理论探析英汉法律术语非对等翻译的实用策略和方法,以减少翻译法律术语时出现的语义、文化、功能等损失,最大化地实现英汉法律术语翻译的语言功能对等与法律功能对等。
一、英汉法律术语非对等性的产生原因首先,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历史文化等传统因素是造成英汉法律术语非对等的基本原因。
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法官对法律拥有解释权,刑诉中采用对抗制,民诉中采用陪审团审判制。
而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在法律渊源、案件审理、判定等方面与英美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hung jury”是英美陪审制中专门针对悬疑案件组成的陪审团,“discovery”是诉讼审理前提供给对方的辩论所需要的案情或证据发现,这些英美法律术语在中国法学界缺少概念一致的对等术语。
同时,一种法律文化凝结的法律术语概念往往有别于另一种法律文化下的法律术语概念(杜金榜,2004:88),例如:“crown court,federal crime,indigent defendant”都是英美法系不成文法的历史痕迹。
英汉翻译中的补偿手段及其应用英汉翻译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从翻译公司到互联网,从文学到普通商业文档,我们可以看到翻译的大量应用。
在这些翻译工作的过程中,补偿手段尤其重要,因而受到了译者的重视。
补偿手段旨在处理译文中不对称概念、文字习惯和表达角度的差异,以便使英汉翻译更具有翻译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补偿手段的总体原则是为了取得相同的概念关系和表达方式,以中文或英文翻译文档中的概念,并且通过概念补偿,使得翻译文档获得同样的意义和逻辑。
补偿手段一般分为直接口头翻译补偿、句法语法补偿和理解补偿三大类。
其中,直接口头翻译补偿是在源语翻译为目的语时,用另一种或多种言语配合。
句法语法补偿指句子结构和语法组织模式之间的差异调整,以便于令翻译文档具有系统性而又正确的表达方式。
理解补偿则指译者应根据原文的意图以及文化及语序方面的差异来进行补偿,以保证两种语言之间的概念统一性。
补偿手段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互联网领域翻译,尤其是网站翻译和APP翻译。
以网站翻译为例,如果源语文本涉及许多不同的文化、宗教、历史知识等,那么将外文翻译为汉语作品时,译者就可以通过补偿来弥补不同文化知识导致的差异,使其在本地文化环境中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另外,由于互联网软件在同一种族群中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所以译者也可以采用补偿手段来适应不同的语言文化,以确保网站翻译的质量。
由此可见,补偿手段对英汉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理不同文化、不同书信之间的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一种重要策略。
尤其是在英汉翻译领域更加重要,使译者能够从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同样的文字表达,并以正确、完整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英文翻译为汉语,从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言语屏障。
法律术语翻译中补偿策略的应用Contents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The definition of legal terminologies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terminologies1.3 The major dificulties involv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terminologies1.4 the main concerns of this paperChapter two the basis of using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terminologies2.1 overview2.2 the lack of equivalence2.2.1 the causes of lacking of equivalence2.3 the demand for precisionChapter three Compensation strategies3.1 the concept of compensation strategies3.2 various compensation strategies3.2.1 literal traslation with footnotes3.2.2 paraphrasing3.2.3 finding the function equivalenceChapter four conclusionBibliography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The definition of legal terminologiesLegal term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legal terminology, legal jargon, legalese, terms of art, and the like. According to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term refers to a word or expression that has a particular meaning or is used in a particular activities, job, profession, etc. It often exists as a plural noun. As can be deduced from this definition, legal terms ar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mbued with legal meaning or used in legal sphere or jurisprudence. Though the following are different ways of depicting what legal terms are, they share the same meanings to some extent.Sarcevic (1997) holds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belongs to the group of 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consists of technical or legal terms, as well as non-technical terms from general language. She also penetrates that "confusion arises when a term is assigned a legal meaning that has little or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bject referred to by the term in ordinary language".Varo&Hughes (2002) classify legal vocabulary into three types: (a) purely technical terms, (b) semi-technical or mixed terms, and (c) common words used in legal texts. The purely technical terms are those that are found exclusively in the legal sphere and have no application outside i t. Examples include “estopple—禁止翻供”, “ plaintiff --原告”, “tort—侵权”, and so on. The second group consists of words and phrases from the common stock that have acquired additional meanings by a process of analogy in the specialist context of legal activity. For the translator, terms belonging to this group are more difficult to recognize and assimilate than wholly technical terms. The third group consists of terms in general use that are regularly found in legal text but, unlike the previous group, have neither lost their everyday meanings nor acquired meanings by contact with the specialist medium.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terminologies(1)the unitarity of Word meaning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scientific terms is unitary and fixed, at this point,the English legal terminology is the same. Therefore, in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process, any person in any case must have a uniform interpretation. The unitary of legal termimolog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each technical expression expressed is a specific legal concept, when use other any words and expressions cannot replace. for example,过失―negligence,but not “mistake”;谋杀未遂―uncompleted murder, but not “failure in murder” . Second, even if some terms is a polysemant in the common language, It also can only retain one righteousness item when enters the legal language. For example,suit in english language has the following meanings.1) set of articles of outer clothing of the same material , 2) request made to a superior , esp. to a ruler 3) civil legal proceedings or lawsuit 4) asking a woman’s hand in marriage。
But as a legal term, it can only take the item three.(2) the correspondence of word meaningThe correspondence of words is refers to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are contradiction, namely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expressed the concept which has one kind of contradiction or the opposition relations. Like “general” and “special”, “above” and “under”, and so on。
In legal language, the legal worker must draw support from a group of expressions to express the contradiction, the opposition things,or the opposite actions. For example,plaintiff (原告) ----defendant(被告)right (权力) ---- obligation(义务)creditor(债权人) ---debtor(债务人)principal (主犯)---accessorial criminal (从犯)This kind of correspondence phenomenon of the legal terms is decided by legalwork's nature. Because legal work's object often are two aspects which has relationship of stakes. For instance, author and victim in criminal case, plaintiff and defendant in civil cases, first party and second party in economic contract and so on. This has decided that a plenty of correspondence terms in legal language.(3) the changeability of usingThe Predicate and attribute s' changeability is refers to the different use of some terminology and the ordinary language. Like “不能犯”, “不作为” ,these two legal terms, in the ordinary language, “不能犯”, “不作为” are verb cluster, often acts as the predicate in the sentence. But in the legal language, “不能犯”, “不作为” is no longer the verb cluster, but they are legal concept with the verbal function, acting a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sentence, but can not act as the predicate.in english language, it aslo has this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