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粤教版语文选修第5课《山水田园诗四首》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2 KB
- 文档页数:7
第5课山水田园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17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他的诗在当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
孟浩然的作品绝大部分为五言诗,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有《孟浩然集》(亦称《孟襄阳集》)。
祖咏(699-约746),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后迁居汝水以北。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有《祖咏集》。
储光羲(约706-约762),唐代诗人。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yǎn)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曾隐终南山。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其诗多写闲适情调。
有《储光羲集》。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两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有《孟东野诗集》。
《宿建德江》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作者漫游吴越之时。
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
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失意东归。
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于是,写成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
《终南望余雪》本诗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
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
5.山水田园诗四首文题解读《宿建德江》“宿”是住宿的意思。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江面。
题目表明了诗人正在游历,在建德江住宿。
《终南望余雪》《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
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
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诗歌题目表明这是诗人作为农家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各种零散感受,作者一共写了八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游终南山》题为“游终南山”,表明了诗人的活动是游览,游览的地点是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古代很多人隐居于此。
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祖咏(699—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有《祖咏集》。
储光羲(约706—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
郡望兖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有《储光羲集》。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两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元和年间,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元和九年,郑余庆镇兴元,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行次阌乡,暴疾卒。
有《孟东野集》。
背景纵览《宿建德江》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八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了解孟浩然的生平情况。
过程与方法:识记山水田园诗歌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孟浩然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识记山水田园诗歌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教学难点: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课型: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宿建德江【导入语】播放少儿歌曲《春晓》,“春晓”这首歌把我们带到了童年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温馨。
那么,“春晓”是哪个诗人写的呢?(明确:孟浩然),可见,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孟浩然的诗歌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诗歌《宿建德江》。
【山水田园诗介绍】1、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⑴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⑵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⑶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等诗人交谊甚笃,后应进士不第,返襄阳,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公元740年,王昌龄游襄阳,当时,孟浩然患有痈疽(拥狙),就是一种毒疮,将要治愈了,医生嘱咐他不要吃鱼鲜。
孟浩然设宴款待王昌龄等老朋友,纵情宴饮,抵制不住美味佳肴的诱惑,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因为吃鱼病发而死。
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译诗】移动船只,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使我又增添一份新的哀愁。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章: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欣赏并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概括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赏析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如王维的《鸟鸣涧》、孟浩然的《春晓》等。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并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山水田园诗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的理解深度。
3. 评价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的意象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 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
3. 欣赏并评价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 意象与意境的概念:介绍意象和意境的定义和区别。
2. 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方法。
3.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赏析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等。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并评价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感。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意象和意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中意象和意境构建的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山水田园诗中意象和意境美感的欣赏能力。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情感表达一、教学目标1. 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能够分析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山水田园诗篇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3. 鉴赏和分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田园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田园之美,激发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田园诗。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和分析一首山水田园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田园诗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一首山水田园诗。
2. 写一篇关于山水田园诗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写作和预习等。
3. 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
七、教学策略:1.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和意境。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通过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使学生领悟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定义与特点2. 山水田园诗的历史背景3. 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能够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引导学生领悟美学价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田园诗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讲解经典作品: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进行分析讲解。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水田园诗进行深入研究。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总结提升: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赏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学术论文、赏析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经典作品和相关图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第3-4课时:分析讲解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5、山水田园诗四首《宿建德江》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
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诗中抒发愁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以诗作中的诗眼“愁”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意象,探讨诗人愁情的具体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中愁情的具体内涵——思乡之愁,羁旅之苦,失意之悲,孤独之意。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鉴赏一向发怵,原因是读不懂诗,诗歌的意思理解不了,自然更谈不上“鉴赏”诗歌。
诗歌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加强对诗句的翻译,让学生扎实掌握诗歌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来传授诗歌写作上的技法,达成高考诗歌鉴考察目标:“写什么”与“怎么写”。
3重点难点
以诗作中的诗眼“愁”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意象,探讨诗人愁情的具体内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维的诗四首,因为他深受禅宗影响,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歌往往给人一种平静恬淡、境界空明的感觉。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与他齐名的另外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作《宿建德江》,他的诗又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二.朗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琅琅吟诵,佳趣自得。
我们不妨就来分一下组,以每组为单位来朗诵,通过朗诵来初步感知这首诗。
初读正确
读出节奏【诗歌是极具节奏美的,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试着读出节奏】。
第5课山水田园诗四首P17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他的诗在当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
孟浩然的作品绝大部分为五言诗,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有《孟浩然集》(亦称《孟襄阳集》)。
祖咏(699-约746),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后迁居汝水以北。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有《祖咏集》。
储光羲(约706-约762),唐代诗人。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yǎn)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曾隐终南山。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其诗多写闲适情调。
有《储光羲集》。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两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有《孟东野诗集》。
《宿建德江》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作者漫游吴越之时。
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
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失意东归。
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于是,写成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
《终南望余雪》本诗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
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
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清奇冷峻的小诗。
《山水田园诗四首》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含义特点、常见思想感情及常用术语,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2、理解《田家杂兴八首》《游终南山》的内容和情感。
3、掌握对比、情景交融、白描、夸张、直抒胸臆等写作手法在两首诗中的运用学习重点: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含义特点、常见思想感情及常用术语,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2、理解《田家杂兴八首》《游终南山》的内容和情感。
学习难点: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思想感情及常用术语,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预习学案(第一学时)【知识回顾】△学生自主回顾所学的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归园田居》《山居秋暝》等一、了解山水田园诗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三、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山水田园诗”,具体内容为四首经典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江南逢李龟年》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2. 通过对四首诗歌的欣赏,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在四首诗歌中的体现。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四幅山水画,让学生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山水田园诗四首。
2.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四位诗人及诗歌背景。
3. 第二环节:诗歌鉴赏(1)分析《山居秋暝》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哲理美。
(2)讲解《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写景手法和诗人的闲适生活。
(3)解读《江南逢李龟年》中所表达的朋友情谊。
(4)探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4. 第三环节:实践演练(1)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
(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诗四首《山居秋暝》: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积雨辋川庄作》:写景手法、闲适生活《江南逢李龟年》:朋友情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忧国忧民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从四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分析其诗歌特点和美感。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1)示例:《山居秋暝》。
该诗描绘了秋日山居的宁静景色,展现了诗人王维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
5 山水田园诗四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2.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3.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4.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5. 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征和写作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以四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四位诗人所作的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领悟诗歌中的意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把握孟浩然山水诗中“清旷冲淡”的诗风特点,祖咏的精练诗风,储光羲诗歌中质朴的白描,境界清冷急促的孟郊诗,品味四首诗歌的意境,学习和理解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田园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五、教学课时:2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课文简析宿建德江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孟浩然 (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年纪长于王维,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仕途上不得志,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和漫游,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孟浩然的诗绝大多数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思想内容不甚丰富,多是诗人的自我表现,其诗风以清旷冲淡为基调,又不乏壮逸之气,从艺术的完整性和精美性来讲,与王维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意境清旷,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善于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而且情辞高雅,别具一格。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
(主旨)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
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
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
“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
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3.鉴赏要点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整个诗作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
自然的征服力使诗人名利两忘,仿佛找到一种皈依的感觉。
日暮时分,游子怅惘,江水清澈,月光倒映水中,与人相近,愁绪满怀。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意境跃然纸上。
终南望余雪1.作者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曾任驾部员外郎。
祖咏写作十分严肃认真,据《唐诗纪事》载,《终南望余雪》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写的,按照规定,应该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是他只写四句便交卷而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让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而不计较功名得失,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
(主旨)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这里的“阴”字用得实在、确切;“秀”字用得巧妙、活泛,既表现出望中所见,又引出下文。
其中具体内容便是“积雪浮云端”,此句甚妙,向来云、山、天便是孪生兄弟,其共同点就是“高”。
终南山高耸入云,山脚、山腰有无积雪,在六十里外的长安是看不到的,遥遥望去,只见与云平齐的山头上积雪浮动。
这里的“浮”字令人拍案叫绝,分明是静止的积雪,着一“浮”字便具有强烈的动感。
后二句中,作者望终南积雪于何时,尚未交待,不是忘却,而是时机未到,第三句“林表明霁色”,更是巧上增巧,轻松简捷地点出了望雪的时间。
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肯定十分鲜明耀眼,这层意思可以用“城中增暮寒”来应证,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
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3.鉴赏要点这首诗炼字精准。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
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4.问题探究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才能在长安城中看到终南山的真面目呢 ?除了实地考察之外,另有贾岛《望山》诗可证:“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是说久雨之后,终南山美景如画,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门前张开一张张翠绿的屏风。
田家杂兴八首 (其二)1.作者简介储光羲(约706一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全唐诗》编诗四卷。
储光羲写了不少田园诗,他和王维的经历有些相似,属于王维、孟浩然一派。
他们三人交往甚笃,经常诗来诗往,互相唱和。
2.基本解读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主旨)“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
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
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
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3.鉴赏要点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
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方法。
游终南山1.作者简介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元和年间,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元和九年,郑余庆镇兴元,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行次阌乡,暴疾卒。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主旨)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
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
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
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
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
“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
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
“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
“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
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
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
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 ?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
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 (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
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
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孟郊诗的内容多写穷苦生涯,境界清冷急促,感情基调悲苦凄凉,给人以“清冷”的总体印象。
4.问题探究孟诗虽然有狭窄的缺点,但就其抒写穷愁境遇的作品而言,其中有不少真实动人的成功之作,苏轼曾讥笑孟效诗为“寒虫号”,但是读了孟郊的《秋怀》诗后说:“我憎孟郊诗,复出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读孟郊诗二首》)苏轼曾用“郊寒岛瘦”来形容孟、贾在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上的相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