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国际案例——Liaunig博物馆+Citygate大楼
- 格式:docx
- 大小:302.52 KB
- 文档页数:8
国内经典的钢结构建筑BIM应用案例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多座运用BIM打造的地标性建筑,我们挑选其中几个极具特色的代表的建筑为大家介绍:首次实现大面积展厅“无柱化”效果——国家会展中心位于上海虹桥枢纽的国家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整个综合体的建筑面积达到147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综合体项目,首次实现大面积展厅“无柱化”办展效果。
总承包项目部引入BIM技术,为工程主体结构进行建模,然后把各专业建好的模型与总包建好的主体结构模型进行合模,有效地修正模型,解决施工矛盾,消除隐患,避免了返工、修整。
绿色节能价值典范——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是目前为止在亚洲地区的生活垃圾发电厂里最大的项目,应用BIM技术使其在设计过程中节约了9个月时间,并且通过对模型的深化设计,节约成本数百万,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成效,响应了国家号召,真正实现了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存在价值。
先进施工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位于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CBD中心地段,占地面积2.6万m2,建筑总面积50.77万m2,建筑总高度530m,共116层。
通过MagiCAD、GBIMS施工管理系统等BIM产品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
建成后的广州东塔和广州西塔将构成广州新中轴线。
实现高效协同化,精细化管理——天津117大厦位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天津117大厦结构高度达596.5米,通过GBIMS施工管理系统应用,打造天津117项目BIM数据中心与协同应用平台,实现全专业模型信息及业务信息集成,多部门多岗位协同应用,为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创造了11项中国之最,并运用BIM技术实现了成本节约、管理提升、标准建设。
全流程BIM应用——苏州中南中心苏州中南中心建筑高度为729米,应用BIM技术解决项目要求高、设计施工技术难度大、协作方众多、工期长、管理复杂等诸多挑战。
bim工程案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和工
程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一些BIM工程案例,展示了BIM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1. 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这是一个位于中国广州的超高层建筑,使用BIM
技术进行设计和建造。
通过BIM模型,项目团队可以更好地进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浪费,从而节约成本和时间。
2. 美国国会大厦翻新项目:美国国会大厦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翻新项目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工程。
通过采用BIM技术,项目团队能够更好地
管理翻新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上海中心大厦:这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之一,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采用了BIM技术。
通过BIM模型,项目团队可以更好地进行建筑性能分析和优化,提高建筑的能效和可持续性。
4. 英国皇家宫殿翻新项目:英国皇家宫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其翻新项目需要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造。
通过采用BIM技术,项目
团队能够更好地管理各种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减少错误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些案例表明,BIM技术在提高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效率和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采用BIM技术,项目团队可以更好地管理各种复杂的信息和数据,提高协同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从而节约成本和时间。
我国运用BIM的经典案例BIM(建筑信息模型)是指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系统。
它在建筑、土木工程和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我国运用BIM的一些经典案例:1.北京大兴机场:作为中国首座利用BIM设计和建设的大型机场,北京大兴机场的设计和施工中广泛应用BIM技术。
BIM技术帮助设计团队优化了机场的空间布局和材料使用,提高了建筑质量和施工效率。
此外,BIM技术还使得机场运营管理更加高效,例如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状态和进行维修计划。
2.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是一个包含展览馆、办公楼和服务设施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该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了BIM技术。
BIM模型帮助设计团队进行了详细的空间分析和内部布局规划,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功能性。
此外,BIM技术还被用于博物馆的设备管理和维护计划。
3.青岛百盛购物中心:青岛百盛购物中心是青岛市的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采用了BIM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通过BIM模型,设计团队可以将建筑和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集成和协调,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此外,BIM技术还帮助项目管理者进行维护计划和设备管理,提高了运营管理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4.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规划局是一个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任务的政府部门。
在规划局的工作中,BIM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和管理过程。
BIM模型可以帮助规划师们对城市进行数字化建模,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规划。
此外,BIM技术还可以帮助规划局进行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的维护计划。
5.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应用了BIM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BIM模型帮助设计团队提高了空间效率和建筑质量,减少了建筑物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冲突和错误。
此外,BIM技术还被用于建筑物的设备管理和维护计划,提高了运营管理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以上是我国运用BIM的一些经典案例,这些案例表明BIM技术在建筑、土木工程和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正越来越广泛,为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效率提升。
bim技术应用案例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下面是一些BIM技术应用案例:
1.国际知名建筑——伦敦塔桥升级改造
伦敦塔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桥梁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交通越来越繁忙,这座古老的桥梁面临着危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伦敦市政府采用了BIM技术进行升级和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BIM 技术被用来制定详细的计划和调度,以及管理各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通过使用BIM技术,塔桥的设计和施工都更加高效和准确,确保了项目的成功。
2.美国纽约地铁扩建
纽约市地铁系统是全球最复杂的交通网络之一,为了应对快速增加的旅客需求,纽约市政府进行了扩建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BIM技术被用来协调整个项目的设计,确保建筑的结构和机电系统的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符。
此外,BIM技术还被用来监控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管理施工进度,以确保项目按时完工。
3.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高的文化机构之一,其建筑设计十分伟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设计师使用了BIM技术进行建模和分析,以确保建筑的准确性和实用
性。
此外,BIM技术还被用来协调各个施工团队之间的工作,以确保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符合政府的要求。
总之,BIM技术可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中,可以帮助设计师规划和实施建筑作业,确保建筑的完美性和实用性。
日本东京的新摩天大楼——日本邮政大厦,地下共3层,地上38层。
建筑面积21.2万m²。
该项目位于历史悠久的东京站旁边。
新大楼将容纳东京中央邮政局,学术和文化的博物馆,商业设施KITTE,零售广场的近百家商店和餐馆,国家的最先进的商务办事处。
邮政大厦实景图优化原始平面设计,BIM模型直接出图模型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初步设计图纸及业主要求进行三维图纸的深化设计,建立智能化系统单专业模型,模型精度符合LOD300(精确几何形态要求)模型。
在建模过程中,通过三维校审及时发现图纸问题。
相对于二维图纸审图,三维模型更容易直观的发现问题。
本项目设计内容涉及各个专业的各种管线,通过分组的方式将原始图纸进行BIM深化后,将各系统的管线碰撞检测,以检查出可能出现的碰撞问题,并据此优化管线相应的标高和布置。
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本项目BIM技术对于机电系统的几大好处1.减少隐藏于图纸内的管线冲突2.运用BIM模型可视化辅助机电作业协同3.通过BIM施工模拟定义机电、结构和建筑作业之间的关系4.有利于建立机电模型构件的施工标准5.提高施工图面与数量表的一致性6.有效管控现场工作组每日工作进度利用BIM模型的工程量统计指导施工以调整完成的最终版施工图为基础,通过相应功能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准确反应出实际的工程情况,给施工环节提供了合理化的参考。
门窗表应用效果总结1.BIM为各专业提供了信息共享、顺畅沟通的平台,协调管理效果好,实现了工程的和谐共建。
2.通过BIM技术,优化了劳动力配置和材料设备进场,减少了变更返工,提高管理效率,为社会节约了大量资源。
3.BIM平台在保证信息通畅的同时,对数据安全的保证也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采用数据权限管理的模式,各参与方提取数据、图纸、资料等变得快捷安全,为项目的安全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平台。
4.在前期对设计图纸进行优化,系统性能进行分析,使得整个布局构造更加合理,采用优化后的施工方案,减少浪费,为绿色环保低碳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
《建筑设计原理2》课程作业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班级:14建筑1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邹*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为所罗门·R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
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
① 基地环境布局与文脉分析建筑基地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其圆形体块与对街湖岸相呼应。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43年,美国冶炼业巨富所罗门•R •古根海为保存和陈列自己的美术藏品,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最终于1959年建造完成并开幕。
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筑影响巨大。
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主流——现代主义设计崇尚“功能”至上的思想不同。
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框架,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释着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也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
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时间与空间。
② 建筑功能与流线分析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十分重要。
博物馆的基本参观功能也决定建筑内部需要流动性强、采光优良的空间。
此外,就空间分布而言,博物馆应具备藏品储物的空间、办公空间、接待间、休息室、交通等辅助空间。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分为两个大的功能区:办公区和展览区。
从大厅入口进入,向左是进入办公区,向右是展览区,而且整个展览区呈螺旋状,交通流线一目了然,所以其交通流线很明确,即一分为二。
③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
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局。
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主体。
bim技术应用经典案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以数字模型为基础的建筑信息管理技术,通过将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的数据整合到一个共享平台上,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和协同工作。
下面列举了十个BIM技术应用的经典案例。
1.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最大的BIM应用案例之一。
通过BIM技术,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机电工程师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协同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2.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该项目是中国第一座采用BIM技术设计、建造和运维的摩天大厦。
BIM技术帮助设计团队提前发现了潜在的设计问题,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和延误。
3.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该项目是中国目前最大的BIM应用案例之一。
BIM技术被用于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
4. 中国国家博物馆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BIM应用典范。
BIM技术帮助设计团队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施工质量。
5. 纽约哈德逊码头项目:该项目是美国BIM应用的典范之一。
BIM 技术帮助设计团队进行了全面的协同设计和施工管理,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6. 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项目:该项目是欧洲BIM应用的典范之一。
BIM技术帮助设计团队进行了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和协同工作,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7.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项目:该项目是亚洲BIM应用的典范之一。
BIM技术帮助设计团队进行了全面的协同设计和施工管理,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8. 日本东京奥运会场馆建设项目:该项目是BIM技术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中的成功应用案例。
BIM技术帮助设计团队进行了全程的协同设计和施工管理,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9. 韩国仁川机场项目:该项目是BIM技术在机场建设中的成功应用案例。
BIM技术帮助设计团队进行了全面的协同设计和施工管理,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BIM国内案例】上海世博会博物馆BIM应用上海有一个很特殊的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它是世界范围内唯一关于世博会的博物馆,向大家展示1851年以来世博会历史及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的情况,并为与世博会相关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2017年,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世博会博物馆位于上海世博会文化博览区,总建筑面积46550平方米。
它南邻南外滩河滨公园,北为龙华东路城市次干道。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设计项目无论在管理还是技术层面都有很大的难度。
管理难度:项目坐落于中心城区,施工时间及场地受限,参与单位多达30家,业主、施工、设计办公场所不同,管理、协调成本高。
技术难度:“欢庆之云”造型独特,为空间三维扭曲网壳结构,杆件和节点数量多,设计深化难度大;杆件为箱型,截面切割变化无统一规格,加工难度大;结构整体跨度大,杆件、节点、焊缝多,施工难度大。
BIM协同管理平台能让以上难题迎刃而解世博会博物馆是上海市实施BIM技术管理试点样板示范工程,该项目利用协同管理平台,对整个项目应用全过程中的模型、图纸、文档、流程进行管理,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实现了全生命周期BIM应用。
BIM组织BIM应用目标设计阶段:各阶段建模;通过模型进行光照、风环境、热环境、火灾烟气模拟等性能化分析,提高设计效率;通过多专业综合管线碰撞,优化设计阶段的管线排布;通过三维模拟,提高业主决策效率。
施工阶段:在设计模型基础上进行钢结构、幕墙、机电的深化,调整模型可实施性;通过场地布置模拟,快速制定施工组织方案;通过施工过程BIM量价的动态数据,为造价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开发:能支持PC端和移动端,提供项目管理效率。
户外庭院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前:制定完整方案,包括建模深度标准、文档及构件编码标准、协同平台使用手册、算量建模规范。
设计阶段:采用Revit建立建筑、结构、机电模型;采用Rhino+grasshopper进行异形曲面参数化设计。
建筑,给人制造空间。
Querkraft公司创立于1998年,现在是奥地利最负盛名及最成功的建筑事务所之一。
以创新性思维著称的公司专业团队,已经凭借不拘泥于传统且富于创造力的项目——从住宅大楼到宏大的博物馆再到工业综合大楼,创下了令人信服的战绩。
位于奥地利的Liaunig博物馆© querkraft architekten www.querkraft.at 照片提供:LisaRastlLiaunig博物馆地下扩建项目中蕴藏的艺术博物馆像是一根放置在奥地利南部Carinthian风景区的银色雪茄,也像是一个嵌入这处山坡上的突兀又巨大雕塑。
但是,从外面可见的立体形状只是这座建筑的冰山一角。
能看到的只是160米(525英尺)长的如翼般探出的画廊,悬在一侧的高速公路以及另一侧的德拉瓦河(Drava River)上方。
建筑90%的部分,也就是珍藏着实业家Herbert Liaunig私人艺术藏品的建筑体,都位于地下。
博物馆于2008年建成,已赢得多个奖项,并在2012年成为了纪念碑式的受保护建筑。
博物馆近期刚经历了一个2500平米(27,000平方英尺)的扩建工程,工程由Querkraft公司操刀,很好地延续了建馆时的设计理念。
Liaunig博物馆 © querkraft architekten www.querkraft.at 照片提供:Lisa Rastl“我们最初的设计,将大部分的展示空间安放在了地下,这是预算过低带来的直接结果。
我们必须将紧张的预算纳入到考虑当中,无论是建筑还是运营成本——因此我们必须要切合实际,”公司三位创始人之一兼维也纳办公室共同所有人Jakob Dunkl回忆道。
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想法,也顶着高度创新性的展现方式的压力,建筑师们的作品最终不仅在2006年的国际比赛中,也在2015年4月新扩建部分揭幕的时候,获得了巨大好评。
这件“苦心经营”出来的设计作品,主要由露石混凝土、钢筋和玻璃建成,最初包括四种风格鲜明的建筑形式。
扩建工程包括一个特别的展厅和连接天井、一处雕塑展示区,以及两处用于展示和其他用途的额外空间。
“好的建筑一定不能用力过猛”querkraft创始人及联合所有人Jakob Dunkl说。
设计师突出强调了几种简单的几何形态。
三角形:新构想的用于临时展示的700平米大厅(7,535平方英尺)没有柱子,并且使用了雕塑板。
天窗,也是三角形,产生了有趣的采光效果。
圆形:雕塑区,有着壮观的圆顶,会让人联想到万神殿。
querkraft architekten 成功地打造出了光芒四射的空间,让访客惊艳的同时,也挑逗了他们的感官。
从一开始,设计师们就为了避免有让人身处地下的感觉而煞费苦心。
因为所有的展示空间都使用了采自位置独具创新的天窗的自然光,展品因此无需额外光源——应和了展品所有者希望在自然光下展示他丰富藏品的愿望。
是的,在这个位于叫作Neuhaus村庄(斯洛文尼亚语:Suha)的、远离城市中心的私人博物馆里,人们从来没有被“关在地下”的感觉。
而是恰恰相反!querkraft architekten将周遭环境融入了设计当中;事实上,自然在设计理念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天窗、天井和玻璃门:访客总是能看到窗外变换着的景色,这些画面制造了一种由地上景色和建筑结合而成的融为一体的一种空间体验。
通过这种方式,空间被人为制造出来,增强了访客品位艺术时的享受感。
Liaunig 博物馆 © querkraft architekten www.querkraft.at 照片提供:Lisa Rastl“通过这个项目,ARCHICAD再次让我们相信,它是理想的设计高层建筑的工具。
”建筑师Dominik Bertl说。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强大而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同时它又拥有艺术所需要的自由空间,这个目标在这次扩建工程中被再次强化,” Jakob Dunkl强调说。
“我们已经为艺术创造了一个自然的空间,在这里,建筑居于其次。
这个想法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任务,也就是要设计出能让生命在其中勃发的空间。
好的建筑一定不能用力过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收着;建筑可以,也必须能有时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
但是这绝不应该变成目标本身。
我们要永远关注用户的、关注人的,需求,”Jakob Dunkl解释道。
也许正是这种与人之间绝对至上的关系,变成了Querkraft居住项目品质的前提。
2013年,公司凭借其U13居住“被动房”项目,获得了“国家建筑和可持续奖”。
2015年4月,他们最新的居住项目完工。
Citygate大楼 © querkraft architekten www.querkraft.at 照片提供:Lukas Dostal住在垂直主干道:Citygate Tower大楼Citygate Tower是公司的首个高层项目。
大楼高100米(328英尺),高耸入维也纳北部的天空,在这里,一个容纳有住房、作坊和工厂的新城区,正在从一个旧工业区中破土而出。
300多间公寓分布于大楼的34个楼层。
大楼大部分由国家补贴,顶部的楼层也有一些非补贴的单元和属于私人的公寓。
这个结构紧凑的建筑的外观非常抓人眼球:它似乎在如小溪一般的,蜿蜒流淌。
建筑师用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达到了这种效果,不仅带给了建筑一种独特的外观,也为居民带来了实在的好处。
整个大楼被一圈阳台和凉廊所环绕。
通常,它们的深度是每个120cm(4英尺)。
“这对于一个四口之家而言,如果他们想要舒服地享用早餐,就太窄了。
因此对于每个公寓,我们通过半圆式的扩展,增加了阳台和凉廊的面积。
这些突出的部分层层交错,因此看上去像是一个弯曲的小径在向大楼顶部攀爬,于是有了这个想象力丰富的有趣的外观,”Gerd Erhartt,另一位公司维也纳office创始人和联合所有人解释道。
阳台的效果,正如从内部和外部都看到的那样,被因板条尺寸不同而展现出的围栏设计进一步强化了。
大楼的第二个新颖之处在于,其所谓的“垂直主干道”。
“我们对大楼内部作了设计,以确保没有阳光普照不到的昏暗走廊。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纵贯大楼,在其北侧,也就是核心区的对面,开放了一个垂直空间,从而能在每层,正对电梯的地方,设置一个窗户。
同时,沿着这条纵向区域,我们增加了公共活动室,其中有些是多层的,分隔于几个楼层中,”Erhartt解释道。
Citygate Tower © querkraft architekten www.querkraft.at 照片提供:Lukas DostalCitygate Tower © querkraft architekten www.querkraft.at 照片提供:Lukas Dostal这个“垂直主干道”包括通往公共屋顶平台的媒体室、洗衣房、游戏房和其他公共休息室。
这样的设计为各种活动创造了空间,增进了住户间的交流。
“为了增加居民的亲密度,“垂直主干道”是每个建筑都应该有的专门设计,” Erhartt强调说。
这栋居民楼的建筑平面图,配合它缩小比例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公寓可以合并或扩展。
顶楼、办公区、迷你公寓:想要那种都可以,因此大楼将保有长久的生命力。
向ARCHICAD无缝转换“通过这个项目,ARCHICAD再次让我们相信,它是理想的设计高层建筑的工具。
比如,它的一大优势是我们能直接从模型中提取出所有的建筑元素列表和数量。
在这种规模的项目中,光这一项就是非常大的收益,”querkraft公司建筑师Dominik Bertl说。
模块化的工作流也非常有帮助——它能让住宅大楼中经常重复的元素像热链一样存储下来,然后重复应用于项目中。
Querkraft的建筑师们4年前就开始使用ARCHICAD。
为什么?“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过去使用的软件效率低下。
我们的同事对于他们必须要做的那些无用功,抱怨连连。
相比之下,ARCHICAD会处理好很多日常工作,因此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真正的设计,”Jakob Dunkl说。
“而且ARCHICAD更加友好。
有了ARCHICAD,我建的就是个房子,而不是工程图!这个软件是以房子、房间和楼层为思路和导向运作的——正如我们建筑师一样,”Dunkl说。
GRAPHISOFT解决方案的另一个优势因素是:从一个规划阶段进入下一个规划阶段的无缝的,几乎无感的过渡,而这一过程在之前的软件中是极为麻烦的。
Liaunig Museum © querkraft architekten www.querkraft.at 照片提供:Lisa Rastl向ARCHICAD的转换既快又顺利。
在图软的维也纳公司A-NULL Bausoftware GmbH进行了仅仅一周的培训后,30名同事全部作好了使用ARCHICAD的准备。
在“一个文件包含一切!做建筑模型,不画图!”的口号中,这此的转型也引入了BIM。
转型也非常顺利;建筑师很快学会了新设计方法,并准备好了享用这些优势带来的便利。
例如,草图的所有修改都会自动在所有视图中更新;亦或者,数量、产品号和房间数据清单可以直接从模型中提取;亦或者,建筑师对于他们的设计有更好的把控,并且能更快抓到设计缺陷。
Querkraft的建筑师们尤其热衷于BIM Server和Teamwork 功能。
“团队精神和好的合作在我们公司是非常重要的。
ARCHICAD在这一点上也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有了BIM Server,项目团队所有成员都能在一个项目文件中实时协同工作了。
” “这样的话,我们的设计流程就冲突更少,效率更高;而且,会更有趣,”Dominik Bertl说。
除了ARCHICAD,维也纳公司还喜欢用BIMx工具作业务陈述。
“例如,工头希望能在自己的手机上通过3D模型来进行把控。
这样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沟通也会更加通畅,” Bertl说。
Querkraft对ARCHICAD极为满意,并且成功实施了BIM。
在与其他建筑公司的合作上,Vienna firm也在试图进行创新。
“OpenBIM——无疑它就是未来,”Dominik Bertl强调说。
在querkraft当前的一个项目中(关于德国Ingolstadt地区具象艺术博物馆的一个老旧铸造厂的改造),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之间交换了IFC模型。
通过使用IFC文件,他们避免了数据入口的重复,实现了更快更准的冲突检测,从而让工作流更加顺畅。
在querkraft公司,凭借智能化的界面,本着OpenBIM的精神,ARCHICAD已经证明,自己是跨学科协同以及无损数据交互的理想平台。
(ChinaBIM 杨捷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