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营:中国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210.4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大学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张航;李明【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竞争和挑战,无论政府还是大学都应该更加明确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方向,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推动大学的国际化向纵深发展.本文从政府和院校两个层面对中国大学国际化的战略及其实施进展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我国大学国际化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与建议.【期刊名称】《高教论坛》【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大学国际化;战略;方向【作者】张航;李明【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19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国际化是当今大学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大学实现持续成长的重要途径和理性行动。
就政府而言,许多国家已将大学国际化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方式;就大学自身而言,国际化已被纳入大学战略发展优先项目或战略目标。
美国学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认为,大学国际化包括政府、学术系统和机构,甚至于学校院系部门为应对和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一般是出于志愿,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
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大学国际化主要围绕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合作办学和交流、海外汉语教育、高等教育学历互认等作了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推动了大学国际化工作的开展;在大学层面,通过校际交流、师生交流、科研合作、国际会议、访问考察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大学国际化的探索和试点。
大学的国际化既是推进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国际化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政府和高校都应该明确战略发展方向。
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学国际化亟待创建国际化办学机制,树立国际化培养目标,设置国际化课程体系,营造国际化办学环境。
一、大学国际化的主要战略及实施进展(一)政府层面的大学国际化战略1.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是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19卷第3期2019年5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9No.3May 2019DOI :10.12120/bjutskxb20190379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杨启光(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随着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影响力的日益广泛与深刻,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一个与全球知识社会相适应的 全球化的国际化”(globalized internationalization)新的深化发展阶段,全球化成为观测与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视阈与背景㊂作为一种新的范式与实践图景的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为高等院校因应全球化做出的主动态度与创新行为,并以多元的方式丰富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广度㊁深度与复杂程度㊂在塑造高等教育新的全球性文化模式的同时,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带来了同质化㊁商业化与资源不均等潜在风险㊂高等教育的 全球参与”,正在成为世界不同院校应对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㊂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时代使命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应更具开放性,积极推进大学全球参与的发展战略㊂关键词: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风险;全球参与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398(2019)03-0079-08收稿日期:2018⁃0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资助(BDA180027)作者简介:杨启光(1972 ),男,四川剑阁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20世纪末以来,由于全球化力量的激荡,高等教育全球性特点日益突出,开始影响到高等院校变革的不同方面㊂世界大多数院校纷纷实施促进国际化的项目㊁计划与多样化策略,围绕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国际人员交流㊁教育服务贸易与院校排名和学术竞争活动的日益活跃,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全球高等教育战略变得更为趋同与相似㊂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正经历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范式变化㊂倘若要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意义与内涵,必须结合对全球化的分析来展开㊂使用新的全球化时代视阈,检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的发展状态与特征,明晰其可能给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裨益和难以忽视的潜在发展风险,以及适应新的全球知识社会需要的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观念与战略等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融入全球发展的现实紧迫问题㊂一㊁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新的 全球化”日益成为概括时代发展特征的流行语,被人们用来解释由于通讯信息技术㊁跨境资本运作㊁安全与环境以及文化的全球互动等社会变换趋势㊂由于日益演进的全球化进程其本身具有的多样性㊁重叠性与分裂性结果,给人们认识全球化带来更多困惑,比如约翰㊃厄里提出的多种全球化维度:作为结果的全球化与作为假设的全球化, 真实过程”的全球化和 话语”的全球化,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和文化/环境的全球化[1]12㊂尽管有如此繁复的 全球化概念丛林”的存在,但相互联系㊁相互依赖与全球资源共享互动是其带有普遍性的根本特征所塑造的全球化环境,给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重要影响与挑战㊂传统的基于政治动因的合作㊁互惠与互利为重点的国与国之间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需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 再情景化”(recontextualiza⁃tion)与 再概念化”(reconceputualization),以重新客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实质与价值㊂作为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化背景,一种新的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globalized internation⁃alization)的概念形态,日益成为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深化阶段,反映了日趋紧密的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㊂(一)作为一种态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自20世纪80年代始,高等教育受到广泛的社972019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会㊁经济和技术力量形成的全球化力量的影响更为突出,程度也更为深刻,高等教育无法逃离其作用㊂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高等院校基于以互联网技术革新与知识创新驱动的全球化的流动性特质,纷纷加大了基于传统的师生人员㊁研究项目㊁技术资源等的国际合作㊁互惠与互利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更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全球竞争㊁商业化与全球品牌与地位的全球流动等新特质,以此作为主动回应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㊂换言之, 全球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动力环境,驱动着高校走变革之路来应对逐渐加快的全球化进程㊂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一种创新策略,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㊂正如国际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Altbach P)指出的那样,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是院校回应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自愿的以及可能的一种创造性方式[2],体现了高等院校机构日益融入凸显的全球知识社会的一种主动态度与主体行为㊂近十多年来,全球众多院校通过动用各种可能的能量与资源的方式,使国际化从一个 边缘的” 偶发的” 自组织”的行为[3]27,日益成为院校经营策略与组织文化变革手段的核心途径,日益将大学的触角伸展到全球范围㊂从国家层面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响应全球化态度的重要指标㊂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获得国际教育声誉,创造全球教育品牌㊂反过来,这些国际间愈加白热化的教育资本与人力的角力,逐渐革新了高等教育的供给面与需求面,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议题日益全球化㊂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悄然转向成为国家在全球层面大学治理的重要战略与制度选择,反映的是国家政府对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动回应态度㊂(二)作为一种广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带给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紧密联系与广泛多元的深刻影响,新的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化更多地反映为一种高等教育教学㊁研究与社会服务交织的立体的 整全式的国际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㊂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突破国家与区域限制,强化跨国间的理念㊁知识㊁技能㊁资源㊁学习与技术等多维度多层面内容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交换㊂全球化的大变革正深刻形塑着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使得高等教育的理念㊁观念㊁知识㊁技能㊁资源与学习方式等得以在全球范围流动㊁转移与扩散㊂学生及教职员的多元化㊁全球教育机构排行机制㊁双学位或跨领域学习制度㊁高等教育国际组织机构联盟㊁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无边界教育等,都显示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速度正急剧攀升㊂高等院校机构正努力将 国际的㊁跨文化的与全球的”国际化观念融入高等院校的教学㊁研究与社区服务中,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㊂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理论㊁全球技术与全球社会力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作为推进全球社会变革引擎的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人类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日益成为全球广泛而又重要的命题,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质的方面发生着重要变化㊂传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更加凸显的是国际以及组织机构之间的定义关系,涉及国际教育内容的讨论与分析都明显缺乏全球化理论的关照[4]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甚至更多地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全球与地方之间的关系㊂有学者指出,国际化是强调整合跨国以及跨文化关系,来丰富高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5]㊂因而,对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认识,倘若依然停留在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旧有范式来加以界定,是难以囊括高等教育广泛而多元的全球流动的元素,无法解释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重大影响之现实㊂在2014年中国博鳌亚洲论坛 大学校长对话:教育的国际化”的分论坛上,有学者就认为教育国际化应是无国界的全球化,不应以国家为出发点,应以学问水平和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6]㊂总之,在一个相互联系与竞争的全球社会中,国内与国际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跨越国家民族疆域的全球不同文化理解㊁适应与交流活动更为普遍,要求高等教育走向 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直面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开展全球高等教育网络合作经营,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显示自己的全球的广泛存在与影响力,将有助于促进人类和平文化发展并重构人类发展的美好关系㊂此外,全球化最为重要的特征是由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另一重要驱动力㊂通过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使今日高等教育国际化赋予更为多样化的特征㊂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侧重表现为高等教育领域开放式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突破式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各种网络共享课程资源的开放,开放式教育课程组织的诞生壮08杨启光: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第3期大,课堂学习与网络教育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等㊂这些全球技术影响与革新,使高等教育的教与学问题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下更为广阔无限与生动丰富地展开,高等教育的教与学正孕育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机㊂(三)作为一种深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参与主体更为广泛㊂全球化力量使全球流动变得更为复杂,为不同行为主体跻身全球舞台,参与全球教育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意愿表达的机会㊂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再是 西方化”或 美国化”的代名词㊂处于不同现代化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国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中,从而让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凸显全球教育身份与地位的竞技场,这些无疑都将动摇传统以欧美西方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尽管其间还将普遍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的现象与问题㊂同时,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正在改变国际化的原有世界秩序㊂有学者指出,一些国家率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成为他们在国际化创新实践中的重要障碍;相反,那些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正大踏步地向国际化开放,积极与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㊂他们在国际化的话语㊁实践与取得的成果等方面,为那些具有很长历史的国际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7]㊂今天,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正表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态势㊂其次,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程度更为剧烈㊂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导致全球高等教育版图变化迅速,其承载能力呈现不均衡的发展状态,这直接表现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竞争,诸如国际上愈演愈烈的学生与教师等人才的流动竞争,跨境的无边界的国际教育项目㊁国外教育认证与海外分校等的日益多样化,以及更为普遍的全球流动下的国际教育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外交及教育质量诸方面的竞争都已成现实㊂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愈加重视投资跨境的高等教育项目,以此作为自己因应全球化的努力,其动因指向不计其数的资金收获,并以通过向外的高等教育全球拓展,使得许多院校机构因此更具市场竞争力,形成国家教育品牌与区域国际教育中心,以便策应由全球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导致的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愈发难以维持支持的困境,全球正日益成为不同高等院校研究与教学质量同台竞技角力的大舞台㊂最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刻发展,表现为对于培养全球化人才质量的重视㊂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合作日益增强,未来人才所学习与工作的环境将更为全球化, 学生的流动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充满活力的领域㊂”[8]因而,为在更紧密的世界中学习和工作而做好准备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公民素质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新的重要使命, 全球商业的继续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大批年轻的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专业人士㊂”[3]24以回应全球市场与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㊂概言之,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在于通过营造国际的㊁跨文化的与全球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在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化世界中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9]㊂二㊁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潜在风险 学者斯科特(Scott P)指出: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下,一种新的国际教育范式将会出现,在其将带来更多裨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威胁[10]㊂2012年4月,国际大学协会(IAU)发表声明,呼吁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始终将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否则将出现重大的风险[11]㊂两年后的2014年4月,该组织对来自131个国家的1336所大学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调查,所披露的核心观点即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为主的诸多障碍与风险[12]㊂该调查报告指出,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世界院校领导,将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化制定合适的国际化战略的巨大挑战㊂2014年春季,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举行了关于 全球化带给国际教育的是好还是坏”的圆桌会议讨论,以此为主题探讨了全球化带给国际教育的潜在危险,诸如更为激烈的不平等国际教育竞争,更为突出的商业化色彩,强调全球高等教育排名等级与全球教育品牌的创造[13]㊂一些长期致力于国际化研究的学者,也更多地针对目前进入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关注着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风险与消极后果㊂资深研究者奈特(Knight J)撰文提醒,要进一步探讨有关国际化概念的5个误解,需要关注国际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人才流失㊁ 文凭磨房”(degree mill) 签证工厂”的兴起以及愈加商业化的跨境特许与姊妹项目等[9]㊂还有一些研究在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时,指出造成高等院校之182019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间的人才流失㊁文化同质化与竞争,以及日益凸显的商业化,被一些人看作是国际化的主要风险,被另外的人视为国际化过程中的间接损害[14]㊂(一)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质化风险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更多地是全球不断增加的跨越国家之间界限的行动,影响到包括经济生活㊁社会政治㊁全球文化与社会发展等不同方面,代表着全球未来发展的渐趋一致的制度发展方向㊂反映在几乎是世界范围内所有高等院校制定的国际化战略与策略上,更为普遍地形成了趋同的国际化模式,譬如,不同类型院校都强调通过国际学生与教师的数量㊁国际合作协议㊁跨境教育项目㊁国外认证与海外分校等关键性指标来衡量国际化的办学程度与水平㊂这些日益被普遍化与制度化的衡量与评价指标,慢慢演化形成了一种趋同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度结构,并成为全球社会测度国际化程度的一系列文化理念和理论与一种普遍的行动典范㊂这些带有统一性的国际化优势与指标的衡量,会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使其他相关院校承受着制度性的压力,从而更加强化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质性发展趋向㊂此外,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性研究网络文化的助推,还会在国际化课程与国际化教学方式等方面带来标准化倾向[15]㊂譬如,在提供全球范围相似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文化的同时,经过包装和标准化的慕课(MOOC),有可能意味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学生,在师从一样的教师,学习同样的课程㊂事实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差异甚至张力的过程㊂有学者指出,全球化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化㊂新的全球网络的逻辑同时具有 吸纳”与 排斥”2个方面[16],其背后的运行逻辑是要求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应注重体现各国与地区高等教育院校机构的地方差异性与特色,处理好全球化流动下高等教育的标准化与多样化发展问题㊂正如汉森(Hanson W)警告的那样: 如果所有高等院校机构都必须对相同的全球趋势作出回应,地方发展模式在回应地方特色发展要求方面就会变得不那么敏锐㊂关于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它的多样性㊂”[13](二)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商业化风险在全球化市场理论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 顾客导向”的发展逐步占据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主流话语,并通过经济全球化变得更为强大与突出㊂高等教育逐渐被当成服务业而走向国际联合的教育发展,催化了全球性的高等教育商业化及其新的不公平㊂围绕相关的全球高等教育商业营销竞争,成为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最主要的潜在风险㊂来自2014年国际大学协会(IAU)的调查结果显示, 过度商业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风险[12]㊂ 对于许多院校而言,全额付款的国际学生成为最快增加财政收入的摇钱树(cash cows)㊂”[13]有数据表明,在留学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2013年来自留学生的经济收入就超过了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直接贡献了超过44亿美元[17]㊂国际教育服务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出口贸易㊂根据澳洲国际教育署2012年5月公告,2011年国际教育出口产值为157亿澳元[18]㊂在巨额的经济利益诱惑下推进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必然是学术标准的降低和 文凭磨房”与 签证工厂”的大行其道㊂在商业化推手下,一些国际学生出现了跨国学习适应问题㊂在一份针对45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中,有1/3的外国学生表示自己没有亲近的美国朋友;在课业方面,许多学校和教授表示有些中国学生的英文不佳,对美国式教学的准备也完全不足,不少论者将矛头指向太多学生依赖留学代办,他们代替学生撰写申请文件,甚至有更多资料假造[11]㊂最近有研究针对我国许多地方政府㊁高校和市场,瞄准当下中外合作办学和 慕课”这块新蛋糕的现实,指出应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 过度商业化”的现象有所警醒[17]㊂(三)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均的风险关于 反全球化”的认识,更多的是认为全球化可能或者实际上形成的全球不同社会阶层㊁组织机构与国家发展的分化与冲突矛盾的叠加㊂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学文化全球共享交流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不同利益群体与个体将带来资源分配不平等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挑战㊂对于高等院校学生个体而言,能否参与到全球知识流动中并获得可靠竞争力是有显著差异的㊂国际大学协会(IAU)的全球性调查表明,由于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好处被家庭富裕的学生占据,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享受到国际化教育[12]㊂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加的商业化趋势,只有少部分富裕家庭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会㊂对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高等院校而言,28杨启光: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第3期全球化的趋势越为高涨,高等教育的承载性便越来越饱和,争取全世界的一流学生㊁教职员工与相关跨境项目与学术合作的竞争也越演越烈㊂国际化与国家和教育单位在人力㊁财力上投注成本有着重要联系,缺乏资金被认为是院校国际化中最大的挑战㊂失去投入的一方,将会使得其在全球化中陷入发展的劣势㊂目前世界上一些少数精英大学掌控着国际学术标准㊁院校管理模式和风格以及教学进程,因此,导致 世界上最贫穷的一些国家和最缺乏资源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全球化的机会非常有限,甚至面临艰难的取舍”[3]28㊂尽管存在上述诸多不利与潜在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到新的深化阶段,给世界许多院校带来了发展的新红利与新喜悦㊂根据一份最新的调查,高等教育领导者仍然相信国际化的好处大于风险[9],世界各地院校和国家政策在国际化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8]㊂当人们沉醉在国际化带来的诸多利益与好处的时候,必须警惕并重视在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危机或主要风险㊂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这些风险和收益要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应敏锐地采取政策和法规来指导与监控现有的国际化发展态势[19]㊂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学校㊁地区和全球发展的环境下,综合考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未雨绸缪,以清晰的头脑与能动的态度来促进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健康发展㊂三㊁走向 全球参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发展的新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院校已经在重新审视与调整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以适应其变化与挑战㊂高等教育走向世界(going glob⁃al)㊁高等教育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和国际参与(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of education)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取向[20]㊂尽管这些以发达国家为代表推行的政策各有不同,但无不是从学校㊁地区与全球不同层次主体的现实需要出发,综合推进国家或地区的全球高等教育战略,以彰显其高等教育的全球存在㊁全球责任承担与全球影响力的发挥,并日益成为目前院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选择㊂(一)规划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战略面对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首要的是全球院校机构要以全球参与的视野与因应策略来应对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㊂美国耶鲁大学在前校长列文(Levin R)的带领下,强调从全球视角定位全球化时代大学发展战略,使其不仅成为为美国而且为整个世界培养领导人探索知识前沿的一所真正的全球性大学㊂在具体推行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定位全球的研究型大学表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策略,在研究知识创新㊁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全球合作上已超出了传统的国家概念,高等教育正真实体现其服务一个无疆界的知识社会的重要本质㊂在哈佛大学,来进行国际交流的人员其国家分布更具全球多样化特征,研究中心也逐步遍布全球,教师们的研究也变得更加全球化[21]㊂哈佛大学举办的主题为 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与领导力”的2014年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年会[22],以更加全球化的思维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㊂在迈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培养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才,实现国际化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变,应该是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最核心的部分㊂到目前为止,过多地强调一直放在供给方,即高等教育机构㊁监管机构㊁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却并没有考虑全球化带来知识创新最为必要的学生发展㊁学生体验和就业能力等内容㊂因而,全球参与的国际化战略转型应重新聚焦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由他们的全球化生活与工作的需求来重新定位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能力㊂(二)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战略合作当今全球化进程下地缘政治中的区域特征与力量日益显现㊂在强化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政策的同时,要重视地理位置临近㊁具有共同文化特点与相似发展历史的区域全球性高等教育合作㊂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自地理与社会㊁经济与文化的区域特征显得更为重要,淡化地理位置与国家边界的新区域化合作被视为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㊂只有兼顾文化相似㊁地理环境一致的地方需求的高等教育合作,不同国家或地区院校走向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重要政策才会有坚实的发展基础㊂欧洲范围内进行的博洛尼亚进程与 欧洲教育结构调整计划”(tuning education structures in europe),其政策3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500字优秀5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2100字篇一“生”是指活着的意思,“涯”泛指边际。
“生涯”是指人的一生,或指个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也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职位。
由此看来,为了我们的一生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一直认为“未来尽在掌握”是要有规划做前提的。
做一份完美职业生涯规划,对我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毕竟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比随遇而安好的多。
经过一番斟酌,我决定将我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付诸于文字。
但它所代表的仅是我想发展的大体框架,决不是细节,它所起的作用仅是鞭策我向自己的理想加快脚步,换言之,它是一种催化动力的添加剂。
虽然这两个“仅”字听来有些微不足道,但它包括了职场生涯中的两个重要元素:目标和动力。
在拥有能力及动力的前提下为自己的目标拟订职业生涯规划书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当我在确定目标之前,我做了一番自我盘点。
用“不妄自菲薄,不随意浮夸”的态度看待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盘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做事绝不拖拉。
考虑事情详尽周全。
在学校曾担任广播站主播及主策划员。
擅长文科,大专文化和文字基础非常扎实。
学习中有种不完事不罢手、不完美不结束,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好强的性格形成了我越挫越勇的学习态度。
对待困难决不服输,挑战自我的个性非常明显,当然这些是在自己所及的能力之内,从不耍嘴上功夫,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切!劣势盘点:感性化,稍微欠缺理性思考,很执白,心直口快,不会拐弯抹角。
好强的性格同时也常常导致我急功近利,做事情太过要求完美。
我的社会角色是大专院校二年级学生,待考的职业证书有英语四/六级和photoshop大师认证,这些对我实现职业目标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学无止境的,如果有机会,今后还要进行各个方面,对专业有帮助的强化。
我的性格:开朗、活泼、外向型且极度好强。
高等教育产业化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
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
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一、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几点理论认识(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教育是基础性战略产业,属服务业。
产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然阶段。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教育中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教育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促进教育产业形成的过程。
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要面向经济、面向产业,为产业服务;二是高等教育自身产业化,直接参与“产业经营”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建议》的通知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目标。
大力拓展消费领域,继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积极推进旅游、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开拓潜力巨大的服务消费市场。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
”德洛尔报告提出:“教育已成为社会的经常性生产任务,全社会都应对教育负责,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面目一新”。
在德洛尔看来,教育不仅具有“生产”性,而且是社会“经常性的生产任务”。
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
非义务教育要实现由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由依赖政府到依靠市场、由被动办学到主动办学的转变。
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为主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更多地通过竞争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非义务教育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由依赖政府转变到依靠市场,即生源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
大学生职业规划战略管理专业发展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应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规划,尤其是选择战略管理作为专业发展方向。
战略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和组织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吸引力。
本文将从战略管理专业的特点、发展前景、核心职业路径以及相关技能培养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如何拓展战略管理专业的发展。
战略管理专业的特点使其在职业规划中独具优势。
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战略管理专业注重战略思维和战略实践的培养。
从理论到实践,战略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决策层面的战略思考。
这使得战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更能适应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
大学生选择战略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于战略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战略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类企事业组织中从事战略规划、市场分析、竞争战略等岗位,也可以在咨询公司、投资银行等行业中发展。
此外,战略管理专业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和学术研究的机会,拓宽了未来的发展道路。
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要了解战略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路径。
一般而言,战略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路径包括战略规划师、市场分析师、项目经理等。
战略规划师负责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通过对市场和竞争的分析,帮助企业实现竞争优势。
市场分析师则负责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项目经理则负责项目的计划、执行和管理,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为了在战略管理专业中获得成功,大学生需要培养一系列的相关技能。
第一,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战略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之一。
大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对复杂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二,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是战略管理专业不可或缺的技能。
大学生需要学会与团队成员合作,有效地与上级、同事以及客户进行沟通和协作。
第三,市场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是战略管理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技能。
大学文化形成的外部因素(二):社会环境与大学文化作者:石新明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5期〔摘要〕文章简述了社会环境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阐述了政治经济环境、教育方针政策、政治运动事件对学校早期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社会环境影响提供了参考样本。
〔关键词〕大学文化;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北京钢铁学院〔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5-0041-11大学发展的历程总是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研究教育思想的演进时提出:“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征候,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入手来说明教育的转型[1](231)。
”因此,大学文化与大学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在“政治挂帅”、“计划经济”和“工业化建设”的社会环境中,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科研、生产的方针政策,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肃反”、“反右”、“大跃进”等一系列群众性政治运动,为钢院的大学文化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本文重点讨论社会环境对大学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环境与大学文化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世界各国大学的历史演进、办学体制、管理与发展模式,一般是与其政治—经济体制相一致或适应的。
清华大学蓝劲松教授认为,政治—经济体制采取集权制的国家,其教育体制多采取集权制,如法国、俄罗斯、中国及东亚其他国家等,国立大学在大学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反之,政治—经济体制采取分权制的国家,其教育体制多采取分权制,如美国、英国等,私立大学在大学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2](67)。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一直实行彻底的分散管理,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各州当局实际上都不参与管理。
美国高校在20世纪初阐述了三大原则,即著名的“三A原则”: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和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