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史
- 格式:pdf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作者:凤凰网教…文章来源:凤凰网教育点击数:1031 更新时间:2011/6/28 13:38:16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1.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
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的“壬戌学制”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近现代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远的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至今仍然在台湾贯彻实施。
3.1949年后,中国的高职院校除了高等师范院校真正是在继续走高等职业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或是名存实亡。
4.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决定”颁布以后,全国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职业大学,举办高职教育。
6.1991年,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决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并再一次重申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也再一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7.1993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由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会议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今后发展的两个重点,一是基础教育(重中之重),二是职业技术教育。
“纲要”更加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的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
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被称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纪大学,在其诞生之时只是一个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
据有关史料,1200年的牛津学生文件证明,他们自称“牛津教师和学生大学”,这表明大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
这种行会组织在当时主要是满足志趣相投的学者们追求知识的需要,期望通过这一组织寻求对其所作所为的保护。
现在,已无史料表明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在什么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大学在它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
大学的自治性,表现为当时的大学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学者们自由教授,自由地发表言论,自己管理大学事务;大学的国际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随意云游,教师可以随学生的变动移至另一城市,大学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由于宗教和语言的统一,这种对知识的探求是没有国界的。
[1]大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上,学生只有学完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并获得文科硕士学位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神学、医学、法学学科学习。
[2]大学在随后的几百年历程中,在追求学术、培养学生、回应社会等问题上不断调整自己。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主义逐渐蜕变成一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
在此情况下,人们不断地审视大学的变革和发展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洪堡的大学改革。
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
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3]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
如果说在柏林大学以前的大学以培养学生为重任的话,那么,柏林大学则把大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
1825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强调“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中国学校名称发展史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
夏:校商:庠西周:(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
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
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
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我国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一、综述我国人民在古代曾对数学的发展做出过辉煌的贡献。
大约在19世纪,西方数学理论较系统地传入中国。
在洋务运动中,1862年清政府设立了同文馆,内设有天文算学馆。
在1898年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而其中的天文算学馆,成为大学堂的“算学门”。
京师大学堂算学门于1913年正式招生,成为我国的第一个大学数学系。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成立了许多新式大学,其中都有数学系。
以后逐渐和西方国家有了较多的学术交流,并向欧美和日本派出留学生。
20世纪30年代,我国自己的数学研究群体开始形成,成立了学术团体,创办了学术杂志。
到4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其中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许宝騄等以其重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然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家底毕竟是单薄的。
我国当时仅在数学的若干经典分支有自己的研究人员,而许多重要的分支学科,特别是应用数学学科,几乎是一片空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派出大批留学生去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
这批学者回国后为我国数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它本质上是一次力度很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很长时间之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我国的高等学校被分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科院校、医科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等不同性质的大学与学院。
当时,设立了综合性大学13所、高等师范院校33所,其中均有数学系。
与此同时,还全盘照搬了原苏联当时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不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专业,还有了各种专门化。
这些,对我国高等学校数学学科专业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当时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从解放初到“十年动乱”前,我国的数学系毕业生几乎都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
那时数学系的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只培养数学研究人员与数学教师。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派出了大批的数学工作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欧美进修与交流;又开放了青年学生直接出国留学的渠道;还邀请了不少外国数学家访华讲学。
中国重点建设大学开展史一、全国重点大学历史沿革:1954年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 1954年10月,高教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X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某某工业大学。
1959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16所〕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学院〔理工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师X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某某交通大学、华东师X大学、某某第一医学院〔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某某通大学。
8月28日又增加的4所全国重点高校:协和医科大学、某某军事工程学院、第4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0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根底上,再增加44所重点大学:〔16+4+44〕1、文理〔苏式综合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海洋学院〔理科〕、某某大学、2、工科:某某工学院、东北工学院、某某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某某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3、专门性大学:石油学院、地质学院、邮电学院、钢铁学院、矿业学院、铁道学院、化工学院、某某铁道学院、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同济大学、某某水电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某某电讯工程学院、农机化学院、林学院、中医学院、某某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法学院、对外贸易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体育学院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重点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外国语学院1963年10月24日,教育部通知增加1所重点大学:某某农学院*至此,全国重点高校共68所。
1978年全国88所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确定了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院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重点综合大学(17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复旦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重点理工院校〔52所〕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某某理工大学科技大学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建筑大学某某建筑大学东南大学航空航天大学某某电子科技大学某某建筑科技大学某某海事大学化工大学某某科技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东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水利电力大学某某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理工大学某某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某某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工程大学邮电大学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测绘科技大学某某大学重点农业院校〔9所〕中国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某某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X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重点医药院校〔6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某某医科大学某某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重点林业院校〔1所〕林业大学重点财经院校〔1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点艺术院校〔1所〕中央音乐学院重点体育院校〔1所〕体育大学重点民族院校〔1所〕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外语院校〔2所〕外国语大学某某外国语大学重点政法院校〔2所〕国际关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点师X院校〔2所〕师X大学华东师X大学1999年特别改组成立的重点大学〔1所〕1999年9月,经国务院特别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某某省农业科学院、某某省林业科学院、某某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意识到农业现代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生活困苦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农业教育模式。
1895年,中国首次设立了高等农业学校,即现在的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
在20世纪初,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1902年,北京农业大学(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正式设立的高等农业学校。
此后,各地相继设立了一些高等农业学校,如浙江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等。
然而,在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内外环境的限制,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由于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的不足,高等农业教育的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成立了农学院,标志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高等农业教育的推进。
1952年,中国农科院成立,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设立了一批新的高等农业学校,并对现有的学校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同时,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教育经验和技术,提升高等农业教育的质量。
目前,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高等农业学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在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农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