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尺度与文化差异_中外广告女性形象监管话语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96.70 KB
- 文档页数:3
学位论文学生姓名:专业:学号:导师姓名:二〇一五年四月学位论文承诺书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学位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____ 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学位论文评阅书目录目录一文化、语言、与广告语言概述 (1)(一)文化的定义,文化的构成 (1)1.文化的定义 (1)2.文化的构成 (2)(二)语言 (2)(三)广告、广告语言 (3)1.广告 (3)2.广告语言 (3)二广告语言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4)(一)广告语言受社会文化影响 (4)(二)广告语言反映社会文化 (4)三中美广告语言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5)(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5)1.集体主义 (5)2.个人主义 (6)(二)含蓄与率直 (7)1.含蓄 (7)2.率直 (8)(三)“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 (8)1.“天人合一” (8)2.“人定胜天” (9)(四)崇尚权威与实事求是 (10)1.权威观念 (10)2.实事求是 (11)(五)过去时间取向与未来时间取向 (12)1.过去时间取向 (12)2.未来时间取向 (12)四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摘要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通过语言才能代代相传,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广告语言也在多方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同时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种种特点。
广告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的广告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
通过对中美广告语言的对比,可以分析和了解中美广告语言中积淀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差异。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定位偏差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是企业广告成功的前提。
在广告中塑造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此提高产品的记忆和识别效果,是企业广告惯用的策略。
纵观各类企业广告,塑造最多的就是女性形象。
女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对象,拥有特殊的魅力,自然成了传媒手中的一张王牌;而许多企业选用女性作为其产品的形象代言,归根结底,在于女性形象具有巨大的促销功能和商业价值。
然而,在现实中女性形象的定位却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这种偏差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折射出一种“利益至上”的企业价值取向。
因此,企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亟待重塑。
广告中女性形象定位偏差的特征1.女性社会形象的从属化。
一项有关各类广告的实证研究表明,高达88%的女性角色常常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
广告中女性往往被塑造成秘书、服务员等形象,而相对应的男性则是拥有较高地位和权力的人物,所以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附属于这些男性的配角。
这看似寻常的广告无意识地就强化了传统社会中性别角色的不平等定位。
2.女性家庭形象的传统化。
大多数企业广告中,女性形象几乎代言了所有与消费有关的产品,反之,与事业关联的恰恰都是男性形象。
广告中的女性不是出现在洗衣机旁就是忙碌于煤气灶前,而男性则舒适惬意地端坐于沙发中、饭桌前,享受着异性的劳动成果。
我们曾经听到的“早一支,晚一支,妈妈做饭我爱吃”(某口服液广告),“XX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某洗衣机广告),“没有油烟味,只有女人味”(某抽油烟机广告)等广告仿佛都在暗示女性是天然的家务劳动者。
社会调查也印证:80%以上的家务是由女性承担,而男性做家务的比例不到10%。
3.女性外表形象的模式化。
广告中出现的女性总是很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许多化妆品和美容塑身等广告利用女性爱美的天性,曲解女性美的真实含义,把女性美固执地狭隘成一种模式,即:白肤玉齿、柳眉大眼、丰乳肥臀、素口蛮腰。
这传递给广大女性一个错误的信息:这种模式美才是全社会公认的标准,其余的个性美都是丑。
中外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解读马冬月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对于产品推广,商家都在广告上投入了大手笔,而在广告中,女性又是占了其半壁江山的,无论中外,受众对广告中女性的意见一直不断,本文针对中外在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广告中外女性形象发展广告作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一种传播方式,能够影响人的消费意识甚至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人的价值观、社会导向等等,因而广告设计不得不被重视。
由于女性在广告中的出现往往会为广告带来更大的吸引力,所以很多广告通常都以女性作为代言,女性本身就是一个敏感词汇,社会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男女平等,因此,在受众面最广的广告中出现女性,必须要妥当处理,因为它彰显的不仅仅是广告本身,还有社会两性关系,反映着女性的地位,因此可以传播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的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必须得到重视,容不得一点问题的出现。
一、中外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共同处在旧社会,全世界的女性基本上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男女地位不平等,在广告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往往也是毫无个性而言,张显不出任何属于女性个人的朝气与气质,而且,女性在广告中往往是扮演者任人摆布的角色,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全球女性地位都有所提升,在追求男女平等的时代大潮下,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也逐渐开始鲜明突出起来,渐渐地,除了在表现产品之外,也有女性自己独有的人格体现。
二、中外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差异虽说中外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齐头并进,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改善着,但是由于国家社会制度对女性形象规范以及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等多种因素导致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相较之西方国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其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较保守,偏好以传统中国女子形象出镜亦或是以小清新打动人,而西方国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则更为开放性感。
三、形成中外广告中女性形象差异的主要原因1、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女性形象的规范不同一个国家的一切都是在法律的制约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社会制度是规范人们举止行为、控制社会风气、把控国家公共秩序的准则,任何国家公民都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合法的条件下进行个人工作、商品交易、利益获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所有违反法律的公民都应该受到相应的责罚,对于广泛传播信息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间接影响到人们消费心理以及生活态度的广告,务必要严格受控于国家的法律,满足社会规章制度。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分析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的产品也需要一种媒介把商品的有关信息推介给消费者,于是广告作为最大、最快、最广泛的信息传递媒介走上了历史舞台。
在现代广告中,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现代商品广告世界中成了“第一性”。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由此折射出的女性文化?以下是我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的粗浅分析。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广告女性形象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但在传媒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多是男本位视觉文化的产物,广告将男性视为观看的主体,女性视为被看的客体。
(一)镜头一:贤妻良母这似乎成为一个定势,但凡和家务劳动有关的产品,广告的主角总会是女性,似乎女人天经地义是一个家庭家务劳动的惟一从事者,于是一个个好主妇、好太太、好妈妈在电视上市场出现。
难道厨房自然应该是女人的天下?女人天生是应该在家的?如十大歧视女性广告之一的“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广告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其内容是这样的:爸爸与儿子为妈妈拍摄DV,妈妈使用该产品做饭,爸爸与儿子享用,儿子给妈妈颁发金牌。
广告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广告中女性满足家人即男性的需要,而男性作为不仅是家务服务的享受者,也是对女性的评论者。
而广告中儿子为妈妈颁发的金牌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肯定性评价,评价的标准恰恰是基于女性是否很好的履行了家务劳动,进一步强化了“女主内”性别角色定型。
这样的广告会对儿童产生更多的影响,因为男性儿童在广告中已经学会了和爸爸一起观赏妈妈做家务。
(二)镜头二:性感美女女人似乎只能从男人的眼睛里去重新发现自己的美丽。
因为女性仍然是男性的景观,需要讨得他们的欢心。
广告向女人们展示着女人应该有的优美形象———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更多愉悦男性的美女!女性形象可以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引起注意,是广告成功的前提。
N o 1中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观念比较(小2号黑体居中)(如果有副标题则为小4号、宋体、居中)广告学:***指导老师:***(5号、宋体)摘要(小5号、黑体):随着上世纪60年代妇女运动的兴起,女性在广告中的呈现方式和角色信息受到了不同学界学者和广告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研究的方向和出发点不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也不相同。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广告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美两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观念及审美倾向,但是他们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并逐步形成全球的视角,逐步走向文化的大融合。
(小5号、楷体)关键词(小5号、黑体):广告;女性形象;社会观念(小5号、楷体)1 前言(一级标题、顶格、段前空一行、小4号、黑体、数字后空1格)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或者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
[1]这是一个文学范畴的概念,本文研究的是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它与文学中的形象稍有不同,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告主和广告人的青睐,是广告创意常用的诉求手法。
广告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具有商业性,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思想性,它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观念,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结果,可以指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认识准绳、处世哲学、演绎推理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2](文献标注采用的上标格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广告女性形象进行探讨:女性形象在广告中的地位与作用、近百年间中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中美两国的社会观念比较,等等。
(正文、5号字、宋体、行距1.25倍)2 女性形象在广告中的地位与作用2.1 女性形象在广告创意表现中的作用(二级标题、首行缩进2字符,5号、宋体、数字后空1格)2.1.1 有效地表达广告主题和销售意念(三级标题、首行缩进2字符,5号、宋体、数字后空1格)表达广告主题是广告创意与表现最重要的出发点,合适的女性形象能更生动、更完美、更深刻地表达广告主题……2.1.2 提升广告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广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认识、道德、审美的价值,女性形象能很好地与意境相结合,突显画面的美感,使整个广告作品具有动人的艺术情趣……2.1.3 加强了广告作品的说服力广告最终目的是推销产品或服务,为了达此目的,广告必须具有说服力。
广告中女性形象分析(3)广告中女性形象分析二、中外女性形象差异的成因1.制度规范对女性形象的规范。
中国重要的政府权威话语文本《广告审查标准》中明确规定:“(广告)妇女模特不得裸露肩下,膝以上15公分的部位(泳装模特不在此限)。
”中国台湾地区发布于1985年4月21日的,用来规范台湾地区广告的《电视广告制作规范》中有规定不得“裸露半身、全身或拥抱接吻”。
所以在国内看的广告中女性形象一般都是趋向于保守被动的。
而外国相关的话语内容中就缺少这种量化的标准,所以国外的广告中女性形象主动而性感。
以加拿大为例。
加拿大标准委员会1993年制定了“社会性别描述指导方针”(gender portrayal guidelines,以下简称“方针”)。
该方针在有关性角色定型规定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处理有关男女性别角色描述的投诉经验,本着对性别表现高度关注的原则,几经修正而制定。
毫无疑问,方针是加拿大关于广告女性形象管理中最具权威性的话语文本。
方针中的性别关键词有三个:社会性别(gender);平等(equal);性/性行为(se-x/se-xual)。
2.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对女性形象的影响。
中国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没有受到类似于广告文化之类的思想洗礼,所以受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在中国妇道对于女性有时候比性命还重要,所以目标受众的潜意识里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意识的“羞怯”、“含蓄”和“被动诉求”,贤妻良母就应该是女子的分内责任,性的问题向来都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敏感区。
正如洗发水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形象是一头柔顺且乌黑发亮的长发披肩。
在广告文化的反思和“女权主义”冲击下,国外广告的女性形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性解放意识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和心理冲击,所以国外的女性强调追求自我、独立自信、很少有歌颂妇道的习惯。
三、中西方文化融合趋势下女性形象的走向科技的进步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交流沟通促使不同的文化逐渐融合在一起。
本法起草委员,积极投身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他的社会理想是依法治国,建立一个法制社会,提倡民族平等、和平统一;如今他早已身家过亿,仍然反对利益至上。
采访最后两人有这样—番对话———杨:……那您人生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查:应该修身、齐家之后贡献社会,自己学有所成之后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社会。
即便生活在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里,金庸仍然恪守着“修身、齐家”这样的传统价值观,一生身体力行,他这一番话正是“理想人格”的注脚。
杨澜人物系列中对“理想人格”的展现是群像式的,她介绍人物不平常的人生经历,关注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心态、人在社会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个人得失与国家民族大义之间的取舍避让等等,这些都是理想人格的组成部分。
但这样一种展现并没有拘泥于传统意义,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色彩。
重整体轻个人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在这种准则的指导下,形成了国人道德至上、群体至上的价值观。
例如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在十年申奥过程中的甜酸苦辣,王光美伴随历史沉浮的多舛命运,都是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下的典范。
但杨澜对放歌纽约的田浩江、子承父业的福布斯以及对一个个靠着学识与勤奋屹立时代潮头的中外名人的提问,努力展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艰辛旅程。
对“奋斗”与“自我价值”地位的提升,是对传统理想人格的辩证理解。
杨澜采访贝聿铭在结尾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是我在贝先生身上找到的一种特质,在他的身上,你既可以看到老子所形容的那种沉静平和的深层境界,又能够找到美国人那种惯有的坦率直爽、不断进取的秉性。
杨澜的视角就这样在东西方文化汇合、碰撞之处反复审视,寻找不同人在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方式里所激发出的魅力,在探讨人物命运和广阔时代之间的关系中,散发出一种“历史感”。
用辨证的目光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站在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对比、融合,这正是杨澜从业于电视的文化理念吧。
注释:① 李宗贵主编:《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责任编辑:李 立】性感尺度与文化差异Ξ———中外广告女性形象监管话语比较■ 马中红 女性形象作为广告表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符码”,其生产机制是如何形成的?文章以美英诸国为参照系,在跨文化的比较中考量了中国广告女性形象监管体系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缺陷,强调指出,仅有权威的政府监管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甚至逐步过渡到以非政府的专业型机构为监管过程的主体,才能真正有效地对女性形象进行科学化监管……论文抽取了中外广告女性形象监管主要话语文本中一组关键词,通过中外不同监管体系的理解和诠释走向,以见出双方的话语区别、诠释张力及其背后隐藏的更深的社会和文化差异。
本土话语:女性形象与性(Sex )在中国,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话语内容。
研读相关内容就可以见出,涉及广告女性形象监管的话语表述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加以规范;另一类话语则是试图在可操作层面上对女性形象加以规范。
比较两个最重要的政府权威话语文本《广告法》和《广告审查标准》中有关论述,会发现一些极为有趣而又寓意深长的现象:第一,在监管广告女性形象的政府话语中,其实也不乏某些量化的标准。
比如,《广告审查标准》中明确规定“(广告)妇女模特不得裸露肩下,膝以上15公分的部位(泳装模特不在此限)”;中国台湾地区发布于1985年4月21日的,用来规范台湾地区广告的《电视广告制作规范》中有规定不得“裸露半身、全身或拥抱接吻”;而欧美国家相关的话语内容中就缺少这种量化的标准。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量化的标准合理合情吗?当大街上内衣外穿,吊带衫、露脐装、迷你裙成为流行时尚时,规范广告女性形象的政府话语还在严守“15公分”的底线,能守得住吗? 来稿摘登 马中红:性感尺度与文化差异Ξ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4XWB011)的成果之一。
164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5期(总第142期)第二,政府权威话语表述时往往没有正面标准,而是从反面,以“不允许”,“不得发布”这样的叙述逻辑出现。
这是否意味着对广告女性形象监管只能亡羊补牢而不能未雨绸缪?第三,在政府话语内容中,有的只是对女性形象的限制而没有对男性形象的限制。
尽管“淫秽”、“性挑逗”、“性别歧视”等等从字面上看并没有特指女性,但在我们传统的文化语境中,这样的词汇非女性莫属。
据此,我们能否推论,这些表面上言之凿凿地禁止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的规定,潜意识里难道就没有“性别歧视”?第四,在政府法规话语内容中“性”、“淫秽”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颇具深意的是,一方面这在客观上也许正昭示了目前我国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认真解读这几个“关键词”也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政府话语内容乃至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广告女性形象。
在进一步分析前,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权威话语中涉及广告女性形象时所用关键词的不同。
加拿大:性别(G ender)与平等(Equal)加拿大标准委员1993年制定了“社会性别描述指导方针”(G ender Portrayal G uidelines以下简称“方针”)。
该方针在有关性角色定型规定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处理有关男女性别角色描述的投诉经验,本着对性别表现高度关注的原则,几经修正而制定。
毫无疑问,“方针”是加拿大关于广告女性形象管理中最具权威性的话语文本。
方针中的性别关键词有三个:社会性别(G ender)。
与Sex指称的生物特性不同, G ender是一种社会性别,关怀的对象不仅仅是女性,而且还包括男性。
虽然其中有一些条款是用来特指对女性的,但出发点是将男女放在平等的视野中来讨论,比如,即使是对Sex的规范,也被叙述成“广告应避免对男性、女性不愉快的性利用”,“广告应该避免使用不负责任的、伤害男性女性的语言”。
平等(Equal)。
不是笼统地提出“男女平等”的概念,而是给予了进一步的指导,指出广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对男女性格、角色的平等描述,比如,大众传媒中的各类广告,乃至广告中出现的卡通形象都需要确定有没有违反男女性别在精神上的平等;再如,广告中男性女性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办公室中应该具有同样的决定权,在购物行为中男女也应该有充分的自主权,即使在购买高价产品中,女性和男性的决定权是平等的。
性/性行为(Sex/Sexual)。
“方针”中并没有严禁性及性行为的出现,也就是说广告可以利用性/性行为,但强调指出对性/性行为必须加以正确利用,避免不恰当的表现。
而评判恰当与否的标准是广告所展示的男女性征,如裸体或突出男女身体的某个部位是否与该广告的产品有联系。
换言之,如果性/性行为出现在广告中,仅仅是作为一种招揽的手段而非创意表现的必然结果,就是一种不恰当的表现。
再如,广告中表现性骚扰和性暴力也是一种不恰当的表现。
与此同时,“指导方针”还反对将一切“性化”,尤其是儿童广告中的“性化”。
美国:平等(EQUAL)与性别(GENDER)美国是女性主义非常活跃的大舞台。
1966年“国际妇女组织”在美国成立,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传统文化中对男女性别的定型化描述和争取妇女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麦迪逊大街”①,广告界大多数人认为将女性表现为结婚、照顾家庭、依赖男性、漂亮甜蜜、娴雅庄重这样传统的、理想的角色和妇女们参加工作,独立自信的现实角色不相符合。
在此氛围下,美国广告审查委员会(The National Ad2 vertising Review Board)以问题形式出台一份有关性及性别定型的文件。
文件的原意是提请广告人自觉以此为对照,检查广告中是否存在显在或潜在的性别定型问题,但基本上可以说是美国广告界对广告性别考量的话语文件。
该文件要求广告业注意:第一,在广告促销运动中,给女孩子使用的玩具和游戏在创新力、美感性和思维能力上是否比给男孩子的玩具和游戏要少?在广告中是否暗示娃娃是女孩子专属的,而技术性的玩具是男孩子专属的?第二,在广告中是否将女性和男性一样展示为有能力的、充满智慧的、富有吸引力的?有定型化描述吗?比如是否将女性描述成弱者、愚者,而且易冲动?第三,在广告中是否用陈词滥调来描述女性,如“金发女郎”,“小可爱”等。
第四,在广告中是否出现轻视女性的语言,如“女孩子的周末”,“女教授”,“她的厨房”等,是否将女性之间的交流表现为“女人们的闲聊”,而男性之间的交流却是“男人们的讨论”?第五,在广告中出现诸如“性冷淡”、“小女人”等用语吗?在工作场所中,女性形象被描述成是为上司、男同事冲咖啡的女秘书、女护士吗?女性的信用卡不是独有的而仅仅是男性信用卡的附属卡吗?第六,在广告中存在以下这些貌似赞美实则贬低女性的信息吗?比如女性是多么伟大,她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如何重要的角色,男人和孩子都离不开她,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离不开她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食物和溺爱,再如,女性在接受男性赠送的礼物或给予的帮助时,一定要表现得感激涕零吗?在这一自查性文件所提出的问题中,有关女性形象监管的关键词始终是“社会性别”和“平等”,也就是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去纠正对女性形象所做的定型化性别描述和认知。
制度规范与文化语境通过对上述关键词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见出中西广告女性形象监管话语内容的差异。
无论是加拿大还是美国,规范广告女性形象的侧重点大都在于社会性别及其平等的问题,而非性、性感的问题。
与此相反,在中国,政府和业界对广告女性形象所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却是在于性和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
这正是中外监管体系面对同一对象时,在认识和理解上的重大差异。
马中红:性感尺度与文化差异 来稿摘登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5期(总第142期)165事实上,在英语语系中,G ender和Sex都可被译为“性别”。
不同的是,Sex是指男女天生的生理区别,而G ender则是指后天形成的男女性别区别,意味的是在生理因素的基础上受社会和文化以及心理因素影响的社会化结果。
显而易见,Sex关注的焦点在于男女身体和性征的不同,因而从Sex的视角去监管广告女性形象,其目光所聚焦之处,势必是作为女性生理属性的外表、性特征,限制的是身体的暴露度、暴露部位和肢体语言,进而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对广告女性形象进行批判。
比如,在进一步诠释《广告法》的“广告法释义”中,“淫秽”被解释为“不正当地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地宣扬色情的内容”;其实,限制广告女性形象/模特儿身体暴露以及“不得有性挑逗或性诱惑”等等的话语叙述事实上都离不开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和“色情”②。
参照近年来政府话语对广告女性形象规范的行为,可以见出,生物学上的“性别”和从道德伦理角度评判的“色情”是我们监管广告女性形象是否合法时最重要,也是惟一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