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广告创意文化的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21.44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08060827 陈醒广告是一种现代社会中颇具品味并具有鲜明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广告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趋势,中西方广告界的交流不断增加。
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再加上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中外广告作品总是存在一些差异。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它能使一个新的品牌从一无所知到妇孺皆知,名扬四海;创意是广告的生命,它能挖掘一个走下坡路的老品牌先前未曾注意的附加价值,使之重振雄风。
在当下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创意无疑成了解救广告泛滥、效力减弱窘境的一剂良药。
而对中西广告创意的对比研究,尤其是中西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研究,将为我国广告创意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广告创意的概念和内涵广告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表现、广告发布以及广告效果测定等诸多环节。
其中,策划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方向;创意则是根据策划提出策略性的思想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是科学提炼和艺术表现的结合。
二、中西方广告存在文化差异。
广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文化差异是被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一个原因。
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相对共同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有这一切都作为一种潜意识和内在的思维定势扎根于深层的民族心理之中。
广告为了推销产品,自然注重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可,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会去迎合一般大众的既存认识,迎合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
文化制约着广告的诉求和表现策略,也制约着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无可否认,文化的隔阂的确是横亘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一道障碍,在此仅举几项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以对比分析。
1.传统文化与民族个性的差异每个民族有着不同文化与个性,广告创意如同艺术创作,必须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用最鲜活的民族语言,将根深蒂固的深藏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表达出来。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公益广告是通过媒体传播而有意识地进行的慈善或社会意识增强的广告宣传。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公益广告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社会道德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会在公益广告中得到反映。
本文将从公益广告的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在公益广告中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在社会责任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社会责任观念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被重视,社会责任常常强调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追求公平和正义。
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往往侧重于呼吁人们捐款、志愿者服务、环保等行为,使人们接受公益广告时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权利及义务,而不是全然利他。
在公益广告中,体现着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更关注解决问题的根源,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而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重视家庭和社区的责任。
在中国的公益广告中,更多的是以爱人和关心身边人的方式,倡导关爱家人、守护亲情的主题。
比如《爸爸妈妈我爱你》、《请成为一个烟民的朋友》等公益广告,这些广告更多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出发,更多的是直接感动人的情感,强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
二、中西方文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异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诸多公益广告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此方面,中西方文化在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相对较早,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更倾向于从科学角度出发,呼吁人们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强调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公益广告更多的是通过科学数据和事实来警示观众,让人们理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以此为基础,呼吁人们采取实际行动,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在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逐渐提升,但是在公益广告中,更多的是强调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环保观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西方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比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愈加频繁,食品广告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广告手法、主题表述、文化价值观等。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广告手法比较1.视觉呈现中西方食品广告的视觉呈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注重表现食品的外观、颜色和纹理,通过高质量的摄影手法和后期制作,使产品看上去更诱人、更美味。
而在中国的食品广告中,则倾向于利用绚丽的色彩、明亮的灯光、雕塑般的食品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背景环境在广告的背景环境呈现上,中西方食品广告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更注重展示食品与时尚、高品质生活的联系,常常将食品与优雅的场景、高档的餐厅、豪华的酒店相结合。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则更加注重展示家庭、团圆和温馨的氛围,常常将食品与丰盛的宴席、热闹的聚餐场面相结合。
3.情感营销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往往注重情感、故事化的营销手法,通过温情、感人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的共鸣。
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朋友间的情谊等。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常常通过幽默、搞笑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记忆。
二、主题表述比较1.食品文化食品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往往强调食材的新鲜、原汁原味,强调健康、天然的食品生产和制作过程。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则更倾向于呈现食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强调家庭团圆、传统节日等。
2.消费观念中西方的消费观念也在食品广告中表现出差异。
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更注重个人享受、个性品味的满足,倾向于强调个体化的消费概念。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更加注重家庭消费、家庭团聚的意义,强调家庭幸福和亲情的传递。
3.文化符号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食品广告,在文化符号的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倾向于运用西方文化符号,如美国国旗、西方节日等来增加品牌的吸引力和辨识度。
中美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广告标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工具,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它不仅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还通过其字句和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消费者。
本文将以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为例,对其中体现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都强调了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
然而,美国的广告标语更强调个体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如“做你自己”、“大胆追求”。
而中国的广告标语则更注重家庭、社会和和谐,如“家的感觉”、“社会和谐”。
美国的广告标语往往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
例如,耐克的“Just Do It”系列广告,强调个人努力和成就。
这种竞争和个人主义精神在中国广告中也有体现,但往往与集体主义精神并存。
例如,“与众不同,但与群同行”,既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也强调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再者,美国的广告标语往往鼓励消费者追求快乐、享受生活,如麦当劳的“快乐就是麦当劳”。
而在中国的广告标语中,我们更经常看到的是鼓励人们追求品质、努力工作以实现个人价值,如的“不断追求卓越”。
美国的广告标语常常强调自由选择、个性化以及自我表达,如可口可乐的“分享这瓶可乐”。
相比之下,中国的广告标语更注重家庭、友情和社会责任,如百事可乐的“祝大家百事可乐”。
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美国的广告标语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享乐主义,而中国的广告标语则更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工作伦理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侧重点的不同。
在理解这些差异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各自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将继续深化。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广告标语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同时也会更加重视跨文化传播和接受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交融,中美两国的公益广告在很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它们都旨在培养文明市民,提高公众意识,教育人们如何保持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以保证所有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
中国人利用各种烹调技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则简单很多,他们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而更注重“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
因此,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桌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
中国人有整体观念而西方人有个体意识。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他们认为,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
因此,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
因此中国人注重外形的美感,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
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
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差异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
“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
而西方的一切学说都始于哲学。
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智慧的产物。
(三)、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
无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
因此,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而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是以理智为基础的。
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广告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文化形式,它能充分体现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各国广告在创意、风格、语言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都是由各国在历史、文化、生活、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影响和决定的。
文化背景的不同、需求物质优先次序的不同、欣赏口味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中西方广告的差异。
中西方广告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文化上的差异使东西方广告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中国的广告文化注重深厚的人情味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东方价值观。
(1)中国广告关注的对象往往是群体、团队。
做饮料广告常是一群人争着唱着喝饮料,做食品广告常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感叹,做洗衣粉广告则是洗衣服的人排成长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集体的力量、关注众生的利益有关,也与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有关。
(2)中国广告文化中的“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层面的丰富意蕴,广告人才会不约而同地将产品与“家”相结合,力求让目标受众产生共鸣。
像黄金酒的广告,里面的广告语“送爸妈,黄金酒”,并没有特意的夸张产品的效果之类的,而是挖掘了一个消费群体—孝顺的孩子。
(3)中国对自己悠久、持续、统一的历史传统有着自豪感,如“数百年的工艺”、“传统的酿造”、“古代宫廷的珍贵秘方”等,并且在现代产品广告形象塑造中融入传统的诗歌、曲艺、服装、书法、道具等。
西方人向来崇尚自由、个性,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奔放以及张扬的个性,所以他们的广告往往幽默、风趣,给人带来轻松随和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像阿迪达斯的广告“Impossible is nothing.(没有不可能)”似乎与其实体的鞋子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张扬,时尚,也足以展示自己的个性。
再看美国的百威啤酒,则选取一批蚂蚁作为广告的主角,赋予蚂蚁这种动物以人化,以一种夸张、幽默的风格来表现啤酒这一真正的主角。
2.广告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也造就了广告上的差异。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商业交流日益频繁,广告作为商业宣传的重要手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英汉广告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差异现象,因而需要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来保证广告宣传的有效传达。
本文将探讨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1.文化内涵差异英华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文化内涵在广告语中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很多经典的英文广告语在进行翻译时难以完美表达其文化内涵。
英文广告中常见的“Got milk?”(你喝牛奶了吗?)在汉语中直译可能会失去原汁原味的幽默感,因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翻译调整,以便更好地与中国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
2.习惯用语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习惯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广告语的翻译需要特别注意。
英文广告中常见的“grab a bite”(随便吃点东西)在汉语中无法直译,需要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广告宣传的精准传达。
3.文化符号的差异文化符号在广告语中起着重要的表征作用,然而英汉两国的文化符号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爱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在进行广告语翻译时需要特别考虑文化符号的差异,以避免文化误解和传达偏差。
翻译策略1.保留原意,调整表达方式在进行英汉广告语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宣传效果,但是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口味进行相应调整。
“It's finger lickin' good”(香到手指都想舔一船)在中国市场可能会适当调整为“回味无穷”,以更好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情感需求。
2.采用当地化表达在翻译英汉广告语时,应采用当地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情感。
“Just do it”(只管去做)可以在中国市场中翻译为“只争朝夕”,以强调中国消费者对于自我实现和成功的追求。
中西广告文化对比差异广告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营销手段和传播方式,代表了该地区商业发展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中西广告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特点和商业理念。
首先,在广告创意方面,中西广告存在差异。
西方广告注重情感表达和创意的张扬,通常采用幽默、悬念和情感化的手法,力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中国广告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介绍和实用性,追求更加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的需求。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西方广告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维。
他们常常通过明星代言或者与时下热点话题结合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而中国广告往往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
中国广告常常融入传统文化符号和用户喜闻乐见的元素,以吸引大众的关注和共鸣。
另外,在价值观方面,中西广告文化也存在差异。
西方广告常常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追求。
而中国广告则更加注重集体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中国的广告往往以家庭、友情和社会关系为主题,以展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为目标。
最后,在传媒渠道方面,中西广告文化也有所不同。
西方广告善于利用各种平台和传媒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广告传播。
而中国广告多以电视广告为主,尤其在大型综艺节目等重要时间段进行推广。
总的来说,中西广告文化在创意、文化传承、价值观和传媒渠道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是由于两种文化背景和商业理念的不同导致的。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且为广告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参考。
中西广告文化在创意、文化传承、价值观和传媒渠道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商业理念的不同所导致的。
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并为广告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参考。
首先,中西广告在创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广告注重情感表达和创意的张扬,经常使用幽默、悬念和情感化的手法,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文化差异中英文化差异是中英商业广告用语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商业广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广告更注重情感色彩的营造,强调感性、亲和的交流方式。
而英文广告则更倾向于理性、直接的表达方式。
英文广告中常使用的"amazing"、"incredible"等形容词,强调产品的独特性和出色之处。
而中文广告则更倾向于使用"人人称赞"、"无人能敌"等形容词,突出产品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地位。
二、语言表达中英商业广告用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英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在广告中的使用也有所差异。
中文广告常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的组合,以及词语的反复、重复来强调产品的优点和特性。
而英文广告则更倾向于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注重句型的多样化和声音的押韵。
在中文广告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是"XX使您更自信,XX让您更美丽",强调产品能给人带来的改变和提升。
而在英文广告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是"XX makes you more confident, XX makes you more beautiful",注重强调产品的功效和效果。
三、文化符号商业广告在传递信息和吸引目标受众方面,经常使用各种文化符号。
中英商业广告中所使用的文化符号也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文广告中常使用的文化符号包括:红色、春节、精美的包装等,这些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喜庆和美好的意义。
而英文广告中常使用的文化符号包括:美国国旗、自由女神像、快乐的家庭等,这些符号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了自由和幸福的意义。
四、语气和情感商业广告作为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媒介,语气和情感的表达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英商业广告用语在语气和情感的表达上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广告的差异】对于中国的广告创意,很多人一致的观点就是中国广告的整体创意水平非常的低下,和美国及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的大。
确实,中西方创意从整体上说的确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文章着重论述了中西广告创意文化的差异、创意的差异、西方广告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面以及中西广告差异的原因,并且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中西差异。
一、中西方广告创意文化的差异在广告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广告创意文化的特点:(1)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在广告创意上追求自我的感官享受和价值需求。
(2)西方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广告创意上强调剌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创意焦点,突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表现自我。
(3)西方广告常运用幽默、荒诞、夸张、恐惧等形式传播广告讯息。
以剌激、极端的形式表现矛盾、冲突,以幽默、恐惧等震撼受众的心灵,并且西方惯用黑色幽默的方式。
(4)西方广告中展现的是一种激烈竞争态势的生活基调,并且广告对这种激烈竞争的态势不是持否定的态度,而是强调要积极应对。
(5)西方广告还常常采用恐惧手法来劝说人们注意安全、戒烟、戒酒、戒毒等。
总之,西方广告呈现开放、多元的特征。
西方人强调从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短期的政治机制,他们漠视自己继承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甚至是更早时期的古代文化遗产,而更愿意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文化的创新上,尤其是美国人,他们更强调快速的变化和发展观念。
2.中国广告创意文化的特点:(1)中国文化强调以“家”为中心的群体价值。
中国文化中的“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层面的丰富意蕴,广告人才会不约而同地将产品与“家”相结合,力求让目标受众产生共鸣。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在广告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诚实信用。
二是突出亲情友爱。
三是突出家庭温馨。
四是突出民间习俗。
(2)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广告表现偏重均衡、统一,即使有些矛盾、冲突,也会以“皆大欢喜”为结局。
中西方广告差异分析西方广告和中国广告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本质区别。
西方的广告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表达个人世界观,而中国的广告更具社会统领性。
本文从文化、产品理念、投放渠道等角度具体分析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从而探讨广告的本质。
首先,西方往往重视表达个人观点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文化特点,而中国往往强调坚持集体主义的社会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方和中国思维方式不同的广告表现。
一般来说,西方的广告注重个性化表达和大胆有趣,追求充满活力和张力,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表达自我观念。
如洛克菲勒商业广告中常用的幸福感和动力感,以及百利恩糖果广告中常用的爱情故事。
而中国的广告往往注重实用主义和集体主义,表达社会价值观和一种精神领袖的情怀,用大规模的展示和行为表现力,来表达影响力和影响力,诉说着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
如中国汽车品牌广告中常用的中国传统精神,以及华为广告中表现的技术潮流、科技前沿等。
其次,西方广告重视产品本身的功能,而中国广告更偏重产品理念。
在西方,广告着力打动消费者的“实用”心理,重点强调产品的实质性价值和实用特点,贴近消费者对优质物质而言的实质体验,如汽车、护肤品等。
而中国的广告,更多的是从视觉和精神层面打动消费者,用图标符号、图文信息和典故等不同的方式表达产品理念,将消费者从功能表达转向价值表达,如乐视、百度、马自达等。
第三,西方广告更注重互联网投放,中国更偏重电视投放。
在西方,互联网的成熟和普及程度较高,其广告投放也大多偏重互联网方式,着力利用网络渠道打造精准营销,主要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引擎、聊天机器人和在线营销等方式来实现。
而在中国,由于电视媒体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中国广告主更偏重电视投放,广播、电视、网络、海报、报纸等传统投放渠道仍然有很大比重。
总而言之,中国和西方的广告有很大的差异,反映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西方注重表达个人观点,强调产品的实用价值,重点使用互联网投放;而中国则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产品理念和表现力,更多投放电视媒体。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中西方公益广告主题的不同中西方公益广告的主题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公益广告更加注重个人意识、自我价值的宣传,比如鼓励人们关心环保、关爱动物、保护弱势群体等。
这与西方社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精神有关,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权益和幸福感。
而在中国,公益广告的主题更多地关注社会责任、公共利益,比如倡导勤俭节约、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
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关,人们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家庭美德的弘扬。
如此一来,中西方公益广告的主题差异也就相应体现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二、中西方公益广告创意的不同中西方公益广告的创意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公益广告更加注重情感宣泄、个性张扬,常常采用激发共鸣、撼动心灵的创意手法,以感染人心、引起关注。
美国的公益广告《互相尊重》通过讲述不同族裔孩子在运动场上友好相处的故事,来宣传种族和谐。
而在中国,公益广告更多地注重情感温暖、文化传承,常常采用感人肺腑、温馨唯美的创意手法,以感动人心、传承文明。
中国的公益广告《爸爸妈妈朋友和我的梦》通过讲述山区孩子梦想成真的故事,来倡导关爱教育。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也体现了两种文化对待情感、审美的不同态度。
三、中西方公益广告语言的不同中西方公益广告的语言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公益广告更加注重直白、简练的表达方式,常常采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形象,以吸引目标受众。
美国的公益广告《毒品害人害己害人害社会》中用一句“毒品害人害己害人害社会”来警示人们远离毒品。
而在中国,公益广告更多地注重深沉、含蓄的表达方式,常常采用典故/古诗的语言、形象,以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
中国的公益广告《关爱自闭症儿童》中用“行动起来,给爱一个家”来呼唤人们关爱自闭症儿童。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对待语言表达的不同习惯,也体现了两种文化对待表达方式的不同态度。
【中西方广告的差异】
对于中国的广告创意,很多人一致的观点就是中国广告的整体创意水平非常的低下,和美国及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的大。
确实,中西方创意从整体上说的确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文章着重论述了中西广告创意文化的差异、创意的差异、西方广告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面以及中西广告差异的原因,并且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中西差异。
一、中西方广告创意文化的差异在广告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广告创意文化的特点:
(1)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在广告创意上追求自我的感官享受和价值需求。
(2)西方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广告创意上强调剌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创意焦点,突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表现自我。
(3)西方广告常运用幽默、荒诞、夸张、恐惧等形式传播广告讯息。
以剌激、极端的形式表现矛盾、冲突,以幽默、恐惧等震撼受众的心灵,并且西方惯用黑色幽默的方式。
(4)西方广告中展现的是一种激烈竞争态势的生活基调,并且广告对这种激烈竞争的态势不是持否定的态度,而是强调要积极应对。
(5)西方广告还常常采用恐惧手法来劝说人们注意安全、戒烟、戒酒、戒毒等。
总之,西方广告呈现开放、多元的特征。
西方人强调从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短期的政治机制,他们漠视自己继承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甚至是更早时期的古代文化遗产,而更愿意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文化的创新上,尤其是美国人,他们更强调快速的变化和发展观念。
2.中国广告创意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强调以“家”为中心的群体价值。
中国文化中的“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层面的丰富意蕴,广告人才会不约而同地将产品与“家”相结合,力求让目标受众产生共鸣。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在广告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诚实信用。
二是突出亲情友爱。
三是突出家庭温馨。
四是突出民间习俗。
(2)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广告表现偏重均衡、统一,即使有些矛盾、冲突,也会以“皆大欢喜”为结局。
在广告着重表现“家”和“亲情”,表现个体与亲朋共享产品带来的欢乐,表现个性价值体现于某种群体或共性的价值中,这是中国广告与西方广告的显著差异。
(3)中国对自己悠久、持续、统一的历史传统有着自豪感,这一自豪感在广告传达中则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纵向比较和延伸,如“数百年的工艺”、“传统的酿造”、“古代宫廷的珍贵秘方”等,并且在现代产品广告形象塑造中融入传统的诗歌、曲艺、服装、书法、道具等。
总的来说,西方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
中国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内敛型文化,重国、重家、重情。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
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毕竟是单一的,在当今世界一浪高过一浪的全球化浪潮中,无论是中国的广告还是西方的广告要想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文化的对话与跨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要实现中西广告文化的互跨和融合。
大胆一点说,通过这种互跨和融合,要使当今的广告文化达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境界。
二、西方广告与中国广告在创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关注心灵,以情动人。
美的东西不一定用豪华场面、名人美女等展现,还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自然的、人性的、让人感动的画面。
有时在人的心灵深处轻轻触摸一下,往往会得到感人动情的效果。
当我们做汽车广告策划时,我们的相关联词可能放在“富人阶层”、“张扬”、“领先一步”、“香车美女”等,这些词虽然华丽并且充满诱惑力,但却会使我们产生“离我们太遥远”、“这是假的”、“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等想法和感觉而产生漠视和反感之情。
而西方在做汽车广告时,例如德国的克莱斯勒轿车广告,用妈妈每时每刻关注孩子的眼睛来代表车灯,体现了汽车本身的安全和对人类安全的关注。
这则广告不是用华丽的词藻来表扬和夸耀汽车,而着重表现了汽车的安全、舒适和体贴,表明汽车是为人民服务的,广告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
2﹒由实变虚,淡化功利
广告不需一味的喋喋不休的向受众推销产品,而可以以一种大气的、爱心的、稳重的、关注公众的形象出现,以人性化和亲民的意识来打动受众的心,淡化功利主义的色彩。
中国的广告很多是做消费者的思想工作,向消费者介绍某个产品,并劝说其接受和购买。
西方的广告却使用逆向思维,劝说大家不要无谓的使用他们的产品。
如有一则法国电力公司的广告:广告画面出现一种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画面,但突然有一天,人们开始占用林地、乱采乱挖,环境逐渐被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浪费,在这些震撼的画面以后,电脑突然死机了——幸好这都不是真的,是电脑模拟制作的。
法国电力公司的广告就是采用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淡化自己的商业色彩,树立起自己关注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品牌形象,从而走品牌化之路。
3﹒追求含蓄,避免直白
中国的许多广告都处于一种平淡直白的阶段,但西方的广告却含蓄而充满美感和哲理,给人以充分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
在我国,广告多是直截了当的,酒类广告就是突出一瓶酒,然后是名人喝后不停的称赞;洗发水广告就是美女明星们的一头乌黑亮丽而又飘逸的秀发。
这种广告虽然能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的认识产品,但对受众却是被动的吸引,没有新意,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西方的广告,经常会出现一些毫无关联的画面,让受众去联想,最后才揭晓谜底,给人一种回味和领悟,这对受众是一种有趣的感受。
甚至有些广告总是欲说还隐,全靠受众的感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了受众充分的联想的空间,让受众积极参与,从而对广告所宣传的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方的广告在无法很好的用图像和文字表达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的时候,还会使用一些比喻和借代的方法,顺利的表达出一些无形的东西。
如芬兰航空公司的广告:在严寒的森林里,一只小鹿迷失了方向,这时一只明亮的星星划过天空,指引小鹿回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这时再看那颗指路的星星,原来是一盏飞机机翼上的灯,这时字幕打出了“芬兰航空”。
三.西方广告优越于中国广告的表现:
1. 整体上西方广告更注重艺术表现,叙事性强,善于讲故事;中国的广告还是
以叫卖为主流,观赏性不强,画外音占的分量大,光听就可以理解,平铺直叙,缺乏悬念;
2. 西方广告主要针对商品的附加价值来进行诉求,而我们的广告其重点还是放在商品的功能上;
3. 西方的广告比我们的广告更具有幽默感;
4.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广告是一种曲线思维,讲究曲径通幽;我们的广告是一种直线思维,喜欢直奔主题
5. 西方的广告大量使用性诉求的方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我们的广告很少使用此种策略,当然,这里面有深层次的原因;
6. 西方广告的攻击性很强,针对竞争对手的比较广告较多;在我国,比较广告要受到诸多限制;
7. 西方广告的制作水准比我们的广告要高出不少,特别是在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动画特技方面。
四.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原因
1.不同的心理结构。
中国国民稳固的心理结构,以“仁”、“务实”、“忍耐”为基本内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大统一观念;从众心理;小农意识;;人情至上;平均主义等。
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较复杂松散,“人本”、“认知”、“行为”为其基本内容,形成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2.不同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以居住地为本衍出“家本位”,家庭观念强。
尤其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的广告,在中国屡试不爽。
而西方国家不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加之地域狭小,经常迁徒,家园观念淡化,强调自由的生活及个人冒险超越。
地域文化在构成本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外,也阻碍了其他地域的人对广告的理解和感知。
3.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广告的创意和传播等各个方面。
中国注重感情和关系的微妙交流,而西方广告则直接了当的将信息传递放在首位。
那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广告表达中,尽管它会采取艺术或幽默的手法,但总是开门见山,在广告中直接表达其信息内涵,很少留有余地让受众思考、玩味。
4.经济因素。
广告要受到各国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消费过程中仍然特别重视产品的功能,尤其是产品带来的物质利益。
而西方由于经济高度发展,人们更多的注重品牌附加值、心理利益、消费体验等。
不同的经济环境就造成了中西广告诉求内容上的差异。
5.市场化程度。
西方消费市场细分化明显,受众调查也较充分,因此在媒介投放上采用“精确制导”的策略。
而中国受众需求、喜好具有较强的趋同性。
对于广告主来说,最简单的广告投放方式无疑就是强诉求、强灌输、高密度,漫无目的地“扫射”。
中西方电视广告传播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广告上的表现。
根据目前中西文化差异的现状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融合的趋势,中西方电视广告未来的发展应该会呈现两种趋势并存:一方面,中西方电视广告会继续体现各自的文化特征,以自身文化背景为土壤,紧紧抓住当地受众的心理特点,进行运作。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电视广告势必也会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