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语法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讲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而文言文的语法基础概念对于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进行讲解。
一、文言文的词类文言文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名词可以指人、物、地点等,动词可以表示行为、状态等,形容词可以用来描绘人或事物的特征,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介词可以用来表示位置、方向等,连词可以连接词语或短语,助词可以用来表示语气、时态等。
二、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主语一般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句中,宾语位于句尾。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颂词句和比拟句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言文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修辞手法可以让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比、排比和反问等。
比喻可以用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或联系,夸张可以用来增强语气,对比可以用来突出事物的差异,排比可以用来增强语境的节奏感,反问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文言文的句读文言文的句读指的是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包括平仄、声调和停顿等。
平仄是指文言文的音节在音高上的升降,有平声和仄声之分。
声调是指文言文的音素的高低变化,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
停顿是指文言文句子中的停顿位置和长度,通过停顿可以区分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可以通过字词注解、句子分析和篇章结构等来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表达。
字词注解可以帮助理解生僻字和复杂词语的含义,句子分析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篇章结构可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和脉络。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是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础。
通过对文言文的词类、句法结构、修辞手法、句读和阅读技巧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写作技巧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句式。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句子写作技巧对于高中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语法句子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
一、句子结构的选择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有简单句、并列句、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等。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1. 使用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可以清晰地表达主语的动作和宾语的承受。
例如:“曾参谏新亭之会,引以为国家大事。
”这句话中的主谓宾结构“曾参谏新亭之会”和“引以为国家大事”清晰地表达了曾参对新亭之会的意义。
2. 使用简单句:简单句结构简明扼要,能够突出句子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话使用了两个简单句,简洁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二、注意谓语动词的使用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表达动作的性质和主体的态度。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谓语动词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1. 使用动态动词:动态动词可以表达主体的实际动作和行为。
例如:“夫人何为不嫁?”这句话中的动态动词“不嫁”表达了夫人的行为。
2. 使用静态动词:静态动词可以表达主体的状态和性质。
例如:“吾闻此地有美人。
”这句话中的静态动词“有”表达了吾对美人的状态。
三、运用修饰成分修饰成分可以丰富句子的意义,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使用修饰成分来修饰主语、宾语和谓语动词等,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例如:1. 使用形容词修饰主语和宾语:形容词可以表达主语和宾语的性质和特征。
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话中的“黄河之水”和“海”通过形容词“奔流”的修饰更加生动有趣。
2. 使用状语修饰谓语动词:状语可以表达动作的方式、时间、地点等信息。
例如:“宴平原之上,娱士大夫之间。
”这句话中的“宴平原之上”通过状语的修饰,使动作的场景更加明确。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困难。
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下面对文言文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并给出例句和解释。
一、主谓结构1. 主词+是+宾语:用于说明主词的属性或状态。
例句:吾之父,是也。
2. 主词+有+宾语:表示主词具有某种能力或特征。
例句:吾有一良友。
3. 主词+见/闻/问/答+宾语:表示主词的行为或动作。
例句:孔子见子路曰。
二、动宾结构1. 动词+宾语: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动作。
例句:君子学以聚才。
2. 表示想法、感受的动词+宾语:表示主语的想法、感受。
例句:余心忧之。
三、宾补结构1. 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使役或使动。
例句:君子使民之上。
2. 容、让、劝、令、使、叫等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命令、要求、劝诫等。
例句:使臣前曰。
四、状中结构1. 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的状中词+谓语(常用“之”作状中词)。
例句:有意者食之。
五、独立结构1. 主、谓、宾省略:表示主谓宾皆可以省略。
例句:然而其实若此。
2. 俨然+主、谓、宾:表示主谓宾非常明确、清晰。
例句:俨然上天。
六、复句结构1. 独立主句+独立主句:两个独立主句通过逗号隔开。
例句:墨子云,父爱子。
2. 主句+连词+从句:主句和从句之间通过连词连接。
例句:有识者之言焉。
以上是对文言文常见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的一些例子。
通过掌握这些句型,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随着高中语文教育的深入,文言文学习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文言文不仅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于语法规则的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重点语法知识1.定语和状语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常常颠倒。
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后,状语则位于动词之前。
例如:“晋文公有臣曰淡也”中,“曰淡也”作为定语修饰臣,而非状语修饰有。
因此,学生在理解句子结构时,要注意把握定语和状语的正确位置。
2.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较为复杂,如“乎”、“之”、“者”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使句子衔接自然。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理解虚词的含义,并灵活运用,做到用词准确。
3.叠词和排比句的运用在文言文中,叠词和排比句的运用十分常见。
叠词是通过重复同一词语,强调表达的意义,增加语气的力度。
而排比句则是通过连续使用同一句式,增加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
学生在理解句子结构时,要注意把握叠词和排比句的使用方法,并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二、难点语法知识1.典故的应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意思。
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要懂得分辨典故的真实意义,并能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章中,增加理解的深度。
此外,学生还需了解一些常见的典故,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古代用字法文言文中使用的字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要善于运用古代用字法,理解句子的意义。
同时,学生还需要积累并了解古代用字的常见规则,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3.语序和成句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的语序和成句方式颇具特色。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熟悉句子的结构,掌握语序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推敲句子的意思。
三、解决方法1.积累例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积累一些常见的例句。
通过分析和翻译这些例句,加深对于文言文语法规则的理解。
此外,通过参考相关的注释和参考书籍,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总结1. 词语的音形义: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的音形义,包括偏旁部首、字义、读音等。
2. 词性和词类: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词性和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
3. 词的变化和构词法: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变化规则和构词法,如动词的时态、前缀、后缀等。
4. 语法结构: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见的语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并列结构、从句结构等。
5. 语法关系:掌握文言文中词语和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关系、宾补关系、定状关系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知识点总结1. 理解句子结构: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 理解修辞手法: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对仗、排比等,理解修辞手法对文意的影响。
3. 辨析词义: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和其他语法手段,准确理解生词的词义。
4. 揣摩作者意图:通过阅读文言文的整体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5. 拆解长句:对于长句,可以拆解成短句,逐步理解其中的语法结构和词语意义。
三、文言文名句和典故知识点总结1. 名句传唱: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名句,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
2. 典故了解: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典故,如《左传》中的“黍离”、“丧胄”、“孟孙”等,以及这些典故的由来和含义。
3. 名篇赏析:鉴赏文言文名篇,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汉书》中的《张良传》等,理解其中的语言功底和思想内涵。
四、文言文作文技巧知识点总结1. 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文言文材料,如名句、典故、短文等,进行作文。
2. 表达技巧: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升作文的表达力和文采。
3. 文章结构:构建合理的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衔接紧密,层次清晰。
4. 理论联系实际:在作文中联系实际,运用文言文知识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如:(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四、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
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
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司马迁《鸿门宴》)六、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七、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