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导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会引发并发溶血性尿毒症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尿毒症即肾功能严重障碍,代谢废物不能……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会引发并发溶血性尿毒症或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尿毒症即肾功能严重障碍,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代谢产物及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被破坏,由此所引起的自身中毒和产生的综合病征。
常表现为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升高,并伴有胃肠、神经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无力、淡漠、失眠、抽搐、嗜睡以至昏迷等症象。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一种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
病人以女性为多,20~60 岁,没有地域或种族的差异。
起病往往急骤,典型病例有发热、乏力、虚弱,少数起病较缓慢,有肌肉和关节痛等前驱症状,以后迅速出现其他症状。
也有以胸膜炎、雷诺现象、妇女阴道流血为最初主诉。
第1 页。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诊疗指导原则(试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一组具有产生志贺样毒素能力的大肠杆菌,可引起急性出血性肠炎,部分病例可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近期,在德国暴发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疫情,波及部分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有死亡病例报道。
由于我国对外交流往来频繁,存在发生输入性疫情的风险。
为指导做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临床诊疗工作,依据现有文献资料,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2-10天,常见为3-4天。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轻者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腹痛,水样便,低热或无发热。
重者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起病急骤,右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初始为水样腹泻,随后出现血性腹泻,并可伴有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如焦躁不安,语言障碍或抽搐等。
HUS多发生在感染后5-7天,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血红蛋白尿,个别患者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合并HUS 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可见破碎的红细胞。
2.便常规:轻症患者以水样便为主,显微镜检查可见少量红白细胞;出血性肠炎患者大便为血水样或血样便,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3.尿常规:合并HUS者可出现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
4.生化检查:合并HUS者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乳酸脱氢酶(LDH)、转氨酶(AST、ALT)、肌酸激酶(CK、CK-MB)、胆红素等升高,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E增加。
(二)病原学检查。
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EHEC O104:H4菌株, stx1和/或stx2基因检测阳性;2.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到stx1和/或stx2基因阳性,同时aggR、wzy(O104)和fliC (H4)基因检测全部阳性。
三、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0天内有在O104:H4感染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夏季儿童谨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小儿肠道传染病进入夏日高发季。
面对随之而来的空调、电扇、冷饮、凉菜……宝宝们该如何应对?这成为不少年轻妈咪的心头大患。
本文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就会感染得病,并可通过“粪-口”传播途径在人之间传播。
研究发现,感染这种病菌后,有些人没有表现出症状,但具有传播病菌、感染他人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隐性感染者”。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成人排泄物中存在约一周时间,而在儿童患者的粪便中存在时间更长,因而更具有传播风险。
人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普遍缺少防御能力,但老人和儿童更受其“青睐”,尤其是15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感染后,更容易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因此要特别注意防范。
这些病菌也可导致肠道病沙门氏菌感染:可形成慢性带菌在夏季常见食物中毒的致病细菌中,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
患者食用遭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后会出现腹部绞痛,通常排便后会有所缓解,严重者会出现发热等症状。
其中,伤寒、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可引发伤寒、副伤寒,主要侵袭儿童和青壮年,多发于夏秋季。
病人和带菌者的大小便中带有伤寒杆菌,通过水以及食物、手、苍蝇等经口传染给健康人。
沙门氏菌平均潜伏期是12~14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和轻度腹泻。
专家指出,伤寒、副伤寒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容易形成慢性带菌者,造成更大范围的感染。
痢疾杆菌感染:发热、腹泻、腹痛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病,由痢疾杆菌引发,症状为发冷、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样大便。
需要注意的是,3岁霍乱弧菌感染:腹泻呕吐,大便像淘米水霍乱弧菌可导致霍乱、副霍乱等烈性肠道传染病,死亡率极高。
人感染霍乱弧菌后,潜伏期可由数小时至5日,以1~2日为最常见。
多数患者起病急猛,起初突然腹泻,继而呕吐。
一般无明显腹痛,大便非常频繁,表现为淘米水样大便。
患者往往出现酸中毒及尿毒症的初期症状,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严重者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进入脱水虚脱期,表现为四肢冰凉、肌肉痉挛或抽搐。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预防知识近期欧洲爆发溶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目前研究发现此次发病是由新型EHEC(0104:H4)引起的。
问:EHEC是什么?答: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种。
大肠杆菌通常是无害的,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能致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EHEC。
问:EHEC有哪些临床症状?答:EHEC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其潜伏期为2-10天(多为3-4天)。
临床症状为:血水样腹泻,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有发烧。
5-10%的感染者可能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症,其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可致肾衰竭并危及生命。
临床上可通过粪便检验以明确诊断,目前主要通过支持治疗,病情可得到缓解,已有病人治愈出院。
问:如何预防EHEC?答:鉴于该病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建议注意个人卫生,即上厕所后和吃饭前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要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包括蔬菜和肉类),不要食用未消毒的牛奶(即刚从奶牛身上挤下来的牛奶,超市的牛奶大都是消过毒的牛奶)。
如出现腹泻症状(特别是出现血样便)应及时就医。
如果怀疑感染或接触过感染人的需用专门洗手液洗手,且所有的内衣、内裤及床单、被罩等要温度在60℃及以上清洗。
如果没有洗碗机的,可将碗筷在80℃热水中浸泡15分钟以上。
问:感染EHEC应如何治疗?答:如有人出现急性血样便腹泻、腹痛或无尿、少尿等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向医生告知旅行史问:现在是夏天,蔬菜水果也比较多,请问什么方法能够彻底洗净水果,用盐水是不是就能做到杀灭细菌?还有别的好的方法么?答:蔬菜水果一般要先用清水浸泡,然后使用清水冲洗三遍以上,特别是一些带叶、带根的蔬菜,要特别注意根部的清洗,一般的水果,像苹果的表面光滑,清洗比较容易,而葡萄等水果需要在清水中适当加一点盐浸泡几分钟,用清水冲净,在冲洗的过程中,在表面用手轻轻地洗刷一下。
加工凉拌菜、色拉时,加工者要把双手清洗干净,一定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和刀具,不要和生肉刀具和案板混用,盛放凉拌菜和色拉的容器要专用。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大肠杆菌(E.coli)是一种在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细菌。
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无害。
然而,一些菌株,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可引起严峻的食源性疾病。
它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染给人类,这些食物如生的或烹调不彻底的绞碎肉制品和原料奶。
它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得到承认是在1982年继美利坚合众国的一次该病暴发之后。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称为志贺样毒素或类志贺毒素,这是由于它们与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相像。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
一些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pH值达到4.4和最低水活度(Aw)为0.95的食物中生长。
通过烹调食物,使食物的全部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可杀灭该菌。
O157:H7大肠杆菌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最重要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类型;然而在散在病例和暴发中也常常涉及其它血清类型。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腹部绞痛和腹泻,一些病例可能进展为血性腹泻(出血性大肠炎)。
还可能消失发烧和呕吐。
埋伏期3至8天,平均为3至4天。
大多数病人10天内康复,但是有少数病人(特殊是幼儿和老年人)的染病可能进展为威逼生命的疾病,例如溶血尿毒综合症(HUS)。
溶血尿毒综合症的特点是急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削减。
据估量,10%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可进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病例死亡率为3%至5%。
总体来说,溶血尿毒综合症是幼儿急性肾衰竭的最通常缘由。
25%的溶血尿毒综合症病人可发生神经并发症(例如癫痫发作、中风和昏迷),在大约50%的幸存者中发生通常是轻型的慢性肾病。
不同年龄组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发病不尽相同,所报病例的最高发病率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中(美利坚合众国每10万病例中占0.7)。
63%至85%的病例是由于通过食物感染病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进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的百分比在散在病例(3%-7%)和与暴发相关的病例(20%或更多)之间有所不同。
大肠杆菌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4致病性质2、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
大肠杆菌黏附素的特点是具有高特异性。
包括:定植因子抗原〡,大肠杆菌〢,〣;集聚黏附菌毛〡和〣;束形成菌毛;紧密黏附素;P菌毛;侵袭质粒抗原蛋白和Dr菌毛等。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些则两种均可可产生。
有些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产生vero毒素。
5、其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
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病原体大肠杆菌O157:H7是大肠杆菌的其中一个类型,该种病菌常见于牛只等温血动物的肠内。
这一型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状,如带血腹泻。
大肠杆菌血清学分型基础(即其抗原)大肠埃希菌主要有三种抗原:O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由重复的多糖单位所组成。
该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 类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K 抗原分为A,B,L三型。
H抗原,位于鞭毛上,加热和用酒精处理,可使H抗原变性或丧失。
H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与其他肠道菌基本无交叉反应。
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5危害程度认知: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构造相对简单,遗传背景清晰,培养操作容易,因此也常常被作为基因工程的对象加以利用:研究者常常将外源基因导入质粒,将质粒整合入大肠杆菌基因,这样,大肠杆菌就能够表达基因重组后的蛋白(例如胰岛素,某些疫苗等)了。
此外,大肠杆菌还常常作为模型生物参与细胞学实验。
虽然绝大多数大肠杆菌与人类有着良好合作,但是仍有少部分特殊类型的大肠杆菌具有相当强的毒力,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疫情。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5月26日通报,德国发生一起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疫情,提醒各国关注。
欧洲多国陆续发现相关病例。
截止到6月1日疫情蔓延情况:德国——至少15人死亡,超过1400人确诊或疑似;瑞典——1人死亡 41人确诊;法国——3人疑似;丹麦——14人确诊,26人疑似;西班牙——1人疑似;英国、荷兰、捷克、瑞士发现相关病例。
1.案例基本信息1.1“毒黄瓜”毒黄瓜是指受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黄瓜。
食用这种带有大肠杆菌的黄瓜可引发致命性的溶血性尿毒症,可影响到血液、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1.2 41“41”是目前已知的42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的一种。
实际上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大肠杆菌O157:H7有点类似。
O157:H7也会引起肠出血性腹泻,一部分病人也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致死率很高。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开始是水样腹泻,很快转为鲜血样大便,继而引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导致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1.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病因未明,可能有关的因素有:感染、遗传因素、某些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和其他一些因素。
农村较城市多见。
以晚春及初夏为高峰,多为散发病例。
在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人群中,儿童和老人最易患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其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
其临床表现:①前驱表现:腹泻、腹痛、呕吐及食欲不振数天;②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⑤其他:如循环系统表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嗜睡、抽搐、昏迷)。
2.疫情信息2.1专家看法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2011年5月26日宣布,该院卫生研究所经调查确认,近日在德国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是由一种名为“41”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变种引起。
这一少见的变种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与此同时,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已查明这种病菌的一个来源是产自西班牙的黄瓜。
医疗机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04:H4腹泻病防控工作指引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04:H4腹泻病属于感染性腹泻,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例发现和报告、隔离治疗与管理、标本采集与送检、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一、病例的发现与报告医疗机构的首诊医生通过对病人作出初步诊断,如病人有血便要加强对病人病原学检索,详细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可以提高发现病人和暴发疫情的敏感性。
1. 病例定义临床诊断病例:发病前10天有疫区旅行史(德国),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1)有血性腹泻,腹部痉挛性疼痛等症状(2)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肾功能受损等HUS临床表现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二项之一者(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EHEC O104:H4菌株,且STX2毒素检测或其基因检测阳性(2)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到至少stx2、terD、rfbO104及fliC H4基因扩增阳性。
2. 病例发现与报告医疗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网络直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病种为“其它感染性腹泻”,“备注”中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是否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以及德国旅行史等情况。
并根据病例诊断进展及时做好报卡订正、删除等工作。
如果发现2例及以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聚集性病例,应于将情况于初步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所属区县疾控中心。
二、病例管理及治疗原则1. 病例管理由于病人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因此病人需要住院隔离治疗。
急性期采取肠道病预防措施。
因为感染剂量极低,病人必须在连续二次粪检或直肠拭子检查呈阴性后,方准解除隔离,从事食品加工或照顾小孩、病人的工作,二次采样间隔≥24小时,并且应在最后一次抗菌素治疗48小时之后。
2. 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效手段可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出血性肠炎治疗。
治疗目的以缩短病程、缓解病情、预防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形成性血小板性紫癜(TTP)的发生、防止把病原菌传播给密切接触者。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新华网:两周来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29日和30日又夺去3名重症患者的生命,在此次疫情中已有13人因感染EHEC不治身亡。
与此同时,德国医师协会告诫民众不必过于恐慌,只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这一来势汹汹的病魔还是“可控的”。
据德国媒体报道,新死亡病例中的两例发生在德西部的北威州,两名死者均为女性,其中一名91岁,另一名是中年妇女。
这是德国北部以外地区首次报告EHEC死亡病例。
此外,德北部的梅前州30日也报告了该州首例EHEC死亡病例,死者是一名87岁老妇。
此前的死亡病例分别发生在德国北部的石荷州、汉堡、不来梅和下萨克森,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患者。
德国各地报告的EHEC确诊或疑似病例总数目前已超过1400例。
据德国负责流行病预防研究的权威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30日最新统计,EHEC所造成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患者已达329人。
在正常情况下,德国每年最多会发现约60个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例。
另据本次EHEC感染病例最多的汉堡市埃彭多夫大学医院30日报告,汉堡市周末接治的EHEC病例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病例较前几天均明显减少。
当地卫生官员希望这是EHEC感染已过高峰的一个迹象。
这家医院的负责人说,目前该院接治的EHEC病例中有25%至30%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并发症,发展到这一严重综合征的平均时间是出现腹泻症状后的5至7天,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已丧失肾功能,必须接受透析治疗。
重症患者中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现出神经系统紊乱症状,焦躁不安,有语言障碍或出现癫痫病般的抽搐。
由于EHEC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而且使用抗生素有时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的毒性,目前德国一些医院除对重症患者施用“血浆析离”这一标准疗法外,已开始小范围试用注射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的新疗法。
汉诺威医学院30日报告说,该院自25日开始对一些肾衰竭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施用这种新疗法,近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比较准确地判定新疗法的有效性还需几周时间。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机理的研究进展崔强;周志江;刘建青;肖华志【摘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aemorrhagic E.coli,EHEC)是一种可引起严重食源性疾病的细菌,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EHEC的一个重要的致病作用是它具有粘附到宿主肠道细胞的能力,其中有多种粘附因子发挥作用.本文对出现在EHEC的粘附因子的种类和作用机理进行阐述,重点介绍粘附蛋白、菌毛和脂多糖等粘附因子的研究进展.%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 (EHEC) is a bacterium that can cause severe foodborne disease such as hemor-rhagic enteritis and 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thogenic actions of EHEC is the ability to adhere to host intestinal cells. Many adhesion factors play roles in this proc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type and mechanism of adhesion factors belonging to EHEC, highlight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adhesion mechanism of adhesion proteins, fimbriae and li-popolysaccharide.【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2(028)008【总页数】5页(P841-845)【关键词】EHEC;粘附因子;粘附机理【作者】崔强;周志江;刘建青;肖华志【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EHEC是一群重要的传染性病原菌,有若干血清型,其中以O157∶H7血清型菌株为主[1]。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一、前言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HUS和TTP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几年,我国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凡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对于既往无疫情的地区发生首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时,可按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暴发疫情判定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执行,即:1.疑似病例标准(1)有鲜血便、低烧或不发烧、痉挛性腹痛的腹泻病例;(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3)腹泻病人粪便标本O157抗原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者。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其中(3)为新增标准。
2.确诊病例标准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患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检出产生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恢复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生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Coli,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个亚型,EHEC分为157、26、111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
在1982年一次出血性结肠炎流行中被分离出。
一、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
它有三种抗原结构,即菌体抗原(又叫O抗原)、包膜抗原(又叫K抗原)和鞭毛抗原(又叫H抗原)。
O抗原是对大肠杆菌进行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
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
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大肠杆菌又可被分为5类,即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
EHEC包括几种血清型,分为157、26、111。
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
还包括O26H11、O111及无动力的O157菌株O157NM等。
目前不断发现其他型菌株与出血性肠炎的关系。
EHEC-O157H7为格兰氏染色阴性的、有动力、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没有芽孢、有周鞭毛,大多数菌株有荚膜。
它对热敏感,最适生长温度为37℃,30-42℃时在肉汤中也生长良好,55℃经60分钟可有部分存活,在75℃水中1分钟可被杀死。
迟缓发酵山梨醇-麦康凯(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H7之筛选培养基。
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但有半数EPEC菌株有类似O157∶H7之特性,应注意EPEC与EHEC 之鉴别。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低温。
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几周甚至几个月,在冰箱内则可长期生存。
在酸性果汁(PH为2)中甚至可存活几十天。
对氯敏感,在余氯为1mg/l的水中可被杀死。
O157∶H7具有含60MD质粒的纤毛,此纤毛能与Henle407细胞粘附。
EHEC能产生大量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
SLT有抗原性,可被志贺I型菌毒素之兔抗血清中和。
因SLT能使Hela细胞和Vero细胞(即非洲绿猴肾细胞)变性坏死,引起组织病变,溶解,死亡,故又称之为Veto毒素,简称VT。
在细菌产生的毒素中,VT为最强毒素之一。
加热98℃,15min 可被灭活。
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VT1、VT2两种。
结构上均由1个A亚单位和5~6个B亚单位组成。
分子量分别为3300及8000。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同于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含有一般肠毒素基因密码,用基因探针及动物试验检测均不产生LT、ST,不具侵袭性,不属于EPEC血清型。
二、生长环境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称为志贺样毒素或类志贺毒素,这是因为它们与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相似。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
2、一些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pH值达到4.4和最低水活度(Aw)为0.95的食物中生长。
通过烹调食物,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可杀灭该菌。
3、O157:H7大肠杆菌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最重要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类型;然而在散在病例和暴发中也经常涉及其它血清类型。
三、发病机制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O157H7大肠杆菌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小肠远端和结肠、肾脏、肺、脾脏和大脑。
引起肠粘膜水肿、出血、液体蓄积、肠细胞水肿、坏死及肾脏、脾脏与大脑的病变。
O157H7大肠杆菌主要依靠它产生的志贺样毒素、溶血素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力引起人体的损害。
O157H7大肠杆菌能产生一种细胞毒素,由于这种毒素能使绿猴肾细胞(又叫Vero 细胞)变性坏死,因而把它命名为VT(Vero Toxin)毒素。
这种毒素还可被志贺抗毒素完全中和,因而又把它叫做志贺样毒素。
它能抑制真核细胞的蛋白合成、促进血小板聚集、损伤内皮细胞,与出血性肠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有关。
大肠杆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力是许多肠道病原菌的共同特征。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O157H7大肠杆菌菌株都含有一个分子量为60-70Mda的大质粒,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个大质粒与细菌的致病力密切相关,但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明。
也有报道认为O157H7大肠杆菌可借助一种新的基因而产生名叫“希加”的毒素对人体致病。
毒素可破坏人的红细胞导致溶血,也可吸附于肾脏,堵塞毛细血管从而可引起肾脏和脑功能障碍,导致病情恶化,但这一点也还有待于实验的进一步证明。
目前对溶血素的具体致病机制还不清楚。
EHEC从口腔侵入人体,达肠腔后,借助菌毛局限性黏附在肠绒毛的刷状缘上,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糖脂受体GB3结合黏附,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进入细胞并抑制蛋白质合成,损害肠上皮细胞,重点是盲肠与结肠,肉眼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溃疡。
除肠上皮细胞,GB3受体还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肾和神经组织细胞,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而导致HUS。
广泛性肾小管坏死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由于毒素的作用而增强,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惊厥,Vero毒素还刺激内皮细胞释放Ⅷ因子,从而出现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德国和中国的一项联合基因研究初步显示,导致最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致病菌是包含两种不同菌种基因的新型病菌。
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院细菌专家罗德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说,该医学院与中国研究人员的联合研究发现,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病菌“是常见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非常远的远亲”。
它大约80%的基因来自血清型为O104型的大肠杆菌,其余20%的基因来自另外一种大肠杆菌。
这一新组合有利于病菌在肠细胞上附着,从而使其能在肠道内宿居更长时间,造成更大的破坏。
此外,这种病菌还对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克鲁泽当天也对美联社表示,初步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致病菌是由两种不同大肠杆菌基因结合的突变体,以前从未被发现过。
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德国一家大学2011年6月3日宣布,中德科学家联合对本次流行的病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病菌与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的大肠杆菌同源性超过93%,兼具侵袭、产毒、抗药等多种“凶性”,难以治疗,死亡率偏高。
深圳华大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次肆虐欧洲的血清型0104大肠杆菌,该病菌带有新型特异基因,与2002年从中非共和国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分离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55989菌株,同源性超过93%,同时它还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毒力相关质粒,这可能与该菌株强毒性和重症感染有关。
四、传播途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凡是体内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带菌者和家畜、家禽等都可传播本病。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尤其重要,较常见的可传播本病的动物有牛、鸡、羊、狗、猪等,也有从鹅、马、鹿、白鸽的粪便中分离出O157H7大肠杆菌的报道。
其中以牛的带菌率最高,可达16%,而且牛一旦感染这种细菌,排菌时间至少为一年。
患病或带菌动物往往是动物来源食品污染的根源。
如牛肉、奶制品的污染大多来自带菌牛。
带菌鸡所产的鸡蛋、鸡肉制品也可造成传播。
带菌动物在其活动范围内也可通过排泄的粪便污染当地的食物、草场、水源或其他水体及场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危害极大。
人及家畜、家禽中O157H7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差异很大。
世界卫生组织对发生O157H7感染爆发地区的农场和牲畜粪便进行检测,结果从7.1%的农场和1.8%的牲畜粪便中检出该菌。
在美国进行的另一次调查中,在3.7%的牛肉、1.5%的猪肉和2.0%的羊肉中分离到O157H7大肠杆菌。
1996年美国农业部进行的一个调查表明,在28个州中有4%的牛犊和5%的健康奶牛携带O157H7大肠杆菌。
可见该菌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是较为严重的。
1999年4-6月我国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对福州市菜市场家畜、家禽5种肉类标本共201例进行检测。
结果从138份猪肉标本中检出3株O157大肠杆菌(2株为O157H7,1株为O157NM ),检出率为2.17%。
广州铁路局卫生防疫站从市售的50份猪大肠样本中检出2株O157H7,检出率为4.0%。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500份家畜粪便中检出7份O157H7,检出率为1.4%,其中奶牛检出率为1.43%,猪粪为1.33%。
秦皇岛市卫生防疫站还从275例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检出率为0.73%。
可见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一样,也面临着O157H7大肠杆菌的威胁,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有随时发生的可能。
1. 通过食物传播O157H7大肠杆菌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而引起人的感染。
O157H7大肠杆菌的致病能力和对胃酸的抵抗力均较强,对细胞的破坏性大。
据专家估计100个菌就可使人发病。
而1个汉堡包的牛肉馅里可含有1000个细菌,足以使人得病。
在世界各地报告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爆发中,约有70%以上与进食可疑食物有关。
动物来源的食物,如牛肉、鸡肉、牛奶、奶制品等是经食物传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动物屠宰过程中这些食物更易受到寄生在动物肠道中的细菌污染。
另外,其他食品,如蔬菜、水果等被污染也可造成爆发。
食品污染可发生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各个环节。
食物引起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加工时间不充分或温度不够高。
1982年和1993年在美国发生的O157H7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的爆发,就是由于食用了某快餐连锁店的汉堡包引起的。
研究证明,汉堡包的牛肉陷被O157H7大肠杆菌污染。
英国曾发生一起与食用蔬菜有关的O157H7感染爆发。
1991、1993、1996年在美国发生的O157H7感染爆发被证明与食用被污染的苹果汁和苹果酒有关。
1996年5-8月份在日本发生的世界上最大的一起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爆发流行,可疑食物是牛肉和工业化生产的蔬菜。
因而很多国家将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归为食源性疾病。
1998年,我国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首次从市售的熟猪头肉中分离出EHEC,表明我国也存在由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
2. 通过水传播1989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发生的一起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爆发,共发病240多人。
调查表明,该起爆发可能为水源性,是由于饮用水被污染所致。
加强饮用水源的消毒管理后,疫情得到了控制。
1989年12月-1990年1月在加拿大某镇也发生了一起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爆发。
在2000多名居民中,发病243人,发病率11.6%。
经证实也为水源性爆发。
原因为天气寒冷,供水管道堵塞,导致市政供水系统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