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 格式:ppt
- 大小:5.13 MB
- 文档页数:17
大肠杆菌病名词解释
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大肠杆菌(E.coli)是一类常见的细菌,通常存在于动物和人的肠道中,其中大部分是无害的或有益的菌株。
然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可能携带毒力因子,可以导致各种病症。
最常见的毒力型大肠杆菌是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ETEC通常引起食物中毒或旅行者腹泻,而EHEC则可引发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如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
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发热和体力虚弱等。
感染通常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人传播。
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动物或处理食物之前。
此外,煮熟食物、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以及正确处理和储存食物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步骤。
如果怀疑感染了大肠杆菌病,应立即就医进行确诊和治疗。
治疗通常包括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防止脱水,并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使用抗生
素。
然而,抗生素对EHEC感染可能无效,甚至可能增加患者发展HUS 的风险,因此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大肠杆菌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4致病性质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
致病大肠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
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2、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
大肠杆菌黏附素的特点是具有高特异性。
包括:定植因子抗原〡,大肠杆菌〢,〣;集聚黏附菌毛〡和〣;束形成菌毛;紧密黏附素;P菌毛;侵袭质粒抗原蛋白和Dr菌毛等。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些则两种均可可产生。
有些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产生vero毒素。
5、其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
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病原体大肠杆菌O157:H7是大肠杆菌的其中一个类型,该种病菌常见于牛只等温血动物的肠内。
这一型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状,如带血腹泻。
大肠杆菌血清学分型基础(即其抗原)大肠埃希菌主要有三种抗原:O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由重复的多糖单位所组成。
该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 类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K 抗原分为A,B,L三型。
H抗原,位于鞭毛上,加热和用酒精处理,可使H抗原变性或丧失。
H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与其他肠道菌基本无交叉反应。
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5危害程度认知: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构造相对简单,遗传背景清晰,培养操作容易,因此也常常被作为基因工程的对象加以利用:研究者常常将外源基因导入质粒,将质粒整合入大肠杆菌基因,这样,大肠杆菌就能够表达基因重组后的蛋白(例如胰岛素,某些疫苗等)了。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诊疗指导原则(试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一组具有产生志贺样毒素能力的大肠杆菌,可引起急性出血性肠炎,部分病例可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近期,在德国暴发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疫情,波及部分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有死亡病例报道。
由于我国对外交流往来频繁,存在发生输入性疫情的风险。
为指导做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临床诊疗工作,依据现有文献资料,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2-10天,常见为3-4天。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轻者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腹痛,水样便,低热或无发热。
重者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起病急骤,右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初始为水样腹泻,随后出现血性腹泻,并可伴有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如焦躁不安,语言障碍或抽搐等。
HUS多发生在感染后5-7天,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血红蛋白尿,个别患者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合并HUS 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可见破碎的红细胞。
2.便常规:轻症患者以水样便为主,显微镜检查可见少量红白细胞;出血性肠炎患者大便为血水样或血样便,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3.尿常规:合并HUS者可出现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
4.生化检查:合并HUS者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乳酸脱氢酶(LDH)、转氨酶(AST、ALT)、肌酸激酶(CK、CK-MB)、胆红素等升高,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E增加。
(二)病原学检查。
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EHEC O104:H4菌株, stx1和/或stx2基因检测阳性;2.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到stx1和/或stx2基因阳性,同时aggR、wzy(O104)和fliC (H4)基因检测全部阳性。
三、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0天内有在O104:H4感染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预防知识近期欧洲爆发溶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目前研究发现此次发病是由新型EHEC(0104:H4)引起的。
问:EHEC是什么?答: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种。
大肠杆菌通常是无害的,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能致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EHEC。
问:EHEC有哪些临床症状?答:EHEC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其潜伏期为2-10天(多为3-4天)。
临床症状为:血水样腹泻,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有发烧。
5-10%的感染者可能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症,其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可致肾衰竭并危及生命。
临床上可通过粪便检验以明确诊断,目前主要通过支持治疗,病情可得到缓解,已有病人治愈出院。
问:如何预防EHEC?答:鉴于该病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建议注意个人卫生,即上厕所后和吃饭前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要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包括蔬菜和肉类),不要食用未消毒的牛奶(即刚从奶牛身上挤下来的牛奶,超市的牛奶大都是消过毒的牛奶)。
如出现腹泻症状(特别是出现血样便)应及时就医。
如果怀疑感染或接触过感染人的需用专门洗手液洗手,且所有的内衣、内裤及床单、被罩等要温度在60℃及以上清洗。
如果没有洗碗机的,可将碗筷在80℃热水中浸泡15分钟以上。
问:感染EHEC应如何治疗?答:如有人出现急性血样便腹泻、腹痛或无尿、少尿等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向医生告知旅行史问:现在是夏天,蔬菜水果也比较多,请问什么方法能够彻底洗净水果,用盐水是不是就能做到杀灭细菌?还有别的好的方法么?答:蔬菜水果一般要先用清水浸泡,然后使用清水冲洗三遍以上,特别是一些带叶、带根的蔬菜,要特别注意根部的清洗,一般的水果,像苹果的表面光滑,清洗比较容易,而葡萄等水果需要在清水中适当加一点盐浸泡几分钟,用清水冲净,在冲洗的过程中,在表面用手轻轻地洗刷一下。
加工凉拌菜、色拉时,加工者要把双手清洗干净,一定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和刀具,不要和生肉刀具和案板混用,盛放凉拌菜和色拉的容器要专用。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大肠杆菌(E.coli)是一种在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细菌。
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无害。
然而,一些菌株,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可引起严峻的食源性疾病。
它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染给人类,这些食物如生的或烹调不彻底的绞碎肉制品和原料奶。
它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得到承认是在1982年继美利坚合众国的一次该病暴发之后。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称为志贺样毒素或类志贺毒素,这是由于它们与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相像。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
一些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pH值达到4.4和最低水活度(Aw)为0.95的食物中生长。
通过烹调食物,使食物的全部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可杀灭该菌。
O157:H7大肠杆菌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最重要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类型;然而在散在病例和暴发中也常常涉及其它血清类型。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腹部绞痛和腹泻,一些病例可能进展为血性腹泻(出血性大肠炎)。
还可能消失发烧和呕吐。
埋伏期3至8天,平均为3至4天。
大多数病人10天内康复,但是有少数病人(特殊是幼儿和老年人)的染病可能进展为威逼生命的疾病,例如溶血尿毒综合症(HUS)。
溶血尿毒综合症的特点是急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削减。
据估量,10%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可进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病例死亡率为3%至5%。
总体来说,溶血尿毒综合症是幼儿急性肾衰竭的最通常缘由。
25%的溶血尿毒综合症病人可发生神经并发症(例如癫痫发作、中风和昏迷),在大约50%的幸存者中发生通常是轻型的慢性肾病。
不同年龄组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发病不尽相同,所报病例的最高发病率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中(美利坚合众国每10万病例中占0.7)。
63%至85%的病例是由于通过食物感染病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进展为溶血尿毒综合症的百分比在散在病例(3%-7%)和与暴发相关的病例(20%或更多)之间有所不同。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5月26日通报,德国发生一起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疫情,提醒各国关注。
欧洲多国陆续发现相关病例。
截止到6月1日疫情蔓延情况:德国——至少15人死亡,超过1400人确诊或疑似;瑞典——1人死亡 41人确诊;法国——3人疑似;丹麦——14人确诊,26人疑似;西班牙——1人疑似;英国、荷兰、捷克、瑞士发现相关病例。
1.案例基本信息1.1“毒黄瓜”毒黄瓜是指受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黄瓜。
食用这种带有大肠杆菌的黄瓜可引发致命性的溶血性尿毒症,可影响到血液、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1.2 41“41”是目前已知的42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的一种。
实际上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大肠杆菌O157:H7有点类似。
O157:H7也会引起肠出血性腹泻,一部分病人也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致死率很高。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开始是水样腹泻,很快转为鲜血样大便,继而引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导致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1.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病因未明,可能有关的因素有:感染、遗传因素、某些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和其他一些因素。
农村较城市多见。
以晚春及初夏为高峰,多为散发病例。
在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人群中,儿童和老人最易患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其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
其临床表现:①前驱表现:腹泻、腹痛、呕吐及食欲不振数天;②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⑤其他:如循环系统表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嗜睡、抽搐、昏迷)。
2.疫情信息2.1专家看法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2011年5月26日宣布,该院卫生研究所经调查确认,近日在德国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是由一种名为“41”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变种引起。
这一少见的变种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与此同时,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已查明这种病菌的一个来源是产自西班牙的黄瓜。
大肠杆菌有地域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布有地域性。
近期已全部被破译的我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暴发菌株的基因组信息表明,中国菌株与美国和日本的暴发菌株不同,与德国暴发菌株的差异更大。
这提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布具有地理性特点。
正在德国蔓延的O104H4疫情令世界再次看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凶险。
多年来,在我国同样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与死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菌株为O157H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研究员日前介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典型病例粪便为鲜血样,因能引起患者出血性肠炎而得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病例自1982年于美国首次发现以来,该病一直为新发传染病中最为凶险的病种之一,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均引发过大规模暴发疫情。
我国1986年发现有O157H7感染,1999年于南方某地暴发了约2万人感染O157H7的疫情。
近年,在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所与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了对我国1999年O157H7暴发流行菌株的基因组测定与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O157H7暴发菌株为典型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具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溶血素基因、志贺毒素1和志贺毒素2的基因;具有EAE毒力岛的基因和美国1993年、2006年的暴发菌株及日本1996年的暴发菌株相似。
此外,我国O157H7暴发菌株还从沙门菌获得了一个质粒,命名为pO157_Sal。
日本、美国已经发布的菌株基因组,都没有这个质粒。
比较发现,中、美、日的O157H7暴发菌株非常相似,都具有志贺毒素1、志贺毒素2、溶血素、EAE毒力岛等毒力基因。
但在系统发生学关系上,中国菌株和日本菌株更近一些,比美国菌株毒力更强。
徐建国说,长期以来,德国报道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譬如,中、美、日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多有H7鞭毛,德国菌株没有H7鞭毛。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新华网:两周来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29日和30日又夺去3名重症患者的生命,在此次疫情中已有13人因感染EHEC不治身亡。
与此同时,德国医师协会告诫民众不必过于恐慌,只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这一来势汹汹的病魔还是“可控的”。
据德国媒体报道,新死亡病例中的两例发生在德西部的北威州,两名死者均为女性,其中一名91岁,另一名是中年妇女。
这是德国北部以外地区首次报告EHEC死亡病例。
此外,德北部的梅前州30日也报告了该州首例EHEC死亡病例,死者是一名87岁老妇。
此前的死亡病例分别发生在德国北部的石荷州、汉堡、不来梅和下萨克森,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患者。
德国各地报告的EHEC确诊或疑似病例总数目前已超过1400例。
据德国负责流行病预防研究的权威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30日最新统计,EHEC所造成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患者已达329人。
在正常情况下,德国每年最多会发现约60个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例。
另据本次EHEC感染病例最多的汉堡市埃彭多夫大学医院30日报告,汉堡市周末接治的EHEC病例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病例较前几天均明显减少。
当地卫生官员希望这是EHEC感染已过高峰的一个迹象。
这家医院的负责人说,目前该院接治的EHEC病例中有25%至30%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并发症,发展到这一严重综合征的平均时间是出现腹泻症状后的5至7天,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已丧失肾功能,必须接受透析治疗。
重症患者中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现出神经系统紊乱症状,焦躁不安,有语言障碍或出现癫痫病般的抽搐。
由于EHEC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而且使用抗生素有时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的毒性,目前德国一些医院除对重症患者施用“血浆析离”这一标准疗法外,已开始小范围试用注射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的新疗法。
汉诺威医学院30日报告说,该院自25日开始对一些肾衰竭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施用这种新疗法,近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比较准确地判定新疗法的有效性还需几周时间。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机理的研究进展崔强;周志江;刘建青;肖华志【摘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aemorrhagic E.coli,EHEC)是一种可引起严重食源性疾病的细菌,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EHEC的一个重要的致病作用是它具有粘附到宿主肠道细胞的能力,其中有多种粘附因子发挥作用.本文对出现在EHEC的粘附因子的种类和作用机理进行阐述,重点介绍粘附蛋白、菌毛和脂多糖等粘附因子的研究进展.%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 (EHEC) is a bacterium that can cause severe foodborne disease such as hemor-rhagic enteritis and 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thogenic actions of EHEC is the ability to adhere to host intestinal cells. Many adhesion factors play roles in this proc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type and mechanism of adhesion factors belonging to EHEC, highlight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adhesion mechanism of adhesion proteins, fimbriae and li-popolysaccharide.【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2(028)008【总页数】5页(P841-845)【关键词】EHEC;粘附因子;粘附机理【作者】崔强;周志江;刘建青;肖华志【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EHEC是一群重要的传染性病原菌,有若干血清型,其中以O157∶H7血清型菌株为主[1]。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一、前言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HUS和TTP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几年,我国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凡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对于既往无疫情的地区发生首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时,可按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暴发疫情判定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执行,即:1.疑似病例标准(1)有鲜血便、低烧或不发烧、痉挛性腹痛的腹泻病例;(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3)腹泻病人粪便标本O157抗原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者。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其中(3)为新增标准。
2.确诊病例标准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患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检出产生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恢复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生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