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74.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讲基础概念一、创造1. 创造基本概念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
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
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
“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
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
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
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
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2. 创造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
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
(2)新颖性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
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
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3)否定性“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
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4)过程性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
第一章创造与创造力第一节创造及其相关概念一、创造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就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从类人猿到现代人,人类是在创造环境,而不是适应环境;人类是在创化,而不是进化。
离开创造就没有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步创造史。
1.创造的定义什么是创造?我国创造学者李嘉增认为:“创造是人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
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创造是人的思维与行为,人是创造的主体。
人的创造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的思维活动,即通过大脑思考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另一种是人的行为,即在思维指导下具体的行动,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
大多是情况下,作为创造活动的思维与行为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难以分割的。
第二,人通过思维和行为进行创造一定要产生成果。
各种各样的创造成果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
第三,人的创造成果都是首次获得的新成果。
创造成果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不论以哪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是前所未有的、超越以往的,都具有一个共性——新。
新是创造的核心或本质属性。
2.创造的评价标准⑴新颖性新颖性主要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
创造的成果必须是新颖的,是前所未有的,否则就是重复性,而不是创造性。
但是,新颖性具有按时间、地域范围来划分的层次性。
一个新设想,如果在古今中外的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就是最高层次的新颖性,即世界新颖性,或叫做绝对新颖性。
中间层次的新颖性是指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
个体新颖性是低层次的新颖性,这种新颖性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又叫主观新颖性。
⑵价值性任何设想的价值都与其新颖性相联系,新颖的层次往往就是它的价值的层次性。
历史性的创造是最高层次的创造,具有世界新颖性,也具有伟大的历史价值,有划时代的意义,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的理念,改变科学和技术的面貌。
一几个基本概念:1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2 创新的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方式.3创造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它以创造者、创造过程、创造力、创造原理、创造方法、创造条件、创造教育、创造评价等为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社会、教育、心理、哲学、思维、管理等门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一章创造性思维第一节创造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使用软木制成的瓶塞,同时适用于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种瓶口。
2.用一把直尺量出正方体木块对角尖间的距离。
对于问题1我们可有如下的思考。
第一,可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瓶塞依次排列,组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多面瓶塞。
第二,我们可做出一个在三个侧面分别可视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三面体(如图1—1)作为瓶塞。
第三,可将软木粉碎,再装入一木袋中,这个瓶塞也将满足要求。
在以上三种答案中,第一种答案是由已有的三种瓶塞组合而成的,这种思考属于再造性的;第二、第三种答案是较为新颖、独特的,这种思考是具有创造性的。
对于问题2,我们至少可以提出四种解法。
解1:选用直尺量出任一面上的对角线长及——条棱长,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运算即得所求。
解2:可将正方体的任一顶点A、与桌角(或书角)对齐,将A点的两边与桌角的两边沿对齐,然后沿一条桌沿翻动一次正方体,此时在正方体的前方位置上出现一个“虚木块”,我们可直接用直尺测出虚木块的对角尖长,它等于所求(如图1—2)。
解3:可用纸将木块包起,制成为一个正方体的木盒,然后,可将直尺伸入其内测量。
解4:可将木块夹持于墙角,在对角尖点的位置作出标记,可用绳标记出二标记点间的距离,再用直尺量出。
创造力与创造学讲义第一篇创造学概论第一章创造力与创造学第一节创造一、创造定义创造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
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价值性和先进性。
简言之,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创造的分类从主体角度分:广义创造、狭义创造。
按成果的创造性程度和社会作用的大小分:高级创造、初级创造。
按首创程度分:首创创造、非首创创造。
三、创造的特征1、新颖性2、价值性3、先进性第二节创造学一、创造学概念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就是探索、寻求、总结创造者之所以能取得创造成果的具体思维过程的方法,以便找出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和从事创造的技巧、方法的一门科学。
二、创造学研究内容1、创造主体2、创造过程3、创造性思维4、创造技法5、创造环境6、创造教育与创造力开发三、创造学特征1、普遍性2、实践性3、增效性第三节创造、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一、创新与创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
它是指在生产要素中引入“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来源和实现工业新组织等。
它不是单纯的技术行为,也不是单纯的科技活动,而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一种商业行为、经济行为。
发现对原有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而知道的,称为发现。
发明利用自然法则创制的事物或首创的制作方法称为发明。
创造与创新的区别:1、创造更强调首创性、独创性,即排他性,是前所未有,在这一点上,它类似于发明;而创新则不强调这些特性,它强调“创”,但不一定是“首创”,可以是对既有事件进行“创”,使之更新、完善等。
2、创造与创新都强调“新”,但创造所强调的“新”,在水平、层次上更高,要求是“开创性”的“新”;而创新所强调的“新”,在水平、层次上则具有比较性、相对性,即相比较有“新意”,有“新的进展”等等。
3、创造强调事物的“质变”,即事物有一种事物变为另一种事物,二者有本质的变化,而创新则强调事物的“转型”,即事物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但本质上并不发生改变。
《创造学思想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造学思想录》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核心观点。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创造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创造学概述创造学的定义创造学的发展历程创造学的重要性和价值2. 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创造性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3. 第三章:创造力与创新创造力和创新的关系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方法和策略4. 第四章:创造性问题解决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工具和技术5. 第五章: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创造性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造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创造学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创造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讨论、作业等方面。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创造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
3. 实践项目: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创造学思想录》及相关辅助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3. 案例库:收集各类创新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章节:创造性团队建设1. 第六章:创造性团队建设团队与创造性团队的特点创造性团队的构建原则创造性团队的领导与管理2. 第七章:创造性环境营造创造性环境的特点与作用创造性环境的营造方法创造性环境在我国的实践与探索3. 第八章:创造性文化培育创造性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创造性文化的培育与传承创造性文化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4. 第九章:创造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创造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与策略创造性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5. 第十章:创造学在企业界的应用创造学在企业创新中的价值企业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运用企业创造性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造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理论和实践。
第一章创造学概述一复习导入:
思维测试:
抽象思维能力测试
对
很难说
不对
通常能
有时能
不能
不对
很难说
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常常能有时能不能
对
很难说不对
通常能有时能不能
很难说对
不对
很难说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多次发生偶尔发生不曾发生
不对
很难说对
对
多次发现偶尔发现没有
时常提出偶尔提出从不提出
不对
很难说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对
很难说不对
不对很难说对
对
对
很难说
不对
导入新课:
抽象思维是人脑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反映,它使人对事物的认识由外部的表面特征深入到内在联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常占主导地位,在创新活动中,良好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必然善于分析,能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点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属性一一分解出来,这将大大丰富人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个体智力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开发个体创新潜能的几个基本内容。
二、正式授课:
概念理论1
一、创造学
1、什么是创造学
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发明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2、创造学研究的对象
创造学以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及其创造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研究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同时也研究创造的环境及创造者创造性人格。
4、创造学研究的目的
创造学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把探索出的人类创造发明规律及其方法尽快地交给普通人,从而有效地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增加其创造力,使得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
二、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
(一)、创造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人人都有创造力。
除了痴呆,每个普通的正常人都具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在我国古代,孟子就有“人人皆尧舜”的说法,这可谓是“创造力人人皆有”的一种朴素思想。
当然,人人何以能够成为尧舜,则不是那个时代所能回答的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1、伟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在于创造能力上的差别
一些所谓“无创造力”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没有创造力,而只是其创造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没有或者很少转变成显性的创造能力而已。
2、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只要进行科学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全可以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显性创造能力的。
1995年,中国矿业大学创建招收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自动化创造工程试点班。
该班27人,入学前全为一般高中学生,无一人有发明创
造成果,也无一人听说过创造学。
然而,经过四年科学的创造教育,毕业时全班共有几百项发明,获国家专利25项,在校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三、中外创造学的发展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
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智力激励法”。
从此拉开了“创造性研究”的序幕,奥斯本理所当然的被后人称为“创造之父”。
此后,创造教育和创造培训就在美国各大学、各大公司迅速扎根,甚至一些大公司称,凡未学过创造学的大学生,必须补修完该课程之后才能被接受为其公司的职员。
1955年创造学由美国传到日本后很快就得到了极大发展,在日本不时的掀起“全民皆创”的开发全民族创造力的阵阵热潮。
我国从1980年以来广泛引入了国外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法。
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同时创办《发明与革新》杂志,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成立,会刊《创造天地》创刊。
1980年,创造学最早移植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便在其他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矿业大学1988年在全校举办了创造学系列讲座,随后又将创造学列入教学计划,面向全校开设了创造学选修课;1990年该校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专为本科大学生使用的教材《普通创造学》,1996年9月中国矿大正式将创造学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创造学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在校大学生。
他们把创造学教育与地质学结合,创建了地质创造学,列为地质系学生的指定选修课,并正式招收了地质创造学方向、机械创造学方向的研究生。
1995年,该校高瞻远瞩作出决策,招收了国内第一个创造学专业方向———工业自动化创造工程95试点班。
在系统培养专门的发明创造人才方面首开国内先河。
经过四年的创造教育,27名同学申报了25项国家专利,在全国和校内创造发明比赛中有7人13项获奖。
案例应用2
“猪孩”王显凤的启迪
据报道,鞍山市台安县的“猪孩”王显凤,1974年出生后不久因失去家庭温暖而被迫与猪生活了10年之久,1984年被人救出,当时专家认定其智商只相当于几个月的婴儿。
后来,给以人的关爱,到18岁王显凤的
从这个例子来看,一方面说明只要是人都有创造力,虽然王显凤是一个“猪孩”,但他的创造力还存在。
因为如果是一头猪,怎样进行训练都不可能把其智商提高到5岁小孩的水平。
另一方面又说明如果没有开发,人的创造力是体现不出来的,并且创造力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开发的。
因为“猪孩”王显凤出生10年来一直与“猪”为伍,没有得到培养,所以18岁应有的智商水平达不到。
实践训练3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多进行一些右脑训练:
左撇子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群体,左撇子的大脑右半球起决定作用,它是发挥创造性和综合判断能力的关键。
左撇子的这个特征被看作是天才的象征。
以上说法有多少科学根据尚需考证,但左撇子中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天才的演员运动员,也有的左撇子改变了历史,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军事家、统帅拿破仑、英国首相邱吉尔、美国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和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是左撇子。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
有意识的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能使右脑得到比较充分的锻炼机会。
灵巧的工作要尽量用左手做一些,用剪刀、投篮球、打羽毛球,不妨左手一试。
平常日常生活中也多用左手,扶把手、拉栏杆、系纽扣。
也可以有意识地用左手写字,用左手猜拳,用左脚踢球、左手抓牌、左手搓麻将、耳塞机插在左耳、用左视野观景看画等。
动画图解4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创造性活动尽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一般都包括下列四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指发现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参考别人或前人的知识、经验并从中得到一定启示等;
第三阶段(顿悟阶段):是指在上一阶段酝酿成熟的基础上豁然开朗,产生了灵感或顿悟;
第四阶段(验证阶段):即对灵感或顿悟得到的新想法进行检验和证明。
创造学认可的创造过程是四个阶段,我认为应该加上一个搁置阶段。
2003年最火爆的发明-隐身雨衣
此项发明的原理是:在衣服前后装上摄像机,录制下周围环境实况景象后投射在衣料表面(不仅能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坦克、甚至是飞机)。
这样,人就好像消失了:从身后看到的是前面的景象,而从身前则看到的是身后的景象。
三、思考练习:
1、你认为自己有没有创造力?请仔细想一下,你过去曾经有过什么创造性活动?
2、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是什么?它在创造学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在日本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