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4
对急诊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和伤害的紧急情况。
急诊医学的目标是迅速诊断和治疗患者,以减轻病情并挽救生命。
在急诊科,医务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
急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急诊科是一个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环境,医务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他们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急诊医学涉及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外伤、中毒等。
医务人员需要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迅速作出正确的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急诊医学的核心是“黄金时间”。
在急诊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
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急诊科医务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和紧迫感,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
急诊医学的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在急诊科,医生、护士、技师等各种角色需要紧密合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抢救。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在紧急情况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抢救任务。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急诊医学中尤为突出,因为每一秒钟都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
急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现代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急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例如,急诊科常用的心电图、血气分析仪等设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
此外,科技还支持着远程会诊和远程监护等服务,使急诊医学的范围更广泛,效果更好。
急诊医学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还包括安抚和支持患者及其家属。
急诊科的医务人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和人际关系技巧,以应对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他们需要以温暖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急诊科的工作是一项既需要医学知识又需要人文关怀的工作。
急诊医学是一门挑战性和充满压力的领域,但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急诊科的医务人员经常面对生死攸关的情况,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临床医学中的急诊医学概述在临床医学领域,急诊医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它处理急性疾病和创伤的紧急情况。
急诊医学的目标是迅速评估和干预患者的急性问题,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本文将概述急诊医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主要任务、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一、急诊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急诊医学是一门专注于处理急性病症和临床急诊护理的医学学科。
它涵盖了从评估到治疗的整个过程,以便尽快诊断和处理患者的情况。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干预可避免疾病或创伤导致的严重后果。
二、急诊医学的主要任务1. 急诊病人的迅速评估:当患者进入急诊室时,急诊医生首先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包括询问病史、测量生命体征、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以便快速确定患者的状况。
2. 急性疾病的诊断:急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迅速确定病因并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涉及到对各种急性疾病的熟悉和掌握。
3. 创伤的处理:急诊医生需要处理各类创伤,包括外伤、骨折、烧伤等。
他们需要进行初步处理,并决定是否需要紧急手术或进一步治疗。
4. 急诊医疗团队的协作:在急诊科,常常需要多个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共同合作,以便更好地处理急诊状况。
他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方案。
5. 重症监护: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急诊医生需要提供紧急的重症监护,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生命支持措施。
三、急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 急性疾病的诊断:急诊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初步判断。
根据病情的不同,他们可能会进行X光、CT、血液检查、心电图等进一步的检查,以协助诊断。
2. 创伤的处理:对于不同类型的创伤,急诊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例如,在骨折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进行患处固定、石膏包扎或手术治疗;在创伤性出血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进行止血措施等。
3. 疼痛管理:急诊疼痛的管理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或使用其他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涉及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等方面。
该学科专注于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的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
急诊医学的特点包括危重复杂、时限急迫、病机可逆、综合相关和处理简捷等。
心脏骤停的典型表现包括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波动消失的“三联征”。
诊断要点包括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或发绀、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处理应按照顺序进行,并确定手术适应症,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进行确定性急诊手术。
低血容量微循环恢复灌注良好的指标包括尿量大于0.5ml/kg/h、收缩压大于100mmHg、脉压大于30mmHg和中心静脉压在5.1-10.2cmH2O之间。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在多种机型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基础上相继引发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同时或者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
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原发病、去除病因、合理应用抗生素等。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电除颤。
心肺复苏有效的指证包括心电波出现、大动脉搏动、循环体征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压大于15mmHg、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瞳孔缩小并对光有反应,以及自主呼吸恢复。
终止复苏的指标包括30分钟以上仍无自主呼吸、无心跳脉搏、深度昏迷生理反射消失等。
机械通气是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通过借助人工装置和呼吸机的力量产生和辅助呼吸工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
机械通气的禁忌症包括呼吸衰竭并大咯血、呼吸衰竭合并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肋骨骨折和低血压等。
机械通气的通气模式包括控制通气(CV应用)、辅助通气、控制/辅助通气(A-CV)、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和气道双水平正压通气等。
休克是一种综合征,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
根据病因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急诊医学科医师是一种专门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的医师。
他们的执业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急诊医疗:急诊医学科医师负责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和治疗。
他们需要迅速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 急诊救护:急诊医学科医师需要参与急救工作,包括对心脏骤停、严重创伤、中毒等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救治。
3. 急诊诊断:急诊医学科医师需要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和诊断,包括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病因和诊断。
4. 急诊治疗:急诊医学科医师需要进行紧急治疗,包括给予药物治疗、进行简单的手术操作、处理创伤等。
5. 急诊转诊: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急诊医学科医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转诊安排,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6. 急诊咨询:急诊医学科医师需要向其他医务人员提供急诊医学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协助其他科室处理急诊患者。
总之,急诊医学科医师的执业范围涵盖了急诊医学的各个方面,他们需要具备快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急诊患者的能力。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急诊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急性疾病和突发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是一些与急诊医学相关的常见名词的解释。
一、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脏骤停或呼吸骤停时,通过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的过程。
二、心肺脑复苏(ACLS)心肺脑复苏是在心脏骤停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的急救措施来恢复心跳和呼吸,并保护脑部功能的过程。
常见的措施包括电除颤、药物治疗和人工通气等。
三、创伤评估(ATLS)创伤评估是指对患者的创伤进行系统化评估和处理的过程,以诊断伤情和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体检、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四、扩张性心肌病(DCM)扩张性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扩大和心肌功能减退。
患者常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血栓形成等症状。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和心脏移植等。
五、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不足或中断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
治疗依托于冠脉血运重建和抗血小板药物等。
六、大面积烧伤(MASS)大面积烧伤是指烧伤范围广泛,表面面积大于体表面积的30%的严重烧伤伤情。
患者常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和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治疗包括早期抗休克、液体复苏和切除坏死组织等。
七、吸入性损伤(IINJ)吸入性损伤是指吸入烟雾、有毒气体或腐蚀性物质后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损伤。
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
治疗主要是氧疗、支持治疗和病因治疗等。
八、颅脑损伤(TBI)颅脑损伤是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后引起的脑部损伤。
常见的损伤类型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和颅骨骨折等。
治疗包括抢救生命、控制颅内压和康复治疗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急诊医学名词的解释。
急诊医学涉及广泛,需要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和处理患者的疾病,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诊医学》授课计划一、授课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急诊医学的常见疾病和急救技术,提高学生对急诊医学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授课内容1. 急诊医学概述(1)急诊医学定义和范围(2)急诊医学发展史和现状(3)急诊医学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 常见急诊疾病(1)创伤(2)中毒(3)急性心脑血管疾病(4)呼吸系统急症(5)消化系统急症(6)泌尿系统急症(7)其他常见急诊疾病3. 急救技术(1)心肺复苏术(2)止血技术(3)气管插管术(4)除颤技术(5)急救药品使用方法4. 急诊诊断与治疗流程(1)急诊诊断原则和方法(2)急诊治疗原则和方法(3)急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风险控制三、授课方法与形式1. 理论授课:通过PPT、视频、案例分析等形式,介绍急诊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技能。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止血、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的实践操作,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各种急诊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观急诊科,了解急诊诊疗流程和设备设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授课时间与地点1. 授课时间:共计xx个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授课地点:学校教室或医院急诊科。
五、授课评估与反馈1. 学生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意见反馈。
2. 教师评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授课效果,对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3. 评估结果将作为下次授课的参考依据之一。
六、其他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授课素材,确保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教师应注重课堂纪律,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
3. 学校或医院应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和场地保障。
急诊医学硕士点复试及加试科目考试大纲急诊医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1、详述心肺复苏的机理、步骤及原则。
2、详述休克的概念、分类及急救原则。
3、叙述多功能障碍综合征得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急诊处理。
4、叙述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5、概述各种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
6、简述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
7、概述创伤急救和灾害事故急救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8、简述发热、心悸、出血及抽搐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9、简述急性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10、简述急性疼痛、呕吐腹泻和少尿无尿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11、描述急诊危重症监护的基本设置和监护要点。
12、概述急诊检查机治疗技术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二、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字解释问答题三、参考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本科教材沈洪主编的《急诊医学》本科教材四、考试内容(一)绪论1.急诊医学的概念与范畴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2.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
3.急诊医学的专业的特点及观念。
(二)心肺脑复苏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的原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2.成人基本生命支持的原理及步骤。
3.气道异物阻塞与处理基本原则。
4.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的基本要点。
5.小儿基本生命支持的原理和步骤。
6.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原理及步骤。
7.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的基本原则。
8.脑缺血损伤与脑复苏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三)休克1.休克的概述。
2.各类休克的特点及急救原则。
(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机制、特点和治疗原则。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急诊处理。
3.脓毒症病理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五)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1.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各类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 酸碱平衡紊乱各类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六)急性中毒1.中毒的机制、临床特点和急诊处理。
2.各种类型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急诊处理。
(七)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1.淹溺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原则。
2.中暑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原则。
3.冻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原则。
4.烧烫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原则。
5.电击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原则。
6.毒蛇咬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原则。
(八)创伤急救1.创伤急救的概述2.创伤的院前急救的评分及基本生命支持的原则。
3.特殊创伤急救的概念、临床特征及诊治原则。
(九)灾害事故急救1. 灾害事故急救的概述。
2.灾害急救的特点和急救流程。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分类及处理原则。
(十)发热1.发热的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治原则。
(十一)心悸1. 心悸的概述。
2.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十二)急性意识障碍1.昏迷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2.脑出血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3.脑梗死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十三)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分类、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2.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特点和急诊处理。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和急诊处理。
(十四)急性疼痛1.急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急性胸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3.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十五)出血1.咯血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
2.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
3.血尿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
(十六)呕吐与腹泻1.呕吐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2.腹泻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十七)少尿与无尿1.少尿与无尿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2.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急诊处理。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急诊处理。
(十八)抽搐1. 抽搐概述。
2.常见抽搐急症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十九)急诊危重症监护1. 急诊危重症监护的概念及基本设置。
2.循环系统功能监护的内容及原则。
3.呼吸系统功能监护的内容及原则。
4.肾功能监护的内容及原则。
(二十)急诊检查及治疗技术1.电除颤与电转复术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2.心脏临时起搏术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3.胸腔穿刺与胸腔闭式引流术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4胸腔穿刺术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5气管内插管术和气管切开术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7.消化道内镜检查与治疗技术在急诊的应用。
8.急诊介入技术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9.洗胃术在急诊的应用11.深静脉穿刺术12.超声诊断技术在急诊的应用诊断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1.简述问诊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2.简述各种常见症状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3.简述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4.简述全身体格检查各部位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5.叙述临床常用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和体液检测的指标和临床意义。
6.叙述临床常用肾功能、肝功能及生物化学检测的指标和临床意义。
7. 叙述临床常用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测的指标和临床意义。
8.叙述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9.详述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的适应症、方法及注意事项。
9.简述内镜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各型内镜的临床价值。
10.概述诊断疾病的步骤及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
二、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字解释问答题三、参考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科教材《诊断医学》第七版四、考试内容(一)绪论1.诊断学的内容。
2.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3.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二)问诊1.问诊的重要性。
(三)问诊的方法与技巧1.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重点问诊的方法。
3.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四)常见症状1.发热的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2.皮肤粘膜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3.水肿的发生机制、病因与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4.咳嗽与咳痰的发生机制、病因与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5.咯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6.胸痛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7.发绀的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及问诊要点。
8.呼吸困难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9.心悸的病因、发生机制、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
10.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11.呕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12.便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13.腹痛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14.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15.便秘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16.黄疸的分类、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17.腰背痛的病因病理及分类与临床表现及特点、问诊要点。
18.关节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19.血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20.尿频、尿急与尿痛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21.少尿、无尿与多尿的病因与发生机制及问诊要点。
22.头痛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23.眩晕的发生机制、病因与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24.晕厥的病因、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25.抽搐与惊厥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26.意识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五)体格检查1.视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触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3.叩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4.听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5.嗅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六)一般检查1.全身状态检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七)实验诊断1.实验诊断的概念及临床价值。
2.实验诊断的影响和质量体系。
3.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4.实验诊断的参考值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
(八)临床血液学检测1.血液一般检测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2.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临床意义。
3.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4.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九)血栓与止血检测1.血小板检测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凝血因子检测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抗凝系统检测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纤溶活性检测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血液流变学检测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6.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十)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1.尿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2.粪便检查的临床意义。
3.痰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4.脑脊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5.浆膜腔积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十一)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1.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的项目。
2.常见肝脏病监测指标变化特点。
3.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检查与应用。
(十二)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1.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3.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4.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5.其他血清酶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6.病毒性肝炎检测及临床意义。
7.性传播病原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8.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的流行病学和床类型及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
(十三)铺助检查1.临床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2.心电图的测量和正确的数据。
3.心肌缺血与ST-T改变及心电图的类型。
4.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及机理。
5.心律失常的概述。
6.窦性心律失常、前期收缩、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心电图的类型。
(十四)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1.血气分析的指标及临床意义。
(十五)内镜检查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十六)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的方法1.诊断疾病的步骤。
2.临床思维方法的两大要素及临床诊断的几种思维方法。
3.诊断思维中的注意事项与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病理生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1、详述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和疾病的转归。
2、叙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3、叙述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处理原则。
4、详述缺氧的类型、原因、发病机制及常用血氧指标。
5、叙述细胞凋亡的过程、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6、概述应激的概念、相关疾病及病生基础。
7、叙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8、详述休克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及防治病生基础。
9、详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及防治病生基础。
10、叙述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及防治病生基础。
11、叙述肺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代谢变化及防治病生基础。
12、肝功能不全的分类、发病机制。
13、肾功能不全的分类、原因及病生基础。
二、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字解释问答题三、参考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科教材《病理生理学》第七版四、考试内容(一)绪论1、病理与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2、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疾病概论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2、病因学的病因种类和发病条件。
3、发病学的一般规律、基本机制和疾病的转归。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2、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四)酸碱平衡紊乱1、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
2、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有指标。
3、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制及病生基础。
4、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制及病生基础。
5、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