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汗证
- 格式:pdf
- 大小:312.16 KB
- 文档页数:4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二)证候诊断1.肺卫不固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营卫失调证: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3.气阴两虚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较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唇干。
舌质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4.湿热迫蒸证:汗出以额和心胸为甚,见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阳不足证:自汗或盗汗,面晄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伴遗尿,口淡不渴。
舌淡白,脉软。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1.肺卫不固证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失调证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等。
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黄芪散加减。
太子参或沙参、生地、麦冬、五味子、黄芪、煅牡蛎、瘪桃干等。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4.湿热迫蒸证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泻黄散加减。
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黄根、糯稻根等。
5.气阳不足证治法:温阳扶正。
推荐方药:附子合麻黄根汤加减。
附子、麻黄根、生牡蛎、浮小麦、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甘草等。
(二)外治法1.穴位敷贴疗法(1)选用方剂方一:五倍子、煅牡蛎、丁香,比例3:10:1。
方二: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比例1:1:3:3:3:1。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中医儿科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该病证的特点是小儿出汗较多,且症状较为明显。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在临床上对小儿汗证的诊疗,制定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儿汗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小儿体质薄弱、阳气不足、体液代谢失调等因素有关。
表现为小儿出汗过多,特别是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导致消耗过多的阳气,进而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并容易引发其他相关疾病。
二、临床表现:1.夜间多汗:小儿在夜间睡眠中出现明显的多汗,汗液呈稀水状,如脸部、头部、脖颈等部位容易出汗,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大汗。
2.体虚乏力:小儿常常感到乏力无力,嗜睡,头晕眼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3.呼吸困难:小儿可能因为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不足,出现口渴、咽干、喉咙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4.羞明:小儿出现眼部疼痛、视力模糊、明目困难等症状,可能是因为过多的阳气消耗,导致眼部血管扩张。
5.头晕目眩:小儿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尤其是在运动或体力活动后更加明显。
三、辨证施治:对于小儿汗证的辨证施治需要充分考虑小儿体质差异,综合分析小儿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进行诊断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小儿汗证的方剂有八正散、桂枝汤、阿胶六黄汤等。
具体的方剂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体质而定,不同的药物配方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2.针灸疗法:经络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儿汗证的方法。
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经络进行刺激,调节小儿的阳气,提高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对于小儿汗证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局部热灸来刺激小儿的经络,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调节体温,从而改善小儿的症状。
四、饮食调理:对于小儿汗证的辅助治疗,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
建议小儿多吃一些有助于益气养阳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红枣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
关于小儿汗症依据中医理论,汗为心液,心主血,即汗血同源。
临床中很多小儿容易出这样那样的汗,余概分下列几种,仅供各位妈妈以参考。
孩子出汗,可以表现为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自汗、盗汗等。
出汗原因正常的出汗------如果小儿只是单纯少量出汗,生长发育良好,精神活泼,而无其他症状。
根本不出汗--------就应该考虑汗液排泄有问题了。
出汗量过多--------而兼有其他症状,应该考虑是否有病。
自汗是指因不用发汗药或因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等其他刺激因素而昼夜稍动则自然出汗者,这样的孩子多是阳气不固,津液外泻所致。
大部分的孩子应该是爱在活动、兴奋地玩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汗。
这些孩子的出汗可能比较多,但是造成出汗的原因停止后,汗也随之停止了,这样的孩子是非常正常、健康的。
根本没有原因的出汗,或因为某些疾病造成的出汗不止,这时应该属于有病的自汗。
盗汗亦称“寝汗”睡时出汗,醒后即止。
一般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
但是我们所见到的是孩子入睡不久,头、胸、背等处出许多汗,常浸湿枕巾、睡衣等。
这是因为孩子刚入睡体温上升,此时爱出汗的孩子盗汗就很明显,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比较爱出汗的孩子大多在三四月份或11月份出现盗汗。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盗汗只是在夜里12点前(就是前半夜)出汗,到后半夜汗会自动地没有了。
中医认为孩子阳气旺盛,前半夜阴气尚未到最盛之时,在前半夜就会出汗,到了后半夜阴气渐盛而抑制了孩子体内的阳气外越,所以到了后半夜,孩子的汗自然就收回去了。
一般来说,家长不要害怕,如果不放心就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
孩子因为疾病而兼见出汗的症状时,除了请医生检查、治疗外,在家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饮食调理的方法。
如果分不清孩子出汗属于哪方面,就可以按照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
所以在饮食调理上就可以按自汗调补阳气,吃健脾益气的食品;盗汗就可以用滋补阴虚,养阴生津的食品。
自汗时,要注意是否有平时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活动时爱出汗,易患感冒,语声低等。
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汗证汗证一、定义小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为异常汗出,称为汗证。
有关文献称之为“多汗”、“漏泄”、“汗大泄”、“喜汗”、“太阳虚汗”等。
【概述】二、汗证分类自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
盗汗:睡中汗出,醒则汗止。
三、汗证发病特点常见,婴幼儿多见,预后好。
汗证.概述四、汗出的生理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为人的阴津所化生,受卫气调节,是人体阴阳营卫交通,调节体温,润泽肌肤,废液自出的一种生理现象。
小儿生机旺盛,腠理不密,故较成人易汗出。
在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进食、运动、衣物过厚而汗出多者,不须治疗。
【诊断】一、诊断要点1、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无故汗出过多。
2、排除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进食、运动、衣物过厚所致的汗出增多。
3、传染病、风湿热、低血糖、甲亢、休克及某些疾病恢复期的汗出一般不以汗证为其诊断)。
汗证.诊断二、诊法提示1、注意生理状态下的汗出。
2、注意患儿的年龄、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户外活动情况、有无骨骼病变及夜啼。
有无长期发热、消瘦、咳嗽、淋巴结肿大。
3、注意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
4、结合血常规、血沉、抗O 、血清钙磷测定、PPD试验、胸片及腕骨片等检查。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主要辨明虚实。
虚:汗多而易感、纳呆、乏力、五心烦热、舌淡、脉无力。
实:汗多而黄,形体壮实、舌红、苔黄腻。
汗证.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治本为主:分清虚实而治,调和阴阳、补虚为基本原则,实证者宜清热化湿。
治标为辅:结合敛汗。
汗证.辨证论治三、hz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候:汗多且自汗为主而易感、动后汗多为特征。
证侯分析:治法:益气固表敛汗。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纳呆者,加焦三仙。
2、营卫不和证候:自汗为主,或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汗出不透+营卫不和的表现。
证侯分析: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黄芪。
中医儿科学18章汗证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养生的一门学科,其中汗证是18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异常分泌的病理变化。
在中医儿科学中,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包括感冒、肺炎、佝偻病、结核病等。
本文将阐述中医儿科学中的汗证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一、汗证概念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异常分泌的病理变化。
在中医儿科学中,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包括感冒、肺炎、佝偻病、结核病等。
二、汗证病因引起小儿汗证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小儿体质、饮食、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汗证的病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是感受六淫邪气,导致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从而引起汗证。
内因主要是由于小儿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者饮食不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腠理不固,汗液异常分泌。
三、汗证临床表现小儿汗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汗过多,常常伴有睡眠不安、烦躁、口渴、尿黄等症状。
根据出汗时间和部位的不同,汗证可以分为自汗、盗汗、半身汗等。
自汗是指白天清醒状态下出汗过多,盗汗是指夜间睡眠时出汗过多,半身汗是指身体一半的部位出汗过多。
四、汗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中医儿科学中汗证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一般来说,中医治疗汗证的方法包括益气固表、养血补血、清热解毒、调和营卫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桂枝汤等。
此外,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汗证。
五、总结中医儿科学中的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
了解汗证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小儿疾病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小儿的饮食、环境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小儿汗证。
在治疗小儿汗证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治疗。
儿科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汗病是指小儿体表多汗,或病后出现出汗增多的病症,常见于小儿时期。
中医认为,小儿汗病与先天体质、气血津液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
下面是一份试行版的儿科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1.湿热内蕴证:汗出黏稠,体温偏高,体表皮肤湿润,睡眠不好,红舌少苔,脉象滑数。
方剂:四逆散合茯苓四逆散,临证加减。
2.心肾不交证:汗出较多,尿量不足,面色苍白,气短懒语,红舌少津,脉象沉缓。
方剂:黄连阿胶汤合参薏苡散,临证加减。
3.脾胃虚弱证:汗出较多,皮肤湿润,饮食不香,口干舌燥,大便稀溏,红舌苔薄白,脉象缓弱。
方剂:理中丸合麦冬胶囊,临证加减。
4.外感风寒证:汗出较多,恶风怕冷,发热畏寒,鼻塞流涕,红舌薄白,脉象浮紧。
方剂:藿香正气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加减。
5.脾虚湿阻证:汗出黏稠,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胸闷,舌苔薄白滑,脉象滑弱。
方剂:二陈汤合山药扁豆汤,临证加减。
二、饮食调理对于小儿汗病患者,合理调整饮食有助于改善病情。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1.多喝水:适量增加饮水量,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2.少食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易激发汗液分泌,不宜多食。
3.多食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体内的水分,帮助排出湿气。
4.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缓解汗病症状有一定作用。
5.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食容易造成脾胃不和,加重病情。
三、日常护理1.适当减少穿戴厚重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2.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正常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4.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皮肤护理产品。
5.避免频繁洗澡和热水浴,以防过度刺激皮肤。
儿童汗证中医中药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汗出较多,或大汗淋漓的一种证候。
汗证为小儿时期常见病证,主要分为盗汗、自汗。
常见于西医的佝偻病、小儿肺结核、心肌炎等疾病。
儿童汗证诊断要点患儿多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病后虚损病史。
临床表现以小儿在静坐或静卧时,全身或头部、颈项、手足心有汗自出。
本病应排除由于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紧张,服用姜、椒辛热食物或药,以及运动、劳动或患外感热性病等原因所致之出汗增多的症状。
儿童汗证辨证分析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营卫俱虚,腠理疏松,常易汗出。
虽有阴虚盗汗,气虚自汗之分,实质多由表虚不固,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或脾胃积热所致。
表虚不固,卫外失护,则营阴外泄,而汗自出;营卫不和,开合失司,卫阳不能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故汗液外泄。
气虚则不能敛阴,阴虚则生内热,均使津液失藏,外泄而成为自汗或盗汗;脾胃积热,蒸腾津液,迫津外泄而为汗。
本病的辨证应首辨自汗与盗汗,继则辨证之寒热虚实。
睡中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
盗汗多为阴虚;自汗多为气虚、表虚;脱汗多为阳虚;汗自出而有口臭便秘者,多为脾胃积热,其证属实。
本病的治疗总原则:大抵阳虚治宜实表补阳,阴虚治宜清火滋阴。
儿童汗证辨证论治表虚不固【证见】自汗为主,伴有盗汗,以头、颈、肩背尤为明显,动则益甚,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易患感冒。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1.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6克,党参10克,浮小麦20克,糯稻根15克,麻黄根10克,煅牡蛎30克(先煎),大枣5枚,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玉屏风散,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2)龙牡壮骨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3)黄芪止汗冲剂,口服,每次l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3.单方验方黄芪汤(曹旭《儿科证治》)处方:黄芪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浮小麦30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
小儿夜间出汗过多医案
汗证乃指不正常汗出之谓,是津液发泄过甚,致使全身或局部汗出过多之证。
汗为心之液。
阴主血,为心所主,外营腠理,阳主气,在腠理之间,职司开阖。
阴虚阳必凑,阳蒸阴分则血热,故发热汗出,阳虚阴必乘,阴津不守化汗而外泄。
汗之启闭在于阳中的卫气,汗的根本在于阴中的营血,此乃汗发于阴而出于阳之理也。
亦有卫外不固,表气微弱,易感外邪,肺失所卫,心失所养,津液妄泄,而致汗出,此即外感致汗之由。
其治之法:阳虚者益气补阳,阴虚者养阴清热,表虚而受外邪者驱邪固表,余可类推。
冯某,男,6岁,1990年1月21日初诊。
患者一月前因外感高热数日不退,后经某医院治疗,外感高热缓解,但逐渐出现夜间烦躁不安,阵阵啼哭,遍身汗出,以头颈背心为甚,伴见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臭,舌干尖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为:阴虚心热炽盛之证。
治宜:养阴生津,清热止汗。
方用:参麦桑牡汤加味
处方:沙参、麦冬、知母、天花粉、石斛、竹叶、连翘、川木通、桑叶、牡蛎、炒麦芽、炒谷芽。
服上方三剂汗止,诸证悉除。
按:此方为阴虚盗汗效方。
方中沙参、麦冬善养阴液为君,配知母、花粉、石斛滋阴生津为臣,佐以清热泄热之桑叶、竹叶、连翘、川木通,使阴血得以化生,心热得以清降;
再合育阴潜阳,善治阴虚阳亢之证的牡蛎,养阴止汗之功更强,谷芽、麦芽炒之合用有消食健脾开胃之能,与上药合用更具防止阴柔清泄之品损伤脾胃阳气之妙,此“先安未受邪之地”法也。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制定)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汗证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汗证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汗证 hyperhidrosis in children小儿汗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临床以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为主要表现。
[1,2]小儿汗证多见于体质虚弱儿童,又名“多汗”。
一般包括“自汗”与“盗汗”两大类。
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者称为自汗。
3 诊断3.1 病史本病多见于2~6岁儿童,发病与体质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3]3.2 临床表现[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及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排除因环境、活动等客观因素及疾病引起的出汗。
3.3 实验室检查[4]本病依靠相关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行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抗链“O”、血沉、甲状腺功能、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项目以鉴别引起小儿多汗的因素。
3.4 需与小儿汗证鉴别的病种脱汗,战汗,黄汗。
此外,小儿多汗可作为某些疾病(如结核病、风湿热活动期、佝偻病活动期、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出现,应注意原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 辨证[1,2,5-9]4.1 肺卫不固证自汗为主,汗出频繁,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或伴盗汗,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指纹淡。
4.2 营卫失调证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恶风,或伴盗汗,可伴低热,四肢不温,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指纹淡红。
盗汗为主,常伴自汗,形体偏瘦,汗出较多,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或细数,指纹淡。
4.4 阴虚火旺证盗汗为主,头身汗出较多,甚则淋漓不止,形体消瘦,口渴颧红,烦躁易怒,夜寐不宁,唇燥口干,便秘尿赤,舌尖红起刺,苔少、光或剥苔,脉细数,指纹紫。
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归纳】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沉寂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很多者为自汗。
汗证常有于婴少儿和学龄先期儿童,特别素来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少儿睡后边部微有汗出,以及天气酷热,衣被过厚,激烈活动,乳食过急等以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有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录。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停,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松懈,则常汗出很多,形成汗证。
其他也可因调护得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以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沉寂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很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生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简单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纤弱。
证候解析:肺性情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其。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屡次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纤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备,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解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够外固,营阴不行以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备,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首饰。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是中医儿科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在小儿时期易发生的一种病症。
小儿汗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汗过多或者出汗不畅,常伴有其他症状,如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口渴、舌红等。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对小儿汗证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小儿汗证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出汗过多或者出汗不畅的症状。
2.具有烦躁不安、口渴、食欲不振等症状。
3.舌体红、苔黄等舌象。
4.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明显的病症。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判断小儿汗证的主要依据,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表现,就可以初步诊断为小儿汗证。
二、治疗原则对于小儿汗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轻度汗证:可通过注意保暖、避免过度运动等方式进行自我调理。
2.中度汗证:可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如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3.重度汗证:需到医院就诊,采用中药治疗。
三、治疗方法根据治疗原则的不同,小儿汗证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
具体如下所示:1.轻度汗证的治疗方法:轻度汗证主要是对小儿进行一些基本的调理,保持适当的室温,注意保暖,避免过度运动等。
同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党参、白术、薏仁等,可以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调理。
2.中度汗证的治疗方法:中度汗证需要通过中药进行治疗,可以选用一些适合小儿服用的汗剂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麦冬、五味子、天冬、半夏、白菊花等,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配。
3.重度汗证的治疗方法:重度汗证需要到医院就诊,由医生通过中医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医生可能会给小儿开具一些中药的处方,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服用。
四、预防与调理对于小儿汗证的预防与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室内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室温,不要让小儿长时间处于过热或过湿的环境中。
2.避免小儿过度运动,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里,避免暴晒和高强度运动。
3.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中医儿科学汗证的鉴别诊断中医学认为,汗证是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出汗过多或出汗不畅。
在中医儿科学中,汗证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汗证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汗和实汗:虚汗是指由于体质虚弱或病情久病所致的出汗过多,常见于体寒畏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的患儿;实汗则是由于感受外邪或内热所致的出汗过多,常见于高热、面红多汗、烦躁口渴的患儿。
通过观察患儿的体质和病情表现,可以判断出汗的性质,从而确定病因。
2. 夜汗和白天汗:夜汗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汗过多,常见于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的患儿;而白天汗则是指在清醒状态下出汗过多,常见于感受外邪或内热的患儿。
通过观察患儿的出汗时间,可以判断出汗的原因。
3. 全身汗和局部汗:全身汗是指全身各部位均有出汗现象,常见于感受外邪或内热的患儿;局部汗则是指仅仅某些局部部位出汗,常见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患儿。
通过观察患儿的出汗范围,可以判断出汗的部位和原因。
4. 伴有其他症状:汗证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通过观察患儿的其他症状,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因。
在进行汗证的鉴别诊断时,医生还需结合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还需要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法,进一步明确病情。
对于不同类型的汗证,中医儿科学还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虚汗,可以采用补益脾胃、温补阳气的方法,如服用益气养血的中药;对于实汗,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祛邪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汗证的鉴别诊断对于中医儿科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准确判断汗的性质、时间、部位和伴随症状,可以确定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中医儿科治疗还需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辨证如何治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常见于2-6岁儿童,那么关于小儿汗证你知道多少?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小儿汗证?一、什么是小儿汗证?小儿汗证主要是指安静状态下全身过多出汗的一种病证,容易降低患儿免疫力,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小儿汗证的记载,之后在多年摸索中,对于小儿汗证的分类、辨证论治等均有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如在疾病分类方面,按照症状表现可以分为自汗、绝汗、黄汗、盗汗、战汗、血汗,按照出汗部位可以分为半身汗、心胸汗、头汗、手足心汗等,而治疗方法有内服中药、针灸推拿等,讲究辨证施治、审证求因。
二、中医如何治疗小儿汗证?(一)内治法1、辨证论治第一,脏腑辨证。
例如:(1)有医家对小儿汗证进行从心论治,指出盗汗属于心阴虚,治疗时宜收涩止汗、补养心阴,可以采用当归六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味;而自汗属于心阳虚或是心肺气虚,导致津耗液脱,所以治疗时应注重补益心气、固表止汗,可以采用附子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及牡蛎散加味;(2)也有医家进行从肺论治,认为此病病机乃营卫失调,可以采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合玉屏风散(补肺固表);(3)亦有医家结合肝脏病理与生理特点,认为肝脏失调在此病中占主导地位;(4)还有医家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肾功能影响着汗液代谢,若是肾阴虚者可以进行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阳虚者可以进行肾气丸治疗第二,经络辨证。
例如有医家认为按照出汗部位,对汗证患儿进行六经辨证效果颇佳;还有医家指出结合出汗特定时间、特殊部位,综合考虑六经流注时间、循行路径进行中药治疗,能够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收敛止汗效果。
第三,邪郁辨证。
例如有医家认为小儿汗证的常见病机是湿热,治疗时重在清热利湿,不过由于小儿汗证能够分为内生之湿、外感之湿,治疗时要有所偏重,湿重于热者宜进行三仁汤治疗,热重于湿者宜进行甘露消毒丹治疗;也有医家结合生活饮食习惯,认为此病实证多见,胃热灼盛是主要病因,表现为腹部胀满、烦躁口渴等,需要遵循通腑泄热的原则,采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还有医家强调瘀血汗出,患儿有脉涩、面唇青紫等症状,需要进行活血之法治疗,如可采用血府逐瘀汤,方中红花、赤芍、桃仁、当归等药物均具有活血通经之效,疗效显著。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汗证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汗证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汗证 hyperhidrosis in children
小儿汗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临床以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为主要表现。
[1,2]
小儿汗证多见于体质虚弱儿童,又名“多汗”。
一般包括“自汗”与“盗汗”两大类。
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者称为自汗。
3 诊断
3.1 病史
本病多见于2~6岁儿童,发病与体质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3]
3.2 临床表现[1]
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及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排除因环境、活动等客观因素及疾病引起的出汗。
3.3 实验室检查[4]
本病依靠相关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行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抗链“O”、血沉、甲状腺功能、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项目以鉴别引起小儿多汗的因素。
3.4 需与小儿汗证鉴别的病种
脱汗,战汗,黄汗。
此外,小儿多汗可作为某些疾病(如结核病、风湿热活动期、佝偻病活动期、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出现,应注意原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 辨证[1,2,5-9]
4.1 肺卫不固证
自汗为主,汗出频繁,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或伴盗汗,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指纹淡。
4.2 营卫失调证
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恶风,或伴盗汗,可伴低热,四肢不温,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指纹淡红。
盗汗为主,常伴自汗,形体偏瘦,汗出较多,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或细数,指纹淡。
4.4 阴虚火旺证
盗汗为主,头身汗出较多,甚则淋漓不止,形体消瘦,口渴颧红,烦躁易怒,夜寐不宁,唇燥口干,便秘尿赤,舌尖红起刺,苔少、光或剥苔,脉细数,指纹紫。
4.5 湿热迫蒸证
自汗盗汗并见,以额、心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膩,脉滑数,指纹紫。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小儿汗证分虚实论治,但以虚证居多,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两虚者益气养阴,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湿热迫蒸者清热泻脾。
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药、贴敷疗法、药浴疗法、膳食疗法等。
5.2 分证论治
5.2.1 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究原方》)合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推荐级别:D)[1,2,8]
常用药:黄芪、防风、白术、煅牡蛎(先煎)、浮小麦、麻黄根。
加减: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白扁豆、砂仁(后下);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者,加桂枝、党参、五味子;畏寒肢冷者,加炮姜、枸杞子。
5.2.2 营卫失调证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推荐级别:D)[1,2,9]
常用药: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先煎)。
加减: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者,加党参、山药;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
5.2.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味。
(推荐级别:D)[1,2,9]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茯苓、北沙参、浮小麦。
加减: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者,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精神困顿,不时汗出,面色无华者,去麦冬,加白术、益智、碧桃干。
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者,可用归脾汤合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
治法:滋阴降火。
主方: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加减。
(推荐级别:D)[1,9]
常用药:当归、黄芪、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炒谷芽、砂仁(后下)、焦山楂;自汗者,加白术、防风;舌苔厚腻者,去地黄、熟地黄,加陈皮、茯苓、泽泻。
5.2.5 湿热迫蒸证
治法:清热泻脾。
主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推荐级别:D)[2]
常用药:石膏(先煎)、栀子、防风、广藿香(后下)、甘草。
加减:口臭,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者,加槟榔、枳实、胡黄连;小便短黄者,加滑石(先煎)、车前草;汗渍色黄者,加茵陈、佩兰。
5.3 中成药
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炒>、防风):每袋5g。
成人用量:每服5g,每日3次。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6岁2.5g、≥6岁5g,每日3次。
用于肺卫不固证。
(推荐级别:D)[10]
虚汗停颗粒(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炒>):每袋10g。
<4岁每服5g,每日2次;≥4岁每服5g,每日3次。
用于气阴两虚证。
(推荐级别:D)[11]
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每支10ml。
成人用量:每服10ml,每日3次。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6岁5ml、≥6岁10ml,每日3次。
用于气阴两虚证。
(推荐级别:D)[2]
麦味地黄口服液(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每支10ml。
成人用量:每服10ml,每日2次。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6岁5ml、≥6岁10ml,每日2次。
用于阴虚火旺证。
(推荐级别:D)[1]
5.4 药物外治
5.4.1 敷贴疗法
以五倍子、煅牡蛎为基本方。
偏于自汗者,可加入防风、白术、黄芪、白矾、郁金等;偏于盗汗者,可加入五味子、丁香等。
以上诸药各适量,粉碎。
用温水或白醋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或涌泉穴,纱布固定,晚敷晨取。
(推荐级别:C)[12-14]
5.4.2 药浴疗法
黄芪20g,防风15g,白术15g,麻黄根10g,白矾10g。
用于肺卫不固证。
桂枝15g,糯稻根20g,麻黄根10g。
用于营卫失调证。
麦冬20g,地骨皮30g,糯稻根50g,陈醋30g。
用于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
苍术30g,滑石(先煎)25g,淡竹叶20g,冬瓜子30g。
用于湿热迫蒸证。
用法:将上药入锅,加水煮40分钟,去渣取汁,与42℃左右的温水同入泡足器中,泡足30分钟,每日1次。
(推荐级别:D)[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