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Richet 1913年Nobel 奖 杜撰了一个新名词Anaphylaxis
6
Prophylaxis = 预防
IMMUNITY Anaphylaxis = 过敏
Anaphylactic shock = 过敏性休克
7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变应原(allergens):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 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过敏反应的抗 原性物质
15
16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效应阶段 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
储备介质:组胺、激肽原酶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 前列腺素D2(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细胞因子
18
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平滑全身性I型超敏反应
2. 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局部过敏反应 1. 呼吸道过敏反应 2. 消化道过敏反应
3. 皮肤过敏反应
25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通过询问过敏史和皮肤试验,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I型超敏反应的最有效方法。皮肤试验通常是将可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生物制品或其他变应原稀释后,取0.1ml在受试者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察结 果。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cm为皮试阳性。 (二)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 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可能是小剂量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可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以致 最终全部解除致敏状态。再大剂量注射抗毒素血清就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此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 可重新被致敏。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 、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①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 IgG类抗体,降低IgE抗体应答;② IgG类封闭抗体,通过与相应变应原结合,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结合; ③诱导特异性Treg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三)药物防治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①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抑制PGD2等介质生成。②色甘酸二钠可稳定 细胞膜,阻止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③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 酶促进cAMP合成;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则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分解。两者均可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靶 细胞脱颗粒和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可通过与组胺竞争结合效应器官细胞膜 上组胺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阿司匹林为缓激肽拮抗剂;多根皮苷酊磷酸盐则对LTs具有拮抗作用。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肾上腺素不仅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还可使外周毛细血管收缩而升高血压,因此在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具有重要作用。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除可解痉外,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 肤与黏膜的炎症反应。 (四)免疫生物疗法 根据细胞因子调控IgE产生和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免疫生物治疗Ⅰ型超敏反应的方法包括:①将具佐剂 作用的IL-12等分子与变应原共同使用,可使Th2型免疫应答向Th1型转换,下调IgE的产生;②将编码变应原的基因与 DNA载体重组制成DNA疫苗进行接种,可成功诱导Th1型应答;③用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 粒细胞释放介质,治疗持续性哮喘。④用可溶性IL-4受体与IL-4结合,阻断其生物学效应,降低Th2细胞应答,减少 IgE抗体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