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廉颇蔺相如列传
- 格式:wps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2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廉蔺列传原文及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动词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只,不过c.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严肃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c.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2分)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怒发上冲冠③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④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⑤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⑥臣请就汤镬A.①②③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秦昭王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利用互见法分析秦昭王立体形象。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约30分钟)。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秦昭王的形象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除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秦昭王还有哪些形象?秦王的行为一直让人费解!他为什么一忍再忍甚至忍气吞声?明知自己被蔺相如耍弄了,还给自己找台阶,声称不想绝“秦赵之欢”?秦王是个政治高手,他不杀蔺相如,不是因为傻,他只是在装傻。
二、问题探究1、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昭王有哪些表现?秦昭王这些表现让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君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示)2、秦昭王其人贪财吗?或者说他在意和氏璧吗?(学生讨论回答)(1)先来看一下秦昭王是谁?秦昭王,昭襄王,武王的异母弟。
(《过秦论》注释)八月,武王死。
……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
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
【索引】(唐司马贞):名则,一名稷。
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
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归,得立。
(2)宣太后又是谁?宣太后就是《芈月传》中的芈八子。
宣太后(?―前265年),芈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在今湖北省),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
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
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
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
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
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
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
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
(3)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昭王并不在意和氏璧,理由有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放任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译文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动词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只,不过C.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严肃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C.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2分)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怒发上冲冠③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④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⑤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⑥臣请就汤镬A.①②③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及注释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及注释: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
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
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
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
”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2],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原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仅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还有对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描写。
课文节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集中记载了蔺相如的事迹,对廉颇也做了简要的叙述。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之间贯穿两种矛盾。
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而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这种矛盾包括秦赵之间的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始末。
作者在第一部分极为概括地介绍了廉颇的主要功绩之后,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蔺相如身上。
而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这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接着蔺相如向赵王分析了秦赵之间和氏璧事件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毅然出使秦国。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
入秦后他本已将和氏璧献与秦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产生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只能以智巧取。
在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后,他又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先缓和矛盾,“召有司案图”,装模作样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最后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以证明自己“完璧归赵”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取得了与秦王斗争的胜利。
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在“完璧归赵”后,秦赵两国的矛盾得以暂时缓和,蔺相如也得以加官。
第三部分(第14~16段),主要写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
渑池之会是秦王玩弄的又一次阴谋,名曰“为好”,实则欲侮辱赵国,甚至劫持赵王。
蔺相如事先做了周密的部署。
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蔺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
一开始秦王步步进逼,而蔺相如不仅寸步不让,还运用策略逼得秦王步步后退。
对秦王展开的攻势,蔺相如针锋相对,使秦王不得不转攻为守,以至秦王欲侮辱赵王的阴谋不仅没有得逞,自己反而受辱。
渑池之会的斗争以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告终,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在斗争中凸显了出来。
第四部分(第17~21段),这部分由以蔺相如为主转为廉蔺并重,主要记述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表现廉蔺交欢的事件。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体现了蔺相如在对敌斗争中的足智多谋、英勇不屈、毫不妥协,在对待与廉颇之间的内部矛盾时,蔺相如又是另外一种态度,表现出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一面。
在廉颇居功自傲,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时候,相如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正如作者在原传的结尾所写的那样:“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虽然有心胸狭窄的缺点,但当他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言论之后,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他的负荆请罪也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因此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廉蔺交欢,将相更加团结,廉蔺二人的精神都得以升华。
在写作特点上,本文在材料的取舍剪裁上是很下功夫的。
作者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
他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进行集中叙述,就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
作者又非常重视详略主次的安排,集中写蔺相如,其间穿插对廉颇的描述。
对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不惜花费笔墨详细描写,对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
而这三个故事,虽然各自首尾完整、独立成章,但故事与故事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是紧紧围绕两种矛盾展开的。
秦赵之间的矛盾使蔺相如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和出不辱国,也使自己的地位提高,位在廉颇之右,这样,秦赵两国矛盾发展的结果,又构成了廉蔺矛盾的前因,秦赵矛盾暂时缓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却得以突出,但为了解决秦赵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了要团结御敌、一致对外,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此外,作者也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如蔺相如在秦廷所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有时咄咄逼人地斥责,充分表现了他的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及善于根据具体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
文中也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以致后人感叹:“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世说新语·品藻》)在语言文字上,无论叙事、对话,本文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叙事语言简练而生动,对话语言贴切而传神,难怪《史记》会被称赞为“无韵之离骚”。
二、问题探究1.廉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是公元前283年—前279年所发生的事件,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
其时,秦国经过百余年的变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随着国富兵强,秦国扩张之心也与日俱增,在七雄纷争,战乱频仍的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不断向六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283年,秦军伐魏,燕赵救之,迫使秦军撤退,秦国虽然一直想攻打赵国,但当时正是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一时攻不下楚国,而赵国本身又很强大,所以秦国暂时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
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使得蔺相如在同秦王的斗争中客观上有成功的可能,再加上他的努力,他最终为赵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课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廉颇怎样的性格?课文除了“廉蔺交欢”这部分是廉蔺二人并重之外,都是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只是穿插一些对廉颇的描绘。
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就表现了廉颇的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战功赫赫,以勇武过人闻名于各诸侯国。
在“渑池之会”前,廉颇和蔺相如为了顾全赵国的荣誉,力劝赵王赴渑池之会,以免被其他国家嘲笑赵国怯懦。
这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为重,甚有大将军的风度;在送别赵王之时,他又和赵王商量应变对策,若赵王三十日不归,就拥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的念头,这表现了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此外,他又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的入侵,也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秦兵最终不敢有所行动,可见他对敌人的威慑力是很大的,又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勇武过人。
“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感到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是惭愧,立即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关于练习一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
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设题意图:本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叙事的脉络,从叙事中概括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课文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进行描写,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
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在“廉蔺交欢”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4.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设题意图: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注意细节描写对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无论写人记事或对话描写,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整篇文章笔酣墨饱,气势十足。
1.“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3.“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4.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
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
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
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
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各句中粗体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5.卒廷见相如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设题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的情况,并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答案: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2.急,用作动词,逼迫。
3.舍,动词,安置住宿。
4.衣,动词,穿。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