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原文: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原文: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的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原文: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当初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也影响着很多人。
那今天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一下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吧。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
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
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
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
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
”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11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赵惠文王十夫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统帅,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r阳晋上廉颇)被任命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口[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从此川也凭勇敢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口I国的国君。
为:担任。
阳晋:在今山东鄴®im)城两。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1 位或官职口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f以:凭。
闻:闻名”出名口]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宦者令:宦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官的头目。
舍人:随倩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口]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艺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二秦昭王听说这个消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_块宝土雕琢■息能人送给赵王(?-封)国书,(说[愿意拿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诫的驰遗〔旋)送给。
凶用。
易:交换。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和各位大臣商量:想(把璧〕让给秦国吧,秦国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之来口『谋適议。
徒见欺:白白地受骗口见「被.秦国的大军来攻打口I■表示被劫。
即:则,就口患:忧急担心。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计未定F 求人可使报之间,取消句干独立性。
1对策没有定下来’想找可派去回复秦昔未得。
阴:答第1页崑、]|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I回复口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王宦官头目缪贤说严我的「I客蔺相如可以出使口”赵王问问严何以知之?“对曰T臣尝有罪'道严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窃计欲c 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私下打算从赵国逃往燕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翻译和原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作者】司马迁【朝代】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仅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还有对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描写。
课文节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集中记载了蔺相如的事迹,对廉颇也做了简要的叙述。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之间贯穿两种矛盾。
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而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这种矛盾包括秦赵之间的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始末。
作者在第一部分极为概括地介绍了廉颇的主要功绩之后,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蔺相如身上。
而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这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接着蔺相如向赵王分析了秦赵之间和氏璧事件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毅然出使秦国。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
入秦后他本已将和氏璧献与秦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产生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只能以智巧取。
在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后,他又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先缓和矛盾,“召有司案图”,装模作样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语文必修四课本重要内容,高中学生在学习该课文时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史传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大胆假设、全面求证”的史料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理解蔺相如“公忠体国”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1、培养批判性解读思维
2、通过讨论分析,深刻理解蔺相如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准备】
课前播放微课《大胆假设,全面求证,深入理解史传人物形象》,留下问题,让学生实现查找资料,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明确本课重点
在之前的课上,我们了解了关于《史记》和司马迁的基本知识,梳理了课文的基本脉络,分析了廉颇等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堂课,我们将主要通过解读“完璧归赵”这一情节,深刻理解蔺相如身上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以及爱国精神。
二、整体感知“完璧归赵”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来复述“完璧归赵”的具体情节
2、请大家概括蔺相如在这一部分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
——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注意提醒,只是在“完璧归赵”的部分)
3、思考:人物性格如何体现?
——有侧面描写:缪贤的称赞和推荐、秦王和赵国君臣的反应
——有正面描写:为赵王献计、廷叱秦王、完璧归赵
【过渡】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从文本中解读人物形象,而在事先提供给大家的微课中,老师提到,分析史传人物,除了结合文本分析之外,还应该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
并且要对一些存在矛盾的点进行大胆的质疑和假设,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人物性格。
在微课中,我们留了两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这两个问题。
三、深度解读
【展示部分微课幻灯片】微课的两个问题,主要建立在学者徐江对蔺相如的批评之上。
(一)探析问题①: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
首先,徐江认为蔺相如的出使“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蔺相如在其中表现出的,只有轻率和无理,缺乏战略眼光,罔顾赵国的安危,损害赵国的国格。
我们来进行大胆假设,如果徐江教授的观点成立,那么蔺相如此行就存在着失败的隐患。
可能有哪些
隐患呢?(学生发畅谈,教师总结)
【总结】或“人璧俱毁”,或“秦强取/暗夺和氏璧”,或“秦王怒而攻赵”……无论何种结局,最终必将以战事作为终结。
【提问】这样的结果可能发生吗?(这场战打得起来吗?)有没有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观点?(可引导学生联系时代特征,从矛盾双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战是打不起来的(学生畅谈,教师总结梳理)
原因①:赵国有实力,不愿战,但是并不畏战
a赵武灵王(即惠文王的父亲)推行的胡服骑射;(PPT补充史料)
b课文中“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也可以看出来赵国在武力上有一定的优势;
c赵国版图巨大,秦国一时难以完全吞并。
(补充地图资料)
原因②:秦国不愿与赵国开战
a赵国底细未清,不便贸然开战;
b秦之前的精力主要分散在楚国,和韩魏等其他小国,无暇树敌于赵;
c秦昭王并不会为了一块玉璧,将秦国拖入战争。
【提问】这些是我们对秦赵局势的分析,那么蔺相如在出使前,能想明白这一点吗?从文中哪部分的情节可以看出来?
【讨论明确】从蔺相如对缪贤的献计可以看出,他虽为门客,但十分关心天下局势,肯定不难判断出秦赵局势
【教师小结】分析至此,我们再回头看徐江的质疑,会发现,其实蔺相如此番赴秦,打的并不是无准备之战,他在秦国的一系列看似冒险行为,是建立在他对秦赵局势的清醒认知上的,这也更体现了他过人的眼光和胆识。
【过渡】不过话说回来,艺高人胆大,不能让我们忽视蔺相如前后言行的矛盾,到了秦国以后,他确实把秦王忽悠了一阵,那么大家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矛盾的呢?
(二)探析问题②:你如何看待蔺相如前后言行的矛盾?
既然是对人物言行的分析,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探究一下表面言行背后的心理。
大家试想一下,一开始,明知秦国有意“诈璧”,蔺相如却还要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这是为什么呢?
大胆假设:如果赵王认为蔺相如说的有理,那么接下来赵王要考虑是什么?(谁可使者?)
而此时蔺相如出来表示“臣愿奉璧往使”,并且进而提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说明什么?(有把握、有信心、有计划)
所以你如何理解蔺相如“宁许以负秦曲”的建议呢?
【讨论明确】自荐
【教师总结】蔺相如的毛遂自荐,也代表了战国士子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补充资料)
战国时代的“士”,作为一个靠思想与才学谋求生存资源的自由阶层,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所谓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并非个例。
他们信奉“良禽择佳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仕”,与君王所代表的“国”
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
像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与其说他们在博取“国家”利益,还不如说他们把自己与一个政治集团捆绑在一起,用身家性命博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蔺相如前后言行的矛盾了。
(三)延伸探析问题③:有学者就这一点,将蔺相如定位成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那我们能说蔺相如的毛遂自荐,只是为了博取功名,实现个人价值吗?
【假设】如果他只是为了追名逐利,那么在当时各国都求贤若渴的局面下,完全可以另谋出路,比如去秦国。
那么文中是否有信息可以提供答案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探究)——“蔺相如,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以自己的祖国利益为先)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在出谋划策时,没有考虑到自己,也看出其必死的决心)
由此可见,蔺相如愿意出使秦国,除了其过人的智勇之外,也出于其爱国之心。
这也是司马迁极力称赞之原因。
(PPT展示“太史公曰”相关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阅读文章时,要充分注意细节。
因为细节不仅可以给我们传递很多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参看学案,体会文章中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
四、拓展探究,布置作业
“完璧归赵”是表现蔺相如性格最重要的一个故事,蔺相如当然是绝对的主角。
但实际上,在这个短短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很多其他的内容。
从表面上看,“完璧归赵”虽然是蔺相如和秦国君臣的交锋,但实际上,能反映出秦赵两国外交的缩影。
大家可以在课后思考以下两个问题,通过大胆假设,全面求证,力求能拓宽自己的视野。
①在完璧归赵中,秦国完全占了下风吗?秦王能否从本次的交锋中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呢?
②通过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赵王?
请大家在课后思考这两个问题,写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