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研究新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7
川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现KD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现就与川崎病相关的FCGR2A基因多态性、CD40及配体CD40L基因多态性、FAM-BLK基因多态性、ITPKC基因多态性、CASP3基因多态性和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川崎病;基因;病因Geneticpolymorphisms in Kawasaki diseaseZHENG Rui-li,HE Kun,DONG Xiang-yu(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Lanzhou University,Gansu Lanzhou 730030,China)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全身型血管炎,影响小型和中型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损伤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包括巨大的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及阻塞、急性血栓形成,甚至心肌梗死。
病原学尚不明确,但根据KD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该疾病发病率上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家族的差异性,因此,KD发病机制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过度免疫反应。
1 FCGR2A基因多态性FCGR2A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q23,由7个外显子组成,编码FCγRIIA蛋白(CD32A)。
FCGR2A基因多态性位于跨膜结构域131位点(rs1801274),存在共显性等位基因A/G,分别编码组氨酸(H)和精氨酸(R)。
相关研究表明FCGR2A基因的AA基因型的细胞对C反应蛋白(CRP)较强的亲和力,CRP 受体与FCγII结合后,使细胞内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域被激活,导致一系列(趋化因子、Th1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因子活化及活性氧的产生,最终通过携带FCGR2A基因的细胞间接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发现均证明了FCGR2A基因在KD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及动脉粥样化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川崎病病因与流行病学新进展川崎病(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由日本 Tomisaku Kawasaki于1967年通过对5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描述统计而首次报道,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川崎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未经治疗和治疗不及时的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率可达20%-25%[1]。
表现为血管内膜层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降解且弹性层破坏,逐渐演变为全层血管炎和动脉瘤[2]。
其主要导致不可逆性冠状动脉损伤,可能是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
其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皮疹、结膜及口唇黏膜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均与感染性疾病相关,许多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已被纳入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因此,川崎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有力支持了感染性病因。
一、川崎病的流行病学1.全球流行趋势KD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其各国发病率各不相同,但以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人群最为多发,这提示亚洲人群中基因易感性在增加。
KD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儿童KD患病率是德国等国家儿童的32倍,2014年报道5岁以下儿童年发病率为308.0/100,000且逐年上升[4]。
报道的发病率第二高为2014年韩国5岁以下儿童KD年发病率为199.7/100,000[5],而台湾的发病率为第三高,即在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为82.8/100,000[6]。
在非亚洲国家的主要人群中,通常的年发病率为5岁以内儿童10-20/100,000[7]。
1979年、1982年和1985-1986年,日本发生了全国范围的KD流行[4, 8]。
在那些流行中,似乎从一个县波浪式传播至相邻县,类似特殊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在日本的传播模式,这可能预示着KD与感染性病因有关。
2.种族分布在夏威夷,由于其复杂的多种族和多种族人口,总的年KD发病率约为 <5岁儿童50.4/100,000;对于夏威夷的日本少数民族儿童,这一比率约为210.5,高加索人约为13.7,而本土夏威夷、中国、菲律宾及其他亚裔儿童为中等比率[9]。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
急性期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临床尚有争议。
恢复期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
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可采用外科及介入治疗。
标签:川崎病;治疗;新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
80%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1岁以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
本病具有自限性,严重的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影响患儿的预后。
现将川崎病近10年在诊断、治疗以及跟踪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期KD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5天疗法:IVIG 400 mg/(kg·d),2~3 h 内静脉输入,连用5 d;(2)IVIG 1.0 g/kg,于4~6 h内静脉输入;(3)IVIG 2.0 g/kg,于10~12 h内静脉输入。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对KD具有很好的疗效,发病早期应用不但能够有效缓解急性症状,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
但在热退时间、手足症状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2.0 g/kg为最佳疗法[1],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
使用IVIG的最佳时机:应在发病后10 d内给予,如有可能,应尽量在7 d内给予疗效更好。
西班牙有文章报道[2],IVIG 2.0 g/kg,在发病的5~8 d内给予,效果更好。
如48~72 h内再次发烧或原因不明时可再给一次。
有观察研究显示,KD如不经任何治疗,其CAA发生率可高达25%[3-4]。
IVGG治疗后,尽管冠脉瘤的发生率降至3%~5%[5],但是国外最新文章表示,急性血管炎、心肌炎、心瓣膜炎有可能成为后遗症,这些后遗症造成的损害有可能在儿童发育至某一阶段后出现[6]。
川崎病的研究和诊治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mdrome, MCLS),是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是目前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部分患儿可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是主要的死因。
日本学者在1967年首先报道本病,我国于七十年代中期首次报告,病例数有增多趋势。
一、流行病学资料八十年代,日本小于五岁儿童的年发病率为67/10万,至1998年升达111.7/10万,而欧美国家九十年代中后期相应的年发病率约为10-20/10万,我国尚未有确切的数据。
80%的患儿年龄小于四岁,报道年龄最小的患儿仅20天。
发病的高峰年龄在日本为6-11个月,而西方国家则为18-24个月。
小于三个月的婴儿发病较为少见,约占总病例数的1.67%,提示来自母亲的抗体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男女性别比为1.4-1.5:1。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居多。
有一定的区域爆发流行现象,据文献报道,日本曾分别在1979、1982和1986年先后三次发生由南向北的爆发流行,而韩国、芬兰和美国不同州也均有类似流行发生。
在未推行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前,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为20-25%,现已降至12%,病死率也由0.4%减少至0.1%。
本病再发生率1-3%。
从人种情况看,亚裔尤其是日本裔人群发病率较高。
有资料表明,亚裔与美国白人的混血儿其川崎病的发病率分别是黑人和白人的三倍和六倍。
另据统计,1.5-2%患者为双胞胎,其中50%间隔七天内、甚至同一天发病;而同一家庭内继第一个孩子发病后,其他孩子患川崎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且常发生在相隔十天内。
上述现象提示,本病的发生具有遗传倾向或暴露于相同的致病因素。
二、病因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因至今未明。
从发病呈一定的爆发流行和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
川崎病诊治新进展马江妮 (专业:儿科)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于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首次报道,曾被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易并发冠脉损害。
自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洲人发病率为高。
在日本和韩国,KD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
KD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尽管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可能与感染有关,比如立克次体、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反转录病毒等,但均未能证实。
已经证实的是本病急性期存在以免疫活化细胞激活为主要改变的免疫调节异常。
目前,在川崎病诊断标准的制定以及治疗方案的探索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流行病学自日本首例报道后,我国台湾和大陆也分别于1976年和1978年报道KD。
近30年来,KD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研究表明,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从高到的排列依次为:日本(2002年151.2/10万)、韩国(2002年95.5/10万)、中国台湾地区(66/10万)和中国香港地区(39/10万).中国大陆和欧美尚无全国性的调查资料。
KD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季节、种族、环境因素和遗传特征。
年龄以5岁以下居多,约占84%-86%,10岁以上少见。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1.5-1.8 :1。
KD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具有明显地遗传易感性,在日本1999—2000年发病的14163例KD患儿中有33位父母曾患KD,而且这些父母的子女KD再发和同胞患病的发病率分别是另一组的5倍到6倍。
另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KD患儿发病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提示可能与感染有关,但至今未发现有传染现象。
美国的地区调查显示,KD与湿度过高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有关。
本病再发率约为1%-3.0%。
冠状动脉病变是KD的主要并发症。
目前,本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不完全川崎病的研究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弥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80%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1967 年日本Kawasaki Tomisaku 博士首先描述本病。
该病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容易漏诊或误诊。
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完全KD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改善预后,现就不完全K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不完全KD的定义目前有多种命名,如不典型KD、不完全型KD和延迟诊断性KD等。
不典型KD尤指具有少见临床表现者(如无菌性脑膜炎、肾脏受累等);延迟诊断性KD是指各项诊断指标先后于10 d左右才表现出来,因而延迟了诊断。
我国多采用不完全型KD 这一名称。
所谓不完全或不典型KD,是与典型KD病例比较相对而言,指不足KD 6项主要临床表现中的5项,而只有其中3~4项的病例,也就是尚未达到典型KD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不全但已除外其他疾病的病例,多发于年龄小于1岁或大于8岁的患儿。
二、不完全KD的发病率目前尚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资料。
有报道认为不完全KD的发病率约10%~36%;日本第16次全国调研报道不完全KD的发病率为13.8%;国内2份较大样本报告不完全KD的发病率分别为23.5%、17.8%。
三、不完全K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不完全KD与典型K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相同,但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当前主要的学说,如感染因素、免疫因素(普通抗原与超抗原致病学说)、遗传因素、细菌HSP 65模拟宿主自身抗原的致病作用等,均不能完全解释K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数学者认为KD发病机制是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进入易患者体内后诱发、以机体免疫活化和(或)免疫功能紊乱为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反应性疾病。
川崎病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瘤;血管炎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至今病因尚未明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尤以冠状动脉瘤(CAA)和冠状动脉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和猝死。
KD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因,经过近40年来的努力,在KD的治疗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笔者现就近年来KD 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急性期KD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1984年Furusho〔1〕将IVIG运用于KD 的治疗并获得成功。
此后,IVIG逐渐被各国广泛运用于KD的治疗,并最终确定了其在KD治疗中的中心地位。
IVIG预防CAA的机理还不清楚,其作用可能是:①大剂量IVIG对免疫的负反馈调节,使CD8+细胞增多,被活化的CD4+细胞减少,从而减少IgG的合成;②反馈抑制多克隆活化的分泌型B细胞产生抗内皮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③封闭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壁上的FC受体,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抑制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④封闭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阻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预防血栓;⑤封闭血管内皮细胞的FC受体,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血管途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的免疫损伤;⑥通过某种特异性抗体作用于一些目前尚不清楚的致病菌或毒素等外源性抗原〔2,3〕。
静脉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IVIG2.0g/kg,于10~12h内静脉输入;美国、日本均采用此法;②5天疗法:IVIG400mg/kg·d-1,2~3h内静脉输入,连用5天;③IVIG1.0g/kg,于4~6h内静脉输入。
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但在快速退热、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2.0g/kg优于5天疗法,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4〕。
川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全文)摘要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急性血管炎性病理改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川崎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
该文主要综述了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超过5 d的持续性发热、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多形性皮疹、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双眼球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及指端脱皮等[1]。
KD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亚裔儿童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1]。
KD的标准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尽管这样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冠状动脉损伤仍然存在[2]。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认为,KD的发病与感染、遗传易感性及免疫反应显著相关,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就目前关于K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1.1 感染因素目前报道有多种病原体与KD相关,包括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亦认为KD的发病与感染有关[3]。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有4例KD患儿被认为有病毒感染的证据,包括博卡病毒、鼻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其中2例患儿曾接种活病毒疫苗[4]。
另外,轮状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也被认为与KD发病相关[5]。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出现后,欧美国家陆续报道了2019-nCov感染儿童重症病例,出现了类似不完全KD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症状[6-7],称为小儿炎性多系统综合征(pediatric inflammatory multisystem syndrome,PIMS)。
2022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全文)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通常发生在婴幼儿童的、未知病因的血管炎症,尽管病因不明,但普遍认为自身免疫、感染及遗传易感性是该病的重要参与因素[1]。
KD很少发生于成人,病程以自限性为主,发热和急性炎症表现多见,病程平均持续12 d而无须特殊治疗[2]。
然而,患有KD的儿童有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患者的预后与冠状动脉瘤(coranary artery aneurysm,CAA)瘤体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等均密切相关,病变严重的患者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造成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3]。
日本循环学会(JCS)联合日本心脏外科学会(JSCS)2020年共同发布了《川崎病心血管后遗症的诊断和管理指南(JCS/JSCS 2020)》,系统介绍了KD心血管后遗症的诊疗和管理新进展[4]。
本文总结性回顾了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amage,CAD)的评估、诊断、治疗和远期管理及随访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资料。
1 定义和流行病学早期KD主要表现为无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坏死性全动脉炎,炎性细胞的浸润冠状动脉可导致动脉中膜和内膜弹性层的破裂及坏死[5]。
尽管目前静脉应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KD已经较为广泛,但我国KD急性期发生CAD的发生率仍较高。
近期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纳入2013—2017年上海地区的50家医院确诊的4 452例KD患儿,结果提示IVIG的应用率高达97.0%,8.4%患者表现为IVIG抵抗,9.1%患者表现为CAD,2.7%表现为CAA,0.7%表现为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AA,GCAA)[6]。
2 CAD表现研究发现,CAD多位于心外膜冠状动脉中,最常见于左前降支近端和右冠状近端,其次为左主干冠状动脉、回旋支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远端[7]。
川崎病研究新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性炎性疾病,自1967年川崎富作医生报告以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
经过近30年来的研究,其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均有许多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日本从1970年开始进行两年一次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已进行了14次,报道患者总数为140873人,分别于1979年、1982年、1986年有过3次大流行[1,15]。
1991~1992年第12次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病人11221例,发病季节以冬夏为主,发病高峰年龄为6个月~11个月,病死率0.08%。
中国于1983~1992年对全国100所综合医院儿科和儿童医院调查,发现病例3991例,发病季节以春夏为主,发病高峰年龄4岁内占80%,病死率0.25%。
香港于1989年~1994年共检出90例,发病率为25.4/10万,以秋季多见。
台湾报道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率为20/10万,儿童冠状动脉受累者达23%,病死率0.2%~0.4%。
韩国报道发病高峰年龄为2岁内小儿,发病季节为5月~8月,冠状动脉受损者占25%,其中冠状动脉瘤占5%,马列来西亚、新加坡报道发病年龄分别为8个月~8岁,3个月~10岁为多见,冠状动脉受损率为28%~32%。
美国对8014例川崎病患儿调查研究后证实发病率为9.2/10万儿童,其中白人占67.5%,黑人占21.9%,亚裔占9.1%,其他人种占1.5%,冠状动脉受累者达8.3%~12.9%。
加拿大对233例患儿研究证实发病率为14.2/10万儿童,发病年龄以4岁以下为主,占62%,发病季节以冬春为主,冠状动脉受损者达22%,其中冠状动脉瘤占9%。
南美洲智利、阿根延、巴西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曾有川崎病流行,其中智利的发病率为2.9/10万儿童,5岁患儿占92%,冬季发病较多,病死率达1.65,冠状动脉受损者达40.5%。
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川崎病是儿科急症,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认为与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触发因素。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高剂量头孢菌素和大剂量甲泼尼龙,但对于高危患者,还需要用抗血栓治疗药物来防止血栓形成。
然而,每个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一些患者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这与个体的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但是阿司匹林长期使用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出血和肝损伤等。
因此,有一些研究侧重于探讨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副作用的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CYP2C19酶基因的多态性是影响阿司匹林代谢和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CYP2C19酶基因有三种主要等位基因:星型(*)1、(*)2和(*)3,其中星型1为野生型,星型2和星型3为突变型。
该基因突变会影响CYP2C19酶的活性和生物可利用度,从而影响阿司匹林的代谢和药效。
研究表明,突变型CYP2C19基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出血。
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在进行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时,需要更加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P2Y12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也与血小板抑制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副作用有关。
这一基因存在许多突变,可能会影响其受体的表达量和生物活性,从而影响血小板的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存在P2Y12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高剂量的血小板抑制剂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会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总之,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川崎病抗血栓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选用最适合的药物剂量和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基因变异的生物学机制,以便在未来开发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儿童川崎病研究进展标签:川崎病;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主要影响婴幼儿,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裔发病率最高。
该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主要原因之一。
其主要危害是冠状动脉(冠脉)炎性损伤所引起的扩张和动脉瘤的形成,还可以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及成人期的心肌梗死,并可发生猝死。
现综述有关KD病因、病理和治疗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
1病因学1.1感染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KD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区域流行性、病程的自限性及高发于6个月~5岁婴幼儿等特点,提示其致病因子可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微生物,通过血清学、组织培养和分子学方法的研究,许多特异的病原体和KD有相关性。
KD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台湾夏季发病率最高[1],日本则为1月份发病率最高[2]。
Benseler等[3]报道,典型KD患儿中有33%同时存在感染,病原是细菌或者病毒。
Esper等[4]报道在KD患者中发现了一种人类新型冠状病毒,表明冠状病毒感染与KD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在KD患者中同样发现了其他不同的病原体,但没有证据表明本病是单一病原[5]。
当然也有一些证据不支持感染病因:缺乏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无常规的传染源,居住在日本国以外的日本人无相似的易感性;同时,常规细菌培养、病毒血清学试验和动物接种都不能证实感染学因素为其病因。
1.2免疫因素1.2.1超抗原学说最近作为KD病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
该学说认为具有相同超抗原性的不同病原体的感染激活了患者免疫系统,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超抗原是一类不同于普通抗原的蛋白质家族,具有强大的免疫激活能力,只需极低浓度即可刺激多克隆T细胞活化,故被称为超抗原。
具有超抗原能力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耶尔森菌、逆转录病毒等。
超抗原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反应方面具有一些普通抗原所没有的特点[6]。
超抗原可来自环境中普通的病原体,外源性超抗原如细菌毒素和病毒抗原作用于人群,而具有某种易感性的个体才会出现典型的KD临床症状。
川崎病研究新进展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性炎性疾病,自1967年川崎富作医生报告以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
经过近30年来的研究,其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均有许多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日本从1970年开始进行两年一次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已进行了14次,报道患者总数为140873人,分别于1979年、1982年、1986年有过3次大流行[1,15]。
1991~1992年第12次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病人11221例,发病季节以冬夏为主,发病高峰年龄为6个月~11个月,病死率0.08%。
中国于1983~1992年对全国100所综合医院儿科和儿童医院调查,发现病例3991例,发病季节以春夏为主,发病高峰年龄4岁内占80%,病死率0.25%。
香港于1989年~1994年共检出90例,发病率为25.4/10万,以秋季多见。
台湾报道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率为20/10万,儿童冠状动脉受累者达23%,病死率0.2%~0.4%。
韩国报道发病高峰年龄为2岁内小儿,发病季节为5月~8月,冠状动脉受损者占25%,其中冠状动脉瘤占5%,马列来西亚、新加坡报道发病年龄分别为8个月~8岁,3个月~10岁为多见,冠状动脉受损率为28%~32%。
美国对8014例川崎病患儿调查研究后证实发病率为9.2/10万儿童,其中白人占67.5%,黑人占21.9%,亚裔占9.1%,其他人种占1.5%,冠状动脉受累者达8.3%~12.9%。
加拿大对233例患儿研究证实发病率为14.2/10万儿童,发病年龄以4岁以下为主,占62%,发病季节以冬春为主,冠状动脉受损者达22%,其中冠状动脉瘤占9%。
南美洲智利、阿根延、巴西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曾有川崎病流行,其中智利的发病率为2.9/10万儿童,5岁患儿占92%,冬季发病较多,病死率达1.65,冠状动脉受损者达40.5%。
阿根延对238例病人研究证实63%为男性患儿,平均年龄2.5岁,以春冬季节发病为主,24%有冠状动脉受损。
巴西报道发病年龄多为10个月~6岁,男女比例为4:1。
英国、瑞典报道最高发病年龄1岁以内,平均发病年龄2.2岁~3.2岁,以春夏发病最多,冠状动脉损害达33%~35%,病死率1%。
西班牙、瑞士、意大利、葡萄牙均有病例报道,发病年龄4个月~15岁之间,冠状动脉受损率26%~33%,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但西班牙报道以冬春季为主,占75%。
芬兰于1981~1992年调查315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2岁以下占44%,流行年(1981年~1982年)发病率为20.3/10万,非流行年发病率为3.1~7.2/10万人,冠状动脉损害占16%。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3.2岁,1岁以下者占24%~41%,发病率3.9~5.1/10万人,冠状动脉受损者占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