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治疗新进展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841.50 KB
- 文档页数:2
川崎病研究新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性炎性疾病,自1967年川崎富作医生报告以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
经过近30年来的研究,其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均有许多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日本从1970年开始进行两年一次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已进行了14次,报道患者总数为140873人,分别于1979年、1982年、1986年有过3次大流行[1,15]。
1991~1992年第12次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病人11221例,发病季节以冬夏为主,发病高峰年龄为6个月~11个月,病死率0.08%。
中国于1983~1992年对全国100所综合医院儿科和儿童医院调查,发现病例3991例,发病季节以春夏为主,发病高峰年龄4岁内占80%,病死率0.25%。
香港于1989年~1994年共检出90例,发病率为25.4/10万,以秋季多见。
台湾报道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率为20/10万,儿童冠状动脉受累者达23%,病死率0.2%~0.4%。
韩国报道发病高峰年龄为2岁内小儿,发病季节为5月~8月,冠状动脉受损者占25%,其中冠状动脉瘤占5%,马列来西亚、新加坡报道发病年龄分别为8个月~8岁,3个月~10岁为多见,冠状动脉受损率为28%~32%。
美国对8014例川崎病患儿调查研究后证实发病率为9.2/10万儿童,其中白人占67.5%,黑人占21.9%,亚裔占9.1%,其他人种占1.5%,冠状动脉受累者达8.3%~12.9%。
加拿大对233例患儿研究证实发病率为14.2/10万儿童,发病年龄以4岁以下为主,占62%,发病季节以冬春为主,冠状动脉受损者达22%,其中冠状动脉瘤占9%。
南美洲智利、阿根延、巴西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曾有川崎病流行,其中智利的发病率为2.9/10万儿童,5岁患儿占92%,冬季发病较多,病死率达1.65,冠状动脉受损者达40.5%。
川崎病诊断与治疗进展摘要:川崎病(KD),亦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红疹疾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尤其多见于一至两周岁的婴儿。
婴幼儿的全身中小血管出现炎症,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的扩张以及动脉瘤。
病发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婴幼儿猝死。
目前,不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型川崎病缺乏特征性诊断指标和明显的临床病症,因此难以在早期发现川崎病,尽早进行对症治疗仍有难度。
川崎病临床诊断和治疗亟需完善。
近几年来,临床上对川崎病患者进行丙种球蛋白(IVIG)以及多种激素治疗实验,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尚未进行广泛性推广。
本文是对川崎病诊断和最新的治疗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川崎病;诊断;治疗;进展前言川崎病(KD),亦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红疹疾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的全身中小血管出现炎症,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的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
病发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婴幼儿猝死。
需要尽早确诊并对患儿进行治疗,如果治疗时机得到延误,会增加川崎病患者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川崎病来说非常重要。
治疗手段上来看,目前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是临床治疗的常见药物,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对于丙种球蛋白不敏感的患儿来说,仍然难以治疗【1】。
新的研究表明,使用丙种球蛋白联合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也具有效用,可以抑制冠状动脉瘤的产生【2】。
根据研究成果正在探究新的治疗方案,笔者将详细介绍有关川崎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一、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一)完全型川崎病(CKD)的临床诊断完全型川崎病的诊断来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川崎病研究委员会首次制定该病的诊断标准,一直到第七次世界川崎病研讨会进行了五次修改。
每一次修改都对川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改进,目前临床上通用的是第五版诊断标准。
如患儿持续发热超过5天以上(包括治疗后5天内退热)并出现:第一,婴幼儿的眼部球结膜充血(没有其他渗出物);第二,婴幼儿的嘴唇发红、舌部如草莓状、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第三,出现红斑、皮疹;第四,婴幼儿的手脚出现干硬肿胀、手指或脚趾末端充血或甲床皮肤移行处膜状脱皮;第五,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多数为单侧,淋巴结直径>1.5 cm。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
急性期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临床尚有争议。
恢复期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
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可采用外科及介入治疗。
标签:川崎病;治疗;新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
80%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1岁以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
本病具有自限性,严重的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影响患儿的预后。
现将川崎病近10年在诊断、治疗以及跟踪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期KD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5天疗法:IVIG 400 mg/(kg·d),2~3 h 内静脉输入,连用5 d;(2)IVIG 1.0 g/kg,于4~6 h内静脉输入;(3)IVIG 2.0 g/kg,于10~12 h内静脉输入。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对KD具有很好的疗效,发病早期应用不但能够有效缓解急性症状,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
但在热退时间、手足症状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2.0 g/kg为最佳疗法[1],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
使用IVIG的最佳时机:应在发病后10 d内给予,如有可能,应尽量在7 d内给予疗效更好。
西班牙有文章报道[2],IVIG 2.0 g/kg,在发病的5~8 d内给予,效果更好。
如48~72 h内再次发烧或原因不明时可再给一次。
有观察研究显示,KD如不经任何治疗,其CAA发生率可高达25%[3-4]。
IVGG治疗后,尽管冠脉瘤的发生率降至3%~5%[5],但是国外最新文章表示,急性血管炎、心肌炎、心瓣膜炎有可能成为后遗症,这些后遗症造成的损害有可能在儿童发育至某一阶段后出现[6]。
川崎病治疗的研究进展韩冬【摘要】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易累及冠状动脉而造成冠状动脉损伤,甚至冠状动脉瘤,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冠状动脉损伤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发达国家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川崎病及其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的治疗已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目前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英夫利昔单抗等在临床得到有限使用,但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等仍存在不同观点.%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Kawasaki disease remains unclear, which frequently involves coronary artery and results in coronary artery injuries and aneurysm,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ediatric patients. Coronary artery injur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cquired heart diseases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a uniform standard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injury secondary to Kawasaki disease. In addition,the use of glucocorticoids, 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 and infliximab are restric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However, some different views of the treatment of no-response to gamma globulin in Kawasaki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till exist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09【总页数】3页(P1367-1369)【关键词】川崎病;药物;手术【作者】韩冬【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长沙,4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川崎病又称急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甚明确,可能与免疫失调和多种血管活性因子引起的血管炎性损伤有关[1],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
川崎病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瘤;血管炎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至今病因尚未明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尤以冠状动脉瘤(CAA)和冠状动脉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和猝死。
KD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因,经过近40年来的努力,在KD的治疗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笔者现就近年来KD 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急性期KD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1984年Furusho〔1〕将IVIG运用于KD 的治疗并获得成功。
此后,IVIG逐渐被各国广泛运用于KD的治疗,并最终确定了其在KD治疗中的中心地位。
IVIG预防CAA的机理还不清楚,其作用可能是:①大剂量IVIG对免疫的负反馈调节,使CD8+细胞增多,被活化的CD4+细胞减少,从而减少IgG的合成;②反馈抑制多克隆活化的分泌型B细胞产生抗内皮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③封闭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壁上的FC受体,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抑制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④封闭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阻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预防血栓;⑤封闭血管内皮细胞的FC受体,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血管途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的免疫损伤;⑥通过某种特异性抗体作用于一些目前尚不清楚的致病菌或毒素等外源性抗原〔2,3〕。
静脉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IVIG2.0g/kg,于10~12h内静脉输入;美国、日本均采用此法;②5天疗法:IVIG400mg/kg·d-1,2~3h内静脉输入,连用5天;③IVIG1.0g/kg,于4~6h内静脉输入。
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但在快速退热、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2.0g/kg优于5天疗法,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4〕。
川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全文)摘要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急性血管炎性病理改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川崎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
该文主要综述了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超过5 d的持续性发热、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多形性皮疹、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双眼球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及指端脱皮等[1]。
KD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亚裔儿童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1]。
KD的标准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尽管这样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冠状动脉损伤仍然存在[2]。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认为,KD的发病与感染、遗传易感性及免疫反应显著相关,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就目前关于K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1.1 感染因素目前报道有多种病原体与KD相关,包括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亦认为KD的发病与感染有关[3]。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有4例KD患儿被认为有病毒感染的证据,包括博卡病毒、鼻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其中2例患儿曾接种活病毒疫苗[4]。
另外,轮状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也被认为与KD发病相关[5]。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出现后,欧美国家陆续报道了2019-nCov感染儿童重症病例,出现了类似不完全KD或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症状[6-7],称为小儿炎性多系统综合征(pediatric inflammatory multisystem syndrome,PIMS)。
川崎病的治疗经历与进展大学第一医院闫辉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与冠状动脉,如果没有与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局部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方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展序列分析,说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响一致。
有研究说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皮细胞损伤与血管炎。
还有研究说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
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
尤其是 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
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引起免疫反响。
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高发,可是,与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局部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
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响,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开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