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及作品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27
名画赏析--丢勒的《精神忧郁》丢勒《忧郁》24×20厘米现藏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
铜版画《忧郁》,画面上有诸多象征因素,迄今还难以做出确切的说明,不知丢勒所赋予的所有物件,与他对中世纪的科学与当时的炼金术的表征有什么联系。
画上有一硕大的多面体、圆球、天平、钟、刨子、缺口的剑,沙漏记时器、入睡的狗、斑上的数字,以及用石笔在书写的哪个神话人物丘比特等等。
所有的一切寓意何在?这在所有关于丢勒的研究材料中均无明确的答案。
这幅画作于1514年,是在德国宗教改革的前夜,它多少濡染着一种时代转变的精神,可能画内渗透着的某些哲理因素与此有关。
上述这些复杂的细节似乎也饱含着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对自然与人生探索的象征意义。
我们在画上看到一个坐着沉思的强健女性,她是忧郁的象征,她的全神贯注,表明在思索着一些充满苦闷、困倦甚至失望的问题。
好象有一种束缚力,使她无力解脱。
她背上有一对翅膀,但不能飞翔。
她手中拿着的圆规,是她想测量又找不出答案的科学工具;左侧一旁的丘比特(小爱神)竟也撅起嘴唇,不再嬉戏,在那里发楞。
而那条蜷缩着的狗,正在打瞌睡。
这里显然是一间学者书斋,外面又象是木匠作坊,前景上有许多木匠用工具。
墙上和地上散置着的天平、沙漏计时器、锯子、刨子、圆球和多面体以及木梯等,都处在一种凝滞状态,惟独在天际和海港上空之间,有一只蝙蝠,抓住一条上面书有忧郁字样的标签迎面飞来。
在右上角的建筑物的墙上,挂着一幅有名的四次方阵(也可称魔方阵,把与1、2、3……相连续的整数,配列成正方形,使排列在纵向、横向及对角线各数的和相等,就称之为魔方阵或称方阵),而方阵的最下一行的中间两格,正好是1514,就是这幅铜版画的制作年代,据说它也是丢勒的母亲去世的年代。
那么这个忧郁的女子以及图上所有细节意味着什么?美术史家们有不同的推测,笔者拟取其中一个说法,认为较能通达:即是说这里的工具与科学仪器所引起的忧郁,是属于当代的实用知识,它们象征对宇宙秘密的探索,但在种种复杂的未解之谜前,这种探索停步了。
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弗里德里希·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被誉为“北方文艺复兴之父”。
丢勒的作品在西方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描绘了当时欧洲社会的面貌,表现了德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来浅析丢勒的艺术生平,探寻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
丢勒出生在德国纽伦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金匠,母亲也很有文化。
从小,丢勒就展现出了对美术的天赋和热爱。
他在学习画画的还学习了数学、几何学和人体解剖学等知识,这使他的艺术作品在构图和比例上更加严谨和准确。
15岁时,丢勒进入纽伦堡的一家画家工作室学艺,开始了他的绘画之路。
在青年时期,丢勒游历了意大利和荷兰等地。
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意大利期间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吸收了他们的技法和思想,对自己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到德国后,丢勒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自然和宗教的探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丢勒的艺术创作涉及绘画、雕塑和版画等各个方面,其中以版画成就最为卓越。
他在版画方面的创作,不仅技法精湛,而且题材广泛,作品数量众多。
丢勒运用线条和阴影的对比来表现形态和立体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他的版画作品《马希诺拉和小死神》、《大头像传教士》和《耶稣受难图》等被誉为世界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艺术家。
丢勒的绘画作品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绘画风格受到了日耳曼传统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双重影响。
他的画作构图严谨、线条明快,擅长用明暗对比来表现光影效果,绘画技法极富特色。
他的代表作品《自画像》、《亚当与夏娃》、《洗礼者施洗》等,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丢勒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才华。
德国15-16世纪的美术在逐步摆脱对教会的依附,这为绘画的独立创造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一时期的绘画在中世纪特别是晚期哥特式美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果。
艺术家不再是中世纪的行会师傅,而是受人尊重的艺术创作者,他们中还有人参政议政,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15世纪时,架上绘画为数寥寥,祭坛画占主要位置。
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优秀经验,对德国画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多数德国艺术家仍继续着哥特式风格的创造,偏爱运动着的物体与强烈的感情表现。
16世纪初,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相当多的艺术家追求典雅、和平和崇高化的风格。
他们注重人体的表现,以及透视和比例等绘画法则,如丢勒专心于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他们以世人罕见的创造力融南北优长于一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丢勒便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家的代表。
一、丢勒作品及其理性精神在丢勒的众多作品中,他的版画作品更使人印象深刻。
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丢勒不仅将自己对于人文主义的理解和研究利用版画作品展现给世人,还将德国人骨子里严谨的品质融入画作之中。
研究丢勒的作品,我们能够在每个人物和背景中体会到丢勒传达的思想,他将每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细致刻画,完美的人体比例彷佛向我们诉说着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他的思想,能够在他的作品当中读出他所传达给我们的理性精神。
丢勒的整个创作生涯中,版画的成就甚至要比他的油画更为大众所熟知,人们把他看作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屈指可数的版画艺术大师,是在马丁·施恩告尔之后的艺术巨匠。
丢勒在艺术创作上更像是一位实验家,他对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当时的很多思想家建立了很深厚的情谊。
丢勒有着很高的天赋和雕刻技巧,这样他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想,还能在艺术表达上有新的形式。
他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还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题材上不论是宗教、神话还是军事方面,都有着对人物形象鲜明的刻画。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阿尔布雷特·丢勒是德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北部,才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德国艺术的发展。
丢勒的艺术作品体现了,现实与人文特点。
就其艺术风格而言,保留了中世纪的哥特式遗风,同时又率先展现出些巴洛克特征。
艺术表现技法,运用了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风格和技法上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不拘一格。
自画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正三角形犹豫其对称的形势而与新柏拉图主义相结合,从而被赋予了理性主义的神学含义。
研究者也常以此为基础,指出丢勒在正三角形构图背后的理性诉求。
不过一般人往往忽略(或有意忽略)的是,画面中存在的题词定位出来,并以衣领和眉骨进行强化。
两个方向相反的正三角形相互叠合,形成了一个大卫之星的形状。
在丢勒的时代,这是一种神秘信仰的符号。
大卫之星被画家的手指支撑着,这种手势曾经在丢勒一副未完成的话中出现过,那是耶稣的手。
这已不在是理性的几何学了,画家强烈的神秘注意倾向浮现出来。
不仅如此,画中的众多尺度同样具有复杂的含义,这幅画高67.1cm,相当于28法兰克寸,那一年丢勒正好28岁,画宽48.7cm,相当于1.5法国尺,而1.5在此象征了1500年。
再看画布的比例,67.1:48.7≈11:8。
在这里,其中1+1=2,11:8这个比例再次与28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将这幅画是为一个边长11与8的矩形,那么他的对角线恰好是13.6。
136这个数字同样是丢勒习惯使用的一个数字,因为,在拉丁字母与数字的对应之中Albrecht Durer这个名字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12、2、18、5等等,将这个字母所对应的数字相加,所得之和为136,因此,136是丢勒常用的数字签名,这样,从政幅画的高、宽以及对角线正好象征了画家的名字、年龄以及创作的年份。
三位一体崇拜(万圣图)这一幅人物众多的宗教题材类似意大利的教堂壁画,构图采取严格的对称形式。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生平《祈祷的双手》素描他生于纽伦堡的金匠家庭,其父老阿尔布莱希特·丢勒原为匈牙利宫廷金匠,后移居纽伦堡。
童年时代,丢勒随其父学习金工手艺,15岁后开始了其游学生活,随瓦格莫特(英语:Michael Wolgemut)学习绘画和木刻,先后游历于阿尔萨斯、巴泽尔及斯特拉斯堡。
随他最重要的游学经历为两次意大利的旅行,其间丢勒结识了画家乔瓦尼·贝利尼和拉斐尔,同时研究了达·芬奇的作品和艺术理论,接触并学习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及风格。
丢勒一生创作了大量木刻画、铜版画、油画和人物素描。
其代表作有油画《四使徒》、《亚当和夏娃》、木版画《启示录》、铜版画《苦闷》、《骑士、死神、魔鬼》等。
著有《人体比例研究》四卷,对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颇有研究。
自画像之父《自画像》, 于1484年13岁《自画像》,1493年丢勒早在自己十三岁时(1484)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比达芬奇创作的那幅有名的自画像(ca. 1510-1515)还要早二十多年。
在其一生之中,共创作了近十幅自画像,包括速写、素描、版画和油画等创作手法,其创作的自画像大多具有严整细致的特征,艺术表现力与后来的伦勃朗遥相呼应。
因此,丢勒被誉为“自画像之父”。
影响丢勒的犀牛,1515年的墨水画,但丢勒并未看过犀牛丢勒在后来的艺术家中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版画,当代许多人都是透过版画来了解他的作品,他的画主要也只在几个城市中出现,都是私人收藏。
他的名声在欧洲各地传播,这也鼓舞了像拉斐尔·圣齐奥、提齐安诺·维伽略及弗兰西斯科·帕尔米贾尼诺等画家,也为推广及散播其画作,也参与版画的制作。
丢勒在蚀刻画的创作也影响了德国其他的艺术家,像玲珑大师(英语:Little Masters)试着创作一些大型的蚀刻画,但后来仍延续著丢勒较小而较狭窄的主题。
卢卡斯·范·莱顿是唯一在16世纪前三十年成功创作大型蚀刻画的欧洲北部画家。
奉献之美丢勒《祈祷的手》赏析丢勒(AlbrechtDürer)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版画家、数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见长,被誉为欧洲艺术史上的巨匠之一。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祈祷的手》(Praying Hands)更是被广泛地传颂和赞美。
《祈祷的手》是一幅铅笔画,创作于1508年,原名为《两只手》(Two Hands)。
作品的主题是宗教信仰,描绘了两只双手交叉在一起,充满虔诚地祈祷着。
这幅画作的背景故事是,丢勒的朋友和同事,一位叫做安德烈亚斯的木匠,因为家中经济拮据,不得不把自己的绘画梦想放弃,转而从事木匠手艺来维持生计。
丢勒深感安德烈亚斯的坚韧和奉献精神,于是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幅画作中的双手,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非常细腻,每一根指头、每一道皱纹都被描绘得非常逼真。
两只手交叉在一起,充满了虔诚和敬畏之情,仿佛在诉说着人类对神的敬仰和信仰。
画作的构图简洁明快,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和繁琐的背景,使得观者的目光更加聚焦在双手上,更能够感受到画作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祈祷的手》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
这幅画作所表达的奉献精神和信仰力量,不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观者,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它启示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丢勒的《祈祷的手》是一幅充满敬意和感悟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画家的精湛技艺和深刻思想,更传递了人类对于信仰和奉献的永恒追求。
它是一幅值得深思和品味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遗产。
浅述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宗教绘画中的基本技法和相关艺术意义【摘要】阿尔布雷希特·迪勒的宗教绘画是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独特的基本技法和艺术意义,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光影的运用方面,迪勒善于运用明暗对比,营造出宗教画面的神秘感和肃穆感。
而在细节描绘方面,迪勒精湛的技艺使作品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宗教情感的真实。
在艺术意义上,迪勒通过作品深刻表达了宗教情感和思考,对传统宗教绘画进行了改革和突破。
迪勒在宗教绘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基本技法和艺术意义相互结合,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通过对迪勒宗教绘画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宗教绘画、基本技法、光影运用、细节描绘、艺术意义、宗教情感、深度思考、传统绘画改革、重要地位、综合作用、启发、影响。
1. 引言1.1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宗教绘画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他以其宗教绘画作品而闻名于世。
丢勒的宗教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宗教内涵,深受当时社会的喜爱和推崇。
他通过精湛的技法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和表达。
丢勒的宗教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圣经故事和宗教人物的形象,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色彩运用,使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和宗教情感。
丢勒不仅在技法上精益求精,而且在表达宗教情感和思想上也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意。
他对宗教主题的深度思考和对传统宗教绘画的改革,使他成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宗教绘画大师之一。
丢勒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1.2 基本技法和艺术意义的重要性在阿尔布雷希特·迪勒的宗教绘画中,基本技法和艺术意义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这些基本技法包括光影的运用和细节描绘的精湛,是构建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光影的巧妙运用,艺术家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情感,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表现力;而细节描绘的精湛则展现出艺术家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能力,进一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简要叙述丢勒的作品《母亲》中的线条运用
丢勒的作品《母亲》中,线条的运用非常出色,用来表现母亲的形象和情感。
在画面中,丢勒运用线条描绘母亲的外貌和姿态。
他使用流畅的曲线来勾勒出母亲的轮廓,使得她显得优雅而又柔和。
线条也描绘了母亲的头发、衣物和手部动作,增强了形象的细节和立体感。
此外,丢勒还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达母亲的情感。
例如,在母亲的面部轮廓和衣纹中,丢勒运用了柔和的线条,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和慈爱。
而在描绘母亲的手部动作时,他使用了更为紧张和细密的线条,表现出母亲在照顾孩子时的辛苦和付出。
总的来说,丢勒在《母亲》这件作品中,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线条,巧妙地刻画出了母亲的肖像和情感,展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和人文关怀。
丢勒《天启四骑⼠》:16世纪苦难欧洲的真实表现题记:天启四骑⼠,⼜称末⽇四骑⼠,出⾃《圣经新约》末篇《启⽰录》,⼀般理解为:红马骑⼠代表战争,⽩马骑⼠代表瘟疫,⿊马骑⼠代表饥荒,灰马(也有说绿马)骑⼠代表死亡。
丢勒:《天启四骑⼠》阿尔布雷特·丢勒,出⽣于1471年的纽伦堡,德国著名画家。
1498年,丢勒完成了⼀组以《启⽰录》为主题的15幅⽊刻版画,其中最著名的⼀幅就是“天启四骑⼠”。
丢勒把传说中的四位骑⼠组成了⼀⽀队伍(之前的画家都是让他们单独出现),在阴暗的天空下,他们策马奔驰,杀掉挡在⾯前的⼀切。
⽽跟随⽽来的地狱猛兽,也吞噬着所有⼈——不仅是平民,连国王(主教)也⽆法幸免。
其实,丢勒所描绘的,正是苦难深重的欧洲。
关于“红马骑⼠”,我们从1517年说起吧。
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对于欧洲各国来说,1517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之前上千年的时间,⼀系列欧洲国家都被基督教所征服。
中世纪的西欧⼈,虽然有⾃⼰的国家和国王,但他们⼀直认为⾃⼰⽣活在⼀个基督教的“⼤同世界”⾥。
国家概念模糊,教会才是领导者。
但是,1517年,马丁·路德引发的宗教改⾰,迅速席卷欧洲,撕碎了天主教的垄断地位。
随之⽽来的,就是国家概念的强化,国王统治⼒的加强。
欧洲各国的军队数量⼤增,战争随之⽽来。
战争不仅导致了⼠兵的伤亡,平民也在所难免。
在宗教改⾰引发的战争中,出现了⼀种名叫“破坏者”的兵种。
⾄少在意⼤利半岛的战争记载中,他们负责毁坏庄稼、铲掉葡萄树和橄榄树、破坏⼀切农作物,让这⼀区域第⼆年颗粒⽆收。
实际上,“破坏者”在此后很长⼀段时间内都出现在战争中,是欧洲农民最痛恨的⼈。
对平民的直接杀戮,也常常出现在史料当中。
1579年,西班⽛军队进⼊荷兰,围攻马斯特⾥赫特时,造成了城中三分之⼀平民的死亡;现在法国最美的海景城市之⼀拉罗谢尔,在1627年路易⼗三⼤军的围攻后,2.7万⼈⼝只剩下5000⼈;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围攻下,德国城市马格德堡失去了多达2.5万⼈⼝(占全城⼈数85%)……⽽整个三⼗年战争期间,累计伤亡⼈⼝不低于800万。
连载No.6一生要知道的100位世界著名画家之丢勒Albrecht Durer德国画家, (1471-1528)阿尔弗雷德·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生于纽伦堡,是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
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
丢勒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
—— by ArtYouhua老师:沃格穆特(Michael Wolgemut,1434-1519)流派:文艺复兴Bacchanal with Silenus,1481阿尔弗雷德·丢勒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
丢勒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
丢勒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丢勒作品《亚当和夏娃》,众所周知,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偷食禁果,遭受惩罚,奠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基本地位。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1501-1502阿尔弗雷德·丢勒少年时曾追随父亲习艺,丢勒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13岁时就能逼真的画自己的肖像,19岁时丢勒为父亲所画的肖像已充分显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可与达芬奇遥相呼应。
后来丢勒在画家沃格穆特处工作三年。
沃格穆特的大工作坊也为丢勒的教父、印刷商兼出版家安东·柯贝尔格,制作木刻插画。
在当时,这家最大的厂子,对丢勒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儿童时代初次接触到铜技巧,这个经久不灭的印象,对丢勒后来在版画艺术方面创造性地发挥起了决定作用。
Christ Shown to the People,1511师满后,年轻的画家阿尔弗雷德·丢勒走出画室沿着莱茵河游历德国主要工业城市,到过法兰克福,访问过科隆和巴赛尔。
4年间的旅行学习考察对画家丢勒的世界观形成和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德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文)试题 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A2.)A .2 C .1 D .03.( )A4.)A5.,3A a)A6.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AC7.为比较甲、乙两地某月10时的气温状况,随机选取该月中的5天,将这5天,10时的气温数据(制成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考虑以下结论: ①甲地该月10时的平均气温低于乙地该月10时的平均气温; ②甲地该月10时的平均气温高于乙地该月10时的平均气温;③甲地该月10时的平均气温的标准差小于乙地该月10时的气温的标准差; ④甲地该月10时的平均气温的标准差大于乙地该月10时的气温的标准差. 其中根据茎叶图能得到的统计结论的标号为(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 )A .1 B.19.)AC10.已知公比不为1,( )A11.)A .D12)AD 第Ⅱ卷(共90分)二、填空题(每题5分,满分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3.14.在《九章算术》中记载着一道关于“持金出关”的题目,大意是:“在古代出关要交税.一天,某人拿钱若干出关,第123关交所剩”.现以这则故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设计如图所示程序框图,则运行此程.15.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16.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2).18.某数学小组从医院和气象局获得今年1月至6月份每月20.(1(2)(精确到0.01)(精确到整数).参考公式:相关系数x⋅19. 在四棱锥中,平面平面,底面是菱形,(1(2.20.(1(2).21.).(1(2请考生在22、23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22.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单位相同..(1(2.23.选修4-5:不等式选讲(15(2.。
浅析大师丢勒的绘画作者:潘玉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0期摘要: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以世俗的形式,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思想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称为人文主义。
阿尔布莱特·丢勒(1471-1528)是德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北部,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德国艺术的发展。
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是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
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
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古希腊;古罗马[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1--01一、丢勒的艺术背景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
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各大国家日益强大,宗教思想和行为也都发生了变化。
“文艺复兴”的原义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其变化的思想基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它的含义还要更为宽广。
在经历了中世纪封建教会势力的1000多年的黑暗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束缚与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成为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
人文主义由此而产生。
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的因素最先在意大利萌芽,市民阶层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16世纪在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得以广泛传播。
二、丢勒的生平简历阿尔布列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出生在德国纽伦堡一个首饰匠家庭,他之所以自幼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赋是因为他从小就接受金银首饰工艺所必需的雕刻和绘画技艺训练。
浅述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宗教绘画中的基本技法和相关艺术意义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之一。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涉及宗教、肖像、风景等多个领域,而他在宗教绘画中的作品尤为突出。
在宗教绘画中,丢勒运用了许多基本技法,以及表现了丰富的艺术意义。
丢勒在宗教绘画中运用的基本技法之一是光影的处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线的运用,通过明暗的对比来突出主题的重要性和形象的立体感。
特别是在宗教绘画中,这种技法更是被广泛应用,比如《耶稣受难图》中,丢勒通过精确的光影处理,让观者感受到耶稣受难的真实和沉重。
丢勒在宗教绘画中还运用了精细的人物表现技法。
他擅长描绘人物的表情和神态,通过人物的眼神、面部线条的处理等手法,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感情和精神境界。
在宗教绘画中,这种技法尤为重要,因为宗教绘画所描绘的多是圣经中的圣人、先知、耶稣等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是作品能否触动观者的关键。
丢勒在《普鲁登斯夫人的肖像》、《亚当和夏娃》等作品中都展现了出色的人物表现技法。
丢勒在宗教绘画中的色彩运用也是非常出色的。
他善于用色彩来营造画面的氛围和情绪,通过色彩的明暗和对比来突出主题。
在宗教绘画中,丢勒运用了大量的金色,以突出神圣和庄严的氛围。
他也善于用冷暖色彩的对比来表现画面中的冲突和矛盾,《四使徒》中的色彩运用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艺术意义上,丢勒的宗教绘画作品包含了深刻的宗教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用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追求,通过绘画来传达对神圣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在宗教文化和精神文明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丢勒的宗教绘画作品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在宗教绘画中的运用光影、人物形象和色彩的方式,成为了后世艺术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对绘画技法和艺术创作理念的探索,为后世宗教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丢勒自画像综述中国和德国的交往可以上溯到14世纪,对这个国家我们并不感到陌生。
在人们的印象里,德意志是个盛产思想家的国度,不消思索即可举出一长串人名: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确实,擅长思辨是德意志民族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此外德国也蕴育了众多世界一流的文学大师,如歌德、席勒、贝多芬······,他们的名字早在人们的心扉。
此外德国还培育出不少的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但是对于这个国家的美术,中国人有不同程度的陌生感。
一提起西方美术,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古希腊精美绝伦的雕刻,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胜景,法国诸多美术流派频繁更替的风云······然而一谈到德国美术,人们便所知甚少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专家学者们长期以来把研究重点放在法国、意大利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德国,另一方面也与西方美术界的固有偏见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抛却这些偏见而用真诚的眼光去审视德国美术,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片相当迷人的风景。
总的来说,德国画家和欧洲南方画家一样忠实于自然,但德国绘画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观察与描绘上,他们对待画面总是一丝不苟,力求刻画入微,这是大多数南方作家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德国美术作品注重精神性,其中往往折射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德国画坛上,丢勒是影响世界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丢勒的作品里不仅有惊喜描绘的任务肖像,有龙和喷火的怪物,也有从城堡下走过的骑士以及随之而来的死神,甚至有野草和动物,但丢勒就是用这样一个看似紊乱的世界反应了那个时代德国人的思想。
他的艺术既耐心、细致、准确,也洋溢着盎然诗意;既坦率真诚,也弥漫着焦虑情绪与象征意味。
可以说他的作品体现出凝聚的热情,理性的浪漫。
而此时的德国人热衷于宗教祭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