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3.00 KB
- 文档页数:14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积累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并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寓言中人物的形象,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的内容,概括寓意。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寓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不同寓言所传达的不同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寓言故事,比如《坐井观天》《揠苗助长》等,这些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今天,我们将学习四则寓言,看看它们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二、知识备查1.介绍寓言的相关知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通常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寓言的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介绍《伊索寓言》和《列子》《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字词学习1.出示生字词赫拉(hè)宙斯(zhòu)庇护(bì)雕像(diāo)爱慕(mù)虚荣(róng)溉汲(gài jí)中伤(zhòng)躇步跐蹈(chú cǐ)舍然(shì)寝食(qǐn)2.讲解字音、字形和字义“赫”“宙”“庇”“雕”“慕”“荣” 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溉汲” 的意思是打水浇田。
“中伤” 的意思是伤害。
“躇步跐蹈”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 同“释然”,解除、消除的意思。
24、《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等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人物特点,体会寓言的寓意。
(重点)3、通过续写,培养想象能力。
(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人物特点,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续写,培养想象能力。
(难点)教材分析:《赫尔墨斯与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中的一个寓言学习的文本。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学习文本,除寓言外,还有童话、神话等。
因此,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本课的教学应关注到对寓言文体的了解(寓言的概念、特点等);对寓意准确而丰富多元的把握;还要对寓意的传达方式(如讽刺)及效果有初步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班有81名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学策略:谈话法、朗读指导法、练习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动画片,猜猜它们选自哪个故事?(放动画片)猜到了吗?没错,它们就是龟兔赛跑、狼和小羊、农夫和蛇。
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寓言。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快速打开书132页,根据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快速完成题目,完成了举手。
师:好,你来回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词圈起来,并在旁边批“哲理性”“讽刺”。
(生批注)师: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今天我来学习24课《寓言四则》里的第一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首先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一遍。
二、新授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选自《伊索寓言》,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伊索及他的《伊索寓言》,全班齐读一遍。
伊索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要读懂这则寓言,了解故事里人物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大家齐读一遍。
赫耳墨斯是宙斯和赫拉的下一辈,官职也比他们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物,他在故事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师:请同学们先认真听课文朗读并给红色字注音,等下我要考考你们的记忆力。
《寓言四则》教案执教人:王唐平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体会寓言的文体特点。
2.发挥想象,通过改写、添加等学习策略,深入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中获取启示和教益。
教学过程一、教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朗读时揣摩人物心理,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
2.讲述故事,概括大意。
(1)指名自由讲述,暂不提要求。
(2)指名讲述,要求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3)指名用“人+事”的方式简要概括。
(4)讨论:“简要概括”“转述对话”和原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讲述方式,为什么?3.咀嚼语言,理解寓意。
(1)比较原文和改文在表达效果上的优劣: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改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受到尊重。
讨论后追问:原文中的哪句话能证实以上原文比改文更符合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特点?(2)接下来是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请在“问”和“答”前面添加上合适的修饰语。
讨论后追问:这些描述性的词语,加和不加,哪种更好?(3)齐读第一段,依据前面的分析读出快慢的节奏变化。
提示:第一问和第二问可较为缓慢,第三问可稍快。
(4)齐读第二段。
讨论:第二段所用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提示:议论常用来表明观点,在这里其实就是揭示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5)指名读第124页注释①,了解《伊索寓言》。
讨论:《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多是用于讽刺权贵的,因此,最后一段中“适用于”可换成什么词语?(讽刺了)为什么文中没有用这个词?(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倾向)二、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1.学生根据以上学习程序自读《蚊子和狮子》。
2.学生展示自读成果。
(1)在朗读时,你认为哪些词句需作特殊处理,为什么?预设:对狮子说的话,要用坚定的语气、稍快的语速读,读出勇敢和自信;叹息的话,要用质疑的语气读,读得稍慢,读出不服气,读出对蜘蛛的轻视;两处“吹着喇叭”,前者要读得稍快,表现出蚊子无所畏惧的形象特点,后者要读得稍慢,表现出得意忘形的心理。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4.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其简洁、生动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获得启示。
(2)学习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寓言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怎样让学生体会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对表达寓意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今天,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 24 课《寓言四则》,一起来领略寓言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伊索(约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作家。
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
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2.《伊索寓言》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腊寓言集。
其中大部分可能为伊索本人或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时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三)字词积累1.赫拉(hè)2.庇护(bì)3.量(liàng)较量(liáng)测量4.溉汲(ɡài jí)5.星宿(xiù)6.耶(yé)7.杞(qǐ)8.中伤(zhònɡ)9.躇步跐蹈(chú cǐ)10.舍然(shì)(四)整体感知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简要概括。
明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因对自己的雕像估价过高而遭遇尴尬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贪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寓言四则》教案执教人:王唐平教学目标1.在个人利用注释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小组互助读懂两篇文言寓言。
2.深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点从课文中获取启示和教益。
教学难点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教读《杞人忧天》1.读通。
(1)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及句中停顿。
(2)指名读,师生共同正读音、辨句中停顿。
(3)齐读。
(4)分角色朗读。
教师提示:看插图,观察两人的神情姿态,猜一猜谁是文中的“其人”,谁是“晓之者”,为什么?两人的对话,各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读,效果更好。
学生各自练习后指名3人展示。
2.读懂(1)提出问题:其人忧从何来?他提出了哪些疑问?用自己话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文本。
稍作准备后,指名展示。
(2)对于其人的疑问,晓之者是如何解释的?用同样的方法解答。
(3)分组表演。
两人一组,一为其人,一为晓之者,进行对话表演。
提示:第一段要转化为对话形式,最后一段要转化为表情动作。
(4)讲述故事。
指名讲述故事。
要求:用陈述的方式讲。
3.读透(1)提出问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是讽刺,《杞人忧天》也是讽刺吗?讽刺了谁?何以见得?追问:晓之者该不该被讽刺?(2)多元理解。
屏显:寓言多用于讽刺,但并不限于讽刺,还可以赞美和褒扬,比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而寓言的寓意也可以多元理解。
正如《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中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
”讨论:《杞人忧天》中的两个人物有没有可取之处?提示: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三”思考、讨论。
(3)添加结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伊索寓言》,在文章末尾添加一句话,用于揭示寓意。
二、学生自读《穿井得一人》1.个人自读。
学生各自按《杞人忧天》的学习程序自读《穿井得一人》。
2.分组展示。
由各组长按“朗读、讲述、理解”的顺序,组织同组同学展示自读所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第课时1.积累词语。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吕氏春秋》《列子》等有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两文的寓意,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意。
新课导入⇒研读《穿》⇒自读《杞》⇒拓展延伸[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比较前两则寓言的异同,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对这两则寓言的认知。
1.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
2.试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异同。
【培养比较发现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现两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结构相同。
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1)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
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2)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
《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
《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
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是动作描写。
一、研读《穿井得一人》[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运用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理解《穿井得一人》的寓意,以及掌握其中的文言词汇。
(一)资料助读【生快速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相关信息。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人。
先为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寓言四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吕氏春秋》《列子》的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故事语言简练、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分析故事情节,领悟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分辨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情节,领悟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1.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穿井得一人》(一)情境导入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重点字读音。
(1)读准字音溉汲:(gài)(jí)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要求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3.翻译课文(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2)小组讨论探究疑难字词。
24 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2.利用语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图片上的语言故事,你认识吗?东郭先生和狼、狐假虎威、拔苗助长。
二、预习检测1.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走近作者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
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
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3.《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腊寓言集。
其中大部分可能为伊索本人或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时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4.神话人物(1)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
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耳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2)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主神宙斯的妻子。
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3)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
掌管旅行和商业。
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他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三、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1.了解《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主要内容,理解寓意。
(1)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遇到故事中的人物就用方框标注出来,遇到你认为关键的信息(词语)就用横线标注出来。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刘雪来北京工大实验学校一、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文体的特点。
2.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创作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根据情节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形象特点。
2.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总结寓意。
教学难点: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创作寓言故事。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与获得的感受,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素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马和驴”。
导语:这些故事除了生动有趣之外,还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因而家喻户晓,经久不衰。
这就是寓言故事。
今天,我们再读两篇,看看能带来哪些启示呢?【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与课本内容有联系的典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学习教师布置自读课前预习及书下注释,设计相关问题:1.寓言的特点是什么?2.介绍你所了解的伊索、赫尔墨斯。
3.熟读课文,尝试复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4.教师对第一名复述者进行点评,提示学生关注复述要点:(1)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关注人物重点动作及语言。
(3)关注作者评价词语。
5.再请一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指导复述故事的要点。
(三)内容探究1.教师导入并布置活动。
人物形象要塑造得丰满,一定需要有生动的描写。
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主人公心理的词语并简要说明人物性格。
2.教师归纳补充学生发言。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笑──爱慕虚荣。
24 寓言四则
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胜过所有的神,显
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一往直前。
从蚊子
)相同点:结构相同。
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蚊子幸运逃生后,边飞边说:“哈哈!蜘蛛,怎么样,被我
这时,一只青蛙跃身而起,吐出了编三:
的是一只谦虚的蚊子。
学习
目标 1.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重点)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中之有光耀者,
?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
表。
爸爸参加公司聚会时,不小心把饮料洒在
)小明居住的屋里,他家的天花板漏水了,小明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他想:地板掉下来的时候,如果我正在冲凉怎么办?
)猫和老鼠。
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
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在学习后两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是和学生合作一起翻译课文,试着翻译,现问题时,教师纠正。
可是,在最后一点翻译时,还是陷入了教师为主这个泥潭,出现了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
《寓言四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关键语句,理解寓言寓意。
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故事,看看它们讲了什么故事,又蕴涵怎样的哲理。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相关知识【课件】1.学生阅读课文导言,解语言的概念和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2.了解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寓言,并观看【课文朗读】。
【课件】展示问题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
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明确:第1段讲述故事,第2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1)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
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和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
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第24课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3.品味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并感受文本的讽刺效果。
重难点: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2.品味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并感受文本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看看它讲述了什么故事,又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这则寓言以什么描写为主?明确:对话描写。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有几次问答?明确:三问三答。
3.雕像者的三次回答,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文不值。
三次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
赫耳墨斯心想雕像者对他的雕像会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的雕像算作添头,白送,无异于当头一瓢冷水。
两层铺垫,一个对比,揭示了寓意。
篇末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寓意,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赫耳墨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小组讨论,明确: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出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表现出他自以为是的性格。
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现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明确: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3.这篇寓言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1)在结构上,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论点出寓意。
(2)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兼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三、拓展延伸1.如果把这则寓言的情节做如下改动,寓言的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明确: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默不作声,悄然离去了?他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讽刺那些缺少自知之明、爱慕虚荣的人的寓意也改变了。
2.你能说说这则寓言的写作特色吗?明确:短小精悍,主题突出。
全文用白描手法,以叙述为主,间或缀以描写。
如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说宙斯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后,作者插入他“笑”的细节描写;在赫耳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后,又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这个自命不凡的天神,神情毕肖。
由于叙中有描,描叙结合,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四、本课小结《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赫耳墨斯对宙斯雕像、赫拉雕像、自己雕像的三次问价,辛辣地嘲讽了那些爱慕虚荣、鄙视别人、自命不凡的人。
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谦虚做人,踏实做事。
《蚊子和狮子》教学目标: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不骄不躁的良好作风。
重难点: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导入新课《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
它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财富。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一篇——《蚊子和狮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蚊子”的语气语调。
思考以下问题:1.蚊子和狮子之间的较量,谁取得了胜利?为什么?明确:蚊子取得了胜利,因为它做到了“知己知彼”。
2.蚊子最后败在谁的手里?为什么?明确:蜘蛛。
因为蚊子得意忘形。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蚊子和狮子》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2.蚊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小组讨论,明确: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从而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一句,表现出蚊子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明确: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4.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妙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如写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十分新鲜、贴切,把蚊子得意忘形的神态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完全符合自然事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毫不牵强,充分体现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1.如果把这则寓言的情节做如下改动,寓言的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明确: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使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不复存在。
2.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②树和斧子。
四、本课小结蚊子战胜狮子与其说是胜在小巧敏捷的特点,倒不如说是蚊子正确地认识、合理地利用了自己小巧敏捷的优势。
而骄傲自大和恼羞成怒这对孪生兄弟,则让“蚊子和狮子”各自丧失了这种宝贵的能力——认识自我,也就忽略了自己的弱点。
所以,认识自我者,才是真的强者!《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
3.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重难点: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的传闻,你是如何对待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穿井得一人》,它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参考课下注释,了解作家及作品。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
秦王嬴政幼年即位,令其继任相国,尊称为“仲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嬴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仆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二十六卷,内计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标出疑难字词。
3.学生自由诵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手中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梳理文意。
(3)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读出情节内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语气。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提示:用轻松喜悦的语调来告诉别人打井的好处。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提示:此处是告诉别人一件奇闻,应用故作神秘的语调读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可不是怪事?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提示: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
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4.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1)重点词语释义。
①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②常一人居外:居外,住在外面。
③告人曰:告,告诉。
④国人道之:道之,互相讲述。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闻而传之:听到(这件事)后去传布这件事。
闻,听到。
而,表顺接。
②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传述这件事。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③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于,被。
④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5.通读全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译文: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浇田,所以常有一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好井后,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有人听说以后就传给其他的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议论这件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儿。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啊。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有开端、发展、结局。
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并揭示寓意。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1)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证。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拓展延伸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
明确:《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
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
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四、课堂小结《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查的道理。
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杞人忧天》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积累“亡”“晓”“奈何”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重难点:1.积累“亡”“晓”“奈何”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导入新课“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这句俗语,我们可以想到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