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卫生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以及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料采购、加工、运输和储存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以及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企业。
本标准也适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中可能直接接触食品的组件的生产企业。
2术语和定义2.1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包括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涂层。
2.2 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指在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3通用准则3.1 生产全过程及最终产品不得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食品感官特性。
3.2 生产全过程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法规,并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原辅料的使用量。
为达到以上目的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具体要求。
3.3 企业经营者应建立、实施并遵守有效的文件化的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应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适应,并充分考虑人员及其知识技能、生产场所和设备等生产要素。
原辅料应根据预先制定的规范进行筛选,各类生产操作应按照预先制定的相关规范进行。
4厂区环境4.1 厂区应与有毒有害源保持相应的规定距离。
4.2 厂区内外环境应整洁、卫生,生产区的空气、水质、场地应符合相应生产要求。
4.3 企业的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互相妨碍,避免交叉污染。
4.4 企业厂区应无鼠、蝇、害虫等滋生地,并根据情况制定预防虫害控制程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类等聚集和滋生。
5厂房和设施5.1 厂房5.1.1 厂房面积应与生产能力相匹配,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放置设备、物料和产品,并满足操作和安全生产需要。
5.1.2 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需求进行合理布局。
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实施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9.03.31•【字号】成府发[1999]153号•【施行日期】1999.03.3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实施办法(1999年3月31日成府发〔1999〕153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食品的卫生第五条食品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第六条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应保持环境整洁。
食品生产、经营和贮存场所不得同时生产、经营和存放有毒、有害物质及容易造成食品污染的不洁物品。
贮藏食品和食品原料的仓库、贮藏室应当通风干燥(冷库等有特殊要求的除外),构筑材料应无毒无害。
食品堆码应当隔地离墙,设架分类存放。
第七条餐饮经营单位应配备专用清洗消毒设施和防尘、防蝇、防鼠、防腐等设施,对餐饮具进行消毒。
提倡采用物理方法消毒。
第八条食品不得与有毒、有害的物品混合或用同一货厢货柜装运。
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工具、容器和包装设备应当符合卫生要求。
长途运输的食品应当有外包装,运输易腐食品应当有冷藏或隔热措施,运输散装直接入口食品应当使用专用容器和运输工具,并定期清洗消毒。
第九条制作食品的用具、油料、调味品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食品加工机具的润滑剂不得污染食品。
第十条销售直接入口食品应当采取有效的保质措施,使用专用工具,防止食品变质。
一单项选择题1.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就是,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
因此,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
A行政限权制度B行政许可制度C行政确认制度D行政授权制度2.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管辖范围内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A县B市C镇D乡3. 国家未制定卫生标准的食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A地方卫生标准B行业卫生标准C其他卫生标准D企业卫生标准二多项选择题1. 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属于()标准。
A强制性标准B推荐性标准C食品的产品标准D食品的基础标准2. 食品卫生行政强制措施的主要特征是()。
A临时性B强制性C具体性D非制裁性3. 《食品卫生法》第九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八)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的,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的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的;”本项的含义为()。
A从没有食用习惯的原料中提取食品添加剂B“非食品原料”指食品工业用原料以外的工业原料C没有大多数人食用习惯的原料当成食品D直接将非食品当作食品E在食品中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4. 《食品卫生法》第十二条“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
”这类产品必须遵守相应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
主要要点包括()。
A接触食品后不得有原材料单体、助剂或有害金属向食物中迁移造成食物污染B 生产这类产品所采用的原材料必须是国家卫生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品种,其质量达到卫生标准要求C生产这类产品所采用的助剂必须是国家卫生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品种,其质量达到卫生标准要求D一般不得使用回收材料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用器具E食品用塑料制品、涂料等,要求注明“食品用”或“食品容器”等标识5. 以下()不是《食品卫生法》规定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79.08.28•【文号】•【施行日期】1979.08.28•【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失效](发布日期:1982年11月19日,实施日期:1983年7月1日)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1979年8月28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质量,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品中有害因素引起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和其他疾病,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一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包括集体食堂)所生产、经营的以及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准许上市的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在生产、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状况,都属于本条例管理的范围。
本条例所称“食品”,指已经过加工和能够直接食用的各种食物和饮料、豆制品、调味品、瓜果、茶叶等:“食品原料”,指粮食、油料、糖料、肉类、蛋类、薯类、蔬菜、水产品等:“食品添加剂”,指在食品生产、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为防腐、改善色香味和品质等而加入的和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包装材料”,指包装、盛放食品的容器、工具、纸等。
第二章食品卫生标准第三条一切销售的食品必须做到无毒、无致病病菌病毒、无寄生虫、无腐败霉变、洁净无杂质,于人民健康有益无害。
卫生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这一原则,共同研究,逐步制订出各类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以及检验方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标准)。
第四条食品卫生标准,由卫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有关部门要分别纳入食品产品标准,认真贯彻执行。
食品产品标准应包括卫生标准及相应的检验方法,由生产主管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制订。
食品卫生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标准和地区标准。
国家标准,指量大面宽、涉及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卫生标准,由卫生部或有关部门会同卫生部制订,报国家标准总局,必要时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执行。
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2015年7月31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15年7月31日公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及其监督管理等相关活动。
本条例所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食品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简单,生产加工传统、特色食品的生产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食品摊贩,是指商品交易市场或者固定店铺以外,在划定或者临时指定区域内摆摊设点,销售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或者现场制售食品的经营者。
第三条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自觉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生产的食品应当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不得生产销售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实施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奖励、资金资助、场地租金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和工艺技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统一规划建设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作坊实行集中管理。
第七条鼓励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组建行业协会或者加入相关食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的作用。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检测规范一、引言食品包装材料在保障食品安全和卫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检测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检测的规范要求。
二、检测对象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检测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包装材料表面的附着物;2. 包装材料中可能迁移的物质;3. 包装材料的溶出物;4. 包装材料的特定功能物质。
三、检测项目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检测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生物检测:检测包装材料表面的细菌、霉菌、致病菌等。
2. 防腐性能检测:检测包装材料中防腐剂的含量和利用率,确保其不对食品产生危害。
3. 重金属检测:检测包装材料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如铅、汞、镉等,以确保其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限量。
4. 食品接触材料溶出物检测:主要检测包装材料中可能溶出的物质,如印刷油墨、溶剂等,确保其不对食品产生污染。
5. 迁移性物质检测:检测包装材料中可能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如添加剂、塑化剂等,以确保其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限量。
四、检测方法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检测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方法。
一般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微生物检测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酶标仪法等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
2. 化学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物质含量的测定。
3. 重金属检测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检测方法,进行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测定。
4. 食品接触材料溶出物检测方法:采用提取溶剂法、色谱法等检测方法,进行溶出物的分析。
5. 迁移性物质检测方法:采用模拟食品接触法、迁移模型法等检测方法,模拟真实情况下的物质迁移情况。
五、检测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检测需要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T 5009.XX等。
根据不同的包装材料和使用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限量标准,以确保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