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静脉插管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9.25 MB
- 文档页数:25
留置针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抢救中的应用及护理发表时间:2018-08-16T15:31:18.10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作者:田颖[导读] 结论留置针脐静脉置管术的开展,有利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及静脉用药,减轻患儿痛苦,且护理方便,并发症少,为患儿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天津市河西区柳林医院天津市 300222摘要:目的总结留置针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抢救中的护理。
方法柳林医院妇产科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共有新生儿窒息复苏11例,Apgar评分在1~6分之间,其中轻度窒息5例,中度窒息4例,重度窒息2例。
2例。
其中剖宫产3例,自然分娩8例。
11例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在新生儿出生后,Apgar 评分低于6分,剪断脐带后,保留脐带长约10cm备用。
手术者左手拉直脐带,用0.5%碘伏消毒脐带穿刺部位,右手采用9号套管针进行脐静脉穿刺置管,穿刺见回血后即向后拉动针芯向前推动软管,使其软管全部进入脐静脉,使针头部接近脐轮,拔除针芯,止血钳固定。
如果脐静脉弯曲不能直接穿刺置管,也可由脐带切面的脐静脉口将留置针套管插入后,结扎固定。
结果柳林医院妇产科应用留置针脐静脉置管抢救了11例窒息新生儿,9例复苏后,回病房继续监护治疗,2例经复苏后,转上级医院,治疗并发症。
结论留置针脐静脉置管术的开展,有利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及静脉用药,减轻患儿痛苦,且护理方便,并发症少,为患儿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留置针;脐静脉置管;抢救。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复苏的流程:①快速评估;②保暖、清理呼吸道;③正压通气;④胸外按压;⑤药物治疗;⑥评估及复苏后处理。
其中药物治疗是在紧急情况下所采取挽回生命的急救措施,要求做到用药迅速、正确、有效。
对于新生儿来说,其静脉穿刺困难而皮下或皮内注射药物则吸收慢,起不到急救作用,所以柳林医院妇产科采用9号套管针进行脐静脉置管推注抢救药物用于新生儿急救,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留置针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抢救中的应用及护理观察发表时间:2017-11-13T14:11:34.6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作者:杨逆1 黄婷2[导读] 有关的研究显示,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脐静脉置管术在临床上得以关注。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儿二科江西高安 330800摘要:目的分析留置针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抢救中的应用与护理效果。
方法选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14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患儿。
A组根据2.5毫升注射器穿刺用药的治疗标准进行,而实验组则采用TM安全密闭式的留置针。
对两组患儿是否出现血肿、外渗等现象。
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为94.3%(66/70),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77.1%(54/70),两组数据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血肿、外渗、脱出等现象进行观察,实验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患儿复苏的情况,实验组患儿复苏的例数为60例,对照组患儿复苏的例数为59例,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新生儿窒息病症采用密闭式留置针实施脐静脉置管,可以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几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操作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留置针;脐静脉置管;新生儿;护理有关的研究显示,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脐静脉置管术在临床上得以关注。
但是置管术属于侵入性的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并未得以广泛应用,而留置针应用于脐静脉穿刺术,是抢救新生儿窒息症状的主要方式[1]。
本次就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留置针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将14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患儿。
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数量增加,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也愈加广泛,早产儿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也在逐年上升。
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需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血管通路,用于新生儿的抢救和长期的静脉营养支持[1]。
研究发现[2],早产儿的外周血管较为隐匿,加之血管存在脆弱、细小的特点导致临床穿刺难度较大,血管通路保留时间较短,需要对新生儿进行反复穿刺,无形之中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虽然可以减少反复穿刺,延长留置时间,但其操作步骤较为复杂,部分早产儿外周静脉条件并不理想,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范围[3]。
新生儿在出生后3~5天内脐静脉尚未完全闭合,且脐静脉管径粗大,置管成功率较高,可以直接输注血液制品[4]。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研究发现,将一次性硅胶导管作为脐静脉导管用于临床诊疗中具有较好的人体组织相容性和柔软性,而这也成为脐静脉置换术(UVC)的雏形[5]。
本研究通过将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与UVC 进行比较,以期对UVC 的效果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危重新生儿6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6]:①需进行有创/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早产儿;②出生体【摘要】 目的 探讨脐静脉置管术(UV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危重新生儿6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组间性别、出生时间、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均衡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观察组新生儿采用UVC 治疗,对照组新生儿采用经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全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总时长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施UVC 后,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全肠外营养时间和住院总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