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各院系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83.06 KB
- 文档页数:14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哈工大电气工程系的前身是电机系,建立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电机系之一。
电气工程系设有电气工程(电工)博士后流动站;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4个博士点,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现设有1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国防重点专业,分为微特电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器、楼宇自动化五个专业方向;拥有三个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中心和学生电子科技创新中心。
电气工程系现有专职教师117人,其中教授48人(含院士2人、博导41人),副教授38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带头人3人。
建系50多年来,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材;现已培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共计13000余人。
着名校友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企业家耿昭杰、院士封锡盛、俞大光、马大遒等。
电气工程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与研究环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近年来,出版1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电工学》等6部教材着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国家级教材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课2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所长:徐殿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沿革:“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电力传动教研室”,它是国内最早创建的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研究所现隶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1981年获“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12名,讲师3名。
哈工大电气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创建于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以前苏联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国内第一批精密仪器专业研生和本科生,这批学生均成为我国该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
该学科现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按一级学科培养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点,同年被批准建立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在2001-2003年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二, 2004-2006年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三。
本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本学科始终瞄准国际高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针对航天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以航天、航空、尖端与先进装备制造、微电子与信息装备制造为背景,以精密/超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综合测试与控制技术、光电信息技术与系统为主要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取得了以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近三年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6亿元。
此外,还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和中国发明专利150余项,已获授权70余项;近年来完成国防航天重点预研和工程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百项。
本学科由四个研究所、五个研究室及一个基础课教研室组成。
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8硕士生导师53人。
本学科不仅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还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共有4人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国内各科研院所、国企、外企、各大公司、技术开发类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等单位,或去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已走过17年的风雨路程,作为哈工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始终处于校内的前列,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哈工大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专业。
哈工大的航天工程学科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国最早开设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校之一。
哈工大的航天工程系由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战术导弹部分组成,于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航天工程系主要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两个专业。
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为国防特色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
在科学研究方面,航天工程系的研究方向涵盖了飞行器设计、力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重点开展以舰载机为核心的气动、流固耦合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民用航天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此外,哈工大还在固体火箭引擎、航天载人系统、卫星应用和导弹仿真等领域具有深入的科研积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体来说,哈工大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如需更多关于该专业的信息,建议访问哈工大官网或咨询相关人员。
学院各科系介绍学院是一个充满知识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科系,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领域和发展机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学院的各个科系,带你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学习内容。
以下是具体介绍:1. 理工科系理工科系通常包括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这些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们可以掌握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些科系中,学生们将会学习不同的数理知识,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 工程科系工程科系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能力。
在工程科系中,学生们将会学习设计和制造产品的技术,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
学生们将会通过实验和项目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毕业后可以投身到相关工程领域。
3. 人文科系人文科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中包括了历史、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
在人文科系中,学生们将会学习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的方法,通过研究历史和文化现象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人文科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
4. 商科系商科系主要研究经济学和商业管理等学科。
学生们将会学习经济原理、市场营销、会计等知识,培养商业决策和管理能力。
商科系培养学生在商业领域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进入商界和创业提供了基础知识和技能。
5. 艺术科系艺术科系主要培养学生在艺术领域中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专业。
学生们将会通过练习和创作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
艺术科系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传达情感和思想,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6. 医学科系医学科系主要培养学生在医疗和健康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们将会学习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
医学科系的学生需要具备责任心和耐心,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为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做出贡献。
以上是对学院各个科系的简要介绍。
学院通过这些科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发展个人潜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欢迎报考自动化学院,很荣幸为大家介绍四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四系共有双控、导航、模式、检测、精密仪器、系统工程、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生物医学、电机、探测制导等学科其中导航国家重点学科排名前三,双控排名20左右模式识别排名20左右双控、导航两专业师资最强其次是模式识别、精密仪器四系共有大小教研室11个401~412,其中研究所10个其中所有教研室都招双控专业,其他专业主要分布402、407、411导航、精密仪器、检测,408模式识别,401 系统工程、模式识别,406 模式识别,检测,等等401系统工程402测控技术与惯性导航研究所招收导航制导、精密、探测制导、双控等主要方向有惯性技术(光纤陀螺)、精密仪器、惯性技术(光纤惯导系统)应用(海陆空天),探测制导、导弹控制(张晓宇老师),小型水下机器人。
导师高延斌李绪友,李光春,张晓宇,何坤鹏等。
学生待遇比较好。
403 本科教学404自动控制系统所做减摇旗,主要收双控、检测、模式三个专业,主要导师博导金鸿章(双控学科带头人)、梁利华硕导吉明405电气工程研究所主要收电气方面和双控导师姚续梁等,主要方向电力系统、船舶电气系统、船舶控制406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招双控模式检测导师:朱齐丹孟浩夏桂华等,主要方向全景视觉、机器臂控制、双目视觉等407组合导航招导航、精密等导师郝艳玲(导航学科带头人)孙枫(精密带头人)徐定杰袁赣南赵琳等,主要有惯性技术(孙枫、高伟、王伟)、电子海图(赵玉新)、组合导航综显台(袁赣南),卫星导航与惯性技术(赵琳部分),雷达无线电、卫星(徐定杰)。
学生待遇比较好,实验室项目基本是由老师们做的。
很少有硕士参与,参与也是体力活。
408模式识别及智能系统招模式、双控导师王科俊(模式带头人、副院长)叶秀芬(水下机器人、图像处理、声纳图像、虚拟现实)郭书祥(长江学者、与叶秀芬同是仿生微机器人实验室,基本不在学校)王宗义(机器视觉)莫宏伟汝长海(不在学校)等,推荐叶秀芬教授长江学者实验室网址/409北飒所招双控模式检测等导师边信黔(学科带头人、牛人)、严浙平(水下机器人方向)、林教工、付明玉、王宏建、夏国清等410 自动化工程所411探测制导与控制所导师史震(导弹控制)412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等导师李金以上导师均可以在百度搜索到简介其中规模大小407规模最大其次是409、402 再次是406、408、405三个教研室差不多大404等每年所有专业招生共300人左右含保送。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创建的,是我国最早建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
1961 年应国家院校布局调整要求,该学科部分资源分迁至北京。
1978年开始恢复重建,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于1984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创建至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电力领域专业人才。
学科下设两个研究所:分别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和电力科学与新技术研究所。
学科在恢复建设初期得到了东北电力管理局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使得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又得到了985 二期资金的大力支持,学科的发展如虎添翼,成果显著。
现有教师16 人,包括教授7 人,副教授6 人,讲师 3 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6 人,硕士生导师13 人,60 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学研究队伍,为创建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该方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电力市场、能量管理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电力系统安全评估、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能质量、电力系统光学测量与保护技术、现代电力系统战争毁伤与防御技术、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等。
该方向主要科研成果:近5 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大型企业横向合作项目30 余项。
通过部级科技成果鉴定2 项(其中两部联合鉴定1项),获得各种科技奖励近10 项国家专利13 项,科研经费达2000 余万元。
并有多项科研成果成功投入市场,如自适应光学电流互感器、静态无功补偿装置等均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
学校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
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
2011年科技经费到款6.3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船舶工程学院简介:船舶工程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时期创办的海军工程系船舶设计专业,自1953年建立以来,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方面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航天工程系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工程系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以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战术导弹部分为主,联合其它院系的部分教员,在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原址11#楼重新组建的。
自从组建以来,“二系”一直是她不变的称呼,随着国国民经济的改革和调整,“二系”的内涵和名称也在不断调整,从军工系、导弹工程系、发展到目前的航天工程系。
本学院是哈军工解体后,哈船院组建的第一批院系。
1972年开始招收学员,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
三十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本科生、研究生4000余人。
他们大多活跃在我国航天、船舶、国防建设等各条战线上,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负责人,涌现出了包括200余名教授、研究员等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知名专家,培养出了若干名多种型号杀手锏武器的总设计师、大型船舶的总设计师以及我国最年轻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为我国的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航天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76人,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26人,高职人员占教师总数的52.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3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教研室1、教研室概况教研室含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71年,是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航天工程系的一个重要专业。
从1978年开始招收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专业的主要特色专业的主要特色是为海军服务,研究舰载导弹,水下导弹和水面、水下发射技术。
未来发展前景是依托我校“三海”优势,发展和研究隐身反舰导弹、水下火箭和水下导弹等。
使之成为我国海防导弹的研究基地。
目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我校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从事海防型号导弹的科研和教学的优势,曾完成多项与航天部、船舶工业总公司有关的科研课题,并有较多的技术储备。
3、已完成的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1)1971—1975年承担了当时国防工办下达的“71-81”空舰弹的设计任务,并完成了模样弹的试验。
哈工程6系培养方案1. 培养目标本文档旨在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6系(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档的指导,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
2. 课程设置2.1 公共必修课6系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修读一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以确保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2.2 专业必修课在公共必修课程修完后,学生需要修读一系列专业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与通信等。
2.3 专业选修课除了必修课程外,学生还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
这些选修课程涵盖了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例如、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等专业领域。
3. 实践环节本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设置了一系列实践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在各个专业课程中设置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习实训:通过在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实训,学生能够了解真实工作环境,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项目:学生可以自由组队进行创新项目,通过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毕业要求为了保证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毕业要求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了相应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能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
•运用能力: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
欢迎报考自动化学院,很荣幸为大家介绍四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四系共有双控、导航、模式、检测、精密仪器、系统工程、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生物医学、电机、探测制导等学科其中导航国家重点学科排名前三,双控排名20左右模式识别排名20左右双控、导航两专业师资最强其次是模式识别、精密仪器四系共有大小教研室11个401~412,其中研究所10个其中所有教研室都招双控专业,其他专业主要分布402、407、411导航、精密仪器、检测,408模式识别,401 系统工程、模式识别,406 模式识别,检测,等等401系统工程402测控技术与惯性导航研究所招收导航制导、精密、探测制导、双控等主要方向有惯性技术(光纤陀螺)、精密仪器、惯性技术(光纤惯导系统)应用(海陆空天),探测制导、导弹控制(张晓宇老师),小型水下机器人。
导师高延斌李绪友,李光春,张晓宇,何坤鹏等。
学生待遇比较好。
403 本科教学404自动控制系统所做减摇旗,主要收双控、检测、模式三个专业,主要导师博导金鸿章(双控学科带头人)、梁利华硕导吉明405电气工程研究所主要收电气方面和双控导师姚续梁等,主要方向电力系统、船舶电气系统、船舶控制406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招双控模式检测导师:朱齐丹孟浩夏桂华等,主要方向全景视觉、机器臂控制、双目视觉等407组合导航招导航、精密等导师郝艳玲(导航学科带头人)孙枫(精密带头人)徐定杰袁赣南赵琳等,主要有惯性技术(孙枫、高伟、王伟)、电子海图(赵玉新)、组合导航综显台(袁赣南),卫星导航与惯性技术(赵琳部分),雷达无线电、卫星(徐定杰)。
学生待遇比较好,实验室项目基本是由老师们做的。
很少有硕士参与,参与也是体力活。
408模式识别及智能系统招模式、双控导师王科俊(模式带头人、副院长)叶秀芬(水下机器人、图像处理、声纳图像、虚拟现实)郭书祥(长江学者、与叶秀芬同是仿生微机器人实验室,基本不在学校)王宗义(机器视觉)莫宏伟汝长海(不在学校)等,推荐叶秀芬教授长江学者实验室网址/409北飒所招双控模式检测等导师边信黔(学科带头人、牛人)、严浙平(水下机器人方向)、林教工、付明玉、王宏建、夏国清等410 自动化工程所411探测制导与控制所导师史震(导弹控制)412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等导师李金以上导师均可以在百度搜索到简介其中规模大小407规模最大其次是409、402 再次是406、408、405三个教研室差不多大404等每年所有专业招生共300人左右含保送。
院系介绍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是由工商管理学院和物流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学院。
学院通过不断整合优化学校管理学科资源,秉承“文理交叉、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已成为学科交叉特色突出、学科发展方向明确、本科专业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校园活动剪影(20张)学院现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MBA专业学位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商品学等7个本科专业和国际服务外包、国际物流、国际通关管理3个国际化专业方向,其中商品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工商管理是省级重点专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设立了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学院拥有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中职教师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心;还设有1个研究中心和3个研究所,3个省级学会。
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硕士导师21人、博士15人,博士后5人、在读博士18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教授2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部级中青年专家3人。
在校本专科生320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管理学院现已完成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招标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参与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重点课题各1项。
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统编教材90余部,其中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在《管理世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报》、《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12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9项、其他省部级获奖16项。
管理学院发扬团结、博采、实践、创新的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育人为中心,坚持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方针,不断提高办学的综合竞争能力,力争建设成为在同等领域具有一流水平的学院。
欢迎报考自动化学院,很荣幸为大家介绍四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四系共有双控、导航、模式、检测、精密仪器、系统工程、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生物医学、电机、探测制导等学科其中导航国家重点学科排名前三,双控排名20左右模式识别排名20左右双控、导航两专业师资最强其次是模式识别、精密仪器四系共有大小教研室11个401~412,其中研究所10个其中所有教研室都招双控专业,其他专业主要分布402、407、411导航、精密仪器、检测,408模式识别,401 系统工程、模式识别,406 模式识别,检测,等等401系统工程402测控技术与惯性导航研究所招收导航制导、精密、探测制导、双控等主要方向有惯性技术(光纤陀螺)、精密仪器、惯性技术(光纤惯导系统)应用(海陆空天),探测制导、导弹控制(张晓宇老师),小型水下机器人。
导师高延斌李绪友,李光春,张晓宇,何坤鹏等。
学生待遇比较好。
403 本科教学404自动控制系统所做减摇旗,主要收双控、检测、模式三个专业,主要导师博导金鸿章(双控学科带头人)、梁利华硕导吉明405电气工程研究所主要收电气方面和双控导师姚续梁等,主要方向电力系统、船舶电气系统、船舶控制406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招双控模式检测导师:朱齐丹孟浩夏桂华等,主要方向全景视觉、机器臂控制、双目视觉等407组合导航招导航、精密等导师郝艳玲(导航学科带头人)孙枫(精密带头人)徐定杰袁赣南赵琳等,主要有惯性技术(孙枫、高伟、王伟)、电子海图(赵玉新)、组合导航综显台(袁赣南),卫星导航与惯性技术(赵琳部分),雷达无线电、卫星(徐定杰)。
学生待遇比较好,实验室项目基本是由老师们做的。
很少有硕士参与,参与也是体力活。
408模式识别及智能系统招模式、双控导师王科俊(模式带头人、副院长)叶秀芬(水下机器人、图像处理、声纳图像、虚拟现实)郭书祥(长江学者、与叶秀芬同是仿生微机器人实验室,基本不在学校)王宗义(机器视觉)莫宏伟汝长海(不在学校)等,推荐叶秀芬教授长江学者实验室网址/409北飒所招双控模式检测等导师边信黔(学科带头人、牛人)、严浙平(水下机器人方向)、林教工、付明玉、王宏建、夏国清等410 自动化工程所411探测制导与控制所导师史震(导弹控制)412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等导师李金以上导师均可以在百度搜索到简介其中规模大小407规模最大其次是409、402 再次是406、408、405三个教研室差不多大404等每年所有专业招生共300人左右含保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