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72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工作过程的化工专业学习情境系统化设计研究作者:蒋丽芬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4期[摘要]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的需求,要求按工作过程进行内容序化,现代化工职业要求的技能是以理论知识支撑的判断、分析、选择能力,这种能力训练要求的学习情境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复杂学习。
这种具有完整工作过程,能帮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的学习情境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上的整体性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化工专业学习情境系统化设计[作者简介]蒋丽芬(1968- ),女,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教学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
(江苏南京 210048)[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活动导向的、工学结合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基地批准号:苏教高[2008]35号)的研究成果和2009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化工类顶岗实习整体化设计研究”(课题主持人:蒋丽芬;项目编号:D/2009/01/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6-0123-03职业教育的专业面向不同职业的岗位或岗位群,各岗位具有本职业特有的工作逻辑,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将这种体现在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逻辑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的依据。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构成本专业的若干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再由几个学习情境构成,所以,学习情境应是课程在教学单元层面上的具体化,其设计的合理性,特别是与课程体系在系统上的吻合度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任务应置于接近职业中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或问题中,倡导以问题为核心的驱动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支持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反思的学习情境。
目前,化工专业进行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中依然存在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层面上设计的系统性不强,造成各课程之间学习情境设计缺乏基于整体工作过程的关联性,能力训练和知识的学习仍然存在相互割离现象,各学习情境之间难以体现工作过程的逻辑性,这种各课程过于独立设计的学习情境中训练的能力和习得的知识缺乏职业工作逻辑上的关联,难以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情境设计摘要学习情境的科学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础,本文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为例,阐述了本课程的工作系统化教学情境设计、课程设计方案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职业教育中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改革和建设。
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引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能体验并适用工作环境使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连接。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中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在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熟悉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能对砌体结构工程制定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和开展质量验收;同时该课程要能与“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等课程科学的衔接,最终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建筑行业中施工员、监理员、质检员等专业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的基础。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笔者就“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这门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进行了探析。
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方案1.1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的科学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础。
学习情境的设计, 一要关注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 即工作过程的六个要素: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 它们是变化的;二要关注相对固定的思维过程, 即个体思维过程的完整性: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学习领域的情境设计依据“搭设脚手架、编制砌体施工方案、砌体砌筑施工、砌体质量验收”4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和湖南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将学习内容划为四个教学情境,如图1所示:1.2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方案以学习情境一为例(见表1)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方法设计本课程以实际的施工任务为载体,采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每个教学项目分为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阐述了《电子基本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主要步骤,对《电子基本技能》课程进行了学习情境和工作情景的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构建学习情境一、问题提出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文件,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研究(zyc21)”研究,对电子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电子产品制作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循序渐进、关联驱动、有所突破”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构建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的中职教学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我校(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在重构《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时,即重视应用性的理论和原理教育,又重视技能的实操训练,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敢创新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二、构建的步骤《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遵循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指导思想。
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以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图1.先调研——行动领域归纳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如江苏泰泉电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中船永志泰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亿泰兴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科兴电器有限公司位等,从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角度,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岗位信息。
通过对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依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的职业标准,形成八大如图2所示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学习情境的创设【摘要】在现阶段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新浪潮中,本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要求,探讨如何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学习情境,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英语;学习情境;创设1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以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更应结合学生现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然而,纵观我们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发现很难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结合文献资料和实际教学,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具备良好职业英语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学生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索然无味,教师基本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复习—导入—讲解—操练—作业”来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及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此外,注重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成绩,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造成英语教学难于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职业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如何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20世纪90年代,德国教育界和商界合作,首次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随后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给予推广。
2004年左右,我国的高职教育掀起了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新浪潮,强调职教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要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教师结合课程设计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并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与人协助、做中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工业4.0下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商务日语学习情境设计》项目(浙教办高科{34}号)阶段性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商务日语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真实典型任务为依据,对《商务日语》课程学习情境进行设计,并对相应的教学组织与实习进行的探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学习情境;商务日语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专业技能的形成为目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已成为最近几年的高职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理论基础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源自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学模式。
它的另一个关键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理论,认为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中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对学习领域的教学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路转换,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继续整合是目前
高职院校教改的主要趋势,课程开发的模式也是建立在整体的、过程导向的职业分析基础上。
首先是工作任务分析,即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之后是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其次是教学过程分析,它分为学习领域的转换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前者是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建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模块,后者是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
这一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三者间的转换。
二、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要求对现实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并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课程。
依托每年浙江省教育厅毕业生跟踪调查及专业内部的调研,笔者了解到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职业大多为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国际货代员、办公室助理文员等,其中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占据比例最高。
其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一)。
经过专业研讨会,对其进行工作任务的分析,界定其具体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明确各项任务的日语技能要求。
提炼出商务日语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二)。
三、教学过程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中,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中的“转换”,需在追求
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课程门类设置及教学设计实施。
依据商务类职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选取了9个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情境,详见表三。
基本涵盖了商务类日语工作领域的大体工作内容。
其中的设定为在校学生毕业后,从网上求职找工作开始,依次经过求职面试到参加工作,并从公司日常的简单商务工作到较为复杂的商务贸易工作。
学习情境设计由一般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也比较符合职业发展规律。
本课程共64学时,前6
个学习情境是较为基本的商务场景,后3个学习情境是偏重于商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较为复杂。
四、课程实施及反思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改变教师从注重“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从专业实际岗位工作群的典型任务出发,整合“课程”教学。
日语教学的现实中,往往对高职的属性认识不够,只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
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也无法设计出真实的教学情境。
目前,商务日语教材在理论基础上,以顺应理论的教材案例为主,与企业实际有距离。
因此,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另一方面邀请企业职场达人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4).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3]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24).
[4]佘学锋.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业务实施与优化》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11(08).
[5]谭明霞.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商务英语交际》课程案例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