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高中物理第一课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我们通过详细的教案,可以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教案的编写过程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课堂活动和互动环节,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篇1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
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
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新学期来了,高中物理特别重要,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锁定教案栏目。
高一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一】一、欢迎词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将伴随大家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
二、自我介绍三、上课内容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
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
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
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
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
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教师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课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规律、能量转换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课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量纲单位,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一、物理学的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探索,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二、物理量的概念和量纲单位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值加单位表示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速度等。
在物理学中,常用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来表示物理量。
1. 基本物理量和量纲在物理学中,有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为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
每个基本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国际单位。
除了这七个基本物理量,其它的物理量都可以由基本量表示。
2. 派生物理量和量纲派生物理量是由基本物理量经过运算、计算或定义得到的物理量。
例如,速度与长度和时间的关系是 v = s/t,其中 v 是速度,s 是长度,t 是时间。
3. 量纲单位国际单位制规定了各种物理量的单位。
例如,长度的单位是米(m),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时间的单位是秒(s)。
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仪器物理学通过实验和观察现象,进行定量的描述和研究。
它有多种研究方法和实验仪器。
1. 研究方法物理学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验观察和数值模拟。
理论分析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物理学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
实验观察则是通过设计实验,收集数据,验证或修正理论模型。
数值模拟则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
2. 实验仪器物理实验通常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来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
例如,测量长度可以使用游标卡尺或卷尺;测量时间可以使用秒表或电子钟;测量电流可以使用电流表等。
四、物理学的应用领域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工程技术、医学、天文学、能源等。
高一物理必修第一课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讲解这些知识点,包括一维运动的基本概念、一维运动的描述和图像表示、一维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内容,以及二维运动的向量运算、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等内容。
一、一维运动1. 一维运动的基本概念一维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它的运动方向只有一个。
一维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 位移: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置变化,用Δx表示。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率,用v表示。
-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
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值,分别表示加速运动、减速运动和匀速运动。
2. 一维运动的描述和图像表示一维运动的描述可以使用位置-时间图像(即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来表示。
- 位置-时间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置。
物体运动的轨迹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曲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
- 速度-时间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
物体的速度变化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曲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一维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一维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可以通过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
- 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可以用位移除以时间来计算,即v=Δx/Δt。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可以通过求导数来计算。
- 加速度的计算:平均加速度可以用速度除以时间来计算,即a=Δv/Δt。
瞬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可以通过求导数来计算。
二、二维运动1. 向量运算二维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可以由向量来表示。
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 向量的表示: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表示向量的方向。
- 向量的相加:向量相加时,将两个向量的起点连接起来,再将它们的终点连接起来,连接起点和终点得到的向量就是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 向量的分解:将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分量,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计算。
高一第一课物理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掌握科学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高一第一课物理知识点的介绍: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非生物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它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现代物理等学科。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实验和理论研究。
2.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力学。
其中,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涉及力、质量、加速度等概念。
3. 热学热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热现象和能量转换。
热学涉及温度、热量、热传导、热平衡等概念。
热力学是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能量转化的规律,包括热力学系统、状态方程、能量守恒等概念。
4. 光学光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现象。
光学主要涉及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现象,以及光的波动和粒子性质。
光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
5. 电学电学是研究电现象和电动力学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现代科技和工程领域。
电学涉及电荷、电场、电流、电压等概念,以及电阻、电容和电感等电路元件。
电动力学研究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和电磁感应等现象。
6. 现代物理现代物理是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主要研究微观世界和物质的基本结构。
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等。
现代物理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这些物理知识点是高一第一课的核心内容,基于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将逐渐深入探究各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学习物理,学生可以培养科学精神,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物理知识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科学和工程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高一第一课物理知识点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现代物理。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对物理学的整体认知,并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高一物理第一课知识点笔记一、物理学的基本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宇宙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运动规律。
二、物理学的分支1.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a.质点力学:研究质点的运动规律。
b.刚体力学:研究刚体的运动规律。
c.流体力学:研究流体的运动规律。
2.热学:研究物体之间热量传递和热力学性质的科学。
a.热力学:研究热能和功的转化。
b.热传导:研究热量在物体中的传导。
c.热辐射:研究物体通过辐射传递热量。
3.电磁学:研究电和磁的科学。
a.静电学:研究静电场和静电力。
b.电流学:研究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c.电磁感应:研究磁场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4.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的科学。
a.几何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
b.物理光学:研究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5.原子物理学: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科学。
a.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b.核物理学: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6.相对论:研究高速运动和引力的科学。
a.狭义相对论:研究高速运动下的物理规律。
b.广义相对论:研究引力和时间空间的弯曲。
三、运动的描述1.位移(s):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结束位置的位置变化。
2.时间(t):物体从初始时刻到结束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速度(v):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4.加速度(a):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四、运动的规律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运动。
a.平均速度(V):物体在总时间内的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b.瞬时速度(v):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2.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速度以相同的加速度进行变化的运动。
a.加速度(a):速度变化率,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
b.位移(s):物体在某一定时时间内的位置变化。
3.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a.重力加速度(g):在地球上,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约为9.8m/s²。
高二物理第一课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高二物理作为进一步学习物理的阶段,首节课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高二物理第一课的知识点。
第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适用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
第二,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主要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尾位置的位置变化,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第三,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以恒定速度做直线运动的过程。
要求学生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以及相应的应用题,如已知运动时间和初速度求位移等。
第四,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加速度为常数的直线运动过程。
学生需要掌握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如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速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以及速度和位移的函数关系。
第五,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近地表的条件下垂直下落的运动过程。
学生需要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表达式以及相关的物理规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第六,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速度的水平方向上匀速运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学生需要掌握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第七,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平面上不仅发生位移,还改变运动方向的运动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如曲线运动的切线方向和切线加速度的概念。
第八,力的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生需要掌握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相关知识。
第九,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公开课课件】高中物理第1课安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电磁学》第二章第四节,主要详细讲解安培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安培力定律的推导、安培力大小和方向的判定、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安培力的概念,掌握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方法;2. 使学生能够运用安培力公式进行相关计算,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安培力公式的应用。
难点:安培力定律的理解,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场演示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磁铁、滑动变阻器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磁场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电流在磁场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介绍安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安培力是由电流在磁场中产生的;(2)推导安培力公式,讲解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方法;(3)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情况,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安培力公式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安培力的现象,验证安培力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安培力的概念;2. 安培力公式及其推导;3. 安培力大小和方向判定方法;4.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分析;5. 例题及解题步骤;6. 实验观察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电流和磁场,求安培力的大小;(2)分析题: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判定;(3)应用题:实际生活中的安培力问题。
2. 答案: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电磁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机、变压器等,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创设精彩情境打造高效课堂摘要: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精彩的物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帮助教师上好高中物理第一课;精彩地导入新课,能轻松突破难点,活跃课堂气氛,课后给学生留下余味,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物理情境;导入新课;突破难点;学习兴趣我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发现,我们的高中生中有很多人由于习惯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许多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是一种“痛苦”。
作为当代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还学生一个自然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
下面,我结合一些案例,谈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什么时候创设教学情境来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
一、创设情境,上好第一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课对高中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至关重要。
所以创设物理情境首先应在学生刚入高中对物理有所期盼时,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趣的、有吸引力的。
所以本节课首先应准备一些贴近生活的、趣味性强的实例,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比如:课前准备六个鸡蛋,三熟三生,让学生想办法在不打破鸡蛋的情况下把生的和熟的分开。
学生讨论后还是想不出办法时,老师进行区分,分开后学生不相信。
就把鸡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验证是否正确。
当场验证,准确无误,学生惊叹。
把区分的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道理,学生无言以对,发现自己的知识太少了,于是强烈的求知欲便产生了。
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再演示一个“惊奇”的实验:拿一个实验用的变压器,插入长的铁芯(露出线圈外),将一个铝圈套入铁芯,不通电时,铝圈掉到下面。
通电时,铝圈猛地跳起来,最后浮在空中。
学生颇为惊奇,课堂更活跃了,纷纷讨论。
接着,再演示几个高中阶段的实验:摇绳发电、玩具电动机发电等。
这些有趣的实验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了,于是他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中物理开学第⼀课教案⾼中物理开学第⼀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编搜索整理的⾼中物理开学第⼀课教案,供参考借鉴! ⼀、教学要求 (⼀)教材处理: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现⾏普通⾼中课时计划》和 20**年颁发的《⾼中物理教学⼤纲》的规定,⾼⼀物理上学期讲授⾼中物理Ⅰ类必修1物理教材,为贯彻新颁⼤纲精神,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特点,同时满⾜将来⾼考“3+X”的实际需要,在不增加难度。
有利于培养学⽣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有利于⾼⼆选修课的开设的前提下,对⾼⼆物理的教学作适当的调整。
也就是侧重⽂科类的学⽣学习⾼中物理(必修)第⼆册,侧重理科类的学⽣学习⾼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册和第三册的部分内容。
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的思维特点、学习⽅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要依据教材和学⽣的实际情况深⼊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法。
特别注意在⾼中学习阶段培养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充分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放在研究提⾼学⽣的基本素质和能⼒⽅⾯。
要逐步地纠正学⽣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法。
(⼆)教学进度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2课时计算,共34课时。
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
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 开篇激动⼈⼼的万千体验 1课时 第⼀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5课时 第⼆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7课时 中期复习与练习 第三章⼒与相互作⽤ 8课时 第四章怎样求合⼒与分⼒ 3课时 第五章研究⼒和运动的关系 10课时 期末复习与练习 ⼆、学⽣现状分析 对⾼中⼀年级学⽣来讲,物理课程⽆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法⽅⾯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因⽽在学习时会有⼀定的难度。
高一物理第一课知识点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
高一物理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物理第一课的主要知识点。
一、物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本质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等。
二、物理量及其衡量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和过程的量,包括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常用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
物理量的衡量需要使用相应的单位,如米、千克、秒等。
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和理论分析法。
实验法是通过进行实验观测和数据测量,从而得出物理规律和结论。
理论分析法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和应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物理规律和关系。
四、运动的描述与研究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的变化。
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进行描述。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分别为Δx = x₂ - x₁,v =Δx / Δt,a = Δv / Δt。
五、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速度为常量。
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服从位移和时间的线性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公式x = vt + x₀来表示。
六、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竖直方向速度不断增大,而水平方向速度保持恒定。
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公式h = 1/2gt²来表示,其中h为物体下落的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
七、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引力的规律,它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为F = G(m₁m₂ / r²),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量,m₁和m₂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上好高中物理第一课
摘要:本文从物理学的历史发展以及物理学在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物理的重要性,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能力培养更加全面,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字:物理,兴趣,历史,科技。
一.引言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物理学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扩展,与其他学科形成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在现代科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物理学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所培养的物理特色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处理其他问题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所以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掌握好一定的物理知识也就成了必然。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基本运动规律及其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内部运动等各种运动形式。
由于很多物理规律具有抽象性,运动形式具有复杂性,物理过程分析及计算需要严密性,所以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感到对物理的学习极不适应,随后便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习兴趣是学生在认知活动方面个性倾向的具体表现,对学习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
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笔者认为兴趣的培养要从高中物理的第一课开始,贯穿整个物理教学,不能认为第一课无所谓,以后再慢慢去培养,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这也是一项值得我们物理教师去深入长期探索的课题。
在这里我就高中物理第一课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主要内容
(1)引入:世界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在过去的100年中,有相当多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与物理学有关,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1897年,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8年,居里夫人提炼出钋和镭;1900年;量子论诞生了;1901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90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以及光的量子论;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昂内斯发现超导;1913年,玻尔建立了原子模型;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1925年—1926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建立了量子力学;1932年,查特威克发现了中子;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裂变;1942年,费米建成第一个核反应堆;1945年,奥本海默等让原子弹爆炸;1947年,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发明晶体管;1947年—1955年,从电子管计算机到晶体管计算机;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1958年—1960年,汤斯,肖洛,梅曼等发明激光;1961年,加加林载人飞船上天;1969年,阿姆斯特朗等登上月球;1970年以后,光纤通信逐步实用化;1972年—1978年,研制成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8年以后,计算机(电脑)大量普及;1986年,贝特诺兹,缪勒等发现高温超导。
从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自然哲学到近现代物理,物理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促进科技发展,人类进步的历史。
(2)物理学的分支及其发展
经典的物理学分为五大类: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
力学是物理学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遥远的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杠杆,螺旋,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16世纪以后,由于航海,战争,工业生产的需要,力学的研究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力学的代表人物有伽利略,牛顿等。
热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史,大概从17世纪开始至今。
热学的代表人物有焦耳、卡诺、克劳修斯、玻尔兹曼等。
公元前6到7世纪发现磁现象,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时代,就有了关于静电现象的历史记载,直到今天电磁学的发展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磁学的代表人物有奥斯特、安培、伽伐尼、法拉第、麦克斯韦等。
光学起源于二三千年前,形成科学是从建立了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时代算起,光学的代表人物有斯涅耳、菲涅耳、惠更斯等。
原子物理从1895年开始至今,代表人物有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卢瑟福等。
(3)物理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物理学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到今天为止,由于物理学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跟人类的各项活动都密不可分。
力学在航空航天中有很广泛的应用,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苏联境内,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我国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直到2008年9月28日神州七号的发射,我国在航天事业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这些都与物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物理学也为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仪器,超声在医学上的应用是b超,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为激光手术刀,神奇的粒子手术刀,几种有用的粒子刀是γ射线刀(γ刀),电子束刀和x射线刀,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利用由电子束打到靶上所产生的x射线来治疗癌症,还有现代医学中的显影术等等也必须要有物理科学作为基础。
物理学的发展也同时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时期,古代信息技术:信息活动范围狭、效率低、可靠性差。
近代信息技术:19世纪中后期, 电报、电话、广播、传真、电视等新的信息传输手段出现,信息活动范围扩大到全球。
现代信息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以集成电
路技术为代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存储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
(4)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
我国目前的很多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于国外,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落后制约汽车业发展,中国芯片、计算机核心技术落后国外两代,机械加工落后欧美30年,工艺技术落后和装备技术陈旧,已成为影响我国化工中间体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很多核心技术上,中国实际上至少比国外落后两代以上。
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对现代科技发展
的重要作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效果
整堂课我是用幻灯片加讲述的方式进行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认识到物理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在有些班里学生最后甚至鼓掌;我想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这样精心设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