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56
教学内容:§1-1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1 需求理论目标和要求:了解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导入: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理论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买房还是买车?超市、服装店?消费者剩余:值或不值?§1-1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 经济学的萌芽“经济”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前430—前355)约于前387—前371年间写了《经济论》一书,在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它的原意是“家庭管理”。
色诺芬强调,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我国古代汉语中原有的“经济”一词,具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
19世纪后半期,日本学者翻译西方著作,借用古代汉语中“经济”这个词。
我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最初是译“富国”“生计”等,后来,逐渐采用了“经济”这一译法.古代经济学只是形成了经济学知识的某些要素,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系统的经济学说开始于重商主义,然后是重农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阶段,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阶段和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阶段。
最早的成系统的经济学说是重商主义学说(15世纪末——17世纪中叶)。
重商主义简单地讲就是重视商业,准确地讲是重视国际贸易,该学说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要增加一国的财富主要依赖对外贸易,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强调多卖少买,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
重商主义在英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在法国遭遇了挫折,由于重商主义严重损害了农业的发展,法国兴起了重农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魁奈。
他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才能更好的增加国家的财富。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国富论》,它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课程编号:1307001课程名程:经济学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建立起对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本章要求:理解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本章要求: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弹性的概念及其应用;学会用供求模型分析经济问题;掌握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工具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成本理论本章要求:掌握偏好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及其变动;掌握短期和长期的生产函数;掌握短期的七种成本曲线和长期的三种成本曲线。
第四章市场与厂商的决策本章要求:了解四种市场类型的特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了解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决策的特点;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纳什均衡。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本章要求:了解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联系;掌握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的生产要素决策。
第六章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本章要求:了解什么是市场失灵;掌握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和改善其效率的政府政策;掌握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物品的特点及政府提供和干预的必要性。
第七章国内生产总值本章要求:掌握GDP的基本概念;掌握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衡量GDP的组成。
第八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本章要求: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框架;理解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应用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框架分析短期经济波动。
第九章IS-LM模型本章要求:了解两部门和三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掌握商品市场均衡决定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决定的LM曲线。
《经济学基础》习题试卷与答案第一章:导论一、重要概念稀缺性经济物品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经济主体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二、思考题1、什么是经济学,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假定的意义何在?2、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3、试举例说明你身边存在的交替关系。
4、计算一下你学习的机会成本。
5、假定政府规定年收入5万元纳税20%,超过5万元以上的部分税率50%,请计算一下有6万元收入的人的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6、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做什么?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请举例说明。
8、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干同样的工作,报酬却大相径庭?9、说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10、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三、选择题1、从根本上讲,经济学与________有关。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C.稀缺资源的配置 D.人们靠收入生活2、资源的稀缺性是指________。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而耗尽3、经济物品是指________。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4、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________。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生产多少C.为谁生产 D.以上都是5、以下总量中哪一个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________。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国家高税收对商品销售的影响C.失业的上升或下降 D.某行业中雇用工人数量6、下列那些不是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________。
A.政府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B.有一强大的中央政府C.缺乏市场 D.存在能配置资源的私人所有制四、练习题1、每天你有14小时在娱乐和工作(学习)之间分配,设娱乐时间为变量X,工作或学习时间为变量Y,请用坐标图表示工作(学习)与娱乐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你每天8小时用于工作(学习),请在坐标图上找出你选择的点及对应的娱乐时间,假定你每天6小时用于工作(学习),请标出新点;如果你减少睡眠的时间,你每天18小时分配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上,画出新的曲线。
第一讲学时2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定义导入案例1—1:关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重要性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
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
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
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导入案例1—2 《南柯一梦西》——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选择性的关系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使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我国有一位年青的经济学人写了一本名为《人人都爱经济学》的书。
我觉得书名取得很好,符合经济学的目的。
因为经济学追求的就是经世济民,国强民富,使人幸福、快乐,社会福利得到不断的提高。
这样的一门学科有谁不喜欢不热爱的呢?带着这样美好的感觉我们开始学习经济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经济学研究什么?第一节经济学研究什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并不久长,从其产生至今也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美国大革命爆发的那一年,1776年英国有位名叫亚当斯密的人出版了一本书:《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俗称《国富论》。
这部不朽的名著,开创了一门完整的学科----经济学,同时也确立了亚当斯密在经济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此后,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久不衰,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因此,在经济学的开篇我们有必要首先就《国富论》中的主要经济思想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一,就亚当斯密看来,国民财富指的是“社会劳动每年再生产出来的可供消费的商品”,这种财富的增长依赖于两个方面: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
这既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国财富增长源于商品交换或贸易,也不同于重农主义所认为农业生产才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图示法说明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
()其次,史密斯认为,经济活动中的每个人,包括制造商,都是自利的,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商人追求利润:“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的自利计划”。
当商品数量固定时,消费者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买。
工人们试图找到最高的工资——我们称之为经济人。
或者理性的人。
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建构的基石。
在我们未来的研究中,请记住这个假设。
第三,人人都是自利的,呈现出的经济活动岂不一片混乱?但亚当斯密却指出,隐藏在经济活动表面的混乱之中的是一种自然秩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引导着个人的自利行为,在他们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去实现他人或公众的利益,达到一种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和谐,尽管这不是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