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金融经济学的研究主题(金融经济学导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 格式:ppt
- 大小:528.50 KB
- 文档页数:72
金融经济学-教学大纲《金融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02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3适用对象:金融学(数据与计量分析)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微观经济学,投资学一、教学目标金融经济学旨在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金融问题。
作为金融研究的入门,它主要侧重于提出金融所涉及的基本经济问题、建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以及在此框架下应用相关原理解决各个基本问题所建立的简单理论模型。
金融经济学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分析金融决策问题,通过均衡分析和(无)套利分析进行金融资产定价,实现了金融学的公理化。
因此,它属于金融学框架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亦是金融各专业的重要课程。
修读对象为已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理论知识的三、四年级学生。
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经济学概念,能够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对金融市场进行分析,深刻理解金融决策优化;2、掌握均衡定价和(无)套利定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资产定价的思想有较为清晰系统的认识;3、掌握一定的以金融量化技术处理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现代金融理论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然后作为进一步的延伸和应用,分为资本市场和公司金融两个方面。
主要内容是各经济主体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的问题,利用均衡分析和(无)套利原理实现资产定价。
首先介绍金融经济学的基本含义、要素和所用原理等,其中细讲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框架,加深学生对金融经济学的理解;其次介绍Arrow-Debreu证券市场,(无)套利原理和资产定价模型,如何在完全市场中进行期权定价;如何理解偏好、期望效用函数和风险厌恶;在此基础上介绍最优投资组合,随机占优,组合分离,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与资产定价以及在均值-方差偏好下的投资组合选择,详细介绍了CAPM和APT模型;最后介绍金融市场中的公司财务问题,其中包含生产活动的Arrow-Debreu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建模及均衡的求解分析,MM定理,市场效率问题。
金融经济学讲义参考教材:1.Chi-fu Huang and Robert H. Litzenberger, 1988, Foundations for FinancialEconomics, Elser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Inc.2.王江,2006,《金融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张顺明、赵华,2010,《金融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宋逢明,2006,《金融经济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6. Cochrane, J.H.,2001, Asset Prici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数学预备知识: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初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试:1.平常成绩占30%;2.期末考试占70%。
第一章引言1.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配置资源关注的是经济参与者(包括个体、公司或政府)如何使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来最优地满足他们的经济需要;在宏观层面,配置效率关注的是稀缺资源如何流向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在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来完成的,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要求权(financial claim)即对未来资源的要求权的场所。
因此,金融学关注的焦点是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
具体而言,它分析的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如何依赖金融市场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以及市场如何促进资源在参与者之间进行有效配置。
金融经济学旨在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金融问题,作为金融研究的入门,它主要侧重于提出金融所涉及的基本经济问题,主要包括:(1)个体参与者如何做出金融决策,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决策;(2)个体参与者的这些决策如何决定金融市场的整体行为,特别是金融要求权的价格;(3)这些价格如何影响资源的实际配置。
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文件之四《金融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金融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项目负责人: 林桂军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经济学导论》课题组二零零五年六月课程名称 《金融经济学导论》 Introduction of Financial Economics林桂军 教 授郭 敏 副教授余 湄 讲 师吴卫星 讲 师办公地点 博学楼908 接待时间 周四下午3:00-4:50任课教师联系电话 64495048 E-MAIL minguo992002@yumei@wxwu@课程性质 金融学院专业基础课学分学时 3学分, 3学时(18周),共54学时授课对象 金融学院本科生及全校各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金融市场:机构与工具 微积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平时作业计成绩。
考试方式期中、期末考试均为闭卷考试。
考试成绩 平时作业占20%,期中占20%,期末占60%,考勤要求教师可根据作业、考勤情况确定是否允许参加考试和扣减成绩。
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实现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框架,为进一步学习现代金融理论打下基础;2.介绍资本市场的基本理论模型,包括马科维茨投资组合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MM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3. 从经济学和金融学角度了解金融商品相对于一般实际商品的特殊性,以及金融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掌握金融市场均衡机制相对于一般商品市场的均衡机制的共性与差异。
4.掌握金融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金融商品的未来回报的不确定性的刻划方法、处理风险和收益之间关系的定量方法、证券投资组合方法、资本资产定价的原理和无套利均衡方法等。
教学方法 本课程属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为在实证角度上增强学生对理论模型的深入了解,在部分章节安排了上机试验课。
课程简介 参见本课《课程介绍》。
教材 指定参考教材和授课教案结合《金融经济学》毛二万 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金融学基础》摘要第一章金融概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狭义的理解成资金的融通。
狭义的理解为资金的融通,而组织有借有还的通融机构则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金融涉及货币、信用及银行三个范畴,共同构成金融活动整体。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不仅是货币资金的融通,还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其管理。
具体包括货币的流通及其管理,货币资金的筹集,财政与银行的资金分配,企业内部的资金分配,资金的间接融通和直接融通、纵向融通和横向融通、国内融通和国际融通,资金的配置和跳读,信贷资金结构的调整和管理,资金周转速度及资金运用效率的管理等。
研究对象按照主体可以分成国家金融(公共金融或者政府金融)、企业金融、个人或家庭金融、专业金融。
按照管理层次可以分成宏观金融管理(货币政策调控)、中观金融管理(金融行业管理)和微观金融管理(金融企业实体的管理)。
金融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金融的范围包括相互统一的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
金融是伴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商品交换发展出货币,货币成为媒介,使买卖行为由统一走向分离,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变成了商品流通。
信用是指经济上的借贷行为,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
从实物借贷到货币借贷,产生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获得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使用权,这就产生了信用活动。
金融机构是转门经营金融业务的组织或单位,典型代表是银行,从货币经营业(货币兑换为主)发展成了现在的银行(借贷收息为主)。
逐步发展成了当代金融概念。
在市场经济,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信用工具,如汇票、本票、支票等各种票据,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等,因此市场经济社会的信用工具也具有了多样性。
金融的作用:是资金融通活动中的信用中介、引导资金流向的指示牌、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杠杆。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是金融活动和金融关系的基础。
货币有三个基本职能:交易的媒介,价值的储藏,计价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