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P价格
- 格式:xlsx
- 大小:10.54 KB
- 文档页数:2
习题九1.简释下列概念:要素需求答: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种价格,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边际物质产品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边际收益产品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边际产品价值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格的乘积.边际要素成本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答: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洛伦茨曲线答: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所形成的收入累计百分比列为纵座标,将一国总人口累计百分比列为横座标,然后将这样得到的总人口累计百分比与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绘制在一张图形上,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答: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平等面积相比得到,其值由0起最大到1.2.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为什么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售产品的利润极大化MC=P能否重新表述为MFC=MRP,为什么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作出某种抉择.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边际成本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R=MC.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限度利润的条件就可以表述为MFC=MRP,也就是厂商把雇用的劳动投入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用劳动总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边际收益产品MRP,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劳动雇用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边际要素成本MFC.理由是:假如M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用这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MFC,这意味着最后增加雇用的那个单位劳动反而造成损失,从而导致总利润较前减少.所以,如果厂商把投入要素如雇用的劳动量作为选择变量,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便是他雇用的劳动量的MRP=MFC.事实上,MC=MR和MFC=MRP这两个式子可以相互转换.由于MRP=MPP·MR,因此,MRP/MPP=MR,同样,MFC/MPP=MC.这是因为,MFC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支出的成本,MPP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生产的产量,因而MFC/MPP就表示多生产1单位产品所多使用的成本,即MC,于是从MRP/MPP=MFC/MPP就得到MC=MR.假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P就可以表达为MFC=MRP,因为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P=MR.这样,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的MRP=MR×MPP就可以表示为等同于VMP=P×MPP,相应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就可以表达为MFC=MRP.3.边际收益产品MRP和边际收益MR有何区别4.答:边际收益产品MRP指增加1单位某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边际物质产品的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和产品的边际收益之乘积.而边际收益MR指增加1单位产品的增加的收益.故二者有别,假定增加1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是5元,而增加1单位要素如劳动的增加的产量边际物质产品,又称边际产量是3单位,则边际收益产品是15元.5.为什么会出现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答: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供给可看成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供给增加就是闲暇需求减少,并且劳动价格工资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或价格.从替代效应看,工资上升使得闲暇的机会成本或代价提高,劳动者会愿意用劳动来替代闲暇,即会导致闲暇需求量减少,而劳动供给量增加.但从收入效应看,工资上升时,劳动者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从而越不愿意增加劳动供给,而对闲暇需求便会增加.一般说来,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闲暇的需求量会随工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供给量会增加,但工资较高时,则工资上涨引起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收入效应会逐渐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劳动供给会减少,使得劳动供给曲线由向右上倾斜转为向左上倾斜,即劳动供给曲线呈后弯状.6.形成工资差异的原因有哪些答:形成工资差异原因大致有:1劳动质量不同,这种差别存在会使劳动者边际生产力不同,并导致工资差异;2非货币利益不同,即工作在安全性、辛苦程度、环境、声誉等方面差异而造成劳动心理成本不同,这就要求有工资差异来给予补偿;3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劳动者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流动受阻,并形成工资差异;4种族、性别、籍贯等不同而造成的歧视.7. “劣等地上永远不会有级差地祖”这句话对吗 “某块地现在是劣等地,因此它永远不会有级差地租”这个命题正确吗答:使用劣等地也必须支付地租,否则,劣等地的所有者绝对不肯出让土地使用权.然而,这种地租不是级差地租,因为级差地租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所有者所获取的超过劣等地上所获取的地租水平的部分,因此,“劣等地上永远不会有级差地租”这句话是对的.然而,就该块地而言,现在是劣等地,不等于它永远是劣等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人们可能开发了更差的土地,会使本来是劣等地的这块土地变成不是劣等地,从而产生级差地租.可见,题中前一句对,后一句错,二者并不矛盾.8.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并说明理由:(1)一个竞争性的厂商,在其最后雇用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用的全部工人的平均产值时,他必定没有实现最大的利润.答:正确.对竞争性厂商来说,若其最后雇用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用的全部工人的平均产值,即VMP L =P ·MPP L >VAP L L TR P Q P APP L L⋅===⋅时,则他必定可通过增雇工人使其总利润增加.我们知道,竞争性厂商利润极大化的雇用量为VMP L 与MFC L =W 交点之相应的雇用量,但这个交点必须是处于递减阶段的VMP L 曲线实际上只有这段才被认为等同于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与MFC L 曲线相交之点.即利润极大化的雇用量满足:VMP L =MFC L =W ,且0L VMP L∂<∂.可以证明当VMP L >VAP L 时,相应雇用量不可能满足上述条件.如上图所示,VMP L 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其递减部分即为竞争性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VAP L 为劳动的平均产品价值曲线,其极大点正好同时位于VMP L曲线上.VMP L与VAP L之间的关系类同于劳动的边际产量MPP L与平均产量APP L之间的关系,因为前两者分别为不变的产品价格与后两者之乘积:VMP L=P·MPP L,VAP L=P·APP L.满足VMP L=MFC L=W这一条件的共有两点:A点和B点.在交点A由于VMP L处于递减阶段,故相应的劳动雇用量L1能使厂商实现最大利润,但此时VMP L<VAP L.在交点B,VMP L>VAP L但由于VMP L处于递增阶段,此时相应的劳动雇用量L2并没有使厂商达到利润最大,相反地实际上出现了亏损,因为W>VAP L.同时,可以看到,除了B点,当VMP L>VAP L时,相应的雇用量下的VMP L 都不可能等于MFC L=W,因此都没有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实际上,当VMP L>VAP L时,厂商通过增雇工人可使其利润增加.因此竞争性厂商在其最后雇用的那个工人创造的产值VMP L大于其雇用的全部工人的平均产值VAP L 时,他必定没有实现最大利润.(2)即使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保持不变,一个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仍然是向下倾斜的.答:正确.因为一个垄断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下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即为被雇用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而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物质产品与边际收益之乘积,即MRP=MPP·MR,因此MRP受MPP与MR两个因素的影响.由于垄断厂商的MR曲线向下倾斜,他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即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仍然向下倾斜,只是其斜率此时与MR曲线之斜率等值比边际物质产品递减时小了些罢了.(3)如果一个垄断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同时雇用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那么,厂商支付的工资将与他们的边际生产力成比例.答:正确.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品MRP是不同的.若垄断厂商同时雇用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则基于利润极大化的目标他对这两种劳动力的雇用量必定分别为它们各自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其市场均衡工资率的这种雇用量.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即代表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同时劳动供求平衡时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值的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若垄断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同时雇用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则达到利润极大化时厂商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必定分别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也就与他们的边际生产力成比例.(4)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上,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必然引起失业.答:正确.如下图,S L、D L分别为竞争性劳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它们相交于E点,与E点相应的W和L即为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若最低工资W M高于均衡工资W,即W M>W,则与最低工资W M相应的劳动供给量为L S,劳动需求量为L D.显然,劳动供给量L S>劳动需求量L D,该竞争性劳动市场将因此出现L S L D=OL S-OL D量的失业劳动者.(5)如果一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则说明没有获得超额利润.答:正确.正常利润指经济成本厂商投入经营活动的各项资源的机会成本瓣总和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它是经济成本的一部分,只有厂商收益超过经济成本时才有超额利润,因此,厂商如果只能获得正常利润的话,就说明没有获得超额利润.9.为什么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平等和效率要怎样兼顾10.答: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实质是要素价格的决定,而要素所有者能否按要素价格取得收入,将关系到市场经济效率.要有效率,就要按要素价格给要素所有者以回报.由于人们劳动工作能力强弱不同以及人们占有要素情况不一样有人占有资本和土地多些,有人少些,甚至完全没有,因此,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报酬即收入势必有差别,形成收入分配不平等.不承认这种差别,搞收入分配均等化,势必伤害人们投资和工作积极性,损害经济效率.效率和平等难以两全,只能兼顾,在提高效率原则下尽可能考虑平等的要求,寻找一些以尽可能小的不平等牺牲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以尽可能小的效率牺牲换取尽可能大的平等的实现途径,以降低平等和效率的替换成本.例如,在税收方面,税率要尽可能合理;在社会保障方面,既不能搞“大锅饭”式补贴,又要加强对困难人员帮助,既要扩大社会保障面,又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抓住平等和效率这对矛盾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矛盾主要方面,抓住问题主要倾向来协调二者关系:有时要更多强调些效率,有时要更多强调些平等.。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一)引致需求1、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对比(1)相同点: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功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2)不同点:①产品市场的需求者是消费者或居民,供给者是生产者或厂商;②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2、引致需求的含义及反映关系(1)引致需求的含义: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需求一种生产要素时,其原因在于该生产要素可以使他们生产出消费者现在或将来愿意购买的商品。
引致需求也称为派生需求;(2)引致需求的反映关系(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因此,不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所处的市场状态也会影响生产要素的需求,并最终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
3、联合需求的含义、结果及实质(1)联合需求的含义:是指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联合需求也称为“复合需求”;(2)联合需求的结果:对每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将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也受到其他生产要素需求数量的影响;反之,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价格也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3)联合需求的实质:①生产要素的需求是联合需求,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②各生产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二)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1、相关概念(1)边际物质产品(MPP)含义:边际物质产品也称为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增量。
公式:用MPP代表边际物质产品,用△L代表要素投入的增加量,用△Q代表总产量的增加量,则有:MPP=△Q/△L(2)边际收益产品(MRP)含义:边际收益产品表示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