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4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究和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主要的地域文化类型及其特点。
3. 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 如何在生活中弘扬地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域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地域文化,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情景模拟展示: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视频等。
2. 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情景模拟的案例。
3. 准备好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具有地域特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3. 分析我国主要的地域文化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 讲解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地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6. 选取几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
7. 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弘扬地域文化,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目的:1、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域性因素对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影响。
难点:地域性因素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
补充知识北方因为日照时间短,所以住宅需要较多的阳光;南方雨水多,所以注重防雨;福建的圆形土楼主要是客家人修建的,有防御外人侵扰的功能;云南傣族竹楼,既是因为那里竹子多,也是因为需要防潮分析形成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北方纬度较高,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四合院的开阔布局能尽可能的加大光照面积,保证室内的光线充足,而南方较少考虑这个问题。
人文因素:封建家长制的思想严重泛滥,北京是中国的古都,是天子脚下,这种思想更加严重,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北京四合院的布局,长幼有序,各居其室。
地理因素:我国北方多平原,所以建造的房子占地相对较大,这就是北京四合院显得大气的原因;而南方多丘陵地带,少平地,多水,因此房子大多较精致,面水背山。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木结构: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
这种木结构体系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这么几个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b、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c、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d、材料供应比较方便:基督教向往天国,所以尽量把教堂建得很高;泰姬陵四周的四个立柱,是沿用伊斯兰清真寺的形制;祈年殿是祭天的,从平面布局上可以看到四周的方形和中间的圆形的组合,这是表示“天圆地方”。
这些建筑都是一定的宗教观念和本土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每岁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经嘉靖年间改建得以完善,形成一组形制严谨、井然有序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天坛内外有两重围墙,坛内主要建筑有两组,即祭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开始,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飞檐,有不同的含义: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魅力;2.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魅力;难点: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地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不同地域特色的兴趣;2. 讲授新课:分别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旅游景点等,引导学生认识地域的永恒魅力;3. 案例分析:分析各地的文化传承与保护,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性;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5. 总结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总结课程要点。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课后搜集其他地区的特色和文化,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域特色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
八、评价方式:采用学生分享、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九、教学资源:1. 各地美景图片;2. 各地特色美食、旅游景点介绍;3.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资料。
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分享内容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对地域特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某个地区的特色和文化。
活动可以包括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也可以安排与当地居民互动的交流活动,如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参与当地的传统节庆等。
地域的永恒魅力说课稿地域的魅力可真是无穷无尽啊!想想,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简直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比如说,咱们熟悉的故乡,那儿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都是滋养我们心灵的源泉。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阳光洒在脸上,微风拂过,仿佛每一个瞬间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是我心灵的归宿。
听,那边的农民伯伯在田里劳作,田野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真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说到地域,别忘了那些美食!你看看,南方的米饭和北方的面食,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美味。
想象一下,刚出锅的热腾腾的包子,咬一口,汁水四溅,味道鲜美得让人直流口水。
还有小吃摊前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那一口下去,真是让人忘掉烦恼。
地域的美食啊,绝对是每个地方的灵魂!不信,你去各地走一圈,肯定能找到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恨不得天天都想吃。
再说说风景,简直美得让人目不暇接。
北国的白雪皑皑,南方的青山绿水,每个地方都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春天的花海,夏天的绿树,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银装素裹,四季更替,真是美不胜收。
漫步在这些美景中,心情都会跟着飞起来,仿佛所有的烦恼都抛在了脑后。
想想,傍晚的日落,那抹橙红色的天空,配上远处的山影,真是让人心醉神迷,恨不得在那儿驻足一整天。
地域的文化也是一大亮点。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节庆,真是热闹非凡。
想想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包饺子,那种热闹的氛围,真是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还有各地的传统节日,比如说端午节的粽子和中秋节的月饼,都是我们心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回忆。
听到那些熟悉的民谣和故事,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地域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更在于它们承载的情感。
每个地方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人生旅程中的珍贵记忆。
那些小时候的玩伴,那些一起嬉闹的日子,都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即使身处异乡,心中对故土的眷恋依旧如初,仿佛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与家乡紧紧相连。
地域的魅力真的是无处不在,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理解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所在。
教学难点:1. 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区别与联系。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2. 教材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地域文化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文化,并探讨其永恒魅力所在。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并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地域文化。
二、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地域特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
2. 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地域特色的认识。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域特色的图片、视频等。
2. 教材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域特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特色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地域特色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特色,并探讨其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
三、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理解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
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具准备、教学过程六方面加以阐述。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性建筑鉴赏》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教学年级:高中二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及宗教对建筑艺术造型的重要影响,并进行公众展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对比和类比法进行赏析并能参与小组协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从地域性这一视角关注建筑艺术,珍视本土建筑文化。
教材分析: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共分三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主要包括美术与自我、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联系;本课选自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材中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
(2)地域性的材料对陶器制作的影响。
(3)不同地域的文化、地貌、风土人情对绘画流派的影响。
(4)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建筑的影响。
本课在上一课《变幻的自然万象》基础上,围绕地域性因素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这一主题而展开,课标中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分析建筑与地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第2节课分析陶器、绘画与地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课选择的是第1课时建筑与地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并具体为“地域性建筑鉴赏”。
本课安排了两个活动,分别理解自然环境对建筑造型的影响和宗教对建筑造型的影响,第二个活动相对普通高中学生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原有认知基础: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掌握了基础的美术常识和基本的美术技法,有美术鉴赏的基础,前一课学习了《变幻的自然万象》,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
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的永恒魅力●左上:北京四合院●右上:徽州民居●左下:巴黎圣母院地域的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永恒魅力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地域的永恒魅力布局严整,院落敞亮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飞檐高挑,低栏曲回亦动亦静、亦俗亦雅,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自然因素:北方纬度高,日照时间短,所以四合院布局开阔,加大光照面积,保证室内光线充足人文因素:封建家长制思想的严重泛滥地理因素:我国地理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地●地域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地域的永恒魅力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蛋壳黑陶杯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地域因素对陶器材质的影响地域的永恒魅力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画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以水墨披麻皴表现富春山的质感。
披麻皴:山水画技法名。
笔划直长从上而下,如散麻下披,后人因其形似故名。
用中锋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不可排列须有参差松紧,点法如“一”字或“混点”。
宜表现江南土石丘陵等。
创自五代,董源、巨然、赵孟頫、黄公望等不少画家均以披麻为主。
明·陈继儒《论皴法》作“麻皮皴”,工艺绘画亦多用。
地域的永恒魅力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所描绘的是北方景色,山石裸露少土,多棱角凹凸,故皴法多以钉头皴为主。
钉头皴:此法也称作泥里拔钉皴,其形如铁钉之状,是上阔下狭的点皴,阔狭的幅度不大,但这细小的变化,于千点万点之下,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它能有效地表达山石坚硬、厚重的质地感和体积感●地域因素对绘画风格的影响(地理因素)地域的永恒魅力钟馗夜游图明戴进庐山高图明沈周●地域因素对绘画风格的影响(人文、政治因素)浙派吴门画派地域的永恒魅力黄海松石图清弘仁新安派●地域因素对绘画风格的影响(地理名胜产生地方画派)地域的永恒魅力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意大利提香暴风雨意大利乔尔乔内作业:参考“浙派与吴门画派比较表”的样式,对比《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和《暴风雨》两幅画,整理、归纳它们的异同。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
美术与自然、环境
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域性因素对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影响。
难点:地域性因素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出示图片:不同地方的民居,让学生做直观的比较。
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前面这些建筑的不同风格?学生看书回答(不同的地域)
(除教材的分析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示:北方因为日照时间短,所以住宅需要较多的阳光;南方雨水多,所以注重防雨;福建的圆形土楼主要是客家人修建的,有防御外人侵扰的功能;云南傣族竹楼,既是因为那里竹子多,也是因为需要防潮。
)
视频:傣族竹楼(中国少数民族民居)12:40——15:06
二、课题展开:
1、对比欣赏
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
布局严整,院落敞亮飞檐高挑,低栏曲回
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亦动亦静、亦俗亦雅,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
分析形成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北方纬度较高,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四合院的开阔布局能尽可能的加大光照面积,保证室内的光线充足,而南方较少考虑这个问题。
人文因素:封建家长制的思想严重泛滥,北京是中国的古都,是天子脚下,这种思想更加严重,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北京四合院的布局,长幼有序,各居其室。
地理因素:我国北方多平原,所以建造的房子占地相对较大,这就是北京四合院显得大气的原因;而南方多丘陵地带,少平地,多水,因此房子大多较精致,面水背山。
以上,从自然、人文和地理方面的因素比较了北京四合院和徽州民居的不同,证明了地域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己去讨论,总结,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
)
2、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教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
视频(dass-lymdg):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4:28——9:16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木结构: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
这种木结构体系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这么几个优点:
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b、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c、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d、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教师可以补充:基督教向往天国,所以尽量把教堂建得很高;泰姬陵四周的四个立柱,是沿用伊斯兰清真寺的形制;祈年殿是祭天的,从平面布局上可以看到四周的方形和中间的圆形的组合,这是表示“天圆地方”。
这些建筑都是一定的宗教观念和本土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
天坛
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每岁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经嘉靖年间改建得以完善,形成一组形制严谨、井然有序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天坛内外有两重围墙,坛内主要建筑有两组,即祭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开始,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飞檐,有不同的含义: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到乾隆十六年(1751)改为三层均用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现在看到的祈年殿是由青色的琉璃圆顶、朱红油漆柱子、色彩绚丽的额枋构成,外观视觉效果富丽堂皇。
师:前面,我们分析了地域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面。
我们就来看一下地域因素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展示图片:先看下面的图片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秦安大地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5500年),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器形为两头尖的圆柱体,下腹内收。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
多为手工制作,常见的器形有碗、盆、钵、罐、瓶等饮食器、盛贮器和汲水器等。
主要特征是在陶坯上用赫、红黑等色进行绘饰的,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
彩陶彩绘及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纹饰大体有图案纹饰与动植物纹饰以及少数的人面纹,这些纹饰绚丽多彩,构图优美,一些几何线条组成的图案,规整而富有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性。
某些人与动物的奇妙构图,则具有一种原始巫术的神秘色彩。
蛋壳黑陶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6.5厘米,山东省日照县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
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
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
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
黑陶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
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
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龙山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但是,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龙山薄胎黑陶仅见于山东境内。
据推测,它之所以没有走出山东,与原料的区域限制有关,它的材质与一般的陶土不同,可能只有山东才有。
师:上面是地域因素对于陶器材料的限制,那么,地域因素对绘画造风格成影响吗?它怎样影响绘画风格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画:
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
这两幅画都描绘了山,那么,两幅画中的山石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首先,大致讲解两位画家的基本情况。
李成为五代末、北宋初的山水画大家。
出生於山東其本族系唐宗室后裔,又因才华横溢,却大志未遇,遂“放意于诗酒之间”,终至醉死于客舍。
李成的画名始于五代,入宋更盛,史称“古今第一”。
一生创作甚丰,仅画史著录的就有一百五十九件,然迄今留存于世的则寥寥。
此种画风,后人学者众多,奉之为北派高手。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
自幼聪敏勤学。
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
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
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
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
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晚年酷爱富春山水,黄公望所作山水画,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
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
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
长636.9厘米,高33厘米。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据记载黄公望画作逾百幅。
从两位画家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分别是一南一北两个地方,南北方的不同地域因素也就造成了两位画家表现风格的不同,《茂林远岫图》所绘主要为北方景色。
山岩裸露少土,多棱角凹凸,故皴法多以钉头皴为主。
少处山峦斜坡泥土履盖,用拖泥带水皴,须水墨结合,浑厚自然。
《富春山居图》画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
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
画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间有村落、亭台、渔舟、小桥, 并写平沙及溪山深处的飞泉。
展披画卷, 景随人迁, 人随景移。
笔墨苍简清润。
历代凡见此画者, 无不叹为观止。
此卷现为两段。
前一小段, 今在浙江省博物馆, 后一段现存台湾。
以上是不同地域的地理因素对绘画的影响,还有不同地域的文化、政治等因素对绘画风格的影响,大家可以看教材上的97页“浙派”与“吴门画派”的比较。
还有不同地域的地理名胜对画派的影响,如教材98页的“新安派”。
第二部分的世界美术一节给学生自学。
3、回顾,总结
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由教材结合课外的信息,让学生通过欣赏理解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背景会给美术美术创作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平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