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闯关2017春七年级生物下册4.1流动的组织__血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67 KB
- 文档页数:5
流动的组织——血液课时教学设计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1.成分
2.主要作用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三、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视频: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方法步骤
①将显微镜对好光,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②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体积最大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教材第52页“讨论”
①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
②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红色,数量多,不用染色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白细胞的体积比红细胞大,数量少,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清楚。
2.红细胞
(1)形态结构: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在本节课上在导入过程中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适合探究的学习情境,血液检验报告单,引导学生思考血液成分与健康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材料,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推理。
从而通过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习惯和形成科学的态度。
2、围绕生物重要概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直接说出血液有哪些成分和功能。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血液的分层实验,推测血液的成分。
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人血涂片,观察区分血液中的血细胞,从而得出血液的主要成分。
由血液中各成分的功能来总结血液的功能。
3、重视实验教学
能正确使用显微镜,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课标要求的学生具备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人血涂片的观察不仅可以探究血液的成分,血细胞的区别。
还可以回忆熟练显微镜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通过演示操作,以问题串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操作要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效率。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力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为输血和义务献血树立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功能血液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运输氧气血小板:止血、加速凝血白细胞:吞噬病菌血细胞运输、防御、保护七、课下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八、教学反思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见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因此,本节课教学主要围绕着血常规化验单展开,结合实验观察,使学生对血液这一既熟悉又神秘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消除了以往的一些疑虑。
通过对化验单的分析,令同学感觉到学为所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重在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特别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着眼于“以人为本”课程价值取向,注重了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以学习血液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学生不仅感受到血液为人类带来的一切,而且懂得要关注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学习血样标本,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讨论分析,知道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认识血常规化验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4)识别人血的永久涂片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辨析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成员的观察讨论,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进而珍爱生命。
【活动探究】活动一: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然后小组组内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分层现象,分了几层? 各层呈什么颜色?2、通过你们的预习能说出各层血液的名称吗?3、血液各成分的特点及功能a 、血浆b 、血细胞活动二:各小组汇报交流活动三:观察与思考1、指出右图人血永久图片中不同细胞的名称。
2、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3、如何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4、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血细胞类型 形态特点有无细胞核数量 功能 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梳理巩固】【达标检测】1、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其中含量最多的是()A、蛋白质B、无机盐C、水D、葡萄糖2、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细胞核的一组是( )A.红细胞和白细胞B.血小板和白细胞C.血小板和红细胞D.血细胞和红细胞3、某人手指不慎划破出血,血液中与止血和避免发炎有关的是()A、血小板、血浆B、血小板、白细胞C、红细胞、血浆D、白细胞、血浆4、贫血是指()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二、新课教学(一)血液的组成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1.资料分析(1)提出问题:血液里有哪些成分?(2)提出假设:血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3)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知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
)(4)分析现象:①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段时间后,为何会分层?②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
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我们义务献血献得最多的是血浆。
2.血浆的主要物质根据血浆这个名称我们来猜想一下组成血浆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出示血浆成分示1意图)(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①含水分约90%;②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等,约占3%;③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约占7%。
还含有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内容: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血细胞的种类及功能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案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通过消化系统获得营养,通过呼吸系统获得氧气,那么这些营养与氧气是怎样送往全身的?(学生思考回答)全身都需要氧气和营养,营养物质及氧气、二氧化碳等废物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探索血液的组成师:出示经抗凝处理并出现分层现象的血液,提供收集的血液常规化验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问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成了几层?2.综合上述材料,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设疑: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流动的组织——血液,让同学回忆我们上学期学的人体的四种组织,引导学生回答血液是结缔组织,具有运输功能,因为血液可以流动,所以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师];设疑:血液分层后,上半层谈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它里面溶有许多物质,请同学们看下血浆的成分示意图,看看血浆中主要含有那些物质?(1)血浆:1.看血浆成分示意图,(课件展示:血浆的成分示意图)让学生知道血浆的成分。
2.血浆的作用[师]:如果我们把血管比喻成河流,那么血浆相当于水,鱼相当于血细胞,血细胞在血浆里面流动着,血浆里面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此外还含有体内产生的一些废物尿素。
引导学生总结血浆的作用: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3.各种血细胞的特征以及功能设疑:咱们班有没有同学做过血常规化验的?是不是抽完血之后,就看不到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些什么?那你们今天想不想看一下?【课件展示——人血的永久涂片】【红细胞】1.学生看红细胞的图片,总结红细胞的特征2.讲述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点,让学生总结红细胞的作用3.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
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本章教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前承《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后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节内容是该章的开篇节,能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这就为学习带来了困难,由此在教学时尽量利用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
三、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血胞。
(二)过程与方法1.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感知血液是人体物质运输的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重难点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完成与重难点的突破策略(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1.教师的准备:(1)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收集几分血常规化验单、引导学科小组长完成血液分层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保留下来待上课使用;(2)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媒体资料。
2.学生的准备:(1)预习教材;(2)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二)重难点突破策略血液对于学生来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都有过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由此我的策略如下:1.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言、提问、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实验结果,分小组展示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的(1、2)题;3.将课前准备好血液化验单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化验单的主要内容,并将学生讨论的内容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资料分析(3)题。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准备实验所需材料: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等;制作PPT 课件、相关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讲授新课】师:(大屏幕展示录像)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生:血液。
师:现实生活中需要交通运输,满足人员及货物往来的需要。
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也需要有这样的运输线来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出示血液循环图)他们就是遍布全身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2.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生:疑惑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板书: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师:(出示课件)认真观察试管1(加入抗凝剂)和试管2里的家畜血液,发现什么现象?生:观察并回答:试管1里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试管2里的血液凝固了。
师:结合实验,提出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2、试管中的血液分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生:观察和思考,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教师参与讨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不一样。
流动的组织——血液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对消化和吸收以及人体的呼吸的学习,师生对营养物质、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会进入血液中有了共同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并且为之后学习血液循化、泌尿系统中的物质交换等奠定基础,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表现欲较强,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极高的兴趣。
而且他们对血液的组成和重要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血液各成分具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病人血常规检测结果就能知道身体出现了哪些问题却不得而知。
所以本节课能够引起广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验单的解读,掌握分析、比较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比较,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小组探究,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血液功能的学习,形成血液对人体重要性的共同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及个部分的功能2、教学难点
观察人血永久装片,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一一血液
_____ 柏矽 1 -运载血细胞
—皿廉运输莒养物质、氧气和废物等
L
细甩t包围、吞噬病菌
及血小板:止血、加速凝血
红细胞・运输氧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通过导入部分,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血液永久图片的观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方法的认识。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新课标对生物教育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置探究性学习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的记忆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