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鄂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海上交流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21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第一课时: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第二课时: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学生准备: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1.(课件: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3.师: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1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2 飘扬的五星红旗........................................3 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4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第二单元我们爱和平.........................................5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6 和平来之不易..........................................7 放飞和平鸽............................................ 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8 人类唯一的家园........................................9 伤心的地球母亲........................................10 在自然灾害面前....................................... 第四单元我们一起走过.......................................11 课程伴我成长.........................................12 依依不舍情...........................................13 向往明天.............................................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1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案2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第一课时: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第二课时: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认识丝绸之路是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学生准备: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资料,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1.(课件: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3.师: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2)教案-鄂教版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渊源;
2.理解中外交往对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2.探讨中外交往对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4. 教学难点
1.掌握中外交往对中国的影响;
2.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优劣之处。
5. 教学过程
5.1 导入(10分钟)
通过投影片展示中国古代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对外交往的明确态度及其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5.2 观看视频(20分钟)
让学生观看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外交往对文化、科技、经济方面的影响。
5.3 课堂讨论(20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优劣之处,并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
5.4 总结(10分钟)
通过概述中外交往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6. 课后作业
利用多媒体资源自主学习文化交流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感想,表述中外文化交流应该如何进行,有哪些收获和启示。
7.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渊源、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优劣之处,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作为老师,也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1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2 飘扬的五星红旗........................................3 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4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第二单元我们爱和平.........................................5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6 和平来之不易..........................................7 放飞和平鸽............................................ 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8 人类唯一的家园........................................9 伤心的地球母亲........................................10 在自然灾害面前....................................... 第四单元我们一起走过.......................................11 课程伴我成长.........................................12 依依不舍情...........................................13 向往明天.............................................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1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体会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带来共同发展。
2.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及海上航线,了解中国同欧洲、亚洲、非洲各国有经济文化交流历史。
3.在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中外交流的历史。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的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从“丝绸”谈起,导入“丝绸之路”,确认自己的认知起点。
2.阅读教材第二页,了解古代“丝绸之路”。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知道考古证实,公元前“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住就已经开始了。
物品的交换、技术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3.中外交住中的闻名人物。
读课文中关于马可波罗的介绍,交流“在古代还有哪些外国人到中国学习考察”。
(利马窦、南怀仁、汤若望等)4.古代丝绸之路上交流的物资和文化。
读课文中关于中外交流的示意图,关注不同地区的物产和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并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通过读图,了解“中亚”、“西亚”、“美洲”大至的地理范围。
5.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讲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关的故事和传奇。
6.新“丝绸之路”。
读课文,指出新的丝绸之路,让学生思索:古代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有哪些异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7.阅读拓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美文欣赏。
邀请去过西部城市旅行的同学介绍西部城市的风貌,特殊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城市的风土人情。
8.小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和世界的主要通道,古代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在此交汇。
9.让学生分组在地图上尝试重走一次古代丝绸之路,并说一说第个地方的文化特征和物产。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日本和韩国的文字、服饰、插花艺术、茶艺、建筑等方面的图片,感受中、日、韩文化的密切关系,突出相互影响。
2.请学生展示在课前已经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中日韩文化的相互影响。
3.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阅读课本中关于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资料,教师补充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资料,感受并明确学习是为了发展,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