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
方法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例,9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学形态。
结论老年人的gist 发病率最高,cd34和cd117对gist诊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分析;cd117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通常与icc(卡哈尔细胞)有关,但是这种观念还没有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选取了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从中对免疫表型特点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62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28对至70岁之间。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上皮细胞型18例,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组织细胞学形态1.2 方法对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史国塞旦壅型!Q!!生§旦筮i!益筮!i翅Q堕堕!丝』壁坚堡型堂型!型丛!堂堕堡垒!s:;Q!Q:y型:≥!:型!:!!胃肠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赵冬梅【摘要】目的了解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I l盏床资料。
结果30例中C D l l7阳性率为93.3%(28/30),C D34阳性率为76.6%(23/30),D O G l的阳性率为93.3%(28/30),N es t i n的阳性率为90%(27/30)。
结论C D I17、C D34、D O G I及N est i n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CD l l7;C D34;D O G I;N es t i n胃肠间质瘤(ga st roi nt e si na l s t r om al t um or s,G IST)是好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的肿瘤。
居胃肠间质肿瘤首位,其起源尚不肯定,多数人认为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 al细胞(I C C),由未分化或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作为一种独立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已逐渐得到病理及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随着人们对G I ST的认识逐渐深入及D O G l、N est i n新抗体的应用,诊断逐渐标准化,发现其发病率在0.00l%一0.002%之间。
1。
本文对30例G I ST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对G I ST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2009年度30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G I ST标本。
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9—75岁,平均60岁。
临床表现腹部包块、腹痛、上消化道出血,少数为体检发现。
参照M i et t i nen等。
2+提出的G I S T诊断标准,其中食管2例,胃14例,小肠10例,大肠3例,肠系膜l例。
1.2方法:标本均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间质廇(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标本行he切片观察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本组gist 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伴有上皮样细胞,细胞呈漩涡状、栅栏状、巢状排列。
免疫组化结果:30例中cd117阳性29例(96.6%),cd34阳性25例(83.3%),vim阳性20例(66.6%)。
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应根据临床大体病理学及病理形态学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做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胃间质廇(gist)为一种源于胃间叶组织的肿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地表达c-kit(cd117)和cd34,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具有特殊性。
由于gist的形态多变,在生物学行为上判断尚有困难。
总结30例gist患者的病历,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胃肠间质廇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男女比例1.5:1,年龄32~75岁,平均55.2岁。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腹痛18例,贫血6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包块10例。
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方法:30例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间质瘤组织,he染色,病理确诊后再切白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标记(标记物cd117、cd34、vim、s-100及sma)检查,方法及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已知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分析瘤体的大小、部位、包膜及周围淋巴结情况。
结果一般情况:本组30例gist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胃19例(63.3%),十二指肠2例(6.6%),小肠7例(23.3%),结肠2例(6.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受到了临床和病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一、胃肠道间质瘤的概述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和小肠最为常见,结直肠、食管等部位相对较少。
其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生长方式。
较小的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肿瘤导致胃肠道梗阻或穿孔,出现急腹症的表现。
二、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大体形态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差异较大,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数十厘米。
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相对清楚,但无真正的包膜。
切面质地多较细腻,可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性,颜色可因肿瘤内的出血、坏死、囊性变等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灰白色、灰红色或暗红色。
2、组织学形态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也可同时存在两种细胞形态。
根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核分裂象等,可将其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级别。
低危型肿瘤细胞多排列整齐,核分裂象少见;高危型肿瘤细胞则排列紊乱,核分裂象较多,异型性明显。
3、肿瘤的生长方式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腔内生长、腔外生长和混合生长三种。
腔内生长型肿瘤向胃肠道腔内突出,常引起胃肠道梗阻症状;腔外生长型肿瘤主要向胃肠道壁外生长,腹部肿块较为明显;混合生长型则兼具上述两种生长方式的特点。
三、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分析免疫组化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包括 CD117、DOG1、CD34、SMA 和 S-100 等。
1、 CD117CD117 是胃肠道间质瘤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其阳性表达率可达95%以上。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 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对3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actin、s-100的表达情况。
结果:本组gist 发生于胃部24例(63.2%),小肠11例(28.9%),结直肠3例(7.9%)。
良性16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8 例,cd117阳性表达率94.7%(36/38)、cd34 阳性率50.0%(19/38)、
actin7.9%(3/38)、s-100 2.6%(1/38) ,且均通过手术治疗。
结论:cd117 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 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法;cd117
【中图分类号】r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011-0062-01
近年来,随着组化、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的发展,对胃肠道传统诊断的平滑肌瘤和神经鞘膜瘤提出了挑战,认为其中大多数既非平滑肌源性,也非神经鞘膜源性,而是一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间质肿瘤,称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 1]。
我院自2004年2月~2009
年12月共诊治3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8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9~68岁。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16例,消化道出血10例(其中4例呕血),恶心、呕吐8例,不同程度贫血8例。
其
中胃镜检查发现18例,ct检查发现10例占位。
术后发现38例中胃gist 24例(63.1%),其中良性8例(33%),恶性12例(50%),有恶性潜能的(交界性)4例(17%),小肠gist 11例,恶性5例(45%),良性6例(55%),结肠3例gist均为恶性(100%),术后良性病例随访至今未复发,恶性肿瘤5例复发,3年复发率为25.0%。
1.2 方法: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免疫组化标记cd117,s-100,cd34,actin,一抗和二抗均购自上海长
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方法采用sp二步法,dab显色。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特征:gist的组织学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由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从明显的梭形细胞到明显的上皮样细胞,以不同数量和不同细胞形态出现在同一肿瘤中。
gist瘤细胞排列多种多样,梭形瘤细胞可呈束条状交错,旋涡状或栅栏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则多以弥漫状、巢索状、假菊形团样排列。
不同的gist中细胞密度差异很大,有些以黏液样基质为主要特征,细胞稀少,有些细胞一簇簇呈器官状或腺泡样排列,似神经内分泌肿瘤,有些以上皮样瘤细胞为主时,似上皮样平滑肌瘤,有些核呈栅栏状排列,有核区与无核区相间,似神经鞘瘤。
gist不同于平滑肌源性肿瘤和神经鞘瘤,但仅凭he形态,尤其以梭形细胞为主时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鞘瘤难以鉴别。
2.2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38例中cd117(+)36例
(95.0%),cd34(+)19例(50.0%),s-100(+)1例(2.8%),actin(+)3例
(2.8%),以cd117表达最高,阳性物质均为棕黄色颗粒,分布于细胞膜和(或)细胞质。
2.3 镜检: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良性者细胞排列疏松,轻度异型,无出血坏死及囊性变,未见核分裂;部分病例肿瘤间质有胶原增生、粘液变性,出血及囊性变,细胞异型明显,有多个核分裂,往往提示为恶性,另外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很常见。
38例标本检查均未见
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gist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50~6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2]。
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是c-kit(cd117)原癌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致使突变的细胞增殖失控所形成的[ 3]。
这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可向平滑肌、神经或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亦可缺乏分化特征。
随着免疫组化的开展,多数学者认为cd117是gist的特征性标记物,在gist的表达率为81%~100%,大部分gist还表达cd34(占56%~82% )。
cd117和cd34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4]。
gist病理诊断主要根据手术切除标本的大体、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做出。
一般组织学符合gist病理形态,免疫组化cd117阳性即可做出gist诊断。
但由于除了gist, cd117还可以在其他许多肿瘤中表达,如精原细胞瘤、急性髓性白血病、黑色素瘤、孤立性纤维瘤等,因此诊断时要加以排除。
理论上95%的gist都表达cd117,但在国内不少医院由于取材过少,固定或抗体的选择、免疫
染色不当等原因可能会造成cd117的假阴性,应该到其他医院病理科再重复cd117的免疫染色,或应用其他抗体(dog1间或nestin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a),或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c-kit 和pdgfra基因的突变进一步证实。
对于病理形态符合典型gist,
但cd117确实阴性,且无基因突变的gist,在严格排除了其他肿瘤(如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和纤维瘤病等)之后也可诊断为
gist[ 5]。
参考文献
[1] 吴宁,孟红,杨红,等.胃肠道间质肿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1):68~69
[2]李全生,张肇达,刘续宝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j]华西
医学, 2004, 19(2): 212~213
[3] 陈卫昌胃肠道间质肿瘤诊治进展[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分
册,2004, 24(5): 293~295
[4] 廖松林,高冬霞胃肠道间质瘤的进展[ j]实用医院临床杂
志,2004, 1(3): 13~14
[5]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
[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9, 38(10): 697~702
作者单位:157000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