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急诊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59.40 KB
- 文档页数:2
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气胸1. 原因:锁骨下进针时,针干与皮肤角度太大使针尖离开锁骨下缘,很易穿破胸膜和肺。
颈内静脉穿刺时,为避开颈总动脉而针尖指向过于偏外,往往会穿破胸膜顶和肺尖。
2. 预防和处理:如果仅为一针眼产生少量气胸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针尖在深部改变方向使破口扩大再加上正压机械通气,气胸会急剧加重甚至形成张力性气胸,这时应提醒外科医生及时手术,打开胸膜,并处理肺部破口。
(二)血胸1. 原因:(1)锁骨下静脉穿刺时,进针过深,易误伤锁骨下动脉。
(2)颈内静脉穿刺尤其易损伤动脉2. 预防和处理:(1)应立即拔针并从锁骨上压迫止血,若同时穿破胸膜势必会引起血胸。
此时应改换穿刺点或经锁骨上路穿刺锁骨下静脉。
(2)及时退针局部压迫3-5分钟即可止血,不致造成严重后果。
(三)液胸1. 原因:无论是颈内静脉还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在送管时穿透静脉而送入胸腔内,并将液体输入胸腔内。
2. 症状:(1)从此路给药(麻醉药,肌松药等)均无效;(2)测量中心静脉压时出现负压(体外循环前不应出现负压);(3)此路输液通畅但抽不出回血。
3. 预防和处理:若出现上述现象应确诊导管在胸腔内,不应再使用此通路,应另行穿刺置管。
原导管不宜当时拔出,应开胸后在外科医生监视下拔除原导管,必要时从胸腔内缝合止血。
(四)空气栓塞1. 原因:(1)穿刺前未使病人头低位,如病人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当穿通静脉后一旦撤掉注射器与大气相通,由于心脏的舒张而将空气吸入心脏。
(2)输液时,巡视不及时,输液走空。
输液管内有空气,或导管衔接处脱落。
2. 症状: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严重者心跳呼吸骤停。
3. 预防和处理:(1)穿刺时应注意避免空气进入。
(2)加强巡视,妥善固定,避免输液走空,或导管脱落,一旦发生及时配合医生处理。
(五)心肌穿孔1. 原因:由于导管太硬,而且送管太深直至右房,心脏的收缩而穿破心房壁。
静脉穿刺急救措施包括什么
背景介绍
静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是在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例
如出血、局部感染、误触神经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保证患者安全。
本文将介绍静脉穿刺中可能出现的急救情况及应对措施。
出血
在静脉穿刺时,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这时应该立即停止穿刺,用干
净的纱布包扎住出血部位,并提高受伤部位,以减缓出血。
如果出血较多,可使用紧急止血带,但使用时需要注意时间不能过长,应尽快送往医院就诊。
局部感染
静脉穿刺后,若局部皮肤处理不当或消毒不足,可能会导致局部感染。
一旦出
现红肿、疼痛、局部温度升高等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局部处理,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在下一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消毒规程,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误触神经
静脉穿刺时,可能会误触到神经,导致患者的手臂或手指出现麻木、刺痛等症状。
这时应该立即停止穿刺,并缓慢拔出针头。
在拔针后,应按摩患者的手臂或手指,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恢复神经功能。
总结
静脉穿刺是常见的医疗操作,但是在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例如出血、局部感染、误触神经等。
正确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医生具备相应的操作技巧和急救能力,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在操作前,医生还应仔细检查设备和环境,以减少操作的风险。
深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主讲:何祝华一.颈内V:1.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部压迫。
2.误穿动脉:常见误穿颈动脉、锁骨下A,处理:拔出穿刺针,指压20min,否则易并发血肿。
3.气胸、血气胸:较锁骨下少见。
原因:a患者不配合;b胸廓畸形,胸膜粘连;c穿刺点低。
临床表现:a.局限性气胸:无症状,可自行闭合。
B.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低,胸部cR片确诊。
预防及处理:防止穿刺点过低,避免扩皮器进入太深,发生后按一般气胸处理。
4.空气栓塞:少见,但可致命。
临床:突发呼吸困难、缺氧。
诊断:心尖部可闻及水轮样杂音。
超声检查有助诊断。
注意相同临床表现的疾病鉴别如心梗、肺梗、心律失常、心脏填塞等。
处理:a左侧头低位,b经皮行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抽气,c呼吸循环支持,高浓度吸氧。
5.感染:远较股静脉低,长期留置可增加感染机会。
临床: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尤其是透析过程中。
局部压痛、炎症反应。
白细胞数目增高,血培养阳性。
处理:严格无菌操作,确诊后立即拔管,导管培养,抗生素治疗。
6.心律失常:原因:导丝插入过深或导管过长。
临床:多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且为一过性;存在严重心脏疾病患者,有时可引起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预防:有严重心脏疾病患者,应避免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7.窒息:原因:穿刺过程中损伤颈内静脉后压迫不准确,或误穿动脉后继续操作造成大出血,压迫气管(是穿刺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皮下血肿进行性或急骤增大,短时间内压迫气管,造成窒息至死。
处理:对持续性增大的血肿切开皮肤减压并压迫或缝合出血点;如患者已出现严重的窒息症状,应及时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
尽量避免置管当天透析,如确实需要透析,采用无肝素。
8.导丝断裂或导丝留在血管内:原因:操作不当,或患者不配合。
处理:血管外科或介入处理。
二.股静脉置管并发症及处理: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部压迫。
如果是后腹膜大血肿,需外科处理。
临床经验136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及预防宁淑娟 张怀忠 严 伟宁夏中卫市人民医院ICU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 755000【摘 要】目的:通过对临床工作中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原因分析,探讨该操作的改进措施,以减少、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5年7月,4年间共114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并发症发生率(11例)9.6%,局部渗血(3例)2.6%,气胸(1例)0.9%,误穿动脉(3例)2.6%,心律失常(2例)1.8%,误入颈内静脉(2例)1.8%。
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因其用途广,护理便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及操作方法的不断改进,可预防、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并发症;预防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是指:经锁骨下静脉将导管插入到上腔静脉,用于①需要开放静脉通路,但又不能经外周静脉置管者;②需多腔同时输注几种不相容药物者;③需输注有刺激性、腐蚀性或高渗性药液者(如肠外营养液);④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危重患者;⑤需快速容量复苏提供充分保障的患者等。
因其操作方便、护理便利、不易感染、容易固定、易被患者家属接受等优点,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总结我院2011年7月-2015年7月,4年间114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分析总结,探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我院114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81例,女33例,留置时间3-51天,平均27天。
1.2 材料准备鸵人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包1个,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等。
1.3 方法采用锁骨下法穿刺[1]。
患者取仰卧位,肩胛区垫枕,头偏向左侧,以右锁骨中点为中心15cm,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以选好穿刺点锁骨中、外1/3下1cm处[3]与皮肤呈30度角指向胸锁关节负压进针约3-4cm,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若未抽得回血,将针体退回到皮下,调整针尖方向,始终保持针体与锁骨下平行,抽得回血,判断其为静脉血后置入导丝约20cm,拔出穿刺针,扩皮器扩张皮肤隧道,顺利插入导管12-15cm,拔出导丝,接5ml空针(内有肝素盐水)回抽有静脉血,用肝素盐水冲管后,接液体输入通畅,表明穿刺成功,妥善固定,术后胸部CT确定导管位置。
深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处理一、血肿预防及处理1.充分熟悉所穿刺深静脉的解剖特点及其与之相伴行的动脉间的解剖关系,根据解剖特点进行操作;对于新操作者应加强训练,穿刺方法一定要准确。
防止盲忖乱穿刺出现血肿。
2.穿刺针进入血管后,需确认所进入的血管为静脉,方可插入扩张器。
否则,如误入动脉,又使用扩张器,则更易引起出血。
3.严格掌握穿刺的适应证,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禁作此项操作。
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拔管时局部加压按压,时间3〜5分钟。
4.如一侧穿刺不成功,可改为对侧穿刺,禁在原穿刺点反复穿刺,以避免出现血肿;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拔针,局部加压止血。
5.操作前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转向对侧,肩背部垫枕抬高,以便于定位及操作。
6.穿刺成功后如导引钢丝放置不顺利,可慢慢旋转穿刺针,使针的斜面朝向心脏方向,针稍稍退出再置入导丝或稍前进再置入,切勿硬性插入,防止血管损伤、形成血肿。
7.己形成血肿者,根据血肿范围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
小的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的血肿早期可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二、导管感染预防及处理1.选择一次性的中心静脉导管:穿刺之前对穿刺包的密封度、有效期进行仔细检查。
2.严格对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更换穿刺部位的敷料,定时更换输液接头及输液管。
3.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留置时间越短越好,若病情需要,最长留置7〜10天拔管。
或更换部位重新穿刺置管。
4.对于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可给予丙种球蛋白、氨基酸等营养药液,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5.置管的患者出现高热,如果找不到解释高热的其他原因,应及时拔除中心静脉导管,管尖端剪下常规送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6.根据血培养明确感染的细菌及敏感的药物后常规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三、气胸、血气胸预防及处理1.严格掌握穿刺适应证,穿刺定位要准确,熟练操作技术,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暂停穿刺,操作前使用镇静剂。
待患者安静后方可实行。
2.穿刺完应密切观察病人呼吸及胸部情况,必要时拍胸片以确定有无气胸。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是急诊病人,尤其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一条重要生命线。
常选用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其常见并发症如下:1、气胸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
穿刺后如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就要考虑到有此并发症的可能。
应及早拍胸片加以证实,以便及时作胸腔抽气减压或闭式引流等处理。
2、血胸穿刺过程若将静脉甚至锁骨下动脉撕裂或穿透,同时又将胸膜刺破,血液可经破口流入胸腔,形成血胸。
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和发绀,胸片有助于诊断。
临床一旦出现肺受压症状,应立即拔出导管,并作胸腔穿刺引流。
3、血肿由于动、静脉紧邻,操作中可能会误伤动脉。
当刺破动脉时,回血鲜红且压力较大,应立即拔出穿刺针,经压迫局部后可不引起明显血肿。
4、神经损伤损伤臂丛神经时,病人出现放射到同侧手、臂的触电样感或麻刺感,应立即退出穿刺针或导管。
5、胸导管损伤做左侧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时有可能损伤胸导管,表现为穿刺点渗出清亮的淋巴液,此时应拔出导管。
如发生乳糜胸,应及时放置胸腔引流管。
6、空气栓塞中心静脉在吸气时可能形成负压,穿刺过程中、更换输液器及导管和接头脱开时,尤其是头高半卧位的病人,容易发生空气栓塞。
同时,输液时注意输液瓶绝对不能输空,更换接头时应先弯折或夹住导管,以防空气进入,发生气栓。
7、血栓形成和栓塞主要发生于长期置管和全静脉营养的病人,应注意保证液体持续滴注及定期生理盐水冲洗。
8、感染导管留置期间局部护理十分重要,一般每2~3日更换1次敷料,有渗血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如病人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白细胞数升高、导管穿出皮肤处压痛和红肿等,应立即拔除导管,做导管头端及病人血液的细菌培养,并同时应用抗生素。
9、大血管和心脏穿孔为少见的并发症。
(1)主要表现:血胸、纵膈血肿和心包填塞。
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穿孔原因往往与导管太硬及插入过深有关,尤其当原有心脏病变、腔壁变薄而脆弱的情况下。
PICC置管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下:1)导管堵塞预防:①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②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③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④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
(使用中冲管2-3次/日间歇期1次/周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处理方法①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②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
如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2)静脉炎,穿刺点感染预防:①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②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24小时换药1次,后定期换药(3—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
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穿刺肢体制动,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以免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④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lO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