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融入自然的生态住宅
- 格式:ppt
- 大小:432.00 KB
- 文档页数:15
(1) [小学环保计划]小学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太平中心校小学环境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要求全面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实施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方针,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环保道德行为习惯,确保学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二、意见与设想(一)加强组织建设。
1、班子组织健全。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究部署环境教育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内容落实、考核检查得力。
2、宣传有力度。
在师生中广泛宣传环境教育目的和意义,做到人人知晓。
国旗下的讲话有环保宣传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画廊、板报上刊登环保知识,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定时播放环保文章、影视。
3、环保知识渗透到位。
在教学内容中要求教师做到抓住重点、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学校在举办公开课、优秀教案评比中有意识将环境教育摆放到一定的位置,并在期末测试的试卷中也能体现出环保方面的知识题。
4、狠抓业务学习和培训。
一是向优秀单位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是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教研、体育备课等研讨活动,促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使骨干起到主心骨的作用。
三、发挥学校特色作用,强化训练,导之以行。
(一)把环境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实施相结合。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全体教师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
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在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可以采取渗透模式。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1.《蟋蟀的住宅》说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蟋蟀的住宅》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界的生物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蟋蟀的生活习性和住宅特点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生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2.难点:蟋蟀住宅的特点的描绘和理解,以及对蟋蟀生活习性的深入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蟋蟀住宅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蟋蟀住宅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教学用具:蟋蟀模型、实物图片等。
3.课前:了解学生对蟋蟀的了解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蟋蟀住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蟋蟀住宅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蟋蟀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住宅?”“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等。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学习要点《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
作者从中国与外国围墙的对比人手,介绍了许多国家形式不同而又各具情趣的绿色围墙,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绿化方面取得的进步,科学地说明了建设绿色围墙对美化净化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基础知识1. 给红色的字注音。
镂空(lòu)荡漾(yàng)摇曳(yè)裸土(luǒ)新颖(yǐng) 栅栏(zhà) 葱茏(cōnglóng)茵(yīn) 繁衍(yǎn) 颁布(bān)擅自(shàn)果实累累(léiléi)卓著(zhuózhù)2. 词语解释。
:【综观】:综合观察。
【浏览】:大略地看。
【壮观】:雄伟的景象。
【雅致】:美观而不落俗套。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件的花纹或文字。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生机盎然】:生命力强盛的样子。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洋溢的样子。
【树胶】:某些植物分泌的胶质。
【审美】: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摇曳】:摇荡。
【新颖】:新而别致。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掩蔽】:遮蔽。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屏蔽】: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茵】:垫子或褥子。
【袖珍】: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这里指面积小。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爆满】:形容戏院、影院、竞赛场所等人多到没有空位的程度。
【颁布】:公布。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擅自】: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卓著】:突出地好。
3. 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上词语,恰当的是()。
外国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或是___________的栏杆,___________的铁丝网,或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建筑物在“围墙”内若隐若现,既不___________城市的环境整美,也不___________市民的视野空间。
第10课生机盎然的农村教学目标:1、了解感受社会主义的和谐新农村。
2、知道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建设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过去的农村是怎样的?如今的农村呢?从古今对比中,了解农村的变化。
二、开动脑筋:如今的乡村是怎样的情景?三、讨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阅读小资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五、交流农民靠勤劳致富的实例。
六、走出校园:和父母去乡村旅游,感受一下生机盎然的新农村。
第11课小区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区的变化。
2、了解完美居住小区的标准。
二、教学过程1、走进现代化的和谐小区。
2、讨论(1)你所居住的小区有什么特色?(2)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有哪些地方然令人不悦?3、齐心协力(1)你认为完美的小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2)你的小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4、走出校园对居住的小区进行综合评价。
第12课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清洁能源,了解我国的能源消耗情况。
2、清洁能源的应用情况,如何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二、教学过程1、你消费的能源有哪些?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带来哪些资源环境问题?2、从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你体会到什么?3、什么是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可用于哪些方面?4、走出校园:查阅资料,了解山东的风力发电。
三、小资料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太阳能清洁能源:1、光与热的转换。
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等。
2、光与电的转换,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车、船等。
太阳能清洁能源是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热能、电能、化学能,能源转换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的气体或固体废料,是一种环保、安全、无污染的新型能源。
海洋能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
2022年普陀区九年级适应性考试试卷语文温馨提示:1.试卷共8页,20小题。
全卷满分12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3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用黑色签字笔作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4.阅读甲文,完成下列选项或填空。
(3分)(1)下列句中“移”字,与标题“月能移世界”中“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B.移师北上C.贫贱不能移(2)根据语境,推测“戏书此以信茂齐之语”中“信”字的解释应该是(▲)A诚实,不欺 B.应验,证实 C.书信,信件(3)根据“酱”“盎”的部首“酉”()“皿”()推断,“酱盎”应指(▲)一类的物品。
5.将甲文注释③补充完整。
(2分)6.分析下面句子虚词“而已”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3分)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
7.根据你对乙诗歌的理解,将颈联和尾联的“赏析”补写完整。
(4分)8.甲文“赏析”段将“月光”比作“大自然的美容师”,你认同吗?结合甲文和你的阅读积累,简述理由。
(4分)9.如何才能更好地赏析古诗文?你通过对上面完成题目的体验和收获,请简要概括。
(2分)【活动三:探索自然】大自然蕴含着无数的奥秘,但需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科学探索大自然才可以发现大自然的无限玄机。
阅读以下内容,完成10—11题。
(7分)10.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正因为他执著探索自然所以他撰写了《昆虫记》。
周作人曾这样评价法布尔的《昆虫记》:“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
”请你结合下文《昆虫记》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松毛虫的信条,每一条松毛虫都尽力地吐着丝,使巢增大增厚,不管那是自己的巢还是别人的巢。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才扩大了总体上的劳动成果。
如果每个松毛虫都只筑自己的巢,宁死也不愿替别家卖命,结果会怎样?我敢说,一定会一事无成,谁也造不了又大又厚的巢。
因此它们是几百几百地一起工作的,每一条小小的松毛虫,都尽了它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这样团结一致才造就了一个个属于大家的堡垒,一个又大又厚又暖和的大棉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1《蟋蟀的住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蟋蟀的住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展示了蟋蟀聪明、勤劳、坚韧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童趣,易于学生接受。
本文旨在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自然界的生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和阅读兴趣的激发也需要教师的关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阅读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信息。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蟋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体会作者对蟋蟀的赞美之情。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的一日生活和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联合国出版的文献中对自然资源的涵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从广义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首先,按资源的实物类型划分,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
三、人的生活和自然资源息息相关:1.呼吸的大气2.水资源3.食物,均来自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水,二氧化碳、土壤等。
4.乘坐的交通工具,如:矿产资源,煤、石油等。
5、桌子是自然资源里的生物资源铅笔芯是石墨,书本是生物资源制成的,大理石台面瓷砖等都是矿产资源,还有很多化纤类的衣服都是石油资源制成的四、倡议朋友们:新的世纪,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色、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 。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创造。
让我们这群新世纪的见证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各自的使命,共创绿色环保、健康卫生的新社会。
地球只有一个,她的生命是脆弱的,不能因为我们为着眼前的发展和获得微小利益,以肆虐的行为、无“度”的获取,使本已脆弱的躯体更加脆弱!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我们口号是:“绿色环保,举手之劳;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我们倡议:◇努力学习环保科学知识,主动增强环保意识。
◇倡导文明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脏物,不践踏草坪,不随意摘花折草,保护绿色生命。
在大自然中游玩,除了美好记忆,什么也不要留下。
◇保护生物,使生物与人类共存,使万物与环境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