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397.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课前预习
情景导入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 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图2-3-1).康普顿假设光子和电子、质子这样的实物粒子一样,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按照这个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相符,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这个现象叫做康普顿效应
.
图2-3-1
问题:你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吗?
简答:光子与电子发生碰撞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碰撞后,电子获得了动能,而光子的能量减少,故光子的频率也变小.
知识预览
⎪⎪⎪⎪⎪⎩
⎪⎪⎪⎪⎪⎨⎧⎪⎪⎪⎩⎪⎪⎪⎨⎧⎪⎪⎩⎪⎪⎨⎧==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光子与粒子的碰撞遵循光子动量光子能量光子说顿效应由磁理论无法解释康普解释提出由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变长散射出去的射线的波长射线照射物体时当现象应效顿普康λh P hv E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