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生殖细胞肿瘤2014年中文最新版
- 格式:pdf
- 大小:301.64 KB
- 文档页数:51
睾丸肿瘤睾丸肿瘤是在青年男性中最常见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绝大多数为原发性,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
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曲细精管的生殖上皮,其中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速度较缓慢,预后一般较好;非精原细胞瘤如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等,比较少见,但恶性程度高,较早出现淋巴和血行转移,预后较差。
非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睾丸间质细胞,来源于纤维组织、平滑肌、血管和淋巴组织等睾丸间质细胞。
继发性睾丸肿瘤较为罕见。
精原细胞瘤(seminoma)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为睾丸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常为单侧性,右侧略多于左侧。
发生于隐睾的机率较正常位睾丸高几十倍。
该瘤为低度恶性。
肉眼观,睾丸肿大,有时可达正常体积的10倍,少数病例睾丸大小正常。
肿瘤体积大小不一,小者仅数毫米,大者可达十余厘米,通常直径为3~5cm。
病因睾丸肿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其中先天性因素包括隐睾或睾丸未降、家族遗传、Klinefelter综合征、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多乳症以及雌激素分泌过量内分泌障碍等。
获得性因素包括睾丸损伤、感染、职业和环境、营养不良和局部温度升高等。
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种族、患者母亲妊娠时体重增加程度和雌激素水平、患者出生时的体重、年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血清胆固醇水平等均与睾丸肿瘤发病有关。
基因学的研究表明睾丸肿瘤与12号染色体短臂异位有关,p53基因的改变与睾丸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临床表现1.睾丸肿大多数患者的睾丸呈不同程度肿大,有时睾丸完全被肿瘤取代,质地坚硬,正常的弹性消失。
早期表面光滑,晚期表面可呈结节状,可与阴囊粘连,甚至破溃,阴囊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常有血管纡曲。
若为隐睾发生肿瘤多于腹部、腹股沟等处扪及肿块,而同侧阴囊是空虚,部分睾丸肿瘤患者同时伴有鞘膜积液。
有的尚属正常或稍大者,故很少自己发觉,往往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因睾丸肿大引起下坠感而就诊。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6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到本院治疗的60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睾丸精原细胞瘤(SGCT)有41例,占68.33%;睾丸非精原细胞瘤(NSGCT)有19例,占31.67%。
SGCT的超声检查表现为低回声,NSGCT超声检查表现为不均质的混合回声。
SGCT、NSGCT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2.68%、89.47%;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1%、94.11%。
结论 I期SGCT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Ⅱ期SGCT及NSGCT的手术结合放疗及化疗治疗效果较好,临床应加大重视。
【关键词】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治疗本文对60例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病例资料本文选取从2007年2月-2012年4月期间到本院治疗的60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及临床手术确诊。
年龄14-47岁,平均(31.5±3.4)岁。
SGCT41例,其中Ⅰ期28例,Ⅱ期8例,Ⅲ期5例;NSGCT19例,其中Ⅰ期12例,Ⅱ期5例,Ⅲ期2例。
1.2病史本组有隐睾病史的患者有13例,占21.67%;其中5例发生隐睾恶变,2例为腹股沟隐睾,3例未腹腔型隐睾。
有外伤史的患者有6例,占10.00%。
1.3临床表现60例患者患侧睾丸质硬,表面较光滑,透光试验均为阴性;46例患者在患侧阴囊内有无痛性肿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坠胀感;4例患者在患侧睾丸有轻坠痛、触痛;1例患者因患侧睾丸肿瘤出血而有下腹疼痛表现。
1.4影像学检查60例患者均行胸部X线、腹部及阴囊超声、盆腔及腹腔CT 或MRI检查。
胸部X线检查:有2例肿瘤细胞肺部转移表现。
超声检查:41例SGCT中,29例为低回声,中等回声7例,强回声4例,不均质回声1例;19例NSGCT中,不均质回声16例,偏强回声、中等回声及低回声各1例。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作者:尤祥云易成喻俊峰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第10期[摘要]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TMGCT)是一种十分罕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多是年轻人发病,症状隐匿,在临床中容易误诊及漏诊。
现报道1例TMGCT,并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TMGCT的全面认识,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生殖细胞肿瘤;睾丸肿瘤;病理学;病例;文献分析[中图分类号] R737.21;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4-4721(2020)4(a)-0200-04[Abstract] Testicular mixed germ cell tumor (TMGCT) is very rare and highly malignant tumor, which mostly occurs in young people, with concealed symptoms, and is easily misdiagnosed and underdiagno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One case of TMGCT is reported, and the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analyzed in correlation with litera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MGCT, so as to choose a more reasonable treatment method and to enhanc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Key words] Germ cell tumor; Testicular tumor; Pathology; Case; Literature analysis睾丸肿瘤发病率低,据统计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为2.5/10万~9.2/10万,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为1/10万[1]。
EAU2014:阴茎癌治疗指南约80% 的阴茎癌可治愈,但一旦发生转移,预后不良。
治疗对于患者身心均有破坏性影响,所以需要仔细诊断,准确分期,且尽可能多保留器官。
如今在保留器官的局部疗法、淋巴结清扫以及淋巴转移的综合疗法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
因此,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更新了相关指南。
点击下载>>EAU 阴茎癌指南(2014 版)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阴茎癌多为鳞状细胞癌(SCC),其他类型少见。
阴茎癌好发于包皮内板和阴茎头,有多种组织学亚型,病理学方面上与其他组织来源的鳞状细胞癌相似。
欧洲和北美的阴茎癌发病率低(<1/10 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发病高峰年龄为60 岁,年轻男性也有发生。
在南美、东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阴茎癌发病率较高,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
在美国,总年龄调整发病率从1973 年的0.84/10 万降到2002 年的0.58/10 万。
阴茎癌发病率有种族差异,其中西班牙裔美国人最高。
欧洲的发病率较平稳,但丹麦和英国发病率有所上升。
在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流行的地区,阴茎癌发病较多。
这一现象说明,HPV 可能是导致这一地理差异的原因。
三分之一的病例归因于HPV 相关的致癌作用。
目前尚无数据表明阴茎癌与HIV 或AIDS 有关。
30%-40% 病例的阴茎癌组织中可检测出HPV 的DNA,且在不同组织学亚型中不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76% 阳性),湿疣样- 基底细胞样混合亚型鳞状细胞癌(82% 阳性),湿疣样癌(39% 阳性)。
疣状阴茎鳞状细胞癌则为HPV 阴性。
HPV 可能是某些阴茎鳞癌亚型的共同致癌因素。
阴茎鳞状细胞癌中最常见的HPV 类型是HPV 16(72%)、HPV 6(9%)和HPV 18(6%)。
尖锐湿疣患者患阴茎癌的风险更高。
HPV 阳性对比HPV 阴性病例后发现,前者有更高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93% vs 78%),但结果并不一致:阴茎癌发病率与宫颈癌无明显相关。
一、睾丸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是相对较少见的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1.5%,但却是15-34岁之间男性最常见的肿瘤。
在过去40年中,其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左右,2004年美国新发病例8900例。
在我国上海市肿瘤登记资料的该病发病率为0.8/10万,高于前列腺癌和阴茎癌。
与其发病有关的因素有遗传、隐睾、睾丸发育不全和Klinefelter综合征。
[诊断要点]睾丸肿瘤的常见症状是阴囊肿块不断增大,有时伴疼痛,迅速肿大的肿瘤内出血会产生触痛和剧痛。
睾丸上长出的硬块临床上应怀疑为睾丸肿瘤。
体检和超声检查可查明病变的部位。
如果证实为睾丸内肿块,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中AFP、LDH和β-HCG浓度的测定及胸部X线检查。
对已确诊的睾丸肿瘤,应常规进行腹盆腔CT扫描;精原细胞瘤病人常常有HCG、LDH的升高,AFP的升高常常预示有非精原细胞瘤成分存在。
如果腹盆腔CT扫描提示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胸部X线检查异常,应行胸部CT扫描检查。
[病理分型]按照WHO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类,在所有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少于一半的病人为单一组织学类型,其中50%为精原细胞瘤;其它的均为混合型,病理类型在评价转移风险和预测治疗疗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多胚瘤虽然被认为是混合型,但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因此常常被单独列为一种病理类型。
1.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未分类(IGCNU)2.单一组织学类型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卵黄囊肿瘤绒毛膜上皮癌3.混合型胚胎癌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胚胎癌伴卵黄囊肿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胚胎癌伴精原细胞瘤卵黄囊肿瘤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伴其它成分4.多胚瘤[临床分期]睾丸肿瘤的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pT)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确定原发肿瘤的范围pTx 原发肿瘤未能评价(用于未行睾丸切除术时)pT0 无原发肿瘤证据(例如睾丸组织学为瘢痕)pTis 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原位癌)pT1 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无血管/淋巴的侵犯,或肿瘤可能侵入白膜,但未侵犯睾丸鞘膜pT2 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或肿瘤透过白膜已侵犯睾丸鞘膜PT3 肿瘤侵犯精索、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pT4 肿瘤侵犯阴囊、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区域淋巴结(N):主动脉旁及腔静脉旁淋巴结,阴囊手术后同侧腹股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未能评价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孤立淋巴结转移,最大径≤2cm;或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未超过2cmN2 孤立淋巴结转移,最大径>2cm,≤5cm;或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径可>2cm,但均≤5cmN3 淋巴结转移,最大径>5cm远处转移(M)MX 远处转移未能评价M0 无远处转移M1 远处转移M1a 区域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M1b 肺以外的脏器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S)SX 标记物分析未进行或结果不能评价S0 标记物测定在正常限度以内S1 LDH<1.5×N和HCG<5000mIU/ml和AFP<1000(ng/ml)S2 LDH 1.5~10×N或HCG5000~50000mIU/ml或 AFP1000~10000(ng/ml) S3 LDH>10×N或HCG>50000mIU/ml或AFP>10000(ng/ml)N表示正常LDH的上限0期 pTis N0 M0 S0I期IA期 pT1 N0 M0 S0IB期 pT2 N0 M0 S0pT3 N0 M0 S0pT4 N0 M0 S0IS期任何T N0 M0 S1-3II 期IIA 期任何T N1 M0 S0任何T N1 M0 S1IIB 期任何T N2 M0 S0任何T N2 M0 S1IIC 期任何T N3 M0 S0任何T N3 M0 S1III期IIIA期任何T 任何N M1a S0任何T 任何N M1a S1IIIB期任何T N1-3 M0 S2任何T 任何N M1a S2IIIC 期任何T N1-3 M0 S3任何T 任何N M1a S3任何T 任何N M1b 任何S[治疗原则]睾丸肿瘤无论哪一种类型都要先做高位睾丸切除及精索结扎术。
睾丸肿瘤(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睾丸肿瘤为原发于睾丸生殖细胞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
中医医典的描述类似于“子痈”、“囊痈”、“肾囊痈”、“子痰”“疝子”、“颓疝”等。
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在1/10万左右,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的1%-2%,占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3%-9%。
尽管其发病率低,但恶性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在95%以上,且多发生于性功能最活跃的时期,25岁~45岁患者约占60%。
睾丸肿瘤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性睾丸癌有多发倾向,双侧发病率可达5.6%,由于双侧睾丸间没有静脉和淋巴管相通,双侧睾丸癌被认为皆属原发,而非转移。
睾丸肿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隐睾是导致睾丸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遗传、激素等因素也与睾丸肿瘤发病相关。
患者母亲妊娠时的体重增加程度、雌激素水平,以及患者出生时体重、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生活方式等与睾丸肿瘤发病似有关系。
睾丸外伤后, 在局部可形成小血肿或血循环障碍, 导致细胞功能发生障碍或局限性组织变性、萎缩等, 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引发睾丸肿瘤。
不育症及精子质量低下是睾丸癌的高危因素,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癌发病率较高。
睾丸生精功能受损、睾丸癌、尿道下裂及隐睾易合并存在,称之为睾丸生精功能障碍综合征(TDS)。
按照2004年WHO修订版睾丸肿瘤的病理分类,睾丸癌包括胚胎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和混合性肿瘤三类。
胚胎细胞肿瘤占90- 95%以上,主要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癌、卵黄囊肿瘤、畸胎瘤和绒癌等组织类型,其中精原细胞瘤最为多见。
胚胎癌、卵黄囊肿瘤、畸胎瘤和绒癌又统称为非精原细胞瘤。
性索间质肿瘤在睾丸肿瘤中不足5%,主要包括支持细胞肿瘤、间质细胞肿瘤等。
睾丸肿瘤症状多样,临床表现主要为睾丸肿大,质坚硬,无弹性。
肿瘤坏死液化或并发鞘膜积液与阴囊血肿时,扪之呈柔软或囊性感。
可伴睾丸沉坠疼痛,或转移部位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恶心呕吐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