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NCCN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治疗指南中文版
- 格式:pdf
- 大小:301.70 KB
- 文档页数:51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目录1.背景1.1.方法1.2.出版史1.3.热点问题的潜在争议2.病理学分类3.诊断3.1 临床体检3.2 睾丸影像学检查3.3 血清肿瘤诊断标记物3.4 腹股沟探查和睾丸切除3.5 保留脏器手术3.6 睾丸病理检查3.7 睾丸上皮瘤的诊断与治疗3.8 肿瘤筛查4.肿瘤分期4.1 诊断工具4.2 血清肿瘤标记物:睾丸切除术后半衰期动力学4.3 腹膜后、纵膈及锁骨上淋巴结和内脏4.4 分期和预后分类4.5 预后危险因素4.6 对生育能力及生育相关问题的影响5. 睾丸肿瘤诊断和分期指南6. 治疗:原发生殖细胞肿瘤6.1 原发精原细胞瘤6.1.1 监控6.1.2 辅助化疗6.1.3 辅助放疗6.1.4 腹膜后淋巴清扫(RPLND)6.1.5 治疗相关风险6.2 原发性精原细胞瘤治疗原则6.3 原发性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NSGCT)6.3.1 监控6.3.2 基本化疗6.3.3 治疗相关风险6.3.4 腹膜后淋巴清扫(RPLND)6.4 持续增高的血清肿瘤标记物6.5 原发性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治疗原则7 治疗: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7.1 低危的转移性疾病(IIA/B期)7.1.1 IIA/B期精原细胞瘤7.1.2 IIA/B期非精原细胞瘤7.2 晚期转移疾病7.2.1 主要化疗7.3 二次分期和治疗7.3.1 二次分期7.3.2 残留肿瘤切除7.3.3. 手术质量7.3.4 二次手术后辅助化疗7.4 复发性或难治疗疾病的系统性补救治疗7.4.1 迟发型复发(一线之后2年以上)7.5 补救手术7.6 脑转移的治疗7.7 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治疗原则8 . 根治性治疗后肿瘤随访8.1一般原则8.2随访:I期非精原细胞瘤8.2.1随访期间监测8.2.2 保留神经的RPLND术后随访8.2.3辅助化疗后随访8.3 后续:Ⅰ期精原细胞瘤8.3.1 放疗后随访8.3.2随访期间监测8.3.3辅助化疗后随访8.4 随访:第二期和晚期(转移性)肿瘤9. 睾丸间质肿瘤299.1背景299.2方法299.3分类299.4睾丸间质细胞瘤299.4.1流行病学299.4.2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学309.4.3诊断309.4.4治疗309.4.5随访309.5睾丸支持细胞瘤309.5.1流行病学309.5.2睾丸支持细胞瘤病理学319.5.2.1分类319.5.3诊断319.5.4治疗319.5.5随访329.6颗粒细胞瘤329.7卵泡膜细胞肿瘤/纤维瘤组9.8其他性索/性腺间质瘤329.9肿瘤生殖细胞和性索/性腺间质(性腺)32 9.10其他睾丸肿瘤329.10.1卵巢上皮类型治疗329.10.2集合管和睾丸肿瘤329.10.3非特异性间质肿瘤(良性和恶性)10. 参考文献10.1 生殖细胞肿瘤10.2 非生殖细胞肿瘤11. 文中的缩略词背景睾丸癌占男性肿瘤的1%-1.5%,占泌尿系肿瘤的5%。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要点(全文)前言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NS GCTs)是儿童及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的8.1%(中国)~15.3%(日本),好发于3~15岁,常发生于松果体区、鞍上区或丘脑基底节区、少数可发生在三脑室、脑干、胼胝体等中线部位。
生殖细胞肿瘤(GCTs)包括生殖细胞瘤(germinoma)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两大类。
NG‐GCT包括胚胎癌、卵黄囊瘤、绒毛膜细胞癌、畸胎瘤(成熟型和未成熟型)和畸胎瘤伴恶性转化和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
其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殖细胞肿瘤成分构成的肿瘤称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在生殖细胞肿瘤中,除成熟型畸胎瘤属良性外,其余均为恶性肿瘤。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中以生殖细胞瘤最多见,占半数以上。
目前国际上治疗CNS GCTs均采用放疗、化疗和手术等整合治疗手段。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发病率第二节病理1 颅内GCTs的WHO 2021分类表2 生殖细胞瘤2.1 大体所见生殖细胞瘤约占iGCTs的2/3,色灰红,大多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第一章概述不清,质软而脆,结节状,肿瘤组织易于脱落,也有肿瘤呈胶冻状,瘤内可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2 镜下观察2.3 免疫组化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在大多数生殖细胞瘤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存在(70%~100%)。
半数生殖细胞瘤对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表达阳性。
OCT4可在生殖细胞瘤细胞核中表达阳性。
3 畸胎瘤与未成熟畸胎瘤畸胎瘤由2种或3种胚层分化而成,这些组织虽同时存在,但排列无序,外观上不像正常可辨的组织器官。
3.1 大体所见3.2 镜下观察3.3 免疫组化畸胎瘤结构复杂,免疫组化也呈多样性。
4 卵黄囊瘤4.1 大体所见4.2 镜下观察4.3 免疫组化部分卵黄囊瘤对PLAP呈阳性表达,多数内胚窦瘤对AFP,Keratin呈阳性表达。
睾丸肿瘤(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睾丸肿瘤为原发于睾丸生殖细胞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
中医医典的描述类似于“子痈”、“囊痈”、“肾囊痈”、“子痰”“疝子”、“颓疝”等。
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在1/10万左右,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的1%-2%,占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3%-9%。
尽管其发病率低,但恶性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在95%以上,且多发生于性功能最活跃的时期,25岁~45岁患者约占60%。
睾丸肿瘤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性睾丸癌有多发倾向,双侧发病率可达5.6%,由于双侧睾丸间没有静脉和淋巴管相通,双侧睾丸癌被认为皆属原发,而非转移。
睾丸肿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隐睾是导致睾丸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遗传、激素等因素也与睾丸肿瘤发病相关。
患者母亲妊娠时的体重增加程度、雌激素水平,以及患者出生时体重、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生活方式等与睾丸肿瘤发病似有关系。
睾丸外伤后, 在局部可形成小血肿或血循环障碍, 导致细胞功能发生障碍或局限性组织变性、萎缩等, 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引发睾丸肿瘤。
不育症及精子质量低下是睾丸癌的高危因素,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癌发病率较高。
睾丸生精功能受损、睾丸癌、尿道下裂及隐睾易合并存在,称之为睾丸生精功能障碍综合征(TDS)。
按照2004年WHO修订版睾丸肿瘤的病理分类,睾丸癌包括胚胎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和混合性肿瘤三类。
胚胎细胞肿瘤占90- 95%以上,主要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癌、卵黄囊肿瘤、畸胎瘤和绒癌等组织类型,其中精原细胞瘤最为多见。
胚胎癌、卵黄囊肿瘤、畸胎瘤和绒癌又统称为非精原细胞瘤。
性索间质肿瘤在睾丸肿瘤中不足5%,主要包括支持细胞肿瘤、间质细胞肿瘤等。
睾丸肿瘤症状多样,临床表现主要为睾丸肿大,质坚硬,无弹性。
肿瘤坏死液化或并发鞘膜积液与阴囊血肿时,扪之呈柔软或囊性感。
可伴睾丸沉坠疼痛,或转移部位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恶心呕吐等症状。
小细胞肺癌NCCN 临床实践指南(2014英文第2版中文翻译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翻译2014.03.19翻译人员:项忆瑾: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硕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基地学员;刘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博士;上海市第一届肿瘤学规范化培训基地毕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治医师;作为主要获奖人之一,“胰腺癌基因组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201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第1负责人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翻译说明:尽管翻译人员尽力对全文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翻译和审校,但限于英文及专业水准,可能存在不够准确甚至错误之处,请读者自行辨别,谨慎参考。
翻译人员不对使用该指南翻译本出现的任何临床事项承担责任。
特此说明。
目录NCCN小细胞肺癌专家组成员指南更新概要小细胞肺癌:基线评估及分期(SCL-1)局限期,处理和治疗(SCL-2)广泛期,处理和治疗(SCL-4)Array首次治疗后病情评估(SCL-5)监测指标(SCL-5)后续治疗及姑息治疗(SCL-6)手术治疗原则(SCL-A)支持治疗原则(SCL-B)化疗原则(SCL-C)放射治疗原则(SCL-D)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评估和治疗(LNT-1)低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类癌,TC)中级别神经内分泌癌(不典型类癌,AC)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混合型分期(ST-1)讨论参考文献作为共识,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反映了作者们对目前认可的治疗方法的观点,欲参考或应用这些指南的临床医师根据个人具体的临床情况作出独立的临床判断,以决定患者所需的护理和治疗,任何寻求使用这些指南的病人或非医疗人员应咨询医生关于它们的合理应用。
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翻译力求精确表达反应原版英文指南。
NCCN不保证指南翻译的有效性,也不承认任何无限制性的担保、表达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