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共40页
- 格式:ppt
- 大小:4.29 MB
- 文档页数:40
第十三章儿童戏剧文学与儿童影视文学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特点和儿童影视文学的概念内涵与艺术特点,充分认识道儿童戏剧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儿童影视文学的银幕和荧屏呈现的差异,掌握基本概念的涵义。
教学重点:1、课本剧创编的基本原则和表演要领;2、儿童影视作品的类型特征。
教学难点:儿童戏剧文学的舞台呈现需要综合考虑的要素,即指导表演所涉及的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本章主要阅读文献:⒈张健主编:《声光灯影里的社会与人生——影视艺术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⒉⒊罗培坤、左培俊主编:《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第一节儿童戏剧文学(3课时)教学要求:⒈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线索。
⒉结合优秀儿童戏剧剧本,引导学生认识儿童剧本的社会意义。
⒊指导学生合作创编课本剧。
教学内容:儿童戏剧文学和儿童戏剧是密切关联而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概念。
儿童戏剧是以少年儿童为观众、适合于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
儿童剧剧本——儿童戏剧文学具有双重性:即具有作为演出脚本的戏剧性与作为阅读欣赏对象的文学性。
一、儿童戏剧文学的含义和特征儿童戏剧文学是儿童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通称儿童剧本。
它直接规定了儿童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
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儿童剧本,称为儿童剧脚本或台本。
儿童戏剧文学,既可供儿童阅读,又可供戏剧排练演出使用,而且后者还是主要用途。
因舞台时空、演员表演及面对剧场观众的限制,它不能像儿童小说等体裁的作品那样。
由作者来对人物、事件、环境等作详细的描写,而必须通过舞台的布景、灯光、音响以及人物的装束、动作、表情、对话来体现。
即要求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塑造形象、表现情节,并通过人物性格、行为和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反映儿童生存其间的现实生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