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儿童戏剧文学与儿童影视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8
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儿童戏剧文学》与《儿童影视文学》的相关内容。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戏剧与影视的异同》及第四章《儿童戏剧与影视的特点及创作》。
其中包括戏剧与影视的基本概念、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戏剧与影视的基本概念、形式和表现手法。
2. 使学生认识到儿童戏剧与影视的特点,学会分析并创作相关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戏剧与影视的异同点,儿童戏剧与影视的特点及创作。
教学重点:戏剧与影视的基本概念、形式和表现手法,作品鉴赏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儿童戏剧和儿童影视作品,引发学生对戏剧与影视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解戏剧与影视的基本概念、形式和表现手法。
(2)分析儿童戏剧与影视的特点。
(3)探讨儿童戏剧与影视的创作方法。
3. 例题讲解:以一部儿童戏剧和一部儿童影视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及创作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部儿童戏剧或影视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儿童戏剧文学》与《儿童影视文学》2. 主要内容:(1)戏剧与影视的基本概念、形式和表现手法。
(2)儿童戏剧与影视的特点及创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部你喜欢的儿童戏剧或影视作品,说明其艺术特点及创作手法。
(2)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尝试创作一部简短的儿童戏剧或影视剧本。
2. 答案:(1)学生需自行分析,无固定答案。
(2)学生创作的剧本可参照教材中的创作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外观看儿童戏剧和影视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第十章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教学目标:掌握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的概念、艺术特征及阅读赏析,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分类,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创作要求,并实践幼儿戏剧的创编。
第一节儿童戏剧文学一、儿童戏剧文学的含义和特征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儿童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其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
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
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
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
可见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儿童戏剧文学的类别(一)按容量和场次划分,可分为多幕剧、场景剧和独幕剧三种。
这种划分涉及“幕”、“场”两个概念。
通常所说的“幕”是戏剧结构的较大单位,指戏剧文学及其演出中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的变化来划分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场”则是戏剧文学中包含在“幕”里的一个较小段落。
多幕剧是分成若干幕演出的大型戏剧,通常人物繁多,情节复杂,如《马兰花》。
独幕剧就是通常意义上内容只有一幕一场的戏剧形式,其剧情简单集中,故事完整,人物较少,如《四只大神龟》。
场景剧是在同一个舞台背景下进行多个场次演出的戏剧形式,与独幕剧不同的事,场景剧虽然只有一幕,但可以有多场次,人物和情节都可增多,如《葡萄仙子》。
(二)按题材划分,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历史剧是以反映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戏剧作品。
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又可分为古代历史剧和现代历史剧,有代表性的古代历史剧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现代历史剧如《报童》。
165第五章儿童戏剧文学 儿童影视文学1958年摄制成功《猪八戒吃西瓜》之后,又陆续制作了《渔童》《刺猬背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明天》等颇具代表性的影片。
4.折纸片这也是我国独创的美术电影片种,始创于1960年。
它源于幼儿折纸手工,其中的人物、布景都是用硬纸折叠粘制而成,通过逐格拍摄方法摄制。
它可以利用纸张折叠的线条和角度,对人和物的外形特征进行夸张。
适于表现大幅度的夸张动作。
20世纪60年代曾上映过《聪明的鸭子》。
四、儿童电视文学的分类(一)儿童电视小品又称电视短剧。
它好比小说中的小小说、微型小说,也好比广播剧中的广播小品。
播放时间一般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二)儿童电视单本剧即集中成一个完整故事、在屏幕上一次性播完的儿童电视剧本。
目前,它也包括单集本(60分钟)、上下二集本、上中下三集本(120~150分钟),如《彤彤拜师》。
(三)儿童电视连续剧一般将4集以上的电视剧称为电视连续剧,指人物和情节是连贯的、每集故事成段落、分集演播的儿童电视剧本。
如根据郑春华小说《紫罗兰幼儿园》改编的8集幼儿电视连续剧《跑跑的天地》。
(四)儿童电视系列剧指由几个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并不连贯,每集都有一个新的故事的儿童电视剧本。
电视系列剧也是分集播出的多集(一般在4集以上)电视剧。
儿童电视系列剧《小佳佳系列》、美国电视系列剧《神探亨特》等,主要人物小佳佳、亨特和麦考尔分别贯穿于上述几部电视系列剧的每一集之中。
第三节 儿童戏剧、儿童影视文学作品导读《九色鹿》人物:九色鹿、调达、国王、王妃、众动物。
第一幕画外音:传说,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生活着一只美丽漂亮的鹿。
它的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九色鹿:(欢快地跳着上)啊,这里的景色真美啊!(回头招呼)小伙伴们,快来呀!这里有明媚的阳光,鲜艳的花草,让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乌鸦、小兔、小猫、小狗等欢跳着跑上]。
第十三章儿童戏剧文学与儿童影视文学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特点和儿童影视文学的概念内涵与艺术特点,充分认识道儿童戏剧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儿童影视文学的银幕和荧屏呈现的差异,掌握基本概念的涵义。
教学重点:1、课本剧创编的基本原则和表演要领;2、儿童影视作品的类型特征。
教学难点:儿童戏剧文学的舞台呈现需要综合考虑的要素,即指导表演所涉及的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本章主要阅读文献:⒈张健主编:《声光灯影里的社会与人生——影视艺术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⒉⒊罗培坤、左培俊主编:《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第一节儿童戏剧文学(3课时)教学要求:⒈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线索。
⒉结合优秀儿童戏剧剧本,引导学生认识儿童剧本的社会意义。
⒊指导学生合作创编课本剧。
教学内容:儿童戏剧文学和儿童戏剧是密切关联而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概念。
儿童戏剧是以少年儿童为观众、适合于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
儿童剧剧本——儿童戏剧文学具有双重性:即具有作为演出脚本的戏剧性与作为阅读欣赏对象的文学性。
一、儿童戏剧文学的含义和特征儿童戏剧文学是儿童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通称儿童剧本。
它直接规定了儿童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
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儿童剧本,称为儿童剧脚本或台本。
儿童戏剧文学,既可供儿童阅读,又可供戏剧排练演出使用,而且后者还是主要用途。
因舞台时空、演员表演及面对剧场观众的限制,它不能像儿童小说等体裁的作品那样。
由作者来对人物、事件、环境等作详细的描写,而必须通过舞台的布景、灯光、音响以及人物的装束、动作、表情、对话来体现。
即要求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塑造形象、表现情节,并通过人物性格、行为和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反映儿童生存其间的现实生活的内容。
第十三章儿童戏剧文学与儿童影视文学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特点和儿童影视文学的概念内涵与艺术特点,充分认识道儿童戏剧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儿童影视文学的银幕和荧屏呈现的差异,掌握基本概念的涵义。
教学重点:1、课本剧创编的基本原则和表演要领;2、儿童影视作品的类型特征。
教学难点:儿童戏剧文学的舞台呈现需要综合考虑的要素,即指导表演所涉及的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本章主要阅读文献:⒈张健主编:《声光灯影里的社会与人生——影视艺术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⒉⒊罗培坤、左培俊主编:《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第一节儿童戏剧文学(3课时)教学要求:⒈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线索。
⒉结合优秀儿童戏剧剧本,引导学生认识儿童剧本的社会意义。
⒊指导学生合作创编课本剧。
教学内容:儿童戏剧文学和儿童戏剧是密切关联而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概念。
儿童戏剧是以少年儿童为观众、适合于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
儿童剧剧本——儿童戏剧文学具有双重性:即具有作为演出脚本的戏剧性与作为阅读欣赏对象的文学性。
一、儿童戏剧文学的含义和特征儿童戏剧文学是儿童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通称儿童剧本。
它直接规定了儿童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
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儿童剧本,称为儿童剧脚本或台本。
儿童戏剧文学,既可供儿童阅读,又可供戏剧排练演出使用,而且后者还是主要用途。
因舞台时空、演员表演及面对剧场观众的限制,它不能像儿童小说等体裁的作品那样。
由作者来对人物、事件、环境等作详细的描写,而必须通过舞台的布景、灯光、音响以及人物的装束、动作、表情、对话来体现。
即要求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塑造形象、表现情节,并通过人物性格、行为和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反映儿童生存其间的现实生活的内容。
冲突同样是儿童戏剧的灵魂,由冲突才形成儿童戏剧的情节,有冲突才有戏剧的故事性与可读(视)性。
儿童戏剧剧本的构成,主要由人物的对话(台词或唱词)和舞台指示两大部分。
台词或唱词是剧中人物的口语。
“舞台指示”也称“舞台说明”,是指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人物的形貌特征、生活场景、舞台气氛、舞台时空变化以及舞台美术方面的若干要求。
因而,儿童戏剧文学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剧中人物的对话务必适应人物自身的身份与性格,又要照顾到儿童读者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要使小观众读得懂,听得明白,并且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舞台指示也应扼要而确切。
与一般戏剧文学相比较,儿童戏剧文学的特征有四:其一,在内容方面,多写发生在儿童中间的人和事,这样儿童感到亲切、可信,易于接受;其二,剧中人物,不论是“人”,还是动植物和其他事物的拟人形象,都必须让儿童感到活泼、有趣;其三,剧本的舞台设计,应当新颖明朗,别开生面,有儿童情趣,能引起儿童的高度注意和丰富想象;其四,剧情的发展应当力求紧张明快,结构应单纯,不仅让儿童易于和乐于接受,也要适合他们自己排练和演出。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征说明儿童戏剧文学,不只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舞台的艺术,而且还是面向儿童的艺术。
简而言之,儿童戏剧文学具有一般戏剧文学的艺术特征,遵循一般戏剧创作的普遍规律但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些特殊性来自儿童观众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审美需求。
具体而言儿童剧剧本特征有以下方面:(一)主题积极明朗,题材选择、戏剧冲突、情境设置符合儿童接受能力(二)塑造真实可信、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三)戏剧结构单纯、紧凑,故事性强(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浓郁的儿童情趣二、儿童戏剧文学的类别儿童戏剧文学可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类别:有各种不同的分类。
从作品的内容、性质及产生的美感效果划分,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从篇幅长短分,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从表现形式分,可分为:儿童话剧、儿童歌舞剧、舞剧、木偶戏、皮影戏、滑稽戏等;从演出的情形分,可分为:活报剧、广播剧、学校剧等。
还可以从体裁相互交叉的角度,将儿童戏剧分为童话剧、诗剧等。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剧种。
⒈儿童话剧剧本指以人物台词(对白、独白、旁白)和表情、动作指示作为塑造形象、展开冲突、揭示主题的基本手段的儿童剧本。
简言之,指以人物话语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儿童剧本。
如《报童》、《小雁齐飞》等。
儿童话剧是儿童戏剧文学中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人物对话在剧本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求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并且有个性特色,明朗动听,富有表现力。
⒉儿童戏曲剧本。
指以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创作的文艺作品。
主要有曲词、说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大多以儿童为主角。
⒊儿童歌舞剧剧本。
指以歌唱、舞蹈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儿童剧本。
即主要以演员的唱词和舞蹈动作、音乐曲调的设计来表现剧情,反映生活。
唱词大多是饱含感情的儿童抒情诗和精美的儿童叙事诗。
舞蹈是动作的音乐、动作的诗。
剧本中的舞蹈动作设计应与演唱配合,注重节奏与美感。
音乐则是诗情的巧妙的表达方式,对于渲染剧情、烘托人物、突出主题有重要作用。
因此,儿童歌舞剧剧本必须使歌唱、舞蹈、音乐达到高度的谐调和一致,这样才有感染力。
⒋儿童广播剧剧本。
指利用广播送听、以语言声音及音乐、音响等为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展示剧情的儿童剧本。
语言声音是主要表现手段,因而剧本对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有严格要求。
要求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有生活的真实感和音乐感。
音乐要与语言和谐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以更好烘托剧情气氛,激发儿童想象。
由于儿童广播剧本最后诉诸于儿童的听觉,可以不受戏剧舞台限制,也不受时空限制,因而题材范围极为广泛,在儿童戏剧舞台及儿童电影中难以表现的,往往可以在儿童广播剧本中加以表现。
因此,它在内容和表现上,比其他各种儿童文学作品都更自由灵活。
它的接受对象也很广,包括城镇农村广大的识字或不识字的儿童,具有普及性。
⒌童话剧剧本。
指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儿童剧本,即通过以幻想的艺术手段创造的童话人物和童话境界来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儿童剧本,如《麻雀与小孩》、《马兰花》等。
⒍木偶剧剧本。
是指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儿童剧本。
在这类剧本中,需要对木偶造型、操纵方法、配乐等作专门说明。
全剧短而精,人物对白简单明了,线索单纯明晰,剧情紧凑明快。
演出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说白,并配以音乐。
由于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
三、作家链接、作品导读1、詹姆斯·马修·巴里(1860—1937)英国戏剧家和小说家。
主要戏剧作品有《彼得·潘》、《可敬的克莱顿》、《每个女人都知道的故事》等。
其中童话剧《彼得·潘》是巴里最出色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彼得·潘这一形象,成为永恒童心的象征,他生动地显示着作者对童心的歌颂和怀念。
而作品中创造的那个孩子们心所向往的快乐世界——永无岛,则显示着作者对童心世界的保卫和爱护。
在巴里的童话剧中,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童年的快乐和童心的美好。
1904年这个童话剧在英国公演,引起少有的轰动。
这部剧作后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图画故事、童话作品、电影等多种形式,受到各国儿童的欢迎。
2、黎锦晖(1891—1967)中国现代音乐家,也是我国现代儿童戏剧的早期开拓者。
主要作品有:儿童歌舞剧(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羊救母》、《三蝴蝶》、《春天的快乐》、《七姊妹游花园》、《神仙妹妹》、《小利达之死》、《母亲呢》、《苹果醒了》、仙、小画家》等12部。
此外,还创作诗歌、短篇小说、童话400余部。
黎锦晖少年时代就喜爱家乡民间音乐,他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歌舞剧之精髓,探索创造了儿童歌舞剧这种特殊的儿童戏剧艺术形式,对我国儿童歌舞剧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黎锦晖于1914年到北京工作并开始从事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编辑工作。
1922年4月创办《小朋友》周刊并任主编。
1949年后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工作。
爱的教育和美的追求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基本思想内容,而充分的儿童化特色和浓郁的诗意美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他的歌舞剧以洋溢着童心的儿童为主人公,在艺术表现上善用浅易平白的人物对话和富有诗情、诗意的舞台造型,因而能取得较强的抒情效果。
3、任德耀(1918一)江苏扬州人,儿童剧作家。
1949年后开始儿童戏剧文学的创作,至今已有40多部作品。
其代表作有《马兰花》、《友情》、仙、足球队》、《好伙伴之歌》、《宋庆龄和孩子们》、《魔鬼面壳》、《生命的瞬间》等。
任德耀的儿童戏剧文学,可分为纪实型和幻想型两类。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意蕴、贴近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符合少年儿童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的语言和戏翱结构等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任德耀对儿童戏剧艺术的不断探索,确立了他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他的“试验性”和“示范性”完美结合的剧作,被称为中国儿童戏剧发展成就的标本。
4、孙毅(1923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常年致力于儿童剧创作,重视课本剧的改编。
出版“儿童剧快活丛书”四册,包括《小霸王和皮大王》(儿童剧)、《五彩小小鸡》(木偶剧)、《秘密》(小学课本剧)、《美猴王》(中学课本剧)。
、孙毅在儿童戏剧的创作中进行了多种戏剧形式的探索,并结合儿童的审美要求进行艺术表现。
他的戏剧作品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因此得到了儿童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其余从略。
第二节儿童影视文学(3课时)教学要求:⒈辨析掌握儿童影视文学与儿童剧本的本质性区别。
⒉认识了解儿童影视文学的银屏呈现的基本类型。
⒊掌握儿童影视片的通行的四大类型,并理解各自的艺术特征。
教学内容:一、儿童影视文学的含义及其特点儿童文学中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
它是儿童影视创作的文学基础,使导演再创造的依据,儿童影视要把它提供的文学语言转化成为银幕、屏幕语言,把它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它具有独立的阅读价值,例如伊朗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的片断:白天外景街上阿里出了饼店,没走几步,又来到斜对面的蔬菜店。
店外横七竖八地堆放着许多木条箱以及一些烂塑料袋。
他将布包倚在箱子上,又顺手将黑塑料袋塞进箱子间的夹缝,随后走进店里。
阿里:“你好,阿卡,我要马铃薯。
”老板正忙着点钱,头也不抬,随手抄过一只黑塑料袋递过去。
阿里接过袋子,返身装马铃薯。
刚装了一两个,老板就发话了:“不是那些,挑下面的那些。
”阿里无奈地掏出大土豆放回原处,蹲下身子去挑那些乒乓球大小的土豆。
就在这当口,一位收废品换货的老人推着手推车来到店门口,与老板打招呼:“你好,我可以收了吗?”见老板点头应允后,他将那些破塑料袋、纸条等装到车上,最后把阿里装鞋的黑袋子也扔到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