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97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重大意义。
- 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包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 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能够对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 客观评价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重要知识点。
2.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角色扮演,如模拟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会议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情境。
3.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中重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 月10 日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 教师讲解:“10 月10 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2. 背景介绍(10 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图片,如农民生活困苦、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等。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高中历史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2)运用历史思维,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阶级矛盾;(2)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史》第8课《辛亥革命》;2. 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论文、书籍;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主革命的发展;(2)提问:辛亥革命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中占据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阶级矛盾;(2)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重点讲解重要事件和人物;(3)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阐述其原因、过程和影响;2.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或相关历史景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实物和资料;3. 结合辛亥革命,谈谈自己对民主革命的认知和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和基本结果,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讨论历史事件、模拟历史场景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理解革命的艰辛与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和基本结果,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分析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它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思考。
知识讲解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等。
详细介绍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关键事件。
分析辛亥革命的基本结果,包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活动,模拟辛亥革命时期的某个重要场景(如武昌起义)。
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革命军、清军、平民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总结提升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强调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如何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利用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 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多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较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与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辛亥革命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影响。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认识却比较浅显。
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
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熟悉,但对其他革命者了解不是很多,这一切有待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等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展示,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如何认识《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成果为什么落入袁世凯手中,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导入(旧知复习):世界历史步入近代以来,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实现了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了民主化、法制化,对外则积极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如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只可惜农民阶级两次运动因自身局限性而功败垂成,地主阶级洋务派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资产阶级维新派因软弱和妥协而饮恨京城。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要使中华民族摆脱亡国灭种的命运,中国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根本的改变,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领导了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这就是——辛亥革命。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起义发生在农历的辛亥年,所以称为辛亥革命。
这场革命是如何爆发的,它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3 课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师:辛亥革命的发生绝非偶然,革命的酝酿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应该从革命前的中国社会状态中,寻找它爆发的原因。
请同学们浏览课本结合大屏幕上的提示,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必然性、可能性和偶然性)。
生:(1)必然性: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可能性:经济基础:清政府先后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思想基础: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组织基础:1894 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1905 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建立。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时机:1911 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师:同学们概括的还是比较准确、完整的,再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关于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加剧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兴办新学、派遣留学生出国,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训练的新军更成为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的主力。
当皇族内阁建立后,清廷的立宪骗局被戳穿之后,原本主张改良的立宪党人也加入到革命阵营中,清王朝陷入了更加孤立的境地。
第二,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核心是三民主义,它集中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师过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用革命的方式挽救中国,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革命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支持。
与此同时,革命还具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军事上的准备,再加上保路运动的有利时机,一场伟大的革命即将爆发。
二、惊天动地谱春秋——辛亥革命的过程师:关于这一过程,以地点为依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篇章:武昌篇,南京篇,北京篇,分别对应革命的爆发、高潮、结局三个阶段,请同学迅速浏览课本后面两目,完成基础梳理,指出在这三个阶段主要有哪些事件发生?生:武昌篇(惊天一枪)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
南京篇(改天换日)(1)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 年元旦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北京篇(花落袁家)(1)清灭亡。
1912 年2 月12 日,溥仪帝退位,清朝覆亡。
(2)袁世凯取得革命果实。
1912 年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师: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一过程中的几个重难点知识进行一一突破。
<一>、武昌起义师:通过一组数字来了解下辛亥革命的进程,说明了什么问题?8 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 小时。
41 天:从武昌首义到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去的独立,仅41 天。
生:辛亥革命震撼了清王朝,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师:进展迅速,影响全国的“多米诺”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二>、中华民国之多少师:一起来了解下中华民国的知识。
生:时间:1912 年1 月1 日;国都:南京;国旗:五色旗;纪元: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
师过渡: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以暴力夺取了政权,随即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来巩固政权,(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临时约法》。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师: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材料,概括指出《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生:主权在民;国民权利;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制内阁;师进一步提问:帝制时代主权在谁手中?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具有什么进步意义?生:在君主手中,意义在于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师:《临时约法》中为什么要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何在?生:为了限制即将担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希望借此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师:通过对《临时约法》内容的解读,《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意义分别是什么?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典题对练】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师过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开辟中国灿烂未来美好愿望,但这一美好的愿望很快就化为了泡影,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一段视频,指出袁世凯取得革命果实原因有哪些?生:1、袁世凯手握重兵,实力强大;个人的阴谋与权术(一方面以武力威胁革命军,另一方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2、列强支持袁世凯(军事、外交、经济),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3、革命党内部旧官僚、立宪派施压革命党人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师过渡:在这种种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被迫妥协,(南北议和)达成协议,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我们应如何评价这场辛亥革命,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幕——青史功过后人评。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评价的标准,从不同的史观来认识一下辛亥革命。
师:【深层探究】——结合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如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生: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师:虽然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他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中,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结局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近代中国的国情呼唤着新的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这个新的阶级指的是无产阶级。
1919 年,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总结升华: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觉醒,是五千年文明史、七十年屈辱史、几万万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强大的、足以震撼世界的洪流。
它的丰功伟绩将昭示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去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