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锯木头中的数学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16
五年级锯木头数学题一、锯木头基础题型。
1.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锯成2米长的小段,需要锯几次?- 解析:首先计算这根木头可以锯成多少段,10÷2 = 5段。
锯的次数比段数少1,因为锯1次会得到2段,锯2次会得到3段,以此类推,所以锯成5段需要锯5 - 1=4次。
2. 把一根12米长的木料锯成3米长的小段,一共要锯几次?- 解析:先求能锯成的段数,12÷3 = 4段。
锯的次数比段数少1,所以要锯4 - 1 = 3次。
3. 有一根15米的木头,每3米锯一段,锯一次要5分钟,锯完这根木头需要多少分钟?- 解析:先求段数,15÷3 = 5段。
锯的次数为5 - 1 = 4次。
锯一次要5分钟,所以总共需要4×5 = 20分钟。
4. 一根8米长的木头,锯成1米长的小段,每锯一次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长时间?- 解析:段数为8÷1 = 8段,锯的次数是8 - 1 = 7次。
每锯一次3分钟,总共需要7×3 = 21分钟。
5. 一根木头长9米,锯成3米一段,锯完后休息2分钟,一共花了16分钟,那么锯一次需要几分钟?- 解析:可锯成9÷3 = 3段,锯的次数是3 - 1 = 2次。
设锯一次需要x分钟,因为锯2次中间休息1次,所以2x+(2 - 1)×2 = 16,2x+2 = 16,2x = 14,解得x = 7分钟。
6. 一根20米的木头,锯成4米长的小段,锯了3次后还剩下多少米?- 解析:锯3次得到的段数是3 + 1 = 4段。
每段4米,已经锯掉的长度是4×4 = 16米,剩下的长度为20 - 16 = 4米。
7. 把一根16米长的木头锯成相等的小段,锯了4次,每段长多少米?- 解析:锯4次得到的段数是4 + 1 = 5段。
木头总长16米,所以每段长16÷5 = 3.2米。
8. 有一根18米长的木头,锯成每段长2米的小段,锯了8次后,还剩下多少米?- 解析:锯8次得到的段数是8+1 = 9段。
“锯木头”问题① 锯一次的时间× 次数=总时间② 段数-1=次数次数+1=段数练习题:1、一根长12 米的铁丝,剪了3 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2、一根长42 米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几段,共剪了5次,每段长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5 厘米,每1 厘米剪一段,一共要剪几段?一共剪成多少次?○□=□()□○□=□()4、一根20 米长的木条,锯成同样长的小段,锯了3 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5、欢欢有一根长30 厘米的黄瓜,把它切了5 刀,分成了一些同样长的小段,每小段长几厘米?6、王乐把一根木棍锯了7次,锯成了每段长4米的小木棍。
这根木棍原来长几米?7、一根长24米的木头,每4米锯成一段,需要锯几次?8、一条长27米的木头,被锯成平均9米长的木头,锯一次需要9分钟,那么锯这根木头一共花了几分钟?9、小松把一根黄瓜切了6 刀,切完后,每段长2 厘米,这根黄瓜长多少厘米?10、一根12米长的木头,每3米锯成一段,需要锯几次,如果锯一次需要3分钟,总共需要几分钟?11、一根绳子被剪了5 次后,平均每段长8 厘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几厘米?12、一根12米长的木头,锯成相同长度的小段,锯了5次,平均每段长几米?13、小明锯一根木头,如果锯一次需要3分钟,那么锯成5段需要几分钟?14、锯一根木头需要15分钟,如果锯了6段,那么锯一次需要几分钟?15、小华锯一根木头用了20分钟,他锯一次用了5分钟,那么他锯了几段?16、一根长20米的木头,锯一次需要4分钟,锯了4次,那么锯这根木头一共花了几分钟?如果锯成同样长的木头,锯了几段?17、一根木头锯一次需要4分钟,锯了4次,那么这根木头被锯了几段?如果锯成同样长的6段木头,这根木头原来长多少米?18、小明锯一根木头长30米,如果锯一次需要3分钟,那么锯成5米一段需要几分钟?。
锯木头里藏着的数学问题太阳落山了,小熊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他走着走着,看见小猴正在用力得锯木头。
小猴看见小熊走来,放下手中的锯子说:“羊老师经常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你看,这锯木头也要用到数学呢!”小熊纳闷了,问道:“这锯木头怎么会用到数学呢?”小猴接着说:“你看我这一根木头粗细都一样,长度是20分米,老爸让我把它锯成5分米一段的木棍,我锯一次要4分钟,那全部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呢?”小熊回答说:“这简单啊,20÷5=4(段),4×4=16(分钟),你需要16分钟啊!”小猴说:“错啦!把一根木头锯成4段,只要锯3次”一边说一边用手在木头上指着,“这锯1次,这锯1次,这再锯1次。
”小熊恍然大悟:“对对对,的确只要锯3次,应该用4×3=12(分钟),你只需要12分钟!”说完不好意思得用熊掌挠挠脑袋。
小猴笑眯眯得说:“再考考你,如果我每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那我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小熊听完,脱口而出:“3×3=9(分钟),9+12=21(分钟)”,说完后悔了,赶紧说:“不对不对,应该没那么简单,你让我好好想想。
”小猴说:“你仔细想想,我锯木头了。
”小熊看着小猴,又看看他手中的木头,心想:小猴锯3次,锯完一次休息一次,第3次锯完任务就结束了,没有休息,那他只要休息2次就行了,对,只要休息2次!想到这里,小熊高兴极了,大声得对小猴说:“小猴小猴,我知道啦,你锯3次,只休息了2次,用3×2=6(分钟),6+12=18(分钟),你一共需要16分钟。
小猴高兴地说:“小熊,你真是聪明,一点就通了。
这锯木头里的数学问题好玩吗?”小熊连忙说:“好玩,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问题!”小猴点点头。
小朋友们,相信你们也能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试试看。
《“锯木头”中的数学问题》微课教学设计设计背景: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册42页出现了一个锯木头的练习题,起初我认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了植树问题的基础上解决此题应不困难,可是在学生边做我边巡查的过程,令我大失所望,居然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其中包括班中的几个尖子生。
这引起我深刻的思考,决定制作本节微课,通过对错题的辨析和讨论,探究锯木头中的数学规律,引导学生将“错点”变为“亮点”,让错题不在重复。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锯木头时锯的段数与需要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用的最为广泛的数量关系式:锯的次数=段数-1,并会运用这个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探究木头锯成的段数与次数之间蕴含的数学规律,并会运用次数=段数-1及段数=次数+1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明白锯几段并不就是锯几次。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就拿锯木头来说,既有不少数学问题,又十分有趣,本节微课就来学习小学数学学生易犯错误类型--锯木头中的数学问题。
二、呈现错误1. 出示错例(五年级上册练习册42页)若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12分,照这样计算,锯成6段要()分。
2.展示错解12÷3=4(分钟)4×6=24(分钟)3. 提问:你知道错哪了吗?你知道锯的段数与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三、探究规律1. 出示木料锯成的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分析表:要求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填一填。
动手操作切橡皮泥或撕纸条直观发现。
2.发现规律认真观察上表,你发现锯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看表得关系是:段数=锯的次数+1锯的次数=段数-13.提问小练一根木头锯成21段需要锯几次?一根木头锯了n次,锯成了多少段?四、改正错解3-1=2(次)12÷2=6(分钟)6-1=5(次)5×6=30(分钟)五、巩固提高1. 一根圆木平均锯成9段,共用了32分钟,每锯一次要用几分钟?2. 一根绳子长18米把它剪成3米长的小段,可以剪成几段?一段一段地剪,要剪几次?3. 小红家住在6楼,他从1楼到3楼用了40秒。
第五模块“锯木头”类应用题【教法剖析】“锯木头”类问题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见的问题,但“锯木头”类问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解决锯木头问题时,先要理解题意,再联系生活情境构建示意图,确定隐含的段数与锯木头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就能顺利地解答锯木头问题了。
解答锯木头问题时常用的思想方法有:1.公式法:根据题意找准它属于哪种类型,找到相应的公式,对照公式解答即可。
常用到的锯木头问题公式有:每段长度=木头的长度÷等分的段数等分的段数=木头的长度÷每段长度锯的次数=等分的段数-12.图示法:理解题意有困难时,可以画图帮助理解。
可以用图形表示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两段,要锯几次?【助教解读】引导画图,可以一目了然,锯成两段要1次就可以了。
还可以用公式法解: 锯的次数=等分的段数-1列式如下:2-1=1(次) 口答:要锯1次。
【经验总结】通过读题让孩子明白题目告诉的是段数还是次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利用“段数比次数多1,次数比段数少1”的规律做题。
例2有一根木头,每1米锯一下,每锯一下需要1分钟,总共6分钟锯完,那么这根木头有多长呢?【助教解读】这根木头锯了6分钟,因为每锯一下需要1分钟,说明锯了6下。
锯了6下,木头就被分成7段,一段1米,木头就是7米。
解答如下:6+1=7(段) 7段就是7米口答:这根木头有7米。
【经验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明白题里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推断出锯的次数,再通过“锯的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得出锯的段数、木头的长度。
道理虽简单,做题的时候却极容易出错。
例3某居民楼8楼出现危险事件,该小区物业值班员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不巧电梯故障,只能爬楼梯上去。
如果从一楼到二楼需要5秒,照这样的速度,到达8楼需要多少秒?【助教解读】观察图1,上到二楼需要走1个楼梯,上到三楼需要走2个楼梯,走的楼梯数正好比到达层数少1。
第五模块“锯木头”类应用题【教法剖析】“锯木头”类问题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见的问题,但“锯木头”类问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解决锯木头问题时,先要理解题意,再联系生活情境构建示意图,确定隐含的段数与锯木头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就能顺利地解答锯木头问题了。
解答锯木头问题时常用的思想方法有:1.公式法:根据题意找准它属于哪种类型,找到相应的公式,对照公式解答即可。
常用到的锯木头问题公式有:每段长度=木头的长度÷等分的段数等分的段数=木头的长度÷每段长度锯的次数=等分的段数-12.图示法:理解题意有困难时,可以画图帮助理解。
可以用图形表示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两段,要锯几次?【助教解读】引导画图,可以一目了然,锯成两段要1次就可以了。
还可以用公式法解: 锯的次数=等分的段数-1列式如下:2-1=1(次) 口答:要锯1次。
【经验总结】通过读题让孩子明白题目告诉的是段数还是次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利用“段数比次数多1,次数比段数少1”的规律做题。
例2有一根木头,每1米锯一下,每锯一下需要1分钟,总共6分钟锯完,那么这根木头有多长呢?【助教解读】这根木头锯了6分钟,因为每锯一下需要1分钟,说明锯了6下。
锯了6下,木头就被分成7段,一段1米,木头就是7米。
解答如下:6+1=7(段) 7段就是7米口答:这根木头有7米。
【经验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明白题里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推断出锯的次数,再通过“锯的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得出锯的段数、木头的长度。
道理虽简单,做题的时候却极容易出错。
例3某居民楼8楼出现危险事件,该小区物业值班员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不巧电梯故障,只能爬楼梯上去。
如果从一楼到二楼需要5秒,照这样的速度,到达8楼需要多少秒?【助教解读】观察图1,上到二楼需要走1个楼梯,上到三楼需要走2个楼梯,走的楼梯数正好比到达层数少1。
锯木头数学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锯木头数学题的背景和意义2.题目分析:解析锯木头数学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解题过程:详细步骤和计算4.结论:总结锯木头数学题的解法和启示5.结语:对锯木头数学题的评价和拓展思考正文1.引言锯木头数学题是一道经典的数学问题,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考验着人们的数学智慧和解题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析锯木头数学题,探讨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并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2.题目分析锯木头数学题的基本问题是:给定一根木头,要求将它锯成若干段,使得每段的长度相等,问应该如何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中的代数方法。
具体来说,设木头的总长度为 L,每段的长度为 x,需要锯成 n 段。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方程:L = nx解这个方程,就可以得到每段的长度 x。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 x 来确定锯木头的具体步骤。
3.解题过程假设我们有一根长度为 100cm 的木头,希望将它锯成 5 段,每段的长度相等。
根据上面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到:100 = 5x解得:x = 20所以,我们需要将木头锯成 5 段,每段长度为 20cm。
具体的锯木头步骤如下:第一步:将木头锯成两段,每段长度为 50cm。
第二步:将其中一段锯成三段,每段长度为 20cm。
第三步:将另一段锯成两段,每段长度为 20cm。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锯木头的任务。
4.结论锯木头数学题的解法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同时,锯木头数学题也可以作为一个起点,引导我们探索更多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奥秘。
5.结语锯木头数学题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通过对这道题目的解析,我们不仅学到了解题的方法,还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锯木头数学题
“锯木头数学题”是指通过数学模型或逻辑推理来解答与锯木头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到木材的切割、长度、面积等方面的计算。
以下是5道锯木头数学题的示例:
1.一根木头长10米,想要把它锯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3分钟,那么全部锯
完需要多少时间?
2.一根木头长12米,想要把它锯成每段长3米的木块,可以锯几段?需要锯
几次?
3.一根木头长20米,想要把它锯成长度为5米的木块,可以锯几段?需要锯
几次?
4.一根木头长8米,想要把它锯成每段长2米的木块,其中有一段锯错了,
长度为3米,那么实际锯了几次?
5.一根木头长15米,想要把它锯成长度为3米的木块,并且每锯一次可以得
到2米的木块,那么最多可以得到多少木块?
这些题目都是与锯木头有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模型或逻辑推理来解答。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锯木头数学题”是指与锯木头有关的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模型或逻辑推理来解答。
这些问题涉及到木材的切割、长度、面积等方面的计算和推理。
锯木头的数学题三年级今天,小明的数学老师给他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题目是关于锯木头的。
小明是三年级的学生,他对数学非常感兴趣,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开始思考这道题目。
题目是这样的:小明的爸爸有一根长长的木头,他想把这根木头锯成若干段等长的木块。
他希望每一段木块的长度都是整数,并且这些整数长度的木块的个数要尽可能多。
请问,小明的爸爸最多可以锯出多少段木块呢?小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他首先想到了数学中的除法运算。
他知道,如果要把一根木头锯成若干段等长的木块,那么这根木头的长度必须是这些木块长度的整数倍。
于是,他开始尝试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明拿起一把尺子,测量了一下木头的长度,发现它是60厘米。
他想,如果他的爸爸要锯出的木块长度是1厘米,那么他的爸爸最多可以锯出多少段木块呢?小明拿起计算器,将60除以1,得到的商是60。
这意味着,如果木块的长度是1厘米,小明的爸爸最多可以锯出60段木块。
小明觉得这个答案很简单,但他还是想继续思考。
接下来,小明尝试了其他的木块长度。
他将60除以2,得到的商是30;将60除以3,得到的商是20;将60除以4,得到的商是15……小明发现,随着木块长度的增加,他的爸爸最多可以锯出的木块数量在减少。
小明思考了一会儿,他发现了一个规律。
他发现,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少。
所以,小明的爸爸最多可以锯出的木块数量,就是60的因数的个数。
小明开始列举60的因数:1、2、3、4、5、6、10、12、15、20、30、60。
他数了一下,发现60一共有12个因数。
所以,小明的爸爸最多可以锯出12段木块。
小明很高兴地告诉了他的数学老师这个答案。
他的数学老师夸奖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很聪明,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数学。
通过这道题目,小明学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因数。
他明白了因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他觉得数学真的很有趣,而且可以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植树问题:知识点+练习题+答案一、知识点讲解。
1、“植树问题”又称为“锯木头”问题。
2、植树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每段距离x段数=总距离。
总距离÷每段距离=段数总距离÷段数=每段距离3、分情况解决问题。
①在一段距离中,两端都植树,棵数=段数+1; 段数=棵树-1适用于弯曲路段练习题:(1)公园门前的一条路长42米,在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栽树,每6米栽一棵,一共能栽多少棵?(2)同学们植树,8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4米,照这样计算,16棵树间的距离是多少米?(3)两根同样长的彩带上,每隔2米挂一个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一共挂了12个,每根绳子长多少米?答案:(1)42÷6+1=8(棵)答:一共能栽8棵。
(2)8-1=7(段) 14÷7=2(米)16-1=15(段) 2×15=30(米)答:16棵树间的距离是30米。
(3)12÷2=6(个) 6-1=5(段) 2×5=10(米)答:每根绳子长10米。
②在一段距离中,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 段数=棵树+1适用于弯曲路段练习题:(1)在一条长2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若两端都不植树,共需多少棵树?(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 4 米栽一棵雪松,一行能栽多少棵?答案:(1)200÷5=40(段) 40-1=39(棵)答:共需39棵树。
(2)56÷4=14(段) 14-1=13(棵)答:一行能栽13棵。
③在一段距离中,一端不植树,棵数=段数;分右端不植树和左端不植树两种情况。
练习题(1)志愿者在路的一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从起点开始栽,终点不栽,一共栽了 8棵树,这条路长多少米?(2)在一段长18米的道路上摆放花盆,每隔2米摆一盆花,头摆尾不摆,一共摆了多少盆花?答案:(1)5×8=40(米)答:这条路长40米。
(2)18÷2=9(盆)答:一共摆了9盆花。
二年级上册数学锯木头”问题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中,有一个经典的“锯木头”问题。
这个问题是关于一个木匠需要将一根木头锯成若干段,每次只锯一次,而且每段锯出的木头长度都相同。
这个问题让我们明白了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
锯木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除法问题。
如果我们有一根长为L的木头,我们想要将它锯成n段,那么每段的长度就是L/n。
这个简单的除法运算让我们能够明白,为什么一个木匠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段木头的长度。
然后,这个问题也让我们理解了除法的本质。
当我们把一根木头锯成两段时,我们实际上是将木头分成了两半。
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把一个数字除以2,得到了两个相等的部分。
这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理解了除法的本质,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每段木头的长度。
这个问题还让我们明白了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通过学习这个简单的除法问题,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在数学学习中掌握一个新的概念。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数学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二年级上册数学锯木头”问题是一个简单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本质,也可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起来,增强我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今天,我们进入了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部分。
老师首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包含了许多数学问题。
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去超市购物。
小男孩想要买一些糖果,但是他的妈妈要求他先解决几个与糖果有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每盒糖果的价格是10元,那么买3盒糖果需要多少钱?”小男孩迅速回答:“30元!”他的妈妈满意地点了点头。
接着,妈妈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20元,想买尽可能多的糖果,最多可以买多少盒?”小男孩稍微思考了一下,然后回答:“2盒!”他的妈妈微笑着说:“很好,你真的很聪明。
”然后,老师又给我们出了几个问题。
比如:“如果你有50元,每盒糖果的价格是10元,你能买多少盒糖果?”我们开始用笔和纸计算起来。
锯木头专项练习题
1、锯木头的问题,主要是要明白锯成木头的段数比锯木头的次数多1
次数=段数-1 段数=次数+1
如图:
例:工人叔叔锯木头,每锯一次用3分钟.要把一根木头锯成6段,要锯几分钟?
2、爬楼梯的层数问题,是锯木头的变形题,主要是要明白几楼与爬几层楼梯是不同的,楼
层数比需要爬的楼梯层数多1。
默认一楼是不需要爬楼的。
例:强强家住在六楼,她上一层楼要用3分钟,强强从一楼到六楼要用多少分钟?
6-1=5(个) 6-1=5(层)
5×3=15(分钟)
答:强强从一楼到六楼要用15分钟。
练习1、美羊羊把一根木头锯成两段用3分钟,锯成10段,要多少分钟?
2、王师傅把一根钢筋锯成了10段,一共用了27分钟,他锯一次要用几分钟?
3、小明家住九楼,他从一楼走到二楼用2分钟,那么他从一楼走到9楼需要几分钟?
4、李师傅把一根铝合金材料锯成三段时用了6分钟,现在他用18分钟把一根铝合金锯
成小段,这根铝合金被锯成了多少小段?。
锯木头中的数学问题学法指导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
例如:锯木头的段数问题、爬楼梯的层次问题、敲钟的时间问题……这些都是比较特殊的数学问题,虽然看起来比较容易,但计算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
如:一根彩带长25分米,把它剪成5分米的小段,可以剪几段?一段一段地剪,要剪几次?第一问很容易,就是求25里面有几个5。
25÷5 =5(段)答:可以剪5段。
第二问呢?画图试试看:可以看出,每剪一次得l段,最后一次能得2段,剪的次数比段数少l。
因此要剪4次。
5-1=4(次)答:要剪4次。
小朋友们,你想出来了吗?其实,锯木头的段数问题,主要是明白锯成木头的段数比锯木头的次数多l;楼梯的层次问题,主要是明白楼数比楼梯层数多l;敲钟的时间问题,主要是明白敲的次数比敲声之间的间隔数多l。
一根木料长8米,木工把它锯成2米长的小段,要锯几次?【分析与解答】要求锯几次,可以先求能锯几段。
8里面有几个2就是能锯几段:8÷2 =4(段)。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锯一次得1段,最后一次能得到2段。
因此,锯的次数=段数一l。
8÷2 -1=3(次)答:要锯3次。
试一试1一根铁丝长25厘米,把它剪成5厘米长的小段,要剪几次?学校门前一条路长56米,为迎接国庆节,从头到尾都要插彩旗。
每7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彩旗多少面?【分析与解答】从图上可以看出,每隔7米插一面彩旗,56里面有几个7就有几段:56÷7=8(段)。
因为从头到尾都插,所以彩旗的面数要比段数多1:8 +1 =9(面)。
也就是说,彩旗的面数=段数+1。
56÷7+1 =9(面)答:一共要插彩旗9面。
试一试2一条河堤长40米,每隔4米栽一棵树,从头到尾一共要栽多少棵?少先队员在路的两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栽了82棵,这条路长多少米?【分析与解答】两边一共要栽82棵树,那么,每边栽82÷2= 41(棵)。
41棵树之间有41-1= 40(段),每段长5米,这条路长5×40=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