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感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人类内心最为向往的情感之一。
在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美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是,美的本质是什么?美感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索和思考的焦点。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一、美的概念与内涵美,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感觉和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
美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感受,但是它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自然、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到美。
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象,听到美妙的音乐,欣赏美丽的艺术品,品尝美味的食物,感受美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
美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美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超验的理念,是一种完美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认知,是一种对自身本质的反映。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自由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对于自由的感知和体验。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美的内涵十分复杂,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二、美感的概念与内涵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于美的直觉感受。
人们在欣赏艺术品、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时,会产生美感。
美感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它不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只需要直接感受和体验。
美感的内涵也是十分复杂的。
美感包含了对于色彩、形状、音乐、文字、情感等方面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多元化的体验,不同的人对于美的感受也会因为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性格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三、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美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美的本质:美的客观性、美的主观性和美的功能性。
1、美的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论美感的散逸》读后感《论美感的散逸》是一本探讨美学与心理学交汇的深度读物,作者通过对美感的散逸现象进行剖析,引领读者深入探讨人类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美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作者对美感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美感并非简单的审美观念,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涉及感知、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揭示了美感的多维度特征,使我对美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美感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共同体验,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导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作者对美感的散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美感的散逸是指美感在传播和体验过程中的变化和消失,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
作者认为,美感的散逸源于人们对美的认知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物质过剩等因素导致人们对美感的散逸现象愈发显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美感的本质和意义,以保持对美的敏感和热爱。
最后,作者提出了如何重拾美感的建议。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培养美感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审美教育、文化熏陶等方式,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作者还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保持对美的敏感和发现,让美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重新感知美的存在,重拾对美的热情,使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
在读完《论美感的散逸》之后,我对美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美感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体验。
通过对美感的散逸现象的探讨,我意识到美感的珍贵和脆弱,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珍惜。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感知美的力量,让美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愿我们能够重拾对美的热情,让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论美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摘要】每个人都对美有不同的认识,并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我们留心美,用心去感知它,你会发现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因为现实生活是美感的源泉和基础。
【关键词】美感美感特点现实生活什么是美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答是:美即生活。
他又强调:“生活必须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生活。
”他理解说:“任何东西,凡是我们在其中看见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我们喜欢的那种生活,便是美。
”可以看出美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美感呢?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
一是,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
二是,美感离开不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
三是,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
四是,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
五是,艺术家运用经过特别训练的感官来感受和描写世界的美。
对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赠汪伦》的诗来解释。
“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仑送我情。
”第一,正是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仑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
第二,踏歌声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诗人的耳中,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刺激。
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了汪仑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
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
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
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论美感中的情感体验摘要: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生理快感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生理快感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
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美感是一种情感,但却与普通的日常情感有着显著的不同,美感中的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但它其中蕴涵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它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美感情感快感体验区别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察、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 [1] 。
情感反应的对象与认识不同,它不仅反映对象本身,而且反应对象对人的一种关系,及对象是否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及理想的一种主观态度[2]。
人们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以不加思索地判断对象美或不美。
听一首歌曲,也许并没有听清楚歌词,但悦耳的旋律却早已令人心醉;读一首诗,也许还没有考虑到它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但那充满激情的音乐般的语言,早已把人带进特定的意境,欣赏者不自觉地被唤起了美感,获得了美的享受,也就是说人们看到没的事物必然会产生美感。
康德认为:“美感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3]”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的事物在人的心中所唤气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4]”美感的非概念的个人直觉性,只是美感的外貌和呈现形式,如同概念和推理,是逻辑认识的外貌和呈现形式一样,美感的对象是富于感染力的感性形象。
当欣赏者感知它的时候,不但会立即产生相应的表象,而且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诱发联想和想象活动,将表象改造为饱和着欣赏者主观情绪色彩的、朦胧多义的审美意象。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在读了康德的这本美学著作后,我对“美”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书主要是在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
在浅尝此书后,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部分去理解:一,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美感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改善、可以提高的(在此,作者把本性难移变成了本性可移)。
当然康德也充分认识到人性中的丑恶面,所以在他看来,能够真正做到高度德行与美的统一的只是少数人。
多样性本身就是美,而不涉及多样性的统一与否。
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
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从而让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优美感如不能升华为崇高,换句话说,如未能提高,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可能,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
一切真正的美,它本身就必须是既崇高又优美的,二者兼而有之,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特征,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有道德的含义。
二,两性之美是不同的:女性是优美的、美丽的性别;而男性是则是崇高的、高贵的性别。
在两种性别中并不存在“优越性”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是没有可比性的。
三,论不同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心灵特征,从一切对他们已成为了道德性的`那些事物中是最能够识别出来的。
所以,康德就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探究各个民族对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感情:西班牙人是恳挚,沉默和真诚的;法兰西人对于道德美怀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感情;意大利人有着西班牙人的某些东西和法兰西人的某些东西的一种混合的感情等等。
作者在后面的文章中谈纯哲学的地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谈与其自身专业仿佛无关却又有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师吧!使人从他的漫不经心,海阔天空的闲谈中得到思想的启发……。
论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作者:过琪瑜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3期摘要:美感与道德感是个体感觉体验中很重要的部分,两者往往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情绪,引导个体产生特殊的行为。
本文以对美感与道德感提出定义为基础,讨论美感与道德感的一致性与分离性,在区分二者关系的方面力求创新。
关键词:美感道德感体验美感与道德感都属于个体感觉体验中的高阶体验,道德感之中可以包含美感,美感里也可以包含道德感。
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根本的区别?区别在哪里?究竟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带着这几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本文试图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找到探讨美感与道德感关系的新的突破口。
一、美感的定义在讨论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对美的界定与道德的界定。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两者可以相互包含,存在“重叠”的时刻,但是美的事物不一定都具有道德性,具有道德性的事物也不一定都是美的。
美与道德的定义本就模糊,本文从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对美感提出论述的普罗提诺的论述中寻找切入点。
普罗提诺提出人靠一种内在眼睛感受来自上帝的真美。
当人“虚壹而静”真正地进入目视上帝之美的境界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是狂喜与震撼。
暂且不谈这个结论是否有合理依据,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普罗提诺提到的,当我们感受到美时会产生的愉悦是狂喜与震撼,这与我们这次讨论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是契合的[1]。
美是审美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美感,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一种体验,一切让我们获得审美体验及具备审美功能的事物,都可以被称为具有美感。
为什么说美感是一种体验呢?伽达默尔的回答是:“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他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存在着一种“意义丰满”,这种意义“代表了生命的意义整体”。
他说:“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验。
”[2]这对我们这很有启发。
正因为美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美感是从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感觉,所以美感都是有对象的,也带有主观判断,无法给予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
斐利布斯论美感读书笔记阅读了斐利布斯的论美感,我对美这一概念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同时通过学习反思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斐利布斯以前的许多美学家都探讨过这个问题。
他们的观点尽管也包含若这样或那样的合理成分,然而他们都离开人去研究美的本质,去为美下定义,诸如美是典型,美是对称,美是理想,美是观念,美是理念等等,所以他们的观点很难自园其说:从这方面看顺理成章,从那方面看则矛盾百出。
斐利布斯对美的本质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些论述。
斐利布斯说,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遭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斐利布斯又说: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在这两段论述中,斐利布斯阚述了美与美感问题。
人们“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达就是美感。
美感属于意识形态。
这种美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斐利布斯指出,决定美感的是对象化了的“类生活”,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对象化了的“人的个性”。
人的个性、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在产品中已经成了“物质的”的东西,引起美感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
由此可知,美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美就是这物化了的人的本质,物化了的人的个性,物化了的人的生命。
所谓一本打开了的书,所谓人的心理学,指的就是工业产品是人的种种本质力最物化的这种存在。
整个工业产品就是记载人的感觉力思维力、意志力、联想力。
想象力、技能、技巧、才智。
情感、兴趣等等的书,它以感性的形式为人们感知、认识。
整个工业的历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史,它具体而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和进步的程度。
对美感的理解美感:主体在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理解、评价中所获得的精神愉悦。
又称“审美感受”。
与“丑感”相对。
美感是人在审美实践中将对象人化,从自己改造的对象中发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后所激起的肯定性评价和情感愉悦。
无论是对自然美、社会美还是对艺术美的美感,其实质都是对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它是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经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中实现的。
其物质基础是人所发现、创造的具有物质性、形象性的美的存在。
有了这种美的存在,才有人的审美感知和美感。
审美对象的丰富性、变易性制约着美感的丰富性、发展性;审美对象的不同性质引起优美感、壮美感、崇高感、悲感、喜感、幽默感等不同类型的美感。
其生理基础是人的审美感官的感受力和大脑的效应机能,是对象审美特性同人的生理功能、需要相适应。
其心理条件是人的精神需求,人已有的审美意识、经验、能力和特定心境、审美态度。
其产生、发展和方面、方向、性质、程度受对象特性和主体审美实践经验、审美意识的制约。
其形成过程为:对对象具体形象形态的感性直觉,产生快适感、愉悦感;在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经验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判断和情感、情绪等形象思维活动,把握对象特性及其相互联系,激起审美的自我意识,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使审美感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有丰富的主体内容,并反作用于美,增进美。
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契合的结果,是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德国莱布尼茨认为它是一种混乱的、感性的、不能充分说明的感觉,是无数微小感觉的集合体。
英国博克认为它是对于客观事物美的感性直觉所引起的爱的情感,与理智、意志无关,只能通过感官机械地反映事物外在形态的美。
德国康德认为它是纯主观的自由的愉快,不夹杂任何利害感,在纯粹的具有普遍性的不借助概念的鉴赏判断中得到。
以上诸说都肯定了美感的愉悦性。
朱光潜对美和美感的论述
朱光潜对美和美感的论述如下:
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美感必是极为纯粹的,它不是高举享乐主义,满足欲望的快感,也不是带有思考特质的联想,更不是带有目的性的考据和批评。
真正的美感经验是在了解作品历史和作者生平的前提下,凭直觉沉浸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完全不带个人思考过的痕迹。
当凭直觉沉浸在作品中感受美时,人们极可能会出现“移情”的心理活动。
“移情作用”是人的内心情趣与物的姿态发生往复回流,从而达成物我同一的境界,影响艺术品的美感经验。
论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摘要:自鲍姆加登建立了他的“美学”后,人类能力中的“感性”便越来越为研究所重视,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也随之而不断提高,然而这种感受是有差异性和共同性的。
该文主要从时代、民族、阶级及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浅析了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初步提出了自己对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感受;差异性;共同性;培养一.造成美感差异的原因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级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在一个互相一寸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生共同性。
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理、命运和遭遇,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同意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
[1]二.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1)美感的差异性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论艺术中的美与美感《美学四讲》通过美学、美、美感、艺术四个部分向读者普及关于美的一些基本概念。
这些抽象简约的概念看似耳熟能详实则是浅尝辄止,但通过李泽厚先生引經据典,透过例子解读文中富有逻辑性、哲学性的论述及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饱含的美学思想有较为具象的认知,换种思维一切皆有所不同。
本文试从美与美感方面浅谈我对美学思想的理解。
标签:艺术;美;美感;审美情感一、美是什么美是什么?历来对美有两方面解读,“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即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的确,一切美的认识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何谈所谓的美?美点燃了生命之光,美的认识是来自心灵最真情的反馈,是生命活力迸发出的光芒,是人类智慧的高级表现。
尼采曾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英国美术史家赫伯·里德说:“艺术,我们已经界定为人类以物质宇宙的基本形式和生命有系统的节奏,努力达成的整体。
”美源于艺术的产生,人类的远古祖先在唱歌、舞蹈、纹身、画岩画等艺术活动中时刻伴随着美的产生。
舞蹈是形体之美,唱歌是听觉之美,画壁画是视觉之美。
人类在生活中经常从事着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思想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一)审美对象“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有的就不能?”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对古松的三种态度,显然极为客观的事物之中都存在着几分主观,何况是审美对象呢?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和许多其它事物一样,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
美无处不在,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可见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需要主观条件和客观的审美性质的统一,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美的根源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李泽厚先生主张“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美的根源出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现实物质活动作为中介的动力系统。
从美学的角度看史前时期的悠久历程,在主体方面萌发和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在客体方面即成为美的根源。
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美的探索,如挑选精美的石头、骨、果壳等来制作装饰物佩戴,这是早期艺术创造的探索。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它既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价值。
美感则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
美的本质则是指美感的客观实在,即美的本体。
本文将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的关系。
一、美的哲学探讨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意义。
在美学中,美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实在,是一种超越主观感受的存在。
美学家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中。
美不是主观的感受,而是客观的实在,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美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人类对存在的一种理解和表达。
美是一种揭示存在本质的方式,是人类对存在的一种回应。
美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外观,而在于它所揭示的内在本质。
例如,一张画作的美不在于它的外观,而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美感的心理学解释美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美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感知的过程包括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多个阶段。
感觉是人们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人们对颜色、形状、纹理等视觉刺激的反应。
注意是人们对某个刺激的关注和集中,是感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记忆是人们对已经经历过的美的经验的保留和再现。
思考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过程,是感知过程的最终阶段。
情感是指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情感是美感的核心,是人们对美的主观体验。
情感涉及到人们的喜好、情感、情绪等多个方面。
情感的产生和表达与人们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美的本质的艺术解释艺术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是人类对美的创造和表达。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艺术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各不相同。
论审美的心理要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的东西有很多,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都可以被认为是美的。
总之,只要是能被人们感知的存在,能给人们灵魂带来好的感受的都能称为是美的东西。
我们是审美的主体,世界万物是审美客体,美感就来自我们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是一系列心理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
感觉。
我们每天都要观看、倾听、品尝、触摸外物,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感觉就是我们进行理解、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基础。
审美对象都具有可感的形式,或大或小,或暖和冷,这些可感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才能开始审美活动,所以,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世界的第一个台阶。
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但它又不同于感觉。
感觉是人对事物特征的反应,而知觉是人对事物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
感觉直接产生于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觉在审美中的作用。
一,整体性在审美知觉中更加集中。
比如欣赏绘画时,如果我们只感到一块块的色彩,而不能知觉其成的完整形象和它的构图所表现的意境则不能欣赏绘画的美。
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二,审美知觉的选择性。
如我们在影院看电影时可以忽略人说话的声音,只专心于电影。
三,审美知觉带有情绪和感情色彩,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欣赏者的情绪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知觉。
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秋季的,诗人情绪低落就可能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诗句,诗人情绪乐观,就可能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
联想。
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联想几种常见形式:一,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
美感的本质名词解释美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
美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释,但无论是从哲学、心理学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美感都与人的主观体验以及观察、思考和感知的能力密切相关。
美感的本质可以解释为一种纯粹的情感和审美的体验,这种体验涌现于人类对感知对象的欣赏和赏识中。
美感是一种幸福和情感愉悦的体验,它可以通过欣赏美丽的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或者其他具有美学价值的事物来获得。
美感的本质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和共鸣。
美感的本质还在于它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个人偏好和价值观都会对美的理解产生影响。
因此,美感是一种高度私人化的体验,每个人都在其独特的思维框架中构建对美的理解。
此外,美感的本质也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作用。
人们通过感官的刺激和感知来感受美的存在。
视觉上的美感可以从形状、颜色、比例和构图中获得,听觉上的美感可以从声音的音调、音乐的旋律和和谐中获得,触觉上的美感可以从物体的质感、温度和触摸的舒适感中获得。
这些感官的协同作用使得美感具有全方位的体验。
再者,美感的本质也与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当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刻,他们的情绪会得到舒缓,他们会感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这是因为美感的体验可以激发人们积极的情感,如喜悦、宁静和幸福。
同时,美感的体验也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疲劳,使他们摆脱世俗的纷扰,沉浸于一种美丽和和谐的境界中。
美感的本质还可以解释为一种洞察力和理解力。
通过欣赏美丽的事物,人们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美感通过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将人们带入一种深思熟虑的状态,他们开始思考美背后的含义和意义。
通过发现美的细节和特点,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获得更加深入和智慧的见解。
总的来说,美感的本质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概念。
它涉及到人类对感知对象的欣赏和赏识,与情感体验和主观性紧密相连。
美感教育的必要性探讨-美感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在1982年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
”其中第一、二、四项都属于“德育”,而“有文化”则属于“智育”。
由于这是在“思想建设决定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谈的,所以没有提到“体育”,最后强调了“劳动者”。
两种提法都没有提及“美育”。
“美育”在国家正式文件和重要的国家会议几乎都没有涉及到,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美育”被认为不宜与德、智、体“三育”同等并列,主要理由是“美育”的基本内容已被“三育”所涵盖。
例如,大量关于美的观点、信念、情趣、爱好,都是从属于德育范畴的。
一切关于感受、理解、欣赏、创造美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则又属于智育的范畴。
一切人体美的理论,总是服从于人体正常而健康的发展的。
所以,美育没有必要强自跻身于“三育”之列而与其平分秋色。
虽然仍然肯定它是“全面发展”的内容,但只要它充分发挥了促进德、智、体发展的作用也就可以了。
上述看法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各育间既密切联系,互相渗透,又各自,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美育和德育之关系而言,虽然二者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属于人文教育,但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德育是规范性教育,它可以使青少年形成一种道德的自觉;美育则是一种熏陶、感发,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
德育主要作用于思想和理智的层面,即“良知”(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而具有的理性和道德),而美育则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即所谓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
对于人的精神这一层面,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有时是无能为力的。
美感的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美的客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我们所非常熟悉的相对称、有序、和谐等客体形式就具有公理化、程序化的特点。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也容易判断出来,对称,有序,和谐是美的。
但是对于这样一些美的客体形式,一旦它们内涵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时,不同的人对它们的感受能力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到底是什么?有人觉得未经开发的山野风景比较美,有的人却认为人工雕砌的楼台华夏才是美:宁静、淡远是一种美,活力、鲜明是另一种美:古典音乐很美,摇滚,重金属乐也美……,即使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维护者,“美”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感受,我们对美的欣赏与表现,是一种自我看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协调程度,这种协调会让人感觉到舒服。
美的本质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揭开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唯一钥匙。
从本质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
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进行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
美的特征 1、美是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论。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程度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础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型和感性。
自近代以来,美学作为感性学一直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
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
美学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主要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
但感性自身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
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
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
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但在美学中,艺术哲学具有独特的位置,以致人们用它来替代美学。
作为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主要兴起于德意志唯心主义时期。
此时的哲学作为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形态,设定了主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并因此成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
艺术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经常给人以审美感受。
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
这些审美物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了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使之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促使人们探索它们的共同根源和一般本质。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柏拉图《大希底阿斯篇》,朱光潜泽《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将审美对象提到哲学问题上加以探讨。
这就使得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从而被放在首要位置上。
然而对此问题的解决亦不是轻易之事,到底是应该把美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或者是主观的愉快,或者是绝对精神的外在等)还是肯定它的客观性,认为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莫衷一是。
争论不休。
那么在这里,我认为,美是应该包含内容与形式即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二者达到完全的融合和和谐的统一。
美是客观社会性的。
不管人们在近代如何理解美学,它都始终置于理性哲学的框架内并被理性所规定。
对此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设定。
康德的批判哲学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
批判。
其中,包括了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是其哲学的拱心石,是自然与自由的过渡。
美在此被描述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无利害的快感。
谢林则认为美和艺术是哲学的最高官能。
因为艺术是一种理智直观,所以它能达到主客观的同一。
与此不同,黑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与作为表像的宗教和作为概念的哲学相比,作为直观的艺术处于绝对理念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要被宗教和哲学所克服。
在这些理论体系之中,美和艺术被理解为感性的,并相关于理性。
在这种感性被理性所规定的意义上,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和一切近代美学一样是理性主义的美学。
它们当然是没有身体和身体性的美学。
美的事物的形式有着特殊的规定性,这是自美的观念产生后找到了应该说是附着的形式就一直存在着的。
而且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识改变而改变的。
首先,美的事物经常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式——色彩、声音、形体等诉诸人们的情感感受的。
各种形式美更以突出的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例如均衡、比例、节奏、韵律)成为美的对象。
它们不是天生就具有美的,它们的存在只所以成为美,还是因为它们经由劳动,实践的漫长协和,为人们所熟悉和掌握它们具有社会生活的内容,身上蕴含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才可能成为美的。
如红花,本身并不具有美,只有当它与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愉悦的快感联系在一起,审美主体的“红花美”的观念使得我们看见红的美产生美的愉快感受。
而这一点往往没有被人们自觉意识到。
其次,美作为内容与形式的特定的统一,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多样性,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这种统一也产生了多样性。
如表现祖国状丽山河的美,使可从丰富多样的感性具体形象中呈现出来,李白的诗、刘海粟的画、苏东坡的词、闵惠芬的二胡表现的庐山、黄山、赤壁古迹、江河水等一条列光释夺目而又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
身体美学当然主张身体成为美学的主题之一。
人们对于美的范围有许多分类。
传统美学将它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现代美学则将自身的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技术领域,关注生活美和科技美。
但身体不仅与它们相关,而且就是它们的聚集点。
基于身体美的这种特性,身体美学不仅要求身体作为美学的主题之一,而且重申从身体的本性出发探讨身体和与之相关的审美现象。
这首先要让身体成为身体自身。
它不能再被分割,变为不同的美的领域中的一个碎片,而是要独立出来,显示为完整的有机的身体。
其次要从身体自身出发来理解身体。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身体,而是要从身体的角度来透视身体自身。
最后以此为基础去观看身体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相应的审美表现。
结尾
综上所述,美是人们创造生活、美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社会性,
活的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