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论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69
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儒道两派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对峙的。
但是它也包括审美教育,主张仁学教育并⾮摒弃情感⽽⼀味强调道德,他始终强调诗教、乐教。
作为道家学派创始⼈的⽼⼦是根本否定任何功利,以“⽆为⽽⽆不为”的哲学原则,即“道”取代之,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问题。
儒家强调功利的审美教育,道家主张超功利的审美修养,各有⽚⾯性,⼜可能互补。
这两学派的审美教育思想,对汉代以后封建制度的审美教育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物”,所谓“完全之⼈物”,是指在“⾝体能⼒”和“精神能⼒”两⽅⾯都得到和谐的发展的⼈。
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和美学家,提出审美教育理论,审美教育,蔡元培称之为美感教育,⼜称之为情感陶养,是应⽤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的,并且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他在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五育”并⾏的教育⽅针。
从历史上关于美育的种种界定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点启⽰:1、美育具有通过情感陶冶使⼈成为完全的⼈的养成功能;2、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教育既相联系⼜有区别,是⼀种具有独⽴性的教育活动;3、美育的实施必须应⽤美学理论和各种审美现象。
这些启⽰都是宝贵的,它能使我们从不同的侧⾯更准确、更完备地去认识美育也更科学地界定美育。
将美育作狭义和⼴义的两种界定:狭义的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指以陶冶⼈的情感、培养⼈的审美能⼒为⽬的的⼀种教育。
⽽⼴义的美育则指美的教育,是运⽤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爱美、审美、创美素质及能⼒的⼀种教育活动。
四、美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学与美育是相关⽽不相同的学科。
美学是对⼈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是具有⾃⾝独⽴完整性的理论学科,⽽美育则是运⽤审美原理在教育⽅⾯的⼀种实践及其概括和总结,是美学与教育学交叉渗透所产⽣的应⽤学科。
美学是美育的母系学科,美育的实施有赖于美学理论的指导。
美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呢?我在准备美学作业的时候,偶与同学们交流,简单地交流一下美学的研究对象的问题。
在同学们的问答之中,多提出了“美学研究对象为美感”,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心目中的答案,这是大家没有涉及太多理论知识、由心而发的一种想法。
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大家这种想法虽然比较感性,但也并不无道理。
据某些美学书籍关于这个问题的内容来看,“美学之父”鲍尔嘉登创立美学,他就是以“感觉”、“感情”等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虽然直接提出了美学研究对象这个问题,可是没有得到解决,毕竟在美学研究的开端,要解释那些“说不出道理的来”的现象也是挺困难的。
就如同我们这群大三的中文系学生,上美学课快两个月了,还依然不知道美学为何而生,美学又到底会将我们引领到哪里去。
到汇报自己的美学学习的情况的时候,只好故作深沉状,说:“噢,美学。
美学……美学就是没学咯!”可见,这门学科的入门之难,研究的道路也是颇为艰辛的,所以我们不能责怪前人们没有给与我们正确功课答案,因为有可能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那究竟“美感”是什么呢?它究竟是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呢?劳承万老师认为“美感是一个系统”,而且是“动态的”、“复杂的结构体”,所以他否定了“美感是孤立绝缘的瞬间反应”和“美感是美的直接反映”这两种观点。
在《审美中介论》中,作者介绍了朱光潜的一种从美学史角度出发的“美感论”。
朱光潜认为美感有两种含义,即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审美能力是因,审美情感是果;两种含义中的侧重点是审美能力。
从朱光潜的观点来看,美感就是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
如果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感,那么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
不过,在看过一些有关于美学历史发展的资料之后,心中觉得这样的观点是不够全面的,但很难说出到底哪里有偏颇,而我自己本身是绝不否认美感的研究是美学中的一个分量很重的方面。
如果单独从个人喜好和能力出发,我会认为“美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美在于客观形式”.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艺术现代性”的反面历史——评雅克·朗西埃《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黄雅婷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16(2018)03-0068-05摘要:雅克·朗西埃作为法国当今重要的哲学家,以其对政治的敏感,艺术批评的尖锐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思想而影响深远。
《美感论》是雅克·朗西埃关于艺术的理解与透视,也是最新译介到国内的朗西埃著作之一。
该书以时间为记忆线索展开对于西方艺术史的贯穿性解读,将西方著名的艺术诞生场景及艺术观念作为批评解析的重点。
文章将从三个方面阐释这本著作即书评的解析,作品呈现特点的展示、作品传播影响来探讨此书译介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雅克·朗西埃;美感论;艺术现代性;审美体制雅克·朗西埃对于许多普通的中国读者而言比较陌生,并没有像同样出自法国的哲学家萨特、福柯等为人熟识。
在西方当今学术界,他是最为知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之一。
他早年师从阿尔都塞,后因学术见解的差异与老师分道扬镳。
其研究涉及政治、哲学与艺术、文学等方面并具有深刻的思辨性、独创性。
进入新世纪以后,朗西埃对于历史档案与政治的研究兴趣转向美学理论与当代艺术,这一时期他的重要著作包括《感性分配》(2000)、《审美无意识》(2001)、《美学及其异议者》(2004)、《词语的空间》(2005)、《文学的政治》(2007)等。
[1]2013年5月6日至19日,朗西埃应其学生陆兴华之邀到中国进行访问,《艺术时代》2013年第32期全面记录了朗西埃的这次中国行及其演讲内容,这次访问是真正意义上将他的理论带到了中国。
国内学界对于朗西埃的研究在2009年左右开始密集,迄今为止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
其中南京大学出版的一系列丛书最为集中呈现朗西埃文学与政治思想,代表性译本有《文学的政治》、《图像的命运》、《哲学家和他的穷人们》等。
1美学基础--美的本质1●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只有“全面”,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举、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与艺术”●“哈佛的传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习美学:通过领悟历代哲人、美学家的智慧之思,通过考察美的来源、性质和形态等问题,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感受美追求美思索美创造美美学基础基本框架:一、美论:6美的本质和特征(美是什么?)、美的产生二、美的形态论:12美的形式(形式美)、美的分类(自然、社会、艺术、科学、技术美)、美的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三、美感论:4美感特征、审美心理(感知、联想、体验、玩味)四、美的创造:10美的生活(服饰、居室、饮食、人之美)、美的艺术(各类艺术美)1、美学释义●生活与美●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探讨1.1 生活与美1)、生活与审美的距离生活的功利性、审美的非功利性1.2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美学”一词的产生,汉语中有美和学,但是直到现代才产生美学一词。
它是日本人对德语“Aesthetik”的翻译。
美学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Aesthetik)这门学科,他因此而被成为“美学之父”。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美学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分支。
这是基于西方对人的知、情、意/真、美、善划分的结果。
美学对应的是情和美。
哲学:逻辑学——真——知伦理学——善——意美学——美——情1.3 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k),作为一门美的科学,把情感和感性认识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
2)把艺术为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3)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审美现象。
4 )归纳●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朱光潜对美和美感的论述
朱光潜对美和美感的论述如下:
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美感必是极为纯粹的,它不是高举享乐主义,满足欲望的快感,也不是带有思考特质的联想,更不是带有目的性的考据和批评。
真正的美感经验是在了解作品历史和作者生平的前提下,凭直觉沉浸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完全不带个人思考过的痕迹。
当凭直觉沉浸在作品中感受美时,人们极可能会出现“移情”的心理活动。
“移情作用”是人的内心情趣与物的姿态发生往复回流,从而达成物我同一的境界,影响艺术品的美感经验。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
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
趣味无可争辩。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欣赏《天净沙·秋思》:培养学生美感论辨的有效途径。
深入分析音乐之美,对于我们欣赏音乐至关重要。
本文以唐代作曲家张培之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为例,探讨通过欣赏民乐,培养学生美感论辨的有效途径。
一、《天净沙·秋思》简介《天净沙·秋思》是唐代作曲家张培之创作的一首满分音乐,其曲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极具中国文化的内涵。
这首曲子自问世后,就一直倍受青睐,并被赞誉为”民乐之瑰宝“。
分为”沙河调“和”建水调“两部分,共有七个乐章组成。
二、《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点《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以笛、琵琶、板胡为主奏乐器的合奏曲目。
其曲调雍容华贵,歌词婉转动人,音乐旋律曲折多变,充满了笛、萧、琵琶、古筝、板鼓、扬琴、小胡等民族乐器的特色。
此曲气势磅礴、声情并茂,曲调婉转动人,让人动容而不止于聆听。
三、欣赏《天净沙·秋思》培养学生美感论辨的有效途径1.寻找乐曲的主题和情感欣赏音乐的第一步,就是通过了解曲子所抒发的主题和情感,找到和感受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所抒发的情感是有落寞、思念、忧愁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听音乐和阅读歌词,深刻理解到这首曲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2.理解和欣赏乐曲的构成和铺陈了解乐曲的构成和铺陈是欣赏音乐的必要步骤。
而《天净沙·秋思》则是以两个乐章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在每一个乐章中,音乐的节奏和曲调都有着独特而又令人难忘的个性。
3.感受和评价音乐艺术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方式去领悟音乐的艺术性,同时也要理性的做出评判。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该曲子以其高贵优美的曲调、婉转动人的旋律、以及深沉复杂的音乐节奏,丰富了中国民乐独特的艺术风格。
4.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欣赏民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精髓。
这种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音乐和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时,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到音乐的艺术性。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人类内心最为向往的情感之一。
在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美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是,美的本质是什么?美感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索和思考的焦点。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一、美的概念与内涵美,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感觉和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
美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感受,但是它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自然、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到美。
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象,听到美妙的音乐,欣赏美丽的艺术品,品尝美味的食物,感受美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
美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美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超验的理念,是一种完美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认知,是一种对自身本质的反映。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自由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对于自由的感知和体验。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美的内涵十分复杂,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二、美感的概念与内涵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于美的直觉感受。
人们在欣赏艺术品、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时,会产生美感。
美感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它不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只需要直接感受和体验。
美感的内涵也是十分复杂的。
美感包含了对于色彩、形状、音乐、文字、情感等方面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多元化的体验,不同的人对于美的感受也会因为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性格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三、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美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美的本质:美的客观性、美的主观性和美的功能性。
1、美的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它既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价值。
美感则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
美的本质则是指美感的客观实在,即美的本体。
本文将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的关系。
一、美的哲学探讨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意义。
在美学中,美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实在,是一种超越主观感受的存在。
美学家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中。
美不是主观的感受,而是客观的实在,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美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人类对存在的一种理解和表达。
美是一种揭示存在本质的方式,是人类对存在的一种回应。
美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外观,而在于它所揭示的内在本质。
例如,一张画作的美不在于它的外观,而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美感的心理学解释美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美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感知的过程包括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多个阶段。
感觉是人们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人们对颜色、形状、纹理等视觉刺激的反应。
注意是人们对某个刺激的关注和集中,是感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记忆是人们对已经经历过的美的经验的保留和再现。
思考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过程,是感知过程的最终阶段。
情感是指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情感是美感的核心,是人们对美的主观体验。
情感涉及到人们的喜好、情感、情绪等多个方面。
情感的产生和表达与人们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美的本质的艺术解释艺术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是人类对美的创造和表达。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艺术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各不相同。
美是主观感受的辩论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美,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词汇,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然而,关于美的本质,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另一种则主张美是主观感受,源于每个人的内心体验。
今天,我站在这里,坚定地主张美是主观感受。
要论证美是主观感受,首先要明确,美并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随着每个人的体验和感知而变化。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独一无二。
当我们说某物是美的时,其实是在表达我们个人的感受和认知。
以艺术为例,艺术作品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所呈现的美感却因人而异。
一个人可能会被一幅画作深深打动,而另一个人却可能觉得它平淡无奇。
这是因为美的感知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这种主观感受的差异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再比如自然风光,同样一片山水,在有的人眼中是壮丽的美景,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只看到普通的自然景观。
这是因为不同的观察者带着不同的情感和经验去观看,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
另一方面,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美感体验。
例如,面对同一朵花,有的人可能会感受到它的美丽和生命力,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它无动于衷。
这恰恰说明美的感知是主观的,与个人的感受和认知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美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每个人独特的、主观的感受。
我们不能将美简单地归结为客观实体,而应该尊重每个人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感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让我们敞开心扉,拥抱那份属于每个人的独特美感吧!以上就是我对于“美是主观感受”的观点论述,谢谢大家的倾听。
AESTHETIC RESEARCH OF CITY 作者: 周茂丽
作者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北京100022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40页
主题词: 城市美感;三重生命;城市文本
摘要:城市人是城市的建造者和居住者,城市反映了城市人的精神、意志、审美情趣。
由于城市人生存于城市之中,城市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在城市中都能得到满足。
城市人的生存与城市有种种深刻的联系,在这生命体验之上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人的三重生命都能得到满足时,这时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美的体验。
这种对城市羡感的分析属于城市美学的基础性工作,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反响,真正有益于美的城市的建设。
深析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古筝是中国传统传世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同时,深析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也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一、音乐美学的基础理论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美学,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音乐的美学本质、美感构成、审美程序、美学价值和音乐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古筝音乐美学的基础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 美感理论:美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美好程度的直接感受和体验。
美感理论主要考虑对古筝声音产生的美感原因和表现方式。
2. 美学形式理论:美学形式是将物质的世界进行精神化、普遍化后得到的抽象思维模式,是研究音乐形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 人性美学理论:人性美学主要考虑人对美的追求、美的创造和美的表达能力。
在深入研究古筝音乐时,必须考虑人性美学理论。
二、古筝音乐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古筝音乐发展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
在古代,它是贵族、书画家和文人墨客特别喜爱的乐器。
在唐代,古筝的音乐已经成为朝廷和宫廷的必备器乐。
到宋代时期,古筝音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
在明清时期,古筝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随着音乐、舞蹈的融合,古筝音乐更加多元化、深入人心。
在现代,古筝音乐不断吸收新音乐元素,形成了多种变异形式。
同时,在传统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三、深析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古筝音乐在美学方面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形式的发展:古筝音乐的形式主要有独奏、合奏、器乐与声乐等形式。
以现代古筝演奏为例,虽然大量结合了西方音乐元素,但仍保留了“西洋乐器中最中国味”的古筝独奏形式。
此外,古筝与其它乐器的合奏、与声乐的结合等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2. 音乐作品创作的创新:传统古筝音乐作品主要是由古代文人墨客创作的,他们的音乐创作主要借鉴了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美学审美观。
在现代,随着音乐创作技术和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古筝音乐作品的创作也日臻成熟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