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环境下无人驾驶救援船设计与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5
智能救援双体船毕业设计智能救援双体船毕业设计在现代社会,灾害频发,人们对于救援力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传统的救援方法往往受限于各种因素,难以及时有效地展开行动。
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风险,智能救援双体船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解决方案。
智能救援双体船是一种结合了先进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复合型救援工具。
其主要特点是双体结构和智能控制系统。
双体结构使得船只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救援行动。
智能控制系统则能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和判断灾害现场的情况,提供准确的救援方案。
在设计智能救援双体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船体的结构和材料选择。
双体结构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同时要考虑船体的重量和成本。
材料的选择也需要兼顾强度和耐腐蚀性能,以应对极端环境下的挑战。
其次是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这个系统需要能够实时获取和处理各种传感器的数据,如水深、气温、风速等。
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可以快速判断灾害现场的情况,并提供最佳的救援方案。
同时,系统还需要具备自主导航和避障能力,确保船只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
另外,智能救援双体船还可以配备无人机和机器人等辅助工具。
无人机可以通过空中侦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实时图像,帮助救援人员更好地了解灾情。
机器人则可以在救援现场进行各种任务,如搜救、物资运输等,减轻救援人员的负担。
在实际应用中,智能救援双体船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水灾发生时,它可以快速到达受灾地区,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侦察,为救援行动提供准确的信息。
同时,船只可以通过自主导航和避障功能,穿越淹没的道路,将受困的人员安全转移至安全地带。
此外,智能救援双体船还可以应用于海上救援。
当船只遇险时,它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快速判断救援方向和距离,准确定位遇险船只,并通过机器人进行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智能救援双体船是一种结合了先进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复合型救援工具。
无人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无人船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未来,无人船技术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技术研究、市场前景和应用案例三个方面,探讨无人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一、技术研究无人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航控制技术。
无人船需要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来实现自主的导航和控制,该技术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2.传感器技术。
无人船需要通过多个传感器来检测周围环境和目标物体,如声纳、雷达、光电传感器等。
3.通信技术。
无人船需要与地面控制中心或其他船只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这需要可靠的通信技术支持。
4.自主决策技术。
无人船需要自主决策能力来应对各种情况,如自主避让、自主修复等。
上述技术研究的不断提升,为无人船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市场前景无人船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不易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等特点,因此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目前,无人船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 海上环境监测。
无人船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如测量海水温度、pH值、盐度等环境参数,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
2. 海上搜救和救援。
无人船可以在无人机和人员不便到达的区域提供救援和搜救服务,如在海上救助遇险船只或登陆难以到达的海岛。
3. 海上勘探。
无人船可以搭载各种探测设备,如声纳探测器、磁力计等,为海底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更加便捷、省时、安全、环保的方式。
4. 海上物流。
无人船可以搭载各种负载,如集装箱、救援物资等,为海上物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
三、应用案例1.深圳湾无人船。
深圳湾无人船是深圳市水务局利用无人船技术开发的一种新型污染物测量仪器,可以深入到陆地与海洋交界的复杂水域,实现水环境的在线实时自动监测,用于提高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2.美国NSWC战争舰船自主水面舰艇。
该无人船是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SWC)开发的无人船,主要任务是监控和检测敌方舰艇。
智能快速救援船在海上救援领域的应用探讨◎ 魏永宁 王卓夫 中国交通进出口有限公司摘 要:智能快速救援船具有快速机动、水上环境适应能力强、救助手段灵活的特点。
根据不同任务效率和风险控制的需求,可选择人工、遥控、自主/半自主多种工作方式执行人员搜救任务。
巡查艇搭载有无人机、救助设备、光电侦察设备、海事雷达、自主导航定位等多种装备,可满足复杂水上环境的自主巡查需求。
关键词:无人船;视觉识别技术;超视距控制;无人机与无人船协同1.研究背景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人工作业船只日夜工作在大海之上,并且很多未知海域也在不断地被开垦出来。
由此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海洋事故的发生。
因为在一些未知海域进行救援危险性很高,并且很多海洋事故的发生是在被严重污染的海域,在这些海域进行救援对救援人员身体伤害很大,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无人驾驶的快速救援船,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提高救援安全和效率,减少对救援人员的二次伤害,节约大量时间,提高被救者的生还率。
但因无人船移动速度较慢、工作区域受限等不足而限制了其向更广阔的任务范围推进。
无人机机动灵活的特点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其搭载的侦察、通信等设备可有效增强和拓展无人船的任务能力[1]。
本文研究的无人驾驶救援船配套有无人机,主要应用于落水船员以及海滩旅游溺水者的救援。
在救援落水人员时,可以使用无人驾驶救援船,利用搭载的高分辨率摄像头判断被救人员的位置进行自主快速航行。
当靠近溺水人员时利用高压使液体二氧化碳钢瓶释放气体,对船内部的救生圈瞬间充气弹出,使溺水者及时得到救援。
同时,无人船可配备无人机对溺水人员进行搜寻与定位。
在水面有类似大水浪的情况下,无人驾驶救援船很难对溺水人员做到定位[2]。
这个时候无人机在高空能对溺水人员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引导救援船前往溺水人员位置。
无人船-无人机的协同控制可以大大提高其在海上搜救方面的快速性和自动化性[3]。
另外,对于大片水域,无人机可进行日常巡航监护,确保人员安全。
地震灾后救援无人驾驶车设计调研与分析近年来,无人驾驶车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救援行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传统的救援方式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无人驾驶车则可以在不受栏杆等地形限制的情况下实现自主行驶以提供救灾服务。
下面对地震灾后救援无人驾驶车的设计调研与分析进行如下探讨。
1. 救援无人驾驶车的设计救援无人驾驶车的设计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越野能力强。
地震灾害往往破坏了很多道路和桥梁,救援无人驾驶车需要具备强大的越野能力,以应对复杂地形和各种场景。
(2)自主导航能力。
救援无人驾驶车需要具备高精度的自主导航能力,能够在没有任何交通信号和人工引导的情况下实现自主驾驶,以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
(3)可承载各类救援物资和设备。
救援无人驾驶车需要具备可承载各类救援物资和设备的能力,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应急需求。
(4)多种形态可选。
救援无人驾驶车可以分为多种形态,比如四驱越野车、水陆两栖车、空中飞行器等多种形态,可根据不同场景的应急需求进行选择。
2. 救援无人驾驶车的应用场景(1)灾区生命救援。
救援无人驾驶车可在灾区中承担生命救援工作,比如搜救受困群众、搭建临时救援站点等。
(2)物资运输。
救援无人驾驶车可承载各类救援物资,从而提高物资运输的效率和准确度。
(3)灾区巡视。
在已经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救援无人驾驶车可以进行灾区巡视,帮助救援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灾情信息。
(4)交通管理。
在灾害发生后,道路交通瘫痪是常见的问题之一,救援无人驾驶车也可以参与交通管理,协助指挥车流和货物运输。
3. 救援无人驾驶车的应用前景救援无人驾驶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救援无人驾驶车将可在更多的场景得到应用,比如地质探测、极地探险、国防军事等领域。
救援无人驾驶车将成为救援行动的重要力量,为人们生命财产保驾护航。
新型救助船舶的设计理念与实践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上,无论是繁忙的航运通道,还是人迹罕至的偏远海域,都可能发生各种意外和灾难。
为了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保护财产、维护海洋环境,新型救助船舶的研发和设计至关重要。
新型救助船舶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功能,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海洋环境和救助需求。
一、新型救助船舶的设计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海洋活动的日益频繁,海上事故的数量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救助船舶在面对一些极端情况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
例如,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救助行动的难度大幅增加;对于大型船舶的救助,需要更强的牵引和拖拽能力;同时,对于海上火灾、油污泄漏等特殊情况,也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应对。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救助船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成功救助遇险人员和船舶,还要尽量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二、新型救助船舶的设计理念1、高性能与多功能集成新型救助船舶的设计首先追求高性能。
这包括更快的航速、更好的操纵性和更强的抗风浪能力。
快速到达事故现场是救助成功的关键,因此船舶的动力系统和船体设计都要进行优化,以提高航速和适航性。
同时,多功能集成也是重要的设计理念。
一艘新型救助船舶不仅要能够进行人员救助,还要具备灭火、拖拽、防污等多种功能。
通过配备先进的消防设备、强力拖拽装置和油污回收系统,使其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救助场景。
2、人性化设计考虑到救助人员在执行任务时的工作强度和安全,船舶的内部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性化。
合理的布局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舒适的居住环境可以减轻救助人员的疲劳。
在船舶的操作界面设计上,要注重简洁明了,方便操作人员快速掌握和响应。
同时,为救助人员配备先进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安全保障系统,确保他们在危险环境中的生命安全。
3、环保可持续海洋环境保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新型救助船舶在设计时要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船舶运行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无人舰艇驱动技术应用研究与设计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舰艇逐渐成为现代军事与海洋探索领域的热点。
无人舰艇通过先进的驱动技术实现自主航行、巡航与作战任务,为军事打击和海上安全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本文将着重对无人舰艇的驱动技术进行应用研究与设计,旨在介绍目前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无人舰艇驱动技术的研究现状无人舰艇的驱动技术主要包括舰艇动力系统和导航控制系统。
目前,常见的驱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涡轮发动机技术:由于无人舰艇通常需要长时间的航行和作战,因此需要一个高效可靠的动力系统来提供稳定的动力输出。
涡轮发动机技术以其高功率、高效率和可靠性成为首选。
目前,常用的涡轮发动机技术包括蒸汽涡轮、燃气涡轮和柴油发动机等。
2. 电力推进技术: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推进技术在无人舰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力推进技术以其高效率、零排放和低噪音的特点成为环保型无人舰艇的首选。
目前,常见的电力推进技术包括燃料电池、锂电池和超级电容等。
3. 水动力推进技术:由于无人舰艇的特殊需求,水动力推进技术在其驱动系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水动力推进技术以其高效率、灵活性和可控性成为一种非常优秀的推进技术。
常见的水动力推进技术包括喷水推进和涡轮推进等。
4. 导航控制系统:无人舰艇的导航控制系统是实现自主航行的核心技术。
导航控制系统通过结合卫星导航、惯性导航、自主控制算法等技术实现舰艇的准确定位、路径规划和动态控制。
目前,常见的导航控制系统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惯性测量单元(IMU)和自主控制算法等。
二、无人舰艇驱动技术的设计与应用无人舰艇驱动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包括系统的整体设计和技术的实际运用。
1. 系统的整体设计:无人舰艇的驱动技术设计需要考虑到驱动系统的功能需求、技术特点和成本效益等因素。
设计师需要根据无人舰艇的任务需求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灵活选择合适的驱动技术和相应的控制系统。
船舶“无人驾驶”可行性研究3300字为了减少船舶驾驶员劳动强度及人为误判导致的船舶灾难性后果,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效益,通过分析船舶智能研究概况和“无人驾驶”船舶的优越性,提出实现船舶“无人驾驶”的必要条件,包括高度智能化的船舶、外部实时环境信息的采集、法规的修订。
“无人驾驶”船舶除了可以更安全、更经济外,对解决船员招聘难与船员需求增加的矛盾也有重要意义。
船舶;无人驾驶;智能避碰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海上贸易和运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船舶大型化、自动化程度及智能避碰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运输船舶数量猛增,且驾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海上交通情况变得复杂。
虽然目前商船大多都配备了性能优良的避碰设备,但船舶触礁、搁浅及碰撞等事故却时有发生。
此类事故不仅造成了大量财产损失,且部分事故导致的溢油事件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无人驾驶”船舶的研究显得日益迫切,其相对传统船舶具有明显的节省人力、节能减耗及更安全等优点。
1 船舶智能避碰的研究概况科技的发展已经率先造就了船舶“无人机舱”,但国内外对船舶的智能避碰还在持续研究中。
国外对船舶自动避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船舶智能避碰系统,主要依赖经典数学的理论研究,但未能取得良好成效。
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集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高科技的新型航海助航设备和安全信息系统。
AIS的引入,使船舶碰撞危险系数的计算更为精确,船舶与船舶之间、船舶与岸台之间的通信更加迅速。
传统雷达存在盲区和对弱小回波可能探测不到的缺陷,而AIS则几乎不受天气影响,能自动、准确无误地提供和接收对船舶航行安全十分有价值的信息,如船长、船宽、船舶类型、吨位等静态信息,以及船位、船速、航向、航行状态、转向率、横倾角、吃水等动态信息。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对船舶智能避碰的又一种新型避碰系统?D?D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诞生了。
无人操纵帆船设计及运动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操纵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被应用在船舶领域中的无人操纵技术也日渐成熟。
然而,传统的船舶操纵方式无法满足未来航行的要求,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种全新的船舶运动控制系统。
本文选题即为无人操纵帆船设计及运动控制研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研发一款新型的无人帆船,并针对其运动状态进行控制,实现自主航行和运动控制。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方面可以拓展现有的船舶控制技术,为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将无人操纵技术应用于船舶领域,提高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并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成本。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1)无人操纵帆船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包含帆船各部分设计、功能配置、电子仪器选择等。
(2)帆船参数测量和环境感知系统构建,包含实现帆船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记录、实现环境感知系统的搭建等。
(3)帆船运动控制方法研究,包含帆船运动模拟、控制算法设计、控制器开发等。
2.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法,对无人操纵帆船的总体设计、运动控制方法等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
(2)仿真和实验研究法,通过使用 MATLAB、Simulink等仿真软件和实验设备,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实际应用性。
三、预期成果和研究进展:1.预期成果(1)完成无人操纵帆船设计,实现自主航行和控制。
(2)完成帆船参数监测和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3)实现对帆船进行仿真和实验研究。
2.研究进展目前,已完成无人操纵帆船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初步确定了帆船各部分功能配置和电子仪器的选择。
同时,已开始对帆船参数测量和环境感知系统进行构建,预计在近期完成。
接下来,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帆船运动控制方法,实现对帆船的运动控制。
同时,将对设计方案进行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1.研究计划(1)第一阶段(月份):完成无人操纵帆船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
无人驾驶船舶技术研发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无人驾驶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船舶行业也不例外。
无人驾驶船舶作为一种创新的概念,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本报告将对无人驾驶船舶技术研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在技术、市场、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可行性。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一)现有技术基础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为无人驾驶船舶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借鉴。
例如,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在汽车无人驾驶中已经相对成熟,而这些技术在船舶领域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二)关键技术突破然而,船舶在水上运行的环境与陆地交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解决一些独特的技术难题。
比如,水上的风浪、水流等自然因素对船舶的影响较大,需要更精确的传感器来感知船舶的姿态和周围环境。
另外,船舶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对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要求更高。
(三)技术研发团队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技术研发团队。
团队成员涵盖了船舶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和工程师。
他们在相关领域都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项目经验。
就拿我们团队中的老张来说,他曾经参与过一项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项目。
在那个项目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船舶在恶劣海况下的自动避障功能不稳定。
老张和他的团队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攻关,不断优化算法,改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参数设置,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船舶在各种复杂海况下都能够准确地识别障碍物并及时避让。
这件事情让老张积累了丰富的应对船舶特殊环境的技术经验,也为这次无人驾驶船舶技术研发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三、市场可行性分析(一)市场需求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航运业对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和保障安全的需求日益迫切。
无人驾驶船舶能够实现24 小时不间断运行,减少人力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并且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深海探测无人船的设计与分析深海作为地球上95%尚未被人类探索的领域,其神秘和潜力吸引着科学家们的目光。
而为了实现对深海的更深入认识和探索,深海探测无人船的设计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深海探测无人船的设计原则、主要部件以及其在深海探测中的应用。
设计原则:1. 高耐压能力:深海的水压极高,达到了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因此深海探测无人船需要具备承受高水压的能力,确保船体和内部设备的安全运行。
2. 优质材料选择:为了适应深海环境,无人船的材料需要抗腐蚀、抗压力和防水性能良好,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船体的轻量化设计,以提高航行效率和动力利用率。
3. 高效能源供应:深海航行耗费大量能源,因此需要设计高效的能源供应系统,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能量资源,延长航行时间和距离。
4. 先进的通信和导航系统:为了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深海探测无人船需要配备先进的通信和导航系统,以确保航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 多样化的传感器装备:深海环境变化多样,因此需要装备多种传感器来检测水温、水压、化学成分等参数,以收集准确的深海环境数据。
主要部件:1. 船体结构:船体应采用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具备防水、抗压和抗腐蚀能力,同时设计合理的外形使其在高水压下保持稳定。
2. 能源供应系统:采用高效的能源供应系统,如太阳能、氢燃料电池等,以提供长时间、大范围的航行能力。
3. 通信与导航系统:应配置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实现准确的位置定位,同时配备远程通信设备,如卫星通信、无线电等,以实现船舶与陆地的实时数据传输与指令控制。
4. 传感器装备:配备多样化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以获取深海环境参数,收集资料并进行实时监测。
应用领域:1. 海洋地质研究:深海无人船可用于海底地形勘探、地质构造调查和地震活动监测,提供重要的地质学数据,帮助科学家们解开地球演化之谜。
2. 海洋生物学研究:深海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无人船可用于深海生物的观察、调查和标本采集,为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自动驾驶无人船模型的设计与控制无人船是指不需要人工操控即可进行航行和执行任务的船只。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无人船模型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自动驾驶无人船模型的设计与控制。
一、无人船模型的设计自动驾驶无人船模型的设计包括机身结构设计、传感器选择、通信系统设计等。
首先,机身结构设计是无人船模型设计的重要环节。
机身结构应根据航行需求和环境适应性进行设计。
一般而言,无人船的机身结构应具备轻巧、坚固、防水等特点。
此外,为了提高航行效率和稳定性,可以考虑采用水动力学优化设计。
其次,传感器选择在无人船模型设计中也至关重要。
传感器的选择应根据不同任务需求进行,并保持与自动驾驶系统的兼容性。
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激光雷达、摄像头、测距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使得无人船能够实现环境感知和障碍物避免。
另外,通信系统设计也是自动驾驶无人船模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信系统应能够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常见的通信技术包括蓝牙、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通信等。
这样的通信系统可以实现与地面控制中心或其他船只的数据交换和指令传递,提高自动驾驶无人船模型的应用范围和灵活性。
二、无人船模型的控制自动驾驶无人船模型的控制包括导航控制、路径规划和动力系统控制等。
导航控制是无人船模型控制的核心。
导航控制系统应具备位置感知、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等功能。
位置感知可以通过GPS等定位技术实现。
环境感知则需要依靠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进行障碍物检测和避免。
路径规划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确定适当的航行路径,并生成航行指令。
导航控制系统根据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来实现无人船自主的航行。
路径规划是无人船模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路径规划决定了无人船的航行路径,并使其能够自主避开障碍物。
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调整路径规划算法,可以使无人船高效地完成任务。
救助船舶的设计理念与创新实践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上,救助船舶如同守护生命的天使,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突发的危险和紧急情况。
它们的存在,为在海上遭遇困境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而救助船舶的设计理念与创新实践,则是确保其能够高效、安全地完成救助任务的关键所在。
救助船舶的设计理念首先要以保障生命安全为核心。
这意味着船舶必须具备出色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在恶劣的海况下,如狂风巨浪、暴雨雷电,救助船舶要能够保持平衡,不被轻易掀翻或偏离航线。
为了实现这一点,船舶的船体结构需要经过精心设计,采用高强度的材料,并充分考虑重心、浮力等因素。
快速响应能力也是救助船舶设计的重要考量。
当接到求救信号时,时间就是生命。
因此,救助船舶要具备强大的动力系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事故现场。
这不仅要求船舶配备高性能的发动机,还需要优化船舶的外形,减少水阻,提高航行速度。
同时,先进的导航和通信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便能够准确获取求救信息和规划最优救援路线。
救助船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操纵性。
在复杂的海况和救援场景中,船舶要能够灵活转向、精准停靠,以接近遇险船只或人员。
这就需要设计合理的舵系和推进系统,以及智能化的操控系统,让船员能够轻松掌控船舶的动作。
在创新实践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救助船舶的设计也迎来了诸多新的突破。
例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改变救助船舶的运行模式。
通过远程控制和自主导航系统,救助船舶可以在一些危险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无需船员亲临现场,从而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
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为救助船舶的性能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强度、耐腐蚀、轻量化的材料不仅可以减轻船舶的自重,提高载重能力,还能延长船舶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此外,多用途的设计理念也逐渐成为趋势。
现代救助船舶不再仅仅局限于人员救援,还可以承担消防灭火、油污清理、物资运输等多种任务。
通过模块化的设计,船舶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快速更换装备和设施,提高其综合救援能力。
㊀第42卷第4期㊀2019年12月中㊀国㊀航㊀海NAVIGATIONOFCHINAVol.42No.4㊀Dec.2019㊀收稿日期:2019 ̄07 ̄28基金项目:科技部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2017YFC0806700)ꎻ湖北省科技厅:无人船艇研发(2017AAA007)ꎻ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资助:跨省内河流域港口岸电智能化平台接入运营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5418 ̄201971157A ̄0 ̄0 ̄00)作者简介:王绪明(1964 )ꎬ男ꎬ江苏启东人ꎬ教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为无人船㊁智能船舶ꎮE ̄mail:twange@sina.com通信作者:宋学敏(1986 )ꎬ女ꎬ湖北武汉人ꎬ讲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为无人船㊁智能船舶ꎮE ̄mail:sxmxs@whut.edu.cn文章编号:1000-4653(2019)04-0024-05三体无人救助艇设计与研发王绪明1aꎬ㊀宋学敏1bꎬ㊀余向前1aꎬ㊀刘维勤1bꎬ㊀黄㊀珍1cꎬ㊀丁㊀凯2(武汉理工大学1a.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ꎻ1b.高性能船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ꎻ1c.自动化学院ꎬ武汉430063ꎻ2.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ꎬ武汉430077)摘㊀要:针对高海况下无人救援设备发展的需求ꎬ设计研发三体无人救助艇平台ꎮ根据水动力仿真结果和水池拖曳试验结果分析论证所设计三体船的耐波性和阻力性能并给出三体船的总布置图ꎻ设计无人驾驶巡航系统和救助系统ꎻ研制一艘基于 航行脑 的三体无人救助艇ꎮ设计研发成果表明:该三体无人救助艇具有优良水动力性能的船舶型线ꎬ其 航行脑 系统可实现智能控制平台㊁智能通信网关㊁智能自主航行系统和遇险人员救助装置的控制ꎬ利用冷热红外光电跟踪系统ꎬ能够实现对遇险人员的监测和救助ꎮ关键词:三体船ꎻ救助ꎻ航行脑中图分类号:U674.2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DesignandDevelopmentofUnmannedRescueTrimaranWANGXuming1aꎬ㊀SONGXuemin1bꎬ㊀YUXiangqian1aꎬ㊀LIUWeiqin1bꎬ㊀HUANGZhen1cꎬ㊀DINGKai2(1a.National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WaterTransportationSafetyꎻ1b.KeyLaboratoryofHighPerformanceShipTechnologyMinistryofEducationꎻ1c.SchoolofAutomationꎬ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Wuhan430063ꎬChinaꎻ2.StateGridHubeiElectricPowerResearchInstituteꎬWuhan430077ꎬChina)Abstract:Thetrimaranisdevelopedforrescueoperationunderhighseaconditions.Theseakeepingandresistanceper ̄formancesandthegeneralarrangementofthetrimaranaredesignedbasedontheresultsof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simulationsandmodeltests.Theunmannedmultifunctioncruisesystemandtheshipbornesearchandrescueequipmentaredevelopedin ̄house.Thetrimaranhasexcellenthydrodynamicperformanceandits"NavigationBrain"systemfeaturesanintelligentcontrolplatformꎬanintelligentcommunicationgatewayꎬanautonomousnavigationsystemandaninfraredsystemwithboththermalandcooleddetectorsforsearchingandrescuepersonsinwater.Keywords:trimaranꎻrescueꎻnavigationbrain㊀㊀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增加ꎬ海上船舶日益增多ꎬ海事事故频发ꎬ通常遇难㊁遇险时伴随着恶劣的海洋环境ꎮ有人巡航救助平台建设具有投资大㊁布点少及航速低的缺点ꎬ在恶劣海况下的安全救助和有效作业难以保证ꎬ较低的航速也会失去第一救援时间ꎮ高精度导航㊁智能化与无人驾驶高速船可满足各种海况下的出航率和航行精准度ꎻ高精度导航可保障事发地点救助的准确性和有效性ꎻ无人驾驶高速船可确保救助的时效性ꎬ实现第一时间救助ꎮ因此ꎬ智能巡航救助船可显著提升中国海事㊁中国渔政和交通运输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等海上救助部门的搜救能力ꎮ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应用以及船舶的无人化㊁智能化必将成为水运行业的发展方向ꎮ[1]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研发一种具有自主智能避碰巡航㊁海事救助功能的三体无人艇ꎮ目前ꎬ国内海上救助任务仍需大量的专业搜救人员参与ꎬ相关救助设备也都需要人工操作ꎮ在高海况下ꎬ搜寻遇险人员难ꎬ援救遇险人员更难ꎮ高海况下无人艇(UnmannedSurfaceVesselꎬUSV)的性能㊁姿态控制和自动化救援设备的研制等问题成为阻碍海上无人救援设备发展的关键技术难点ꎮ因此ꎬ我国亟需进行智能无人驾驶救助艇的前瞻性技术探索和研究ꎮ1㊀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的船型设计1.1㊀基于耐波性的船型论证针对高海况条件下的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船型的耐波性能进行论证ꎬ优选出满足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作业需求的船型ꎮ选取单体船㊁双体船及三体船等3类船型为研究对象ꎬ通过数值方法进行不同频率㊁不同浪向规则波象的船舶运动响应预报并根据预报结果进行不同浪向规则波和不规则波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nterna ̄tionalTowingTankConferenceꎬITTC)波浪谱条件下的船舶运动模拟ꎮ[2]为保证对比论证的合理性ꎬ各船型模型均采用折角船型ꎬ且单体船㊁双体船片体㊁三体船主体与片体的船型均通过船型的仿射变换得到ꎮ单体船㊁双体船和三体船的数值模型见图1~图3ꎮ不规则波中横浪时单体船㊁双体船和三体船的升沉运动时历曲线见图4ꎮ其中ꎬ不规则波中的船模耐波性预报ꎬ根据相关标准ꎬ采用ITTC双参数波浪谱ꎬ其极限海况的波浪参数为:波高15.85mꎬ平均周期14.7sꎮ㊀图1㊀单体船型模型㊀图2㊀双体船型模型㊀图3㊀三体船型模型㊀㊀影响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横摇ꎬ其次为纵摇ꎬ而过大的升沉运动可能会导致船体跃出水面或在跌落时受到较大的砰击载荷ꎮ1)选择船型时ꎬ先分析横摇运动响应:迎浪或图4㊀不规则波中各船型横浪升沉运动时历曲线随浪时3种船型均无横摇ꎻ横浪时单体船的横摇角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船型ꎬ三体船则略高于双体船ꎻ斜浪时双体船的横摇情况明显恶化ꎬ甚至部分时刻的幅值高于单体船ꎬ而三体船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船型ꎮ2)分析纵摇运动响应:横浪时3种船型中双体船的幅值略高ꎬ其他两种船型相对略低且差别不明显ꎻ斜浪时双体船的纵摇运动幅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船型ꎮ3)考虑升沉运动响应分析ꎬ横浪时单体船的升沉运动最大ꎬ斜浪时双体船的运动响应最大ꎮ因此ꎬ可得到以下结论:(1)单体船在横浪与斜浪中的横摇运动幅值较大ꎬ不适合作为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的船型ꎻ(2)双体船在斜浪中耐波性能急剧恶化ꎬ往往出现跃出水面又跌回水中的现象ꎬ导致船体砰击压力较大ꎬ也不适合作为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的船型ꎻ(3)对于三体船而言ꎬ少部分工况的运动响应略高于单体和双体船型ꎬ但不显著ꎮ在大部分工况中ꎬ三体船型的耐波性能明显更好ꎮ1.2㊀三体船的拖曳试验三体船相对常规单体船㊁双体船是一种新船型ꎮ[3 ̄5]三体船的设计兼具快速性㊁低消耗㊁适航性和良好的操纵性的优点ꎮ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采用的船体型线具有其特殊性ꎬ融合常规高速船㊁三体船㊁USV和游艇的相关设计理念与成功经验是为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定制的新船型ꎮ为探索和观测船舶高速运行时三体船的阻力情况ꎬ设计并制作缩尺比船模ꎬ与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进行船模的拖曳试验ꎬ观测无人驾驶巡航救助艇在海上高速航行的状态ꎮ变换组合三体船两片体和主体的相对位置ꎬ测量得到各工况下模型船的阻力性能㊁纵倾角和升沉等参数ꎬ找出阻力性能最优的主/片体相对位置ꎬ为船舶的型线设计优化提供指导与参考依据ꎮ综合考虑水池的宽度等因素ꎬ选取实船和模型船缩尺比为1ʒ4ꎬ实际船和模型船的主尺度参数见表1ꎮ试验模型船舶在水动力试验室加工㊁材料木52㊀㊀王绪明ꎬ等:三体无人救助艇设计与研发质㊁模型船表面经打磨光滑㊁喷漆处理ꎬ通过检验符合 一般排水量船模阻力试验规程和结果的标准表达形式(CB∗/Z244 1988) 中的允差标准ꎮ为考虑两片体和柱体布置位置对船体的阻力性能㊁纵倾角等的影响ꎬ选取21个典型工况ꎬ进行拖曳试验ꎮ各工况主片体布置详情见表2ꎬ其中:纵向-225是指片体在主体后225mm位置ꎻ横向600是指片体中纵剖面与主体中纵剖面相距600mmꎬ以此类推ꎮ表1㊀实船与船模的主尺度参数主尺度实船模型船(1ʒ4)船长(两柱间长)主体/mm160004000片体/mm65001625船宽主体/mm2400600片体/mm900225满载吃水/mm850.0212.5方形系数主体0.3720.372片体0.2990.299排水量主体/t12.2500.191片体/t0.79000.0246整船/t13.8300.216㊀㊀本试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通过主体设计载荷试验时的兴波情况ꎬ找出两片体相对于主体的位置ꎮ2)通过模型船舶试验测得三体船两片体的6个相对布置位置ꎬ每个布置位置3种排水量的阻力㊁航行姿态角以及升沉ꎮ船模的阻力随着拖曳速度的增大逐渐增大ꎬ见图5ꎮ当船速达到10kn/s时ꎬ船舶的纵倾角度达到最大值ꎬ见图6ꎮ船模的升沉运动随着拖曳速度的增加而增加ꎬ见图7ꎮ表2㊀试验工况表工况排水量/kg片体安装位置/mm0191.5无无1218.5纵向0横向6002250.3纵向0横向6003188.2纵向0横向6004188.2纵向+225横向6005218.5纵向+225横向6006250.3纵向+225横向6007188.2纵向-225横向6008218.5纵向-225横向6009250.3纵向-225横向60010188.2纵向-225横向637.511218.5纵向-225横向637.512250.3纵向-225横向637.513188.2纵向+225横向637.514218.5纵向+225横向637.515250.3纵向+225横向637.516188.2纵向0横向637.517218.5纵向0横向637.518218.5纵向0横向637.519218.5纵向0横向637.520250.3纵向0横向637.5图5㊀各工况静水阻力曲线㊀图6㊀各工况纵倾曲线㊀图7㊀各工况升沉曲线㊀㊀观察试验所得阻力㊁航行姿态角以及升沉曲线可知ꎬ各工况下片体位置前置时的阻力比其他各工况都小ꎮ由于此三体艏部尖廋使船舶的浮心靠后ꎬ综合考虑船舶浮心和重心位置ꎬ选择片体中后置方案ꎮ1.3㊀总布置设计三体无人巡航救助艇相对于常规船舶ꎬ其总布置特殊性体现在其操作方式上 无人驾驶㊁环境感知㊁智能控制ꎮ机舱和自动控制设备需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ꎬ既要保证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ꎬ又要避免被救起人员误入机舱ꎬ造成机器或人员损害ꎮ此外其最大的特殊性体现在船舶功能上 救助艇ꎬ要求船舶根据不同的救助方式选取相应的救助手段和设备ꎬ船舶的一切设计要以伤员的救助62㊀中㊀国㊀航㊀海2019年第4期和安置为首要考量ꎬ对三体无人救助艇的总布置提出更高的要求ꎮ三体无人高速巡航搜救船的总布置ꎬ主要从整体外观㊁系统效能和增长潜力等3方面入手ꎮ根据三体无人高速巡航搜救船的自身特点ꎬ对其总布置进行总体设计ꎮ1.3.1㊀整体外观船舶的总布置设计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外观设计ꎮ外形设计的优劣㊁是否具有美感以及其易用性等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ꎮUSV是复杂的水上建筑ꎬ其外观是否具有现代气息ꎬ如何体现我国现代化水平ꎬ也是总布置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项指标ꎮ1.3.2㊀系统效能为有效地完成预设任务ꎬ总布置必须完备ꎮ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ꎬ保证技术的水平发挥和良好的居住性ꎬ确保人员得到良好的休息以实现救援任务:离开母船ꎻ行驶至救援点ꎻ搜索并开展救援任务ꎻ搭载伤员返航ꎮ这整个救助任务顺利完成ꎮ1.3.3㊀增长潜力增长潜力是指随着新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ꎮ为有效地实行海上救助任务ꎬ三体无人救助船很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救援环境ꎬ或者进行一些非救助性质的特殊任务ꎬ包括海洋勘探㊁气候侦测㊁海上巡逻等ꎮ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综合考量ꎬ最终确定三体无人救助艇总布置图见图8ꎬ实船见图9ꎮ图8㊀三体无人救助艇总布置图图9㊀三体无人救助艇实船2㊀无人艇智能控制平台2.1㊀ 航行脑 系统航行脑 系统是服务于三体无人救助艇的智能平台ꎬ由感知㊁认知㊁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空间组成ꎮ在无人救助艇航行过程中ꎬ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本身运行状态的时变性ꎬ驾驶行为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ꎮ不同水域条件和管制要求ꎬ船舶的避让㊁航行规则都有较大的变化ꎮ机器学习是解决无人救助艇行为描述与建模的有效工具ꎮ然而ꎬ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ꎻ对于船舶的驾驶行为尤其在复杂㊁危险场景下ꎬ由于可采集到的样本量较少ꎬ无法保证学习过程的有效性ꎮ因此ꎬ使用稀疏矩阵㊁稀疏编码等方法ꎬ提出基于小样本量且适合船舶驾驶行为理解的机器学习方法ꎬ增强 航行脑 系统的认知㊁学习能力ꎬ建立驾驶行为谱的描述机制ꎮ2.2㊀智能通信网关系统现有的单一网络服务不能完全满足USV通信网络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ꎮ因此ꎬ本研究采用多种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解决单一网络无法实现的功能ꎬ异构融合通信网络的研究是当前通信领域研究的重点ꎮ本船舶设计采用基于图传电台㊁4G/5G路由服务器和海事卫星通信等多种通信方式构建多模态无线通信网络见图10ꎮ测控地面站主要通过图传电台㊁4G/5G路由服务器㊁卫星通信等无线链路接收无人艇平台的位置㊁姿态㊁运动状态㊁工作状态等实时数据并实现对其远程遥控ꎮ图10㊀无人驾驶多功能海事船艇多模异构通信网络结构示意3㊀海上人员救助系统3.1㊀海上自主巡航系统无人救助艇常态巡航是根据目标水域环境规划航行的ꎮ 航行脑 实时送出无人艇航向㊁航速指令ꎬ按照预规划航线匀速巡航ꎬ在航行过程中实时收集周围障碍物信息和海上其他船舶的位置㊁航速信息ꎬ同时实现自主避碰和海上巡航监督ꎮ[6 ̄8]无人救助艇在搜救巡航时ꎬ有区分目的地航行和搜救水域航行两种模式ꎮ目的地航行是在保持航向精确性和续航性ꎬ航向改变的决策是机动性和安全条件下的转向快速性ꎮ搜救水域航行是在给定的搜救水域内分区巡航ꎬ搜救装备识别㊁锁定目标为优先航行指令ꎮ自主航行系统框图见图11ꎮ无人救助艇自主航行执行过程如下:72㊀㊀王绪明ꎬ等:三体无人救助艇设计与研发图11㊀自主航行系统框图㊀㊀1)母船(或岸基)通过远程通信将目的地位置信息发送给无人救助艇ꎬ通过航线规划模块以最优路径原则规划设计出航线节点和航向转向点ꎮ2)实时采集位置信息ꎬ航向控制器模块根据给定航向与当前航向进行比较ꎬ计算出当前航向偏差ꎬ采用比例 ̄微分 ̄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 ̄alꎬPID)控制算法得出合适的喷射角度ꎬ传输给喷水推进系统控制器ꎮ3)实时采集船速信息ꎬ航速控制器模块根据给定船速与当前船速进行比较ꎬ计算出合适的推进器转速ꎬ输出给喷水推进系统控制器ꎮ4)实时采集超前探测仪㊁雷达等传感器信息ꎬ将得到的动㊁静态障碍物距离方位信息发送到自主避碰模块ꎬ运用智能避碰算法输出给定船速和给定航向ꎬ分别传输给对应给定航向处理模块和给定航速控制器模块ꎮ3.2㊀冷热红外光电跟踪系统光电跟踪系统为冷热红外探测仪ꎬ集成全方位/俯仰云台的成像仪ꎬ能提供360ʎ全方位有效搜索水域范围内的遇险人员信息ꎮ一旦搜索识别出水上人员信息ꎬ采用多目标手法加以锁定ꎬ同时警示母船(或岸基)比对确认ꎮ探测仪与无人救助艇的救助装置控制系统相连接ꎬ由母船(或岸基)发出自动释放㊁遥控释放救助装置的指令ꎬ实施相应方式的救助ꎮ3.3㊀海上人员救助系统针对无人救助艇的自动救援设备种类相对匮乏的问题ꎬ设计一套柔性空投式救生筏自动投射装置侧视图见图12ꎬ包含布置在无人救助艇上的压缩空气储气罐和释放装置ꎬ柔性空投式救生筏以及抛射装置ꎮ当无人救助艇到达救援目标区域附近时ꎬ利用高压储气罐释放出的高压气体ꎬ经导气管路进入抛射筒内的增压气腔中ꎬ当高压气体达到额定气压时ꎬ压力开关阀释放高压气体ꎬ将柔性空投式救生筏抛出ꎮ柔性空投式救生筏落水后自动展开ꎬ搭救落水人员ꎬ筏索与无人救助艇相连ꎮ图12㊀气胀救生筏投射装置侧视图4㊀结束语本文论述小型三体无人救助艇船型选择比较的方法ꎬ获得优良的主片体相对位置布置及船舶型线ꎬ总体优化设计三体无人救助艇的总布置ꎮ研发三体无人救助艇的 航行脑 系统智能控制平台㊁智能通信网关㊁智能自主航行系统㊁遇险人员救助装置ꎬ利用冷热红外光电跟踪系统ꎬ实现遇险人员的救助ꎮ通过多学科的融合ꎬ集成无人救助艇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ꎬ完成三体无人救助艇的设计和系统研发工作ꎮ当然ꎬUSV的研究工作尚需拓展㊁深入ꎬ如母船(或岸基)之间不间断㊁无延时的远程通信保障ꎬ系统的高可靠性ꎬ网络的安全保证ꎬUSV的适航性㊁自健康㊁自回收㊁长生存能力等ꎮ参考文献[1]㊀严新平ꎬ吴超ꎬ马枫.面向智能航行的货船 航行脑 概念设计[J].中国航海ꎬ2017ꎬ40(4):95 ̄98. [2]㊀王静蕾ꎬ喻林.智能船舶的系统设计与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ꎬ2016ꎬ38(4A):4 ̄6.[3]㊀唐丰.新型双体船和三体船阻力性能研究[J].船舶ꎬ2007(2):1 ̄4.[4]㊀徐萍ꎬ韩芸ꎬ任毅ꎬ等.三体船型与单体驱护舰型阻力性能的比较试验研究[J].上海造船ꎬ2009(1):30 ̄32.[5]㊀周广利.三体船型阻力预报㊁优化与系列性试验分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ꎬ2010. [6]㊀黄珍ꎬ侯平仁ꎬ徐小强ꎬ等.高速三体无人搜救船航向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ꎬ2012ꎬ34(8):68 ̄74.[7]㊀杨神化ꎬ李丽娜ꎬ索永峰.一种新型船用智能避碰导航仪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航海ꎬ2007(3):29 ̄32. [8]㊀吴建华ꎬ郭俊维ꎬ刘文ꎬ等.内河船舶AIS网络通信性能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ꎬ2017(3):59 ̄67.82㊀中㊀国㊀航㊀海2019年第4期。
救助船舶的设计优化与创新实践研究探讨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上,救助船舶如同守护生命的天使,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和船只。
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神圣使命,对救助船舶的设计进行优化以及开展创新实践的研究探讨显得至关重要。
救助船舶的设计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众多因素。
首先,速度和机动性是其关键特性。
在紧急救援情况下,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救助船舶必须能够迅速抵达事故现场。
这就要求其具备强大的动力系统和优秀的流体动力学设计,以减少阻力,提高航行速度。
同时,灵活的操控性能够让船舶在复杂的海况中自如转向和避让障碍物,为救援行动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稳定性也是救助船舶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要点。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船舶要保持平稳,为救援工作提供稳定的平台。
这涉及到船舶的重心、浮心设计以及船型的选择。
合理的船型可以有效地降低船舶在风浪中的摇摆幅度,提高船员和被救人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此外,救助船舶还需要具备强大的拖带和起吊能力。
在面对失去动力的大型船只或其他重物时,能够有力地实施拖曳和吊起作业。
这就对船舶的结构强度和起重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选用高强度的材料来建造船舶主体结构,还要配备先进、可靠的起重装置,并确保这些设备在恶劣海况下仍能正常工作。
在创新实践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新技术、新设备被应用到救助船舶的设计中。
智能化的导航和通信系统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通过卫星定位、雷达监测以及实时的海况信息传输,救助船舶能够更加精准地规划救援路线,提前了解事故现场的情况,与其他救援力量进行高效协同。
新型的救援设备也不断涌现。
例如,遥控式的救生艇和无人机救援系统,能够在危险环境中替代人工进行初步的救援和侦察工作,降低救援人员的风险。
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船员提供更加直观、准确的操作指导和信息展示,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在船舶的能源利用方面,也有创新的探索。
传统的燃油动力系统不仅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而且能源供应有限。
深海水域无人潜航器设计与研制深海探索是人类对地球最后未知领域之一的渴望。
然而,由于深海环境的极端恶劣条件,深海探索变得极具挑战性。
在此背景下,无人潜航器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承担深海探索和研究的任务。
本文将讨论深海水域无人潜航器的设计与研制。
首先,深海水域无人潜航器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首先是压力问题。
深海水域的压力极大,设计师需要确保潜航器能够经受住高压环境,并且保障内部设备的工作正常。
其次是温度问题。
深海水域的温度低至摄氏零下二度,潜航器必须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以保持内部设备的工作温度合适。
此外,深海水域的能见度非常低,无人潜航器应配备先进的传感技术,以提供清晰的图像和数据。
基于上述需求,一个理想的深海水域无人潜航器通常由几个主要模块组成。
首先是外壳模块,它应该能够抵御高压,并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
外壳模块还应具备高强度和耐腐蚀性,以应对深海水域恶劣的环境。
其次是动力模块,它可以通过电池或者燃料电池提供能源。
动力系统的设计应考虑航行的持久性和能源效率。
同时,动力模块还需要考虑在极端低温下的工作性能。
除了外壳和动力模块,深海水域无人潜航器还需要配备先进的传感器和探测设备。
例如,水下摄像机能够提供清晰的图像,声纳系统能够探测到水下的物体和地形,气象传感器能够记录环境参数,而水质传感器则可以监测水体中的各种物质。
这些传感器的数据将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深海研究资料。
此外,深海水域无人潜航器还应该配备有效的通信系统,以便与控制中心保持联系。
由于深海水域的水下环境很难传输信号,无人潜航器通常需要使用声波或其他无线技术来实现远程通信。
在研制深海水域无人潜航器时,工程师们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是材料选择。
由于潜航器需要经受高压和低温等严酷条件,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使用高强度、耐腐蚀的材料,如钛合金,可以增加潜航器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其次是机械结构的设计。
深海水域无人潜航器需要具备良好的耐压性能,并能够自由航行和操控。
一个能够实现无人驾驶船只的新型技术近年来,无人驾驶技术风靡全球,从无人驾驶汽车到无人机再到无人机器人,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然而,随着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追求不断升级,进一步探索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成为迫切的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能够实现无人驾驶船只的新型技术应运而生。
这个新型技术是基于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和导航技术的综合应用。
通过全方位感知周围环境并准确分析这些信息,它能够在没有人为控制的情况下,实现船只的自主导航和航行。
相较于传统的航行方式,无人驾驶船只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无人驾驶船只能够降低操作风险和人力成本。
传统的船只需要船员操控舵盘、监控仪表以及处理航行中的各种突发情况。
而无人驾驶船只则通过精确的导航和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规避其他船只、障碍物以及恶劣的天气条件,大大降低了航行风险。
此外,无人驾驶船只不需要船员轮班监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其次,无人驾驶船只能够提高航行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无人驾驶船只采用先进的导航算法,能够实现最佳的航行路径规划和航速控制。
在保证航行安全的前提下,它能够选择最短的航程和最优的速度,减少船只航行时间和能源消耗。
与传统船只相比,无人驾驶船只能够降低燃料消耗和碳排放,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此外,无人驾驶船只还具备更大的应用潜力。
它可以用于海上巡航、水面运输、救援、科学考察等诸多领域。
在海上巡航方面,无人驾驶船只可以取代传统的巡逻船只,实现水域的长时间、全天候巡航,提高巡航范围和频次。
在水面运输方面,无人驾驶船只可以应用于货物运输、邮轮服务等领域,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在救援行动方面,无人驾驶船只可以迅速响应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为救援人员提供有效的支持。
而在科学考察方面,无人驾驶船只可以搭载各种设备和传感器,进行水质监测、海洋生态调查等工作。
在实现无人驾驶船只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挑战和法律规范的问题。
首先,无人驾驶船只需要具备高度精准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水上环境。
海洋工程中的无人驾驶技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为了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海洋工程也不例外。
海洋工程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上运输、海洋科学研究等等。
而无人驾驶技术的融入,为海洋工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想象一下,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中,无人驾驶的船只和设备能够自主地执行各种任务,无需人类长时间在艰苦的海上环境中进行操作。
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人员面临的风险。
那么,海洋工程中的无人驾驶技术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谈谈无人驾驶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场景。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无人驾驶的深海探测器可以深入海底,探测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或者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
这些探测器能够按照预设的路线和程序,收集各种数据,并将其准确无误地传输回地面控制中心。
在海上运输领域,无人驾驶的货船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化运输,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此外,海洋科学研究也受益于无人驾驶技术。
无人驾驶的科考船能够在特定的海域进行长时间、连续性的观测和采样,为科学家们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数据,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海洋的奥秘。
然而,要实现海洋工程中的无人驾驶并非易事。
海洋环境极其复杂多变,风浪、水流、盐度、温度等因素都会对无人驾驶设备的运行产生影响。
与陆地环境不同,海洋中的通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海水对电磁波的衰减作用,无线信号在海水中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出更加高效、可靠的通信技术,以确保无人驾驶设备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稳定通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技术研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导航定位方面,他们综合运用了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声学导航等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无人驾驶设备在海洋中的定位精度。
在动力系统方面,研发出了更加高效、可靠的能源供应方案,以保证设备能够长时间在海上运行。
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也在海洋工程无人驾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殊环境下无人驾驶救援船设计与研究摘要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被开发,越来越多的人工作业船只日夜工作在大海之上,并且很多未知海域也在不断地被开垦出来。
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海洋事故的发生,但是在一些未知海域进行救援危险性很高,并且很多海洋事故的发生是在被严重污染的海域,在这些海域进行救援对救援人员身体伤害很大。
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无人驾驶的救援船,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提高救援效率,减少对救援人员的二次伤害。
本课题研究的无人驾驶救援船主要进行救援打捞任务,是在常规船的基础上安装摄像头,在网络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无线实时图像传输,终端显示器接受能够让操作人员时刻了解救援海域的状况。
常规的救援打捞设施改装成由单片机控制舵机来实现,单片控制舵机的角度的偏转来控制操作手臂的伸缩,进而实现救援打捞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减少对人工作业人员的身体伤害,而且能够实现一人操作多船,大幅度的提高救援效率。
关键词:无人驾驶,单片机,无线传输,模块化设计Design and Research of Special Environment of Unmanned Rescue ShipAbstractAs the ocean resources by continual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artificial operation boats worked day and night on the sea, and many unknown waters has been cleared.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Marine accidents, but in some unknown waters have a greater risk for rescue, and many Marine accidents are in badly polluted waters. In these waters for relief of rescuers physical harm is very big. So they need an unmanned rescue ship, to make up for this deficiency, improve aid efficiency and reduce harm to rescuers.This topic research the unmanned ship mainly to rescue the salvage task, is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ship to install camera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network coverage for wireless real-time image transmission, terminal display accept to let operators always understand rescue the status of the sea. Conventional rescue fishing facilities into implementation by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control steering gear, single chip control steering Angle of deflection to control the operation of telescopic arm, and then implement the rescue salvage task.This topic research not only can reduce the physical injury for manual workers, but also can realize one operator more ships,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cue.Keywords:Unmanned;Micro-controller;Wireless;Transmission;Modular desig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第一章绪论 11.1 引言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第二章无人驾驶救援船各部分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42.1 动力系统的简介及工作原理 42.2 实时视频传输系统的简介及工作原理 42.3 基于51单片机的舵机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6第三章无人驾驶救援船硬件的设计 93.1 元器件的选择及简介 93.2 救援系统的各个模块及整体框架设计第四章无人驾驶救援船各系统功能的实现 134.1 软件及基本电路设计 134.2 调试过程及功能展示 15第五章结论 19参考文献 20谢辞 21附录 22第一章绪论1.1 引言随着环境的污染,地球的土地资源日益消耗殆尽,海洋正逐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海洋的地位不断提高,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岛屿交织在一起,正在形成为以海洋岛屿为中心的战略模式。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299.7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3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还有200海里的专属海洋经济区面积,大陆架区域面积是世界排名第五。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然而却不是一个海上强国”,按照有关数据分析,长度的比率是否按照土地面积和海岸线,中国仅排在世界第94位。
如果按照国家可以管辖的海域和国家的陆地面积之比,中国只有0.3,但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值却达到了0.94,差距非常明显。
中国的土地面积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是朝鲜达到2.17,越南和菲律宾分别为2.19,是6.31。
如果平均海域可以用来计算平均每个陆地面积上的海域面积,世界上沿海国家平均水平达到了0.026平方公里,而我国甚至连十分之一的水平都没有达到,相邻的沿海国家相对平均最低的朝鲜也在中国的十倍以上[1]。
表1.1 中国与邻国在海洋方面各种实力的对比海洋面积/k2m 人均海洋面积/k2m 海岸线长度/km CS/MS中国 299.7万 0.0021 3.2万 0.3日本 31万 0.034 3.38万 11朝鲜 6.8万 0.018 0.23万 2.17越南 11.9万 0.025 1.12万 2.19菲律宾 28.75万 0.036 1.85万 6.31我国的海域从北到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摩擦和争端,北面与俄罗斯在珍宝岛有争议(现在已解决),东面与日本在东海的钓鱼岛和大陆架油田有很多争端,南面跟越南、菲律宾在南海岛屿的摩擦更是时刻发生中[2]。
从南到北各种争端的不断发生,说明了我国海军实力的弱小,由此可见提高我国海军实力,提升海洋开发的科技水平,对于减少或者解决海洋争端有着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朝着多元化发展,譬如多系统化、无人化以及智能化等方面。
在国外尤其是科技力量比较领先的欧美国家近几年研究出了大量的无人化操纵平台和无人化智能设备,譬如无人机、水下智能机器人以及水面无人船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研究非常重视,并且对该方面的研究工作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但是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水面无人船方面的研究更是刚开始投入研究,关于该方面的诸多问题一直处于未解决状态。
当今世界的海洋战略发展格局中,水面智能无人船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如今水面智能无人船集智能化控制、远程视频通信、探测侦查以及排除海上障碍等多功能于一体,在一些复杂海域或者高危险的海洋作业环境中该船在执行任务时所发挥的优越性更是尤为突出。
当今全球的沿海国家都已经意识到水面智能无人船在加快海洋发展和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为了追赶上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水平,为了提升海军的作战能力和应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水面智能无人作战船和水面智能无人救援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意义和巨大的战略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由于沿海港口城市安全、陆地各种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争端等问题的不断发生和升级恶化,让世界沿海各国不得不重视加快海洋的发展以及自身海军实力的提高,水面智能无人船作为一种高科技的的现代化产物已被世界沿海大国列入了其发展研究计划当中。
虽然水面智能无人船的发展相对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较快,到如今已有很多种型号的水面智能无人船开始应用于军事以及民用领域。
2008 年10月,英国某个大学的科学家设计出了一艘依靠自动导航的水面无人智能船并成功进行了穿越大西洋的远航试验。
这次的精彩亮相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无人驾驶、不依靠风力推进的成功跨越大洋的船只[3]。
美国海军曾在 2001 年正式实施了建造濒海战斗舰(Littoral Combat Ship)的计划。
针对海上作战系统中战斗任务的需要,首次提出了基于智能化的水面无人船、水下无人潜艇和无人侦查机三者来完成对整个作战体系的构建,并具备完成排雷、反潜、情报侦察,远程火力支援等特种作战任务的能力[4]。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水面无人智能船为美国研究的"斯巴达侦察兵”(Spartan Scout)。
早在 2002 年它就已经就被列项研究,目前已经成功通过了各种实验试航。
该船其各方面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控制与智能自主的航行 [5]。
同时它也配备了不同的任务模块,能根据真实战场的需求灵活自主的切换不同的任务模式,由于其在阿拉伯湾等地区的战争任务中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作战能力,已被广泛部署到了美军的各大舰队里。
在2006年10月美国政府又批准了建造两条该型无人作战船的计划。
由于无人船突出的战场能力和其所代表高科技综合实力的象征,世界各国于 21 世纪初开始在无人船领域的研究展开了角逐。
在受到了美国"斯巴达侦察兵”的启发与影响下,2003 年,以色列某武器设计制造公司向其国防部交付了首艘名为"保护者”(Protector)的水面高速无人作战船,它不但继承了"斯巴达侦察兵”各项优点, 而且还在船体隐身性的方面做了很大的研究。
由于其优越的作战的性能,该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曾受到各国军火商一度的青睐。
图1.1 保护者英国国防科技实验室也不甘心落后于其他国家,在看到美国"斯巴达侦察兵”成功的例子后,便开始努力研发自己的无人作战船。
在与美国多次合作的情况下,加上本身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较高,于 2002年推出名为"芬里厄”(Fenrir)的无人作战船,并将部署给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大舰队,主要用该船来取代传统的气垫船来执行海上危险性较高的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