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及复习思考题免疫学部分第一章免疫学概说课时:共1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系统的组成。
熟悉:免疫学研究的范畴。
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医学免疫学概述;二、免疫学发展简史;三、免疫的现象、功能与概念;四、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五、免疫系统的组成。
思考题:1.免疫的现代概念?2.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在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的表现分别是什么?3.试比较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第二章抗原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属性,表位的概念,抗原的种类。
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种类。
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超抗原、佐剂的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二、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结构基础;三、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四、抗原的分类。
思考题:1.抗原、表位以及交叉反应的概念?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3.交叉反应是否否定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为什么?第三章免疫效应分子课时:共4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免疫球蛋白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断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了解: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一、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二、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三、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六、单克隆抗体。
思考题: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区别?2.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哪些?3.简述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补体系统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
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补体系统的旁路激活途径及MBL激活途径。
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
一、补体的发现及其概念;二、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三、补体系统的激活;四、补体系统的调节;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病原生物学(88学时)一、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基础免疫学绪论 1 1抗原 2 2MHC 1 1免疫系统 2 2 4免疫球蛋白 2 2补体系统 1 2 3细胞因子 1 1免疫应答 2 2抗感染免疫 1 4 5超敏反应 3 3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免疫学防治医学微生物绪论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他微生物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总论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机动合计221782102443216464211112422113122122554318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免疫学第1章免疫学绪论【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学发展简史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2章抗原【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第1节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状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特异性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标】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研究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该课程包括对它们的基本特性、生长环境、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检测等方面的学习。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 掌握病原生物学中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方面的基本知识 - 了解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理 - 掌握寄生虫检验的方法与技巧 - 熟悉常见的寄生虫危害、传播和预防控制策略 - 培养对病原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课程内容第一章病原学概论1.病原生物学的发展与现状2.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3.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第二章寄生虫学概论1.寄生虫的分类与特征2.寄生虫侵入人体和致病的机制3.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第三章常见寄生虫学1.原虫2.绦虫3.吸虫4.圆线虫和钩虫5.蛔虫和鞭虫6.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寄生方式、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危害第四章寄生虫检验方法1.寄生虫检验的原则2.寄生虫检验的常用方法3.寄生虫检验方法的评价第五章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寄生虫病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特征2.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及预防小技巧3.寄生虫病防治的技术与方法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主,对于理论授课,采用PPT的方式进行讲解,辅以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对于实践操作,采用实验与诊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开放性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方式以占比较大的闭卷考试为主,实验报告占比较小,旨在评估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考核的学生将颁发结业证书。
参考书目1.《病原生物学与防治技术基础》(赵荣福,杨占秋,陈逸龙,谢志宇编著)2.《人兽共患病控制(附DVD光盘)》(王惠东,薛迎新,周婉洪等编著)3.《寄生虫病学》(邵汝梁,周红梅,陈振东编著) 4.《病原生物学》(刘毅,杨海彬编著)以上参考书目只是供学生参考,不限于这些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行选择相关书籍。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一门医学基础课,其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及与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免疫学的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和超敏反应等免疫学基础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免疫学诊断和防治。
免疫学基础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相互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桥梁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
因此,本课程着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其他医学相关知识奠定病原学和免疫学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口腔医学专科、医学检验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专科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发生规律。
3.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4.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微生物学检查的特点。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成绩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和平时成绩占20%。
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及医学的关系课程内容一、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本科实验教学大纲本科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实验 I 英文名称:E_periments of Pathogenic Biology 1 课程代码:5000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总学时:48 课程总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病原生物学实验 I》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属于病原学范畴。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培养特性、鉴定及检测技术,从而认识各种感染性疾病发生与流行的基本规律。
学习常用的病原生物实验诊断技术,了解控制与消灭病原生物所致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感染性疾病服务。
它不仅与基础医学的其它学科密切相关,也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有密切的关系。
《病原生物学实验 I》课程应在学习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课后进行,最好能与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讲授同步。
《病原生物学实验 I》课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蠕虫及节肢动物等内容,以我国重要的病原生物为主要内容。
本课程重点讲授病原生物的形态、培养特性、鉴定及检测技术。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播放录像适当介绍国内外感染性疾病防治中的成就和新进展,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开设创新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从事实验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从事病原生物学研究的素质和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并通过考试,使学生掌握人体病原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病原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
三、教学内容序号实验名称内容提要 1 讲授:微生物实验室规则录像: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示教:细菌形态与特殊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弧菌)和特殊结构(荚膜、芽胞、鞭毛);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维护。
2 讲授: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操作:细菌的接种示教:细菌代谢物及生化反应细菌接种的基本操作方法、细菌的代谢产物的观察及检查方法;细菌的主要生化反应及其观察方法;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的基本用途。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0921105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 26学时学分: 1.5适用专业: 护理学本科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 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保持思路清晰。
2.在实验过程中, 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3.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 则需要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以便分析。
4、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5、每次的实验结果, 应以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填入实验报告, 力求简明准确, 并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 应分析原因, 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 溶菌酶的溶菌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制备含溶壁微球菌的琼脂平板。
(2)打孔凝固后, 用打孔器打孔, 孔间距1.5-2cm。
(3)加样周围四孔分别加入5.25.100、500μg溶菌酶标准品。
(4)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 测量溶菌环直径。
实验项目二1.实验项目名称: 白细胞吞噬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吸取肝素加于凹玻片内。
(2)取耳垂血0.04ml, 放在有肝素的凹玻片内, 摇匀。
(3)取葡萄球菌培养液0.02ml加于有抗凝血的凹玻片内, 摇匀。
(4)将凹玻片直于湿盒中, 37℃30分钟, 每10分钟摇匀一次。
(5)取一滴全血菌液混合液, 置载玻片上, 推片, 待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5学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55学时,实验教学15学时。
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各主要医学专业和部分涉医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帮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与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重点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及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
其中免疫学是关于生物界如何界定“我”与“非我”,这一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的科学;病原生物学则是有关人类生物性疾病起因研究的科学。
这两门科学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机理与规律。
通过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为所有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疾病学知识,并熟悉与了解这两门学科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要求】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免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湖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病原生物学学时:90 学分:5课程属性:专业主干课开课单位:医学院先修课程:《人体形态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学》后续课程:《内科学》、《传染病学》一、课程的性质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两部分。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检查方法及流行与防治原则,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教学目的通过《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细菌、病毒、真菌、人体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或生活史、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病原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同时能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相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及从事由病原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病原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病原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内容。
主要涉及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和寄生虫学四大篇内容,重点讲述病原生物的基本原理和引起最广泛流行以及最严重感染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方法。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手段,分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和寄生虫学实验两个部分,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开拓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
学生通过学习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掌握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和实验诊断技术;通过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的学习为下阶段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及未来的医学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第1章绪论 1第2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 4 第3章细菌的生理 2 4 第4章消毒与灭菌 2 2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4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第8章球菌 3 2 第9章肠道杆菌 3 2 第10章弧菌 1第11章螺杆菌和弯曲菌 1第12章厌氧性细菌 2第13章放线菌0第14章棒状杆菌 1第15章分枝杆菌 1.5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0.5第17章其他细菌0.5第18章支原体0.5第19章螺旋体 1第20章立克次体0.5第21章衣原体0.5第22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2第23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第24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第25章呼吸道病毒 2第26章肠道病毒与急性胃肠炎病毒 2第27章肝炎病毒 3 2 第28章反转录病毒 2第29章疱疹病毒 1第30章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0.5第31章其他病毒0.5第32章朊粒0.5第33章真菌学概述 1 2 第34章主要致病性真菌0.5第35章医学寄生虫学概述 2第36章线虫 3 1 第37章吸虫 3 0.5 第38章绦虫 1.5 0.5 第39章猪巨吻棘头虫0第40章原虫概论0.5第41章叶足虫 1 0.5 第42章鞭毛虫 1第43章孢子虫 2 0.5 第44章纤毛虫(自学) 0第45章医学节肢动物概述 1第46章蛛形纲0.5 0.5第47章昆虫纲0.5 0.5 复习机动 2小计68 22合计90五、教学方式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病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上采用全程的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很好地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本课程已建成的网络课程资源,使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师生共享,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注意适当引进本学科的新进展及未来的展望。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412018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 Pathogenic Biology
课程总学时:72
实验总学时:16
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中医七年制专业
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教研室
一、课程实验教学简介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理论课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生物学特性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说明。
该实验课的宗旨就是通过与理论课相关的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目的: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
基本要求:
1、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协作。
操作内容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示教内容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4、科学总结,实验完毕应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可能的结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体会和经验。
除当堂作好实验记录及绘图外,还应按规定完成系统实验报告。
三、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
(1) 掌握细菌的形态学观察和技术。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3) 掌握细菌的培养方法,生长状态,生化反应。
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4) 掌握致病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和抗毒素的保护作用
(5) 掌握其他微生物(螺旋体,包涵体,真菌)的形态特征。
(6) 掌握几种主要寄生虫的虫卵的形态特征
(7) 掌握寄生虫学几种主要实验诊断技术
四、实验项目名称、性质和学时分配
注:实验性质是指验证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
五、各单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实验分组人数要求):
(一)实验名称:细菌形态学观察与技术
实验内容:
1.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与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显微镜示教)
2.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每人一份)
3.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原理、方法、保护(每人一份)
4.革兰染色(操作)(每人一份操作)
实验目的:
1、掌握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显微镜的使用原理与方法(尤其油镜的使用)
2、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
3、了解革兰染色的原理
(二)实验名称: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代谢产物检查,细菌的分布
1.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制备和种类,细菌的接种)(每人一份操作)2.细菌的分布(4人一组操作)
3.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查(实物示教)
4.细菌对热力的抵抗力(4人一组操作)
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人工培养的方法和意义
2.建立细菌的广泛分布理论
4、掌握细菌代谢产物检测的意义
5、掌握芽孢的耐热特性
(三)实验名称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技术,细菌的变异
实验内容:
1、常用消毒灭菌技术(实物示教)
2、药物敏感实验(每人一份操作)
3、细菌的变异(实物示教)
实验目的:
1、掌握高压灭菌的操作方法及适用范围、紫外线杀菌的特点
2、熟悉药物敏感实验纸片法的优缺点
3、了解细菌变异的方式
(四)实验名称:病原性细菌的检测
实验内容
1.抗“O”试验(实物示教)
2.病原菌菌落的比较(实物示教)
3.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的程序(实物示教)
实验目的
1、掌握抗“O”试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2、熟悉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区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菌落
3、掌握双糖含铁培养基的原理与意义
(五)其他微生物的观察,特殊染色方法
1.破伤风外毒素的致病作用及破伤风抗毒素的保护作用(实物示教)
2.观察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球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显微镜示教)
3.观察狂犬病病毒的包涵体、皮肤丝状菌的小培养(显微镜示教)
4.观察三种真菌菌落(酵母型、类酵母型、丝状型的特点),皮肤丝状菌的小培养及形态观察(菌丝与孢子),观察白色念珠菌的形态(革兰染色) (显微镜示教)
5.根据所学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自由组成3-5人学习小组)
6.抗酸染色(每人一份操作)
实验目的
1.熟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球菌的形态;狂犬病病毒的包涵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白色念珠菌的形态、皮肤丝状菌的小培养2.掌握破伤风外毒素的致病作用和抗毒素的保护作用
3.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六)实验名称:线虫
实验内容:
1.显微镜操作:观察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的形态特征
2.技术操作示教: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钩蚴培养法、肛周拭子法
3.示教:各种线虫的虫卵片、大体标本、病理标本及图片
实验目的:
1.掌握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的形态特征
2.了解蛔虫、蛲虫、钩虫的一般外形
3.掌握两种微丝蚴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
4.掌握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
5.了解钩蚴培养法、肛门拭子法和血液微丝蚴检查法
(七)实验名称:吸虫、绦虫
实验内容:
1.显微镜操作:观察肝吸虫卵、姜片虫卵、日本血吸虫卵、带绦虫卵的形态特征
2.操作:放大镜下观察肝吸虫成虫、姜片虫成虫、日本血吸虫成虫、猪带绦虫及牛带绦虫孕节标本
3.技术操作示教:沉淀集卵法、毛蚴孵化法
4.示教:虫卵片、成虫大体标本、中间宿主的标本、病理标本
实验目的:
1.掌握肝吸虫卵、姜片虫卵、日本血吸虫卵的形态特征
2.熟悉两种吸虫生活史中的成虫和中间宿主的一般形态
3.了解沉淀集卵法、毛蚴孵化法
4.掌握带绦虫虫卵、囊尾蚴的形态特征
5.掌握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头节、孕节的形态区别
(八)实验名称:原虫
实验内容:
1.显微镜操作:观察间日疟原虫薄血膜染色玻片标本、恶性疟原虫薄血膜染色玻片标本
2.技术操作示教:疟原虫薄血膜片制作法
3.示教:各种原虫形态玻片标本、传播媒介标本
实验目的:
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特征
2.掌握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在外周血循环中红细胞内期的各期形态特征
3.了解杜氏利氏曼原虫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及弓形虫滋养体的形态
4.了解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特点
5.了解疟原虫厚、薄血膜片涂制法
六.考核(考试)方式:
a)课题提问;
b)实验操作;
c)实验报告
d)出勤情况
e)设计性实验评分
七.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邱全瑛主编.《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2005年1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出版
编写:邝枣园王宏敏
审阅:邝枣园(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 2007-9-10
审定:×××(教学副院长签字)日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