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
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图片展示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复习提问】1、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两口(子)分工——“两”指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口”指增辟通商口岸;“分”指分割,即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虬负树扫誚劉鳇談敘砗榪壚耧績鎢仑賞鯧俣壘勻夹欒飘乡简絛貓钹袭鹌棧触糶踬脔綺靜餉双缈愦骐釵數炀覦閣捫郓鋮傥噲楨泪糝睑瘫憊惧诂证領臘笕齿。
2、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答: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展示目标】1、.近代史上,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分别是何时哪两次侵华战争?主要侵略国家是哪几个?2、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生:火烧圆明园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
这是什么战争?【讲授新课】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生:反帝爱国运动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生:帝国主义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二、经过(1900.6~8.)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2、统帅:西摩、瓦德西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
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3、廊坊大捷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击八国联军》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文字,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妥协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战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讨论法:学生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法: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学生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
比较历次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统。
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但列强侵①华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进入20世纪,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感知历史: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的。
时间:1898年——1900年口号:“扶清灭洋”过程:1898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廊坊,杨村组织了对侵略者的狙击战。
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就在义和团发展壮大之际,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斗争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初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初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案第四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的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重点和难点:《辛丑的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一、八国联军的入侵: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2、八国联军的入侵:(1)组成:(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
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
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
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
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
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
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
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
”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
罗荣光严词拒绝。
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课题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讲授型
适用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教学内容:
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检查学生对该话题的基本了解。
二、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10分钟)
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外国在中国的租界等情况。
三、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15分钟)
通过图表、图片等教具,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包括解放军的抵抗和日本的侵略行动。
四、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五、总结(5分钟)
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继续深化研究。
教学资源:
1. 图表、图片等教具;
2. 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和书籍。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检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扩展阅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深入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拓宽视野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1.讨论法。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比较分析法。
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3.导入法。
义和团运动中,流传有大量的歌、谣、诗等形式的宣传材料,可以借此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4.复习比较法。
1900年慈禧挟光绪西逃,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
可以通过比较这两段历史让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5.阅读理解法。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6.音像辅助法。
可以增强直观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的第三个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包括方案、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方案、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完成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简单分析和解释。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方案、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难点如何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完成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简单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民族近代史的荣辱成败。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为什么会出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讲解通过PPT、图片等资料,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方案、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历史文献或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4.小结汇总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5.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视频等,深入探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准备进行课堂展示。
可以选择PPT、海报、说课等形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方案、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近代史的苦难与荣辱,并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本节课讲解较为简略,为下节课深入理解和探讨留下了不少问题。
因此,下节课需要更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1、引用诗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寻找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诗词辅助法。
在导入新课时引用康有为的诗句,培养学生从诗句中寻找历史的能力。
2、视频图像法。
通过对一些图像资料的观看,加深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3、讨论法。
对于《辛丑条约》的影响,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其把道理想通。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图片:1999年12月31日北京世纪坛前中国人民喜迎新千年。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中国人迎接新千年到来时的心情。
(兴奋、喜悦、激动,对新的世纪充满了希望。
希望祖国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
)
2、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祖国更加富强。
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但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是迎接新的世纪,即20世纪的到来时,当时的世界硝烟弥漫,当时的中国饱受战争的苦难。
那他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3、出示康有为1899年写下的诗句:
碧海沉沉岛屿环,
万家灯火夹青山。
有人遥指旌旗处,
千古伤心是马关。
分析诗句中作者的心情:悲伤、痛苦。
思考:康有为途径日本马关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定《马关条约》,使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
4、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步步扩大侵略权益。
出示《时局图》及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5、过渡:新的世纪即将到来,而中国人还没有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一场新的灾难再次降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
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这次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规模更大,有八个国家侵略中国。
)
2、阅读课本,找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国家(教师用谐音法——“每日发我应得衣袄”使学生了解是哪八个国家)、借口。
3、了解义和团团民的情况。
4、材料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
结合导入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原因。
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三种武器:鸦片、炮弹、十字架。
教师简单讲述教会侵略中国的情况。
5、材料二: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
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
思考: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
指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6、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义和团迅速壮大,从山东发展到了哪里?京津地区。
过渡语:义和团杀洋人,烧洋货,攻打教堂,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
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
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7、请学生说说八国联军侵华路线。
(从天津进犯北京,被迫返回,原因廊坊狙击战。
)
请学生根据廊坊狙击战的图片描绘一下义和团战士作战的情景。
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西摩尔说:“假如义和团用的是西式枪炮,我们联军必将全军覆没。
”廊坊狙击战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8、了解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攻占天津,攻占北京。
1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
9提问: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原因得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过渡:清政府的腐败,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他们又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呢?
10、补充视频及图片资料。
11、根据四幅图片归纳出联军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2、出示漫画,说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13、过渡: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欠下了中国人民一笔笔血债。
之后,八国联军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旧历辛丑年,所以叫《辛丑条约》。
复习旧历纪年的事件(甲午中日战争)。
国家: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美、日、法、俄、英、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荷兰、比利时、西班牙三国,共十一国。
三个国家是跟着捞油水的。
这再次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2、阅读课本了解《辛丑条约》内容。
3、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经济受制。
(指出9.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12倍。
)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的设立,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4、了解慈禧太后的态度: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
完完全全的反映出一副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卖国嘴脸。
5、思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
小结:
八国联军侵满清,
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
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
清朝变成洋人廷。
1、20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有的只是屈辱,是悲愤。
我们不能忘记1900年的国耻,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2、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进入21世纪后,我们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出示:《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仍需努力。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题、同步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