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大社会学考研考研试题集
- 格式:doc
- 大小:119.51 KB
- 文档页数:20
名词解释杜克海姆的“集体意识”(南开2000,社会学)“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人大1996,社会学)“报酬类型”(布劳)(人大1999,社会学)“权威结构”(达伦多夫)(人大1999,社会学)“戏剧论”(戈夫曼)(人大1997,社会学)文化堕距(奥格本)(人大1998,社会学)“挑战与应战”(汤因比)(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精英”(帕雷托)(人大2000,社会学)需要层次(马斯洛)(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群学肄言》(南开2000,社会学;北大2000,社会学、社会保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大1998,社会学)米尔斯的“权力” (南开2000,社会学)费孝通(南开2000,社会学)卡尔?曼海曼(北大1998,社会学)吴文藻(北大1997,社会学)社会控制(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社会控制的规范性(复旦1997,应用社会学)人际沟通(南开2000,社会学)社会解组(北大1997、1998,社会学)角色失调(人大1997,社会学)文化控制手段(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结构分化(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整合(人大1999,社会学)社会权力(人大1999,社会学)社会设置(人大1999,社会学)社会静力学(北大1998,社会学)关联主义(吉大2000,社会学)中轴原理(吉大2000,社会学)离散数据(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人大1998,社会学)亲属称谓制(人大1997,社会学)晕轮效应(人大1998,社会学)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人大1998,社会学)零和博弈(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南开2000,社会学)目标体系(南开2000,社会学)福利性物价政策(南开2000,社会学)大社会学理论体系(南开2000,社会学)非对抗性阶级冲突(南开2000,社会学)地位群体(南开2000,社会学)“中间变量法” (南开2000,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北大1997,社会学)交换理论(北大1997,社会学)精英循环(北大1998,社会学)群体凝聚力(人大1996,社会学)扩展家庭(人大1996,社会学)题器(人大2000,社会学)通婚圈半径(人大1996,社会学;1999,社会学、人类学)结婚投入(人大1996,社会学)代偿(人大1997,社会学)家族(人大1997,社会学)事实婚姻(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ES)(人大1998,社会学)应激(人大1998,社会学)姻亲(人大1998,社会学)泛灵信仰(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隐私屏障(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不平等指数(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人口性别比(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主文化与亚文化(人大1999,社会学)库拉圈(人大社会学、人类学1999)组织结构(复旦1997、1998,应用社会学)文化模式(复旦1997,应用社会学)生活方式(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群体(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地位相悖(北大1999,社会学、社会保障;人大2000,社会学)“社会人”假设(北大1999,社会学、社会保障;人大2000,社会学)社会性资源(吉大2000,社会学)社会唯名论(复旦1997,应用社会学)人类生态学(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家庭生命周期(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方针(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吉大2000,社会学)刚性结构(吉大2000,社会学)迟发展效果(吉大2000,社会学)成就动机(人大1996,社会学)文化相对主义(人大1996,社会学)图腾崇拜(人大1996,社会学)认知判断(人大1997,社会学)制度文化(人大1997,社会学)地位一致(人大1999,社会学)内群体(人大1999,社会学)“天职观”(人大1999,社会学)正式组织(人大2000,社会学)相对剥夺(人大2000,社会学)机会均等(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职业声望(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异化劳动(吉大2000,社会学)普遍化的他人(吉大2000,社会学)平等互惠准则(吉大2000,社会学)群体持续性(吉大2000,社会学)利他行为(南开2000,社会学)偏见(南开2000,社会学)暗示(南开2000,社会学)自我(南开2000,社会学)韦伯的“感召权威”(人大1999,社会学史)韦伯的“权威”(南开2000,社会学)韦伯的“新教伦理” (人大1997,社会学史)韦伯的“普遍合理化” (人大1998,社会学史)韦伯的“目标合理性” (人大2000,社会学史)“镜中我”(库利)(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匿名理论(人大1997,社会学)标签理论(人大1998,社会学)帕森斯的“行动” (南开2000,社会学)模式变量(帕森斯)(人大1998,社会学)“进化共相”(帕森斯)(人大1996,社会学)“反常分工”(杜尔克姆)(人大1996,社会学)多元分层空间(布劳)(人大2000,社会学)“反功能”(默顿)(人大1997,社会学;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安全阀(科塞)(人大1998,社会学)边陲国家(北大1997,社会学各专业)世界体系论(吉大2000,社会学)二元社会结构(人大1996,社会学)西方中心主义(人大1997,社会学)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趋同论(北大1998,社会学各专业)依附论(人大1996,社会学)社会风险(南大1995,社会学;南大1999,社会学)社会行为(南大1995,社会学;南大1997,社会学)性别角色(南大1995,社会学)文化反哺(南大1995,社会学;南大1996,社会学;南大1997,社会学;南大1999,社会学)侵犯(南大1995,社会学)参照群体(南大1995,社会学)社会角色(南大1995,社会学;南开2000,社会学;浙大2000,社会学)时尚(南大1995,社会学;南开2000,社会学)民族性格(南大1995,社会学)边际人(南大1995,社会学;南大1998,社会学)印象整饰(南大1996,社会学)旧固(南大1996,社会学)挫折—侵犯假说(南大1996,社会学)认知平衡理论(南大1996,社会学)角色冲突(南大1996,社会学)时髦(南大1996,社会学)代沟(南大1996,社会学;南大1997,社会学;人大2000,社会学)基本人格结构(南大1997,社会学)民意(南大1997,社会学)社会运动(南大1997,社会学)人口素质逆淘汰(南大1997,社会学)老龄化社会的指标(南大1997,社会学)离土不离乡(南大1997,社会学)标定主义理论(南大1997,社会学)非现实冲突(南大1995,社会学)透视法则(南大1995,社会学)广义交换媒介(南大1995,社会学)社会安全阀定律(南大1995,社会学;浙大1999,社会学)炫耀消费(南大1998,社会学)腐败(南大1998,社会学)家户(南大1998,社会学)失业、待业与下岗(南大1999,社会学)亚当?斯密问题(南大1999,社会学)“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南大1999,社会学)市场性流动方式(南大1999,社会学)集群行为(南大1999,社会学)城市人口集中度及其测量指标(南大2000,社会学)基尼系数(南大2000,社会学;人大1996,社会学)人缘(南大2000,社会学)家族企业及其转化(南大2000,社会学)交易(南大2000,社会学)血缘关系(北师大2001,民俗学)文化丛(北师大2001,民俗学)城市化(北师大2001,民俗学)社会流动(北师大2001,民俗学;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社会保障(北师大2001,民俗学;浙大2001,社会学)去个性化(南开2001,社会学;人大2001,社会学)刻板印象(南开2001,社会学)流言(南开2001,社会学)冒险性转移(南开2001,社会学)类语言(南工2001,社会学)韦伯的“理想类型”(南开2001,社会学)杜克海姆的“社会事实”(南开2001,社会学)科层制(南大1995,社会学;浙大2000,政治学理论)社区发展(南大1996,社会学;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中间阶层(南大1996,社会学)未组织的集团(南大1996,社会学)社会学想像力(南大1996,社会学)功能普遍性(南大1997,社会学)社层流动(南大1997,社会学;浙大2001,政治学理论)情境文化(南大1997,社会学)剧本期望(南大1997,社会学)社会有机体论(南大1998,社会学)社区效率(南大1998,社会学)单面社会(南大1998,社会学)生活世界(南大1998,社会学)自控性社会(南大1998,社会学)符号价值(南大1999,社会学)反社会化(南大1999,社会学)现实性冲突(南大1999,社会学)《江村经济》(南大1999,社会学;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权力精英(南大1999,社会学)社会(南大2000,社会学)“白领阶层”(南大2000,社会学)社会结构(南大2000,社会学;北大1997,社会学;北大1999,社会学、社会保障;吉大2000,社会学)模式变项(南大2000,社会学)功能替代(南大2000,社会学)后工业社会(南大2000,社会学)失业人员(南大1998,社会学)资本主义精神(南大1998,社会学)社会化(浙大2001,政治学理论)“蓝领”(浙大2001,政治学理论)心理上断乳(浙大2001,政治学理论)社会事实(北大1997,社会学;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参与观察(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人大1997,社会学)参照群体(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默顿(Robent K.Menton)(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浙大2000,社会学)制度化(浙大2000,社会学)《社会学年鉴》(浙大2001,社会学)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浙大2001,社会学;南开2000,社会学)“AGIL”功能图式(浙大2001,社会学;浙大2000,社会学)贝尔的“中轴原理”(浙大2001,社会学)社区(浙大2000,政治学理论;浙大1999,政治学理论)社会变迁(浙大2000,政治学理论)芝加哥学派(北大1999,社会学;浙大2000,政治学理论;浙大1998,政治学理论)兴趣(浙大1999,政治学理论)初级群体(浙大1998、1999,政治学理论;北师大2001,民俗学)集体意识(浙大1999,政治学理论)经济制度(浙大1999,政治学理论)社会阶层(浙大1998,政治学理论)社会制度(浙大1998,政治学理论;复旦1997、1998,应用社会学)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浙大2000,社会学)形式社会学(浙大2000,社会学)首属群体(浙大2000,社会学)社会指标(浙大1999,社会学)参照群体(浙大1999,社会学)米德的“主我”与“客我”(南开2001,社会学;人大2001,社会学)默顿的“正功能”与“负功能”(南开2001,社会学)米尔斯的“权力精英”(南开2001,社会学)社会工作(南开2001,社会学;浙大2000,社会学)社会政策(南开2001,社会学)宏观社会工作(南开2001,社会学)弱势群体(南开2001,社会学)社区服务(南开2001,社会学)矫治社会工作(南开2001,社会学)“福利国家”(南开2001,社会学)接纳他人(南开2001,社会学)案主自决(南开2001,社会学)小组工作(南开2001,社会学)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人大2001,社会学)差序格局(人大2001,社会学;北大1998,社会学各专业)解构(人大2001,社会学)亲子连名制(人大2001,社会学)核心家庭(人大2001,社会学)三元犯罪原因说(菲利)(人大2001,社会学)面子(人大2001,社会学)霍桑实验(人大2001,社会学)象征符号(人大2001,社会学)文化资本(人大2001,社会学)合作(人大2001,社会学)“法理权威”(韦伯)(人大2001,社会学)“行动系统”(帕森斯)(人大2001,社会学)“印象管理”(戈夫曼)(人大2001,社会学)技术革命(浙大1999,社会学)意识形态(浙大1999、2001,社会学)结构性流动(浙大1999,社会学)迟发展效应(浙大1999,社会学)社会失范(浙大2001,社会学)本土方法论(浙大2001,社会学)社会分化(浙大2001,社会学)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浙大1999,社会学)理想型(浙大1999,社会学)镜中自我(北大1997,社会学;浙大1999,社会学)情境定义(北大1998、1999,社会学;北大1999,社会保障;浙大1999,社会学)试题检索【考点】社会学概论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社会学理论家、理论流派及其观点;二是社会学史或社会思想史(中国和外国);三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体系与框架(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四是应用社会学。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题库、模拟题、押题、笔记重点——育明教育夏老师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模拟题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1、重复测量设计:不是对不同组的受试者施以不同的实验刺激,而是对每个组都给以不同的试验刺激。
实验效果不是以不同组的观测值差异值来表示,而是通过每个组对不同刺激的差异来反映。
它是一种轮换的方法,即每个组都先后接受不同的测量,然后通过比较每一组不同测量的平均值就可以检验不同刺激造成的不同差异。
优点是:(1)不用随机抽取实验组和控制组,而只需选取几组实验对象让他们参加各种项目的测验,因此,不必担心组间特征之随机误差的影响。
(2)只需较少的受试者就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3)它的实验假设可以有多个,即一个实验可以同时检验几个假设。
重复测量的局限是:对有些易于引起受试者敏感或产生较大交互作用效应的实验变量不能进行重复测量。
这种设计一般在无法进行随机抽样而只能进行整群选择时采用。
2、拉丁方格设计:也是一种多因素设计,但是与因子设计不同,它不是考察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而是考察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
这种设计可以引入多个不同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只有一个取值。
实验组的数目取决于引入的自变量,有多少个自变量就分派多少个实验组。
每个实验组都依次引入各个自变量,但引入的顺序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拉丁方格设计无法测量出交互作用效应,它只能检验实验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并判断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拉丁方格设计的缺点是:(1)它必须保证各组成员的特征相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2)各种自变量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因此,无法区分每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单独影响。
这种设计一般在特殊场合才采用,即检验自变量的组合方式对因变量的影响或找出最佳组合方式时才采用。
准实验法(北大96<简>:准实验与实验室实验有何区别?准实验的主要设计方法是什么?):就是没有严格的进行指派和严格控制实验刺激的实验方法。
北京大学历年社会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作者:————————————————————————————————日期:北京大学历年社会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各位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写清题号,答在答题纸上启用前机密北京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5×4 = 20)情境定义索引性社会行动显功能与潜功能二、论述题(20×4 =80)1、从阶级视角和社会分层视角分析中国当前的不平等状况,以凸显这两种视角各自的特点?2、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及其对实际的意义3、试述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4、试述“社区”的涵义,并谈谈“社区建设”对于社会的意义三、简答题(10×5 = 50)1、就你对家庭社会学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并谈谈你的研究思路2、试评述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文化特异性路径3、举例说明城市社会的群体消费不平等现象及其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4、让我再想想想起来了试述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乡社会的影响5、如果需要你对中国劳动与异化进行经验研究,你将如何考虑或设计欣程点评:今年的理论总得来说是让人出乎意料具体来说有三点:一、重实际论述题的第1、4题,简答题的第3题二、重能力简答题的第1、5题三、反常命题论述题的第2题,与往年能出现在北大社会学理论考卷上的理论大家相比,霍曼斯绝对是一无名小辈,可今年就是考了论述题的第3题,从往年看,00年04年05年06年均考过布迪厄但是也是考查的布迪厄的不同的理论可今年就考了00年考过的内容总之,08年分支的家庭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已显露出重视实际与能力的迹象,但今年只能用overwhelming来形容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方法考试时间:1997年1月25日上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深度访问间接观察法同期群研究深度效度层次谬误理想类型法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分导体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分类原则有何不同,为什么?2.试说明研究课题具体化与操作化的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题库、模拟题、押题、笔记重点——育明教育夏老师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模拟题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无结构式访问:又称非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被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
事先不预定问卷、表格和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有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得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事先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
(1)无结构式访问优点:<1>弹性大,能充分发挥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
<2>访问者能对问题作全面、深入得了解。
<3>能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生活与行动与其中的环境的生动地感觉。
(2)无结构式访问缺点:<1>比较费时,其规模受限制。
<2>对访问员素质要求更高。
<3>结果难与定量分析。
(3)重点访问:又称集中访问,是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
具体做法:<1>选择一定的情境,并把调查对象安排到这一预先设置好的情境中去,或者是选择那些曾经经历过这种情境的人做访问对象。
<2>然后对他们进行访问,调查他们在情境当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境的认识与解释,这种主观经验及时重点访问的重点所在。
重点访问的假设:透过某种刺激,可是调查对象在情境上产生特殊的反应。
研究中从这些反应获得信息,再加以解释。
重点访问严格地说应当是半结构的,而不是完全无结构的,因为访问问题及时措辞没有事先确定,但问题的内容是事先确定了的。
应用:<1>重点访问在分析特殊经验所引起的态度变迁上,效果较大,因此常常被社会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
<2>由于重者访问总是以一个预先的假设为基础的,因此还常常被用于正是以前有关人类情境行为假说的正确程度。
特点:由于这种类型的访问中往往收集到的是许多不可比较的材料,因而分析解释工作难度较大。
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1997-2015年考研真题2015一、名词解释1.field(bourdea)2.双轨政治3.共同体与社会4.再社会化5.社会分化二、论述题1.涂尔干的"反常现象"2.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及在现代社会的作用3.比较布迪厄、常人方法学、艾里亚斯对"理性"的分析4.试述对越轨行为的几种分析理论三、简答题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理论方向2.什么是“社会性消费设施\",分析它对城市的重要作用3.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影响4.有人说:\"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城市化,当中国城市化水平赶上欧美城市化水平(80%—90%),三农问题就解决了,请就分析这一观点5.教育与职业地位的获得的关系以及在中国近10年的发展趋势20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参照群体2.文化模式3.系统和生活世界4.(哈贝马斯)滕尼斯二、论述题(每题20分)1.在越轨行为解释中默顿提出的“手段-目标”理论。
2.“sociology of postmodernity”和“postmodern sociology”两者的含义和区别。
请列举1980年以后活跃在西方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分别代表这两种类型的社会学家,阐述他们的观点并分析差异。
3.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4.现代城市中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原因。
三.简答题(每题10分)1.中国社会心理学实现“文化自觉”的可能途径。
2.我国城市人口比例53%,而城市户口只有35%,这种现象叫做“伪城市化”。
现在城市中农民工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农民工未能真正进入城市生活。
有学者提出“伪城市化”。
请你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3.农村发展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4.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以来对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家庭功能和消费模式的影响。
5.从制度和结构的角度,谈谈中国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一)科目一:社会学理论(150分)包括三个部分:(一)社会学理论(约50分):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参考书目: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等书目,每本书分别涉及不同的人物,本材料结合多本书和资料整理而成。
要求准确掌握主要社会学家的思想。
(二)社会学概论(约50分):教材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性价比最高的一本书,必须熟背!(三)社会学分支学科(50分):主要为社会心理学、人口社会学、城乡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分支方向各一题(10分),本材料结合北大社会学系本科生课程材料,主要掌握分析的框架和思路即可,不要求死记硬背,其中社会心理学、人口社会学、劳动每年必考,另外两题每年浮动,可能出自北大社会学系老师近年论文。
二)科目二: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150分)(一)研究方法(90分):包含20分(约4-5小题)名词解释,20分判断改错(约8-10小题),10分选择题(约8-10小题),20分简答题(每题10分),20分论述题(一题)。
复习策略:①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3-13章全面掌握,熟记,分值最高的一本书,多达90分!②考过的东西会反复考,真题出现过的即使来不及整理,脑子里也要有思路和知道答案是什么。
(二)社会统计学(60分):包含30分选择题(约10小题),30分计算题(2道)。
复习策略:卢淑华《社会统计学》课本基础知识看一遍,例题和课后习题保证都会做。
考的题目多为课本例题,甚至是课后习题的原题。
务必保证例题和课后习题会做。
育明教育状元集训营政治冲刺资料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十五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历年分析题2001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和应处理的关系(文理共用)。
2002年:如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有所扩大(文理共用)。
2003年:分析我国1997年前后实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宏观调控的目标,说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1997-2015年考研真题2015一、名词解释1.field(bourdea)2.双轨政治3.共同体与社会4.再社会化5.社会分化二、论述题1.涂尔干的"反常现象"2.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及在现代社会的作用3.比较布迪厄、常人方法学、艾里亚斯对"理性"的分析4.试述对越轨行为的几种分析理论三、简答题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理论方向2.什么是“社会性消费设施\",分析它对城市的重要作用3.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影响4.有人说:\"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城市化,当中国城市化水平赶上欧美城市化水平(80%—90%),三农问题就解决了,请就分析这一观点5.教育与职业地位的获得的关系以及在中国近10年的发展趋势20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参照群体2.文化模式3.系统和生活世界4.(哈贝马斯)滕尼斯二、论述题(每题20分)1.在越轨行为解释中默顿提出的“手段-目标”理论。
2.“sociology of postmodernity”和“postmodern sociology”两者的含义和区别。
请列举1980年以后活跃在西方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分别代表这两种类型的社会学家,阐述他们的观点并分析差异。
3.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4.现代城市中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原因。
三.简答题(每题10分)1.中国社会心理学实现“文化自觉”的可能途径。
2.我国城市人口比例53%,而城市户口只有35%,这种现象叫做“伪城市化”。
现在城市中农民工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农民工未能真正进入城市生活。
有学者提出“伪城市化”。
请你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3.农村发展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4.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以来对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家庭功能和消费模式的影响。
5.从制度和结构的角度,谈谈中国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2010年北京大学MSW专业课试题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10个,ms每个6分)1、接纳2、社会角色3、家庭生命周期4、科层制5、社会工作专业化6、文化相对主义7—10 想不起来了二、简答1、什么是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2、什么是社会环境,简述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3、简述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并说明它与中国文化相冲突的地方4、社会工作的要素(应该还有1—2个题目,我想不起来了)三、论述(每题20分)1、案例分析题:请用生态结构(图)分析案主,并写出简要评估报告2、什么是社会分层,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工作实务一、名词解释(5个)1、互助小组2、残补型社会福利3、个案管理4——5 忘了二、简答1、小组工作的过程,小组的功能2、符号互动论3、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作用4、想要研究配偶双方年龄差距与离婚率的关系,需要调查哪些方面的数据?给出理由,以及可能的结果。
(还有1个想不起来了)四、选择(10个,每个1分)六、选择判断(5个,每个3分)【三、四、五部分都是统计的题目,没有计算题】2011年北京大学MSW回忆考题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十个,每个五分)人类需要、增权、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城乡二元机制、差序格局、社会资本等二、简答(五个,每个12分)1、……(忘了)2、简述小组工作过程中,如何运用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3、宏观社会工作实践的内涵及意义4、贫困文化论5、韦伯的科层制及功能三、论述(两个,每个20分)1、什么是科层制?论述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及其功能。
分析中国行政化管理与专业社会工作怎样更好地融合、处理。
2、失范是什么?结合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情况论述……(涉及到嵌入型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一、名词解释(五个,每个五分)1、家庭治疗2、小组动力……3、社会项目4、福利资源5、需要评估二、简答(三个,每个12分)1、试述中国文化对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的影响2、试述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践3、试以投入—产出角度,分析社会政策过程。
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1997-2015年考研真题2015一、名词解释1.field(bourdea)2.双轨政治3.共同体与社会4.再社会化5.社会分化二、论述题1.涂尔干的"反常现象"2.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及在现代社会的作用3.比较布迪厄、常人方法学、艾里亚斯对"理性"的分析4.试述对越轨行为的几种分析理论三、简答题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理论方向2.什么是“社会性消费设施\",分析它对城市的重要作用3.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影响4.有人说:\"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城市化,当中国城市化水平赶上欧美城市化水平(80%—90%),三农问题就解决了,请就分析这一观点5.教育与职业地位的获得的关系以及在中国近10年的发展趋势20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参照群体2.文化模式3.系统和生活世界4.(哈贝马斯)滕尼斯二、论述题(每题20分)1.在越轨行为解释中默顿提出的“手段-目标”理论。
2.“sociology of postmodernity”和“postmodern sociology”两者的含义和区别。
请列举1980年以后活跃在西方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分别代表这两种类型的社会学家,阐述他们的观点并分析差异。
3.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4.现代城市中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原因。
三.简答题(每题10分)1.中国社会心理学实现“文化自觉”的可能途径。
2.我国城市人口比例53%,而城市户口只有35%,这种现象叫做“伪城市化”。
现在城市中农民工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农民工未能真正进入城市生活。
有学者提出“伪城市化”。
请你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3.农村发展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4.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以来对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家庭功能和消费模式的影响。
5.从制度和结构的角度,谈谈中国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名词解释杜克海姆的“集体意识”(南开2000,社会学)“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人大1996,社会学)“报酬类型”(布劳)(人大1999,社会学)“权威结构”(达伦多夫)(人大1999,社会学)“戏剧论”(戈夫曼)(人大1997,社会学)文化堕距(奥格本)(人大1998,社会学)“挑战与应战”(汤因比)(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精英”(帕雷托)(人大2000,社会学)需要层次(马斯洛)(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群学肄言》(南开2000,社会学;北大2000,社会学、社会保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大1998,社会学)米尔斯的“权力” (南开2000,社会学)费孝通(南开2000,社会学)卡尔•曼海曼(北大1998,社会学)吴文藻(北大1997,社会学)社会控制(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社会控制的规范性(复旦1997,应用社会学)人际沟通(南开2000,社会学)社会解组(北大1997、1998,社会学)角色失调(人大1997,社会学)文化控制手段(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结构分化(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整合(人大1999,社会学)社会权力(人大1999,社会学)社会设置(人大1999,社会学)社会静力学(北大1998,社会学)关联主义(吉大2000,社会学)中轴原理(吉大2000,社会学)离散数据(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人大1998,社会学)亲属称谓制(人大1997,社会学)晕轮效应(人大1998,社会学)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人大1998,社会学)零和博弈(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南开2000,社会学)目标体系(南开2000,社会学)福利性物价政策(南开2000,社会学)大社会学理论体系(南开2000,社会学)非对抗性阶级冲突(南开2000,社会学)地位群体(南开2000,社会学)“中间变量法” (南开2000,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北大1997,社会学)交换理论(北大1997,社会学)精英循环(北大1998,社会学)群体凝聚力(人大1996,社会学)扩展家庭(人大1996,社会学)题器(人大2000,社会学)通婚圈半径(人大1996,社会学;1999,社会学、人类学)结婚投入(人大1996,社会学)代偿(人大1997,社会学)家族(人大1997,社会学)事实婚姻(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ES)(人大1998,社会学)应激(人大1998,社会学)姻亲(人大1998,社会学)泛灵信仰(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隐私屏障(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不平等指数(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人口性别比(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主文化与亚文化(人大1999,社会学)库拉圈(人大社会学、人类学1999)组织结构(复旦1997、1998,应用社会学)文化模式(复旦1997,应用社会学)生活方式(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群体(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地位相悖(北大1999,社会学、社会保障;人大2000,社会学)“社会人”假设(北大1999,社会学、社会保障;人大2000,社会学)社会性资源(吉大2000,社会学)社会唯名论(复旦1997,应用社会学)人类生态学(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家庭生命周期(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方针(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吉大2000,社会学)刚性结构(吉大2000,社会学)迟发展效果(吉大2000,社会学)成就动机(人大1996,社会学)文化相对主义(人大1996,社会学)图腾崇拜(人大1996,社会学)认知判断(人大1997,社会学)制度文化(人大1997,社会学)地位一致(人大1999,社会学)内群体(人大1999,社会学)“天职观”(人大1999,社会学)正式组织(人大2000,社会学)相对剥夺(人大2000,社会学)机会均等(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职业声望(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异化劳动(吉大2000,社会学)普遍化的他人(吉大2000,社会学)平等互惠准则(吉大2000,社会学)群体持续性(吉大2000,社会学)利他行为(南开2000,社会学)偏见(南开2000,社会学)暗示(南开2000,社会学)自我(南开2000,社会学)韦伯的“感召权威”(人大1999,社会学史)韦伯的“权威”(南开2000,社会学)韦伯的“新教伦理” (人大1997,社会学史)韦伯的“普遍合理化” (人大1998,社会学史)韦伯的“目标合理性” (人大2000,社会学史)“镜中我”(库利)(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匿名理论(人大1997,社会学)标签理论(人大1998,社会学)帕森斯的“行动” (南开2000,社会学)模式变量(帕森斯)(人大1998,社会学)“进化共相”(帕森斯)(人大1996,社会学)“反常分工”(杜尔克姆)(人大1996,社会学)多元分层空间(布劳)(人大2000,社会学)“反功能”(默顿)(人大1997,社会学;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安全阀(科塞)(人大1998,社会学)边陲国家(北大1997,社会学各专业)世界体系论(吉大2000,社会学)二元社会结构(人大1996,社会学)西方中心主义(人大1997,社会学)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人大1997,社会学)社会趋同论(北大1998,社会学各专业)依附论(人大1996,社会学)社会风险(南大1995,社会学;南大1999,社会学)社会行为(南大1995,社会学;南大1997,社会学)性别角色(南大1995,社会学)文化反哺(南大1995,社会学;南大1996,社会学;南大1997,社会学;南大1999,社会学)侵犯(南大1995,社会学)参照群体(南大1995,社会学)社会角色(南大1995,社会学;南开2000,社会学;浙大2000,社会学)时尚(南大1995,社会学;南开2000,社会学)民族性格(南大1995,社会学)边际人(南大1995,社会学;南大1998,社会学)印象整饰(南大1996,社会学)旧固(南大1996,社会学)挫折—侵犯假说(南大1996,社会学)认知平衡理论(南大1996,社会学)角色冲突(南大1996,社会学)时髦(南大1996,社会学)代沟(南大1996,社会学;南大1997,社会学;人大2000,社会学)基本人格结构(南大1997,社会学)民意(南大1997,社会学)社会运动(南大1997,社会学)人口素质逆淘汰(南大1997,社会学)老龄化社会的指标(南大1997,社会学)离土不离乡(南大1997,社会学)标定主义理论(南大1997,社会学)非现实冲突(南大1995,社会学)透视法则(南大1995,社会学)广义交换媒介(南大1995,社会学)社会安全阀定律(南大1995,社会学;浙大1999,社会学)炫耀消费(南大1998,社会学)腐败(南大1998,社会学)家户(南大1998,社会学)失业、待业与下岗(南大1999,社会学)亚当•斯密问题(南大1999,社会学)“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南大1999,社会学)市场性流动方式(南大1999,社会学)集群行为(南大1999,社会学)城市人口集中度及其测量指标(南大2000,社会学)基尼系数(南大2000,社会学;人大1996,社会学)人缘(南大2000,社会学)家族企业及其转化(南大2000,社会学)交易(南大2000,社会学)血缘关系(北师大2001,民俗学)文化丛(北师大2001,民俗学)城市化(北师大2001,民俗学)社会流动(北师大2001,民俗学;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社会保障(北师大2001,民俗学;浙大2001,社会学)去个性化(南开2001,社会学;人大2001,社会学)刻板印象(南开2001,社会学)流言(南开2001,社会学)冒险性转移(南开2001,社会学)类语言(南工2001,社会学)韦伯的“理想类型”(南开2001,社会学)杜克海姆的“社会事实”(南开2001,社会学)科层制(南大1995,社会学;浙大2000,政治学理论)社区发展(南大1996,社会学;复旦1998,应用社会学)中间阶层(南大1996,社会学)未组织的集团(南大1996,社会学)社会学想像力(南大1996,社会学)功能普遍性(南大1997,社会学)社层流动(南大1997,社会学;浙大2001,政治学理论)情境文化(南大1997,社会学)剧本期望(南大1997,社会学)社会有机体论(南大1998,社会学)社区效率(南大1998,社会学)单面社会(南大1998,社会学)生活世界(南大1998,社会学)自控性社会(南大1998,社会学)符号价值(南大1999,社会学)反社会化(南大1999,社会学)现实性冲突(南大1999,社会学)《江村经济》(南大1999,社会学;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权力精英(南大1999,社会学)社会(南大2000,社会学)“白领阶层”(南大2000,社会学)社会结构(南大2000,社会学;北大1997,社会学;北大1999,社会学、社会保障;吉大2000,社会学)模式变项(南大2000,社会学)功能替代(南大2000,社会学)后工业社会(南大2000,社会学)失业人员(南大1998,社会学)资本主义精神(南大1998,社会学)社会化(浙大2001,政治学理论)“蓝领”(浙大2001,政治学理论)心理上断乳(浙大2001,政治学理论)社会事实(北大1997,社会学;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参与观察(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人大1997,社会学)参照群体(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默顿(Robent K.Menton)(南开2001,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浙大2000,社会学)制度化(浙大2000,社会学)《社会学年鉴》(浙大2001,社会学)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浙大2001,社会学;南开2000,社会学)“AGIL”功能图式(浙大2001,社会学;浙大2000,社会学)贝尔的“中轴原理”(浙大2001,社会学)社区(浙大2000,政治学理论;浙大1999,政治学理论)社会变迁(浙大2000,政治学理论)芝加哥学派(北大1999,社会学;浙大2000,政治学理论;浙大1998,政治学理论)兴趣(浙大1999,政治学理论)初级群体(浙大1998、1999,政治学理论;北师大2001,民俗学)集体意识(浙大1999,政治学理论)经济制度(浙大1999,政治学理论)社会阶层(浙大1998,政治学理论)社会制度(浙大1998,政治学理论;复旦1997、1998,应用社会学)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浙大2000,社会学)形式社会学(浙大2000,社会学)首属群体(浙大2000,社会学)社会指标(浙大1999,社会学)参照群体(浙大1999,社会学)米德的“主我”与“客我”(南开2001,社会学;人大2001,社会学)默顿的“正功能”与“负功能”(南开2001,社会学)米尔斯的“权力精英”(南开2001,社会学)社会工作(南开2001,社会学;浙大2000,社会学)社会政策(南开2001,社会学)宏观社会工作(南开2001,社会学)弱势群体(南开2001,社会学)社区服务(南开2001,社会学)矫治社会工作(南开2001,社会学)“福利国家”(南开2001,社会学)接纳他人(南开2001,社会学)案主自决(南开2001,社会学)小组工作(南开2001,社会学)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人大2001,社会学)差序格局(人大2001,社会学;北大1998,社会学各专业)解构(人大2001,社会学)亲子连名制(人大2001,社会学)核心家庭(人大2001,社会学)三元犯罪原因说(菲利)(人大2001,社会学)面子(人大2001,社会学)霍桑实验(人大2001,社会学)象征符号(人大2001,社会学)文化资本(人大2001,社会学)合作(人大2001,社会学)“法理权威”(韦伯)(人大2001,社会学)“行动系统”(帕森斯)(人大2001,社会学)“印象管理”(戈夫曼)(人大2001,社会学)技术革命(浙大1999,社会学)意识形态(浙大1999、2001,社会学)结构性流动(浙大1999,社会学)迟发展效应(浙大1999,社会学)社会失范(浙大2001,社会学)本土方法论(浙大2001,社会学)社会分化(浙大2001,社会学)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浙大1999,社会学)理想型(浙大1999,社会学)镜中自我(北大1997,社会学;浙大1999,社会学)情境定义(北大1998、1999,社会学;北大1999,社会保障;浙大1999,社会学)试题检索【考点】社会学概论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社会学理论家、理论流派及其观点;二是社会学史或社会思想史(中国和外国);三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体系与框架(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四是应用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