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堂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基础驿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②聚室.而谋曰古义:今义:③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今义: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二、综合园地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一)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5篇)《愚公移山》基础学问及同步练习篇1【学问储备】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慧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忧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忧。
惧其不已:可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意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特别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认为他生活的年月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他的传奇。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专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全部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答案】rèn;chéng;sè;yū;hè【解析】注意多音字不同的发音意义不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6)且焉置.土石:(7)荷.担者三夫:(8)虽.我之死:【答案】(1)惩:苦于塞:阻塞(2)迂:曲折,绕远(4)毕:尽、全(5)许:赞同(6)置:放置、安放(7)荷:肩负、扛(8)虽:即使。
【解析】对古今差别大的词语要加强记忆,如“虽”,不能用现代汉语习惯翻译。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答案】B【解析】惠:同“慧”,聪明。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面山而居。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
(4)吾与汝毕力平险。
【答案】(1)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2)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寒,形容词作名词,冬季;(4)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解析】可依据句子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分析其词性。
5. 填空:《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作者,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御寇道【解析】学生应积累一定文学常识,每课涉及的文学常识应加强记忆。
二、阅读:(一)愚公移山(2015常德中考)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含答案)一、基知1、《愚公移山》自,是一篇。
2、下列字注音:()()厝()孀()箕畚()()3、解句中的字:⑴ 然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日:4、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一定能的原因是。
5、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
()通(),意思是。
寒暑易,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手法,以愚公、智叟例具体明。
7、翻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展的今天,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第 2-3 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巨的两句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山之一毛()11、下列文分析有的一()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中有关心的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智叟愚公的言行中有嘲的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B、“ 我之死,有子存焉⋯⋯无也”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种句式,表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休。
C、本文是古代神的名篇,生的情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大气魄和毅力。
D、文章以神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力极其不达的条件下,人只能幻想通神的力量来帮助人征服自然,表了当人征服大自然的烈愿望。
三、比【甲】愚公移山【乙】杵磨磨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李太白山中,未成,弃去。
小溪,逢老方磨杵,之,曰:“欲作。
”太白感其意,卒。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2 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杵()( 3)始一反焉()(4)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加点意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跳往助之逢老方磨杵,之14.翻下面的句子。
第24课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第24课愚公移山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万仞(rèn)孀妻(shuāng) 无穷匮也(guì)B.魁父(kuī) 冀州(jì) 叩石垦壤(kòu)C.箕畚(běn) 荷担(hè) 一厝朔东(cuò)D.始龀(chèn) 智叟(sōu) 出入之迂(yū)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河曲智叟亡以应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下列与“何苦而不平”这一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8.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3)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9.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
”(3)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是:“ , 。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 ”(5)愚公认为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 。
”(6)文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 , 。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24 愚公移山【经典永流传】劝学(节选)[战国]荀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锦书】【微赏】劣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远,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它启示我们: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持之以恒。
一课一赏·坚持不懈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1)万仞( ) (2)惩山北( )(3)出入之迂( ) (4)曾不能( )(5)荷担者( ) (6)叩石垦壤( ) (7)箕畚( ) (8)孀妻( )(9)始龀( ) (10)智叟( ) (11)穷匮( ) (12)亡以应( ) (13)一厝( ) (14)陇断( )2.晓词义(1)年且九十且:(2)惩山北之塞惩: 塞:(3)出入之迂也迂:(4)聚室而谋室:(5)吾与汝毕力平险毕:(6)杂然相许许:(7)且焉置土石焉: 置:(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0)寒暑易节易:(11)始一反焉反:(12)汝之不惠惠:(1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彻:(15)虽我之死虽:(1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7)惧其不已也已:(18)无陇断焉陇: 断:3.写句意(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译文:(3)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译文:(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4.默名句(1)汝心之固, , 。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5.记常识《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又名寇,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之一。
聚焦探本究源【文脉梳理】【重点探究】1.[理解内容]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透】2.[分析形象]请分析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
【清】【难点突破】[文章主旨]本文写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愚公移山》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冀.州(jì)豫.南(yù)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垣.曲(yuán)叩.石(kòu)孀.妻弱子(shuāng)C.穷匮.(kuì)始龀.(chǐ)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D.陇.断(lǒng)智叟.(sǒu)荷.担(hè)出入之迂.(yū)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推动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与普及,我们今晚还将特别举行“网易科学之夜”。
(将“举行”改为“举办”)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
(删去“多地”)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
(删去“分布”)5.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杠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C.寒暑易.节易:更替D.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附答案)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2)荷.担()(3)箕畚..()()(4)孀.妻()(5)始龀.()(6)穷匮.()(7)智叟.()(8)雍.南()(9)朔.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何苦.而不平(4)寒暑易.节( )(5)河阳..之北( )()(6)而山不加.增()(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 )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固.不可彻()固.众人()(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1)争论不__()(2)移风__俗()(3)诉__法律()(4)原形__露()(5)付__实施()(6)鞠躬尽瘁,死而后__ ()6、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_________;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二、重点文段阅读与赏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课堂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毕.力平险.()杂然
..相许.()()献.疑()焉.置土石()叩.石垦.壤()始齔.()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惧.其不已.()()渤海之尾.()以.君之力()
无穷匮
..也()固不可彻.()
二、翻译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贯穿宿迁大地,她bǔ( )育了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宿迁儿女,积diàn( )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
保护大运河,我们义不容cí( );传承运河文化,我们责无旁dài( )。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
....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当巨大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总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共渡难关。
C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
D北京奥运场馆“鸟巢”与“水立方”虽出自不同设计师之手,却有异曲同工
....之妙。
五、找出下面画线句子中有语病的两句,并修改。
①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②它广泛流传于汉、壮、布依、土家等多个民族之中。
③由于民族众多,使我国各个地方过端午节有着不同的习俗。
④我国人民始终坚持发扬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今天,赛龙舟等端午习俗已逐步走向国际。
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古诗文。
(1)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3)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5)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7)______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8)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9)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人的奉献
精神。
七、名著阅读。
(1)________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在横线上填写人名,并结合本段文字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2分)
人名: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所提供信息与对应人物关系有误的两项
.....是(2分) ( )( ) A.虎妞人力车曹家遇险人物:祥子
B.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人物:杨志
C.高跟党飞岛国“耶胡”人物:保尔
D.“海盗”生活蓓姬洞中历险人物:汤姆
E.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斗战胜佛
(3)下列句中的“甲、乙、丙、丁”是名著中的四个人物,依次对应正确
..的一项是()
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辟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
哄骗罗刹女。
②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
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
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
他曾说: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
④快到收割的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
【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
尽头。
A.甲:红孩儿乙:外祖母丙:列夫·托尔斯泰丁:尼摩船长
B.甲:牛魔王乙:外祖母丙:列夫·托尔斯泰丁:格列佛
C.甲:牛魔王乙:格里戈里丙:贝多芬丁:尼摩船长
D.甲:红孩儿乙:格里戈里丙:贝多芬丁:格列佛
(4)请简述“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
示例:武松想为施恩夺回快活林,要打蒋门神。
路上他喝了很多酒,带着醉意来到蒋门神酒店,故意找茬打人,引来蒋门神,之后两脚一拳打得蒋门神在地下求饶,逼得他把快活林归还施恩。
(5)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
小诗把对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的咏叹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答案:冰心(谢婉莹)母爱自然。